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善恶一念间 《西游记》中的善恶标准你看懂了么

2021-01-02 20:35:01
相关推荐

凡心两扇门,善恶一念间。红尘皆如梦,几人能看穿?《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著的一部神魔小说,主要描写唐太宗年间,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虽着重描写了师徒四人路上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但透过一整部《西游记》,我们也能看到吴承恩所处时代的影子,书中各色人物形象,都与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之间所产生的善与恶的冲突以及不同的善恶标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西游记》中的善与恶可大体分为三个层面:

社会底层即普通人的善与恶

《西游记》中所描述的普通人善恶标准比较简单:即妖怪和烧杀掠夺、危害生命与财产安全的人就是恶;仙佛和保护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就是善。书中普通百姓看见坏人、妖怪感到恐惧,遇见好人、神仙便以礼相待。这是出乎于一种本能反应,也可以说是潜意识中封建社会道德观念所支配的结果。

在小说第十八、十九回孙悟空收伏猪八戒的故事中,猪八戒本来在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拨变化人形常住与高老庄。高老看其神力和老实本分,将女儿许配于他。但当猪八戒妖怪模样显出时,高家庄的人却十分恐惧,不但悔婚还要请法师消灭他,完全不顾及猪八戒以前的种种善行。

还是唐僧说的在理“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一语道破猪八戒憨厚朴实的性格,所以孙悟空在收伏猪八戒的时候并没有痛下杀手,在得知是观音派给唐僧的徒弟后便欣然接受。高家庄的人也在不畏惧,更不恶言相向,临别还赠送衣物。

从高家庄对猪八戒的前后态度来看,普通人多数认为妖怪即是恶,一旦身份转变,就不再把他当做恶了。

同样的事情在《西游记》中类似的很多,再比如就第九十一、九十二回孙悟空大战三只犀牛怪。起初,这三只妖怪假扮神仙,保一方土地的风调雨顺,并获得百姓信任,而索求的只是百姓供奉的食物。但因将唐僧捉去,孙悟空联合神将将这三只妖怪打死。

而当百姓知道他们供奉的神仙是妖怪的时候,随即万分感谢降妖除魔的唐僧师徒和四木禽星,却将这三只犀牛怪多年来保他们风调雨顺抛之脑后,只因他们是妖怪,不是神仙。这些将妖怪视为恶、仙佛视为善的普通百姓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游记故事。

统治阶级即玉皇大帝和凡间国王的善与恶

不论是玉皇大帝还是凡间国王,他们的善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威胁他们的权力就是“大逆不道”,就是“恶”,就必须将其铲除掉。

在孙悟空刚出世之时就惊动了玉皇大帝,而玉帝却认为只是下届一灵猴,不足为虑。但当孙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学得筋斗云、七十二变,做出创龙宫,闹地府的事情后,玉皇大帝认为他的权力受到了威胁,遂将其视为妖猴,派兵降服。而太白金星进言,将孙悟空招安,让一场骚乱推迟了。

到了天宫做官的孙悟空,又作出了强摘王母仙桃、盗吃老君为玉皇大帝炼制的仙丹,更是说出了“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豪言壮语,更加的挑战了玉皇大帝的权力和地位。于是乎玉皇大帝大量派出天兵天将收付孙悟空,得胜之后还要天打五雷轰。

而当孙悟空皈依佛门,不再威胁玉皇大帝之时,众神也不再视其为妖猴,而是称之为“齐天大圣”或开玩笑的戏称“泼猴”。至此,孙悟空成了一个西行取经的善猴。

凡间的国王也基本和玉皇大帝一样如此这般判定善恶,有一点不同的是因人间有生死轮回,一旦身死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凡间国王大都崇拜修仙学道的人,渴求着长生不老。

《西游记》第四十四、四十五回,在唐僧师徒四人途径车迟国之时,看到一群僧人在做苦工。了解后得知是国王命令僧人为三位道教仙长修建道观,祈求长生。国王将不能满足他长生贪念的僧人看做是阻碍,以莫须有的罪名肆意残害僧人。

尚不论这三个道长是妖怪,即便真是神仙,如此这般也应造成惩治。但国王却认为他们是上仙道长,是能够保一方天地安稳的善人,能够为他带来长生不老之术,以国师之礼待之。

同样,在唐僧四人在途径比丘国之时,国王为延年益寿,听信妖怪谗言,竟要吃小儿心,百姓不从就是抗旨不遵,以王法惩治。

凡间的国王如此这般,都是从既得利益出发的,把能够满足他们长生要求的人看作为“善”,阻挡他们的就是“恶”。他们把百姓的姓名捏在手中肆意妄为,只为满足他们永享荣华富贵、祈求长生的欲望。

吴承恩借《西游记》表现出的善与恶

《西游记》中不论神仙、妖魔、国王、百姓都是吴承恩塑造的,他借这些形象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同样也流露出了他自己的善恶标准来。

在第十四回孙悟空杀六贼,吴承恩就描写的十分细致,给人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虽然孙悟空做出了与佛家戒律相违背的事情,但吴承恩在书中并没有变现出责怪的意思。尽管用顽劣之性描述孙悟空,实际上却是赞美孙悟空的勇气和敢作敢为的精神。

吴承恩对孙悟空这一行为的判定同样体现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在孙悟空识破妖怪阴谋并将妖怪打死,唐僧被妖怪迷惑反而用紧箍咒惩罚孙悟空并将他敢走。吴承恩以唐僧被捉、被妖怪变成老虎的结果来讽刺唐僧不分善恶,只知道一味慈悲,进而对孙悟空的降妖除怪予以了肯定。

能够作为名著流传后世,吴承恩对善恶的认识和判定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立足于客观社会现实。在第八十七回,玉皇大帝令凤仙郡三年不下雨,只因郡侯在供奉时推到了供桌。在得知事情原委的郡侯却认为玉帝降罪是应该的,于是率领百姓谢罪。却不知玉帝此念害死了多少无辜百姓。

这显然是吴承恩讽刺当权者的愚昧可笑和对统治者的一味奉承。他以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态度讽刺统治者自私的善恶标准。面对朝政灰暗、奸邪横行、忠义之士与百姓遭受迫害的现实,产生出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强烈愿望。

吴承恩多次在书中对社会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上文比丘国、灭法国的故事也说明了这点)。在吴承恩的笔下,统治者这种不顾及百姓死活的行为令人痛恨,体现出了他强烈的批判之情,而对于唐僧师徒四人救人于危难则流露除了浓郁的褒奖之情。

成书年代的社会文化对《西游记》善恶标准的影响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在当时城市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百姓生活空前繁荣,商贾地位有所提高,私有制思想逐渐蔓延,人民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更加浓郁,这就是社会上容易出现一些为了利益而伤害他人的人或者事情。在判定是非曲直的时候,也会把自身利益摆在首位。

《西游记》中或多或少也会受到这种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表面上是描写神魔妖怪、西行取经的故事,其实是以戏笔写真理,能够折射出很多当时社会的现象。

在对于“妖”的认知上,小说与现实社会基本一致“人妖殊途”是基本思想;妖会害人、妖会吃人是基本认识。例如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的遭遇,大多数的妖怪都是要害唐僧的。人们对官吏的认识、对钱财的态度。小说中也曾多次反映。关系百姓、为民解难的官是好官;广结善缘、救苦救难的人是好人;反之则是恶官、坏人。从统治者角度出发,顺从他们意愿维护他们利益的百姓就是良民,否则就要问罪。在第六十二回,唐僧师徒四人途径季塞国,国王命金光寺僧人守护佛宝舍利,但却被妖怪盗取。导致国内无佛宝,外国不来朝贡。国王大怒不分是非黑白,将罪责归于僧人,严刑拷打、万般折磨。这些描述现实社会之外的世界,都有着与现实社会相同的种种弊端。

晚明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都被吴承恩写进了神怪的故事中,那些胡作非为的妖魔鬼怪就是明代横行霸道恶势力的缩影

结语:人们对昏君、暴君的愤怒,对明君、贤君的渴求;对奸臣、佞臣的厌恶,对忠臣、良臣的渴望;对烧杀抢夺的愤怒,对乐善好施的赞扬都在《西游记》中有所体现,也基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善恶的判断。

吴承恩用《西游记》来告诉我们,善恶一念间。贪图享乐、纵情声色、烧杀强掠会让人堕落到“恶”的深渊;保持本心中正、不做害人之事、才能向善。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作文400字 爱作文500字 菜园作文 成长作文题目 小猫咪作文 作文五十字 竹作文 泉州作文 妈妈作文300字 作文素材议论文 作文模版 挑战 的作文 优秀作文小学 作文儿童节 作文在线 在线作文 笑的作文 生活作文500字 书法的作文 初一上册作文 地理作文 眼泪作文 孔子作文 夏季作文 失去作文 青春作文800 动物作文怎么写 政治作文 瀑布作文 青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