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世人皆知茶之香却不知陆羽之名 陆羽与《茶经》你了解多少?

2021-01-02 23:10:01
相关推荐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茶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闲谈人生时的调味品,更是招呼宾客的上乘之品。对于茶,我们最熟悉不过,随便在街上找一个中国人,都能说出任意一个茶的品种,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喝茶,但是茶一定是国人一生中都绕不开的精神之水。

说到茶,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可以讲了,仅仅是茶的品类就足够我们聊它个三天三夜了,但是我们今天不说茶,我们来说说与茶有关的一个人,他叫做陆羽,可能很多人会陌生,不过他写的《茶经》对于茶叶的发展可是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一、陆羽的过往

1、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

陆羽小时候无父无母,被笼盖寺的一位叫做智积大师的唐朝名僧收养,这位智积大师不仅仅是个和尚,据《纪异录》记载,他曾经被唐太宗召进宫中做官,还给予特殊的礼遇呢,可见这位智积大师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人,陆羽小时候就受到了智积大师的熏陶,不过不是佛学上的熏陶,而是文学上的,陆羽并不喜欢佛学。

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

可见陆羽一点都不喜欢佛学,所以陆羽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私自离开了寺院,离开寺院后的陆羽来到了一个戏院里学习戏曲,虽然他天生有点口吃,但是一点都不影响他演戏才能的爆发,常常在戏中扮演丑角,这个角色也能很好的弥补他生理上的缺陷,从小就受到智积大师的熏陶,所以在学识上也比普通人好点,除了演戏,他还会写剧本,在新唐来书·隐逸传·陆羽》中就写道:“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可见其文学功底一点都不差。

正因为是小时候受到了艺术和文学的熏陶,也为后日陆羽作茶经埋下了伏笔

陆羽的雕像

2、因才结识伯乐,一步一步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陆羽一生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在他编辑《茶经》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茶的知识,这些知识都不是他自己主动去钻研的,而是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四位对他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不是朝廷重臣,但是每一个对于陆羽而言都是伯乐般存在的人物。

第一位是智积大师:

前面已经讲到了,没有智积大师就没有陆羽的生命,可以说智积大师是陆羽的再生父母。

第二位便是竟陵太守李齐物:

说智积大师给了陆羽二次生命,那么接下来讲的这位便是给了陆羽人生画上了一个浓墨重彩的转折点,在认识李齐物之前,陆羽还是戏班子里面的丑角,在认识李齐物之后他就走向了另外的一条道路。在一次跟随戏班子出演的时候,被李齐物一眼相中,当然不是因为他的面貌了,而是因为他的才。

李齐物可以说是陆羽人生的第一位伯乐,他见识了陆羽的才华,把陆羽留在自己的府上,并且亲自教授陆羽诗文,并且修书一封推荐他到竟陵城的外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是李齐物的出现造就了一个博闻强识的陆羽,不过真正让陆羽能踏遍中华大地,品茶鉴水的还是接下来讲的这一位。

第三位竟陵司马崔国辅:

崔国辅和陆羽两人算是忘年之交了,在陆羽学满之后回到竟陵,此时的竟陵司马是崔国辅,这个人那也是牛人般存在的人物,据史料记载,在崔国辅被贬竟陵的前一年,杜甫向唐玄宗献上《三大礼赋》的时候,崔国辅就被唐玄宗任命为试文之官,能被任命为杜甫的考官,其个人的学问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两人的友情在《唐才子传》中记载:“崔国辅贬竟陵司马,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

这段时间也是陆羽重要的一次茶事经历。两人的的友情日渐深厚,与李齐物相似的是,崔国辅同样也是很欣赏陆羽的才华,在崔国辅的教导下,陆羽的学问更胜从前,从后来李齐物回京后举荐陆羽为“太子文学”便能看出,此时的陆羽已经成了才华横溢的唐代才子了。两人的交情也成了千古美谈。

天宝十五年,陆羽为了考察茶事,决定出游巴山峡川,崔国辅得知陆羽致力于茶学研究的志向后,便在财力上资助其更进一步,为了完成陆羽的志向,崔国辅忍痛割爱,赠送了他白驴、乌犎牛各一头,以及卢囗所遗文槐书函一枚。这些都是崔国辅自己很喜欢的宝物,可见两人的情谊有多深厚。

崔国辅

第四位皎然:

诗僧皎然和智积一样是位和尚,皎然被称为“中国茶道之父”,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拥有茶诗最多的一位诗人,也是茶文

学的开创者,与陆羽更是亦师亦友,亦父亦友。

皎然对陆羽的帮助一点都不比前几位少,并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陆羽的《茶经》的初稿也是经过皎然的批评和提出意见的,而陆羽也是虚心接受,根据皎然大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茶经》。

皎然

二、陆羽的《茶经》对后世茶业有何影响

茶经可以说涵盖了茶叶从源头到沏茶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堪称茶叶界的百科全书,全书7000多字,分三卷十章,全面总结记录了唐及唐以前有关茶叶栽培、制作、品饮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

《茶经》第一章“茶之源”

在陆羽看来,不同的茶生长在不同的区域就会有不同的形状,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黄色黏土的为最差;茶苗的移植也会影响到茶叶的品质,从茶的品质来说芽叶呈紫色、外形细长如笋、叶绿翻转为最好,反之则较次。在这一章里面还讲到了茶叶的功效,茶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佳。

《茶经》第二章“茶之具

这一章讲到的是茶具,这里面的学问就更加的多了,涵盖了采茶、炒茶制茶的整个流程中所使用到的工具,街上卖的茶业别看这么普通,其中所花的功夫一点都不少,各种细节罗列甚细,唯恐哪里漏了而出现差错。

《茶经》第三章“茶之造”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怎么采摘,采摘哪一部分,从采摘到封装整个流程就涉及到了七道工序,各种鉴别茶叶好坏的方法,茶最终制出来的是好是坏,还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讲究甚多。

《茶经》第四章“茶之器”

茶之器,与茶之具又有所区别,这里讲的“器”主要是一些盛装的器皿,对制作器皿的的材料进行了讲解,所用到什么器皿为最佳,例如用来存放烤好的茶的纸袋则是需要用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这样才能保证烤好的茶的香气不易散失。

《茶经》第五章“茶之煮”

煮茶最为讲究,烤茶饼用的的火,烧火的木炭,煮茶的水,水到哪个地方沸腾最为合适。

喝的时候勺到碗里后,如何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华"。喝茶时放多少水,讲究的是入口是有苦味,咽下去有馀甘的是"茶"。

《茶经》第六章“茶之饮”

饮茶也讲究个数目,当然在普通常人家里不会考究那么多,在陆羽看来这些都是一丝不苟的功夫,珍贵鲜美的茶,只有三碗,其次就是五碗,假如客人有五人,则舀出三碗五人传着喝,如果是七人则舀出五碗传着喝,以最佳的饮茶数目为最好。不管卫不卫生,喝到最佳的就是最好的。

《茶经》第七章“茶之事”

茶之事则是讲述了历史记载的名人喝茶的逸事,在不同的史料里面也有不同的记载,这里我就挑一个有代表的来讲。

《华陀食论》说:"长期饮茶,对思考有益。"

饮茶对人的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神医华佗尚且如此说道,何况我们常人呢。

《茶经》第八章“茶之出”

茶业的产区也是分有多种,最好的则是以峡州出产茶叶,次之的为襄州、荆州。

各个地区产的茶叶各不相同,有好有坏,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有时候需要尝一下才能辨别好坏。

《茶经》第九章“茶之略”

这里的“略”则是讲述茶具在煮茶过程中,有时候可以略过,分别是那末,棨(锥刀)、扑(竹鞭)、焙(焙坑)、贯(细竹条)、棚(置焙坑上的棚架)、穿(细绳索)、育(贮藏工具)等七种工具以及制茶的这七道工序。这些都可以省略,不一定要尽善尽用。

不过在贵族之家,煮茶的二十四中器皿缺少一样都会让饮茶失去了雅兴。

《茶经》第十章“茶之图”

把煮茶的各个工序都用白绢记录下来,张挂在座位的旁边,随时观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陆羽的《茶经》讲述了制茶的方方面面,给后世制茶提供了标准,也为后来茶叶在世界的传播提供了帮助。

最后以书中的一段话来总结茶经讲述的制茶流程和要求:

“概言之,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

关注文化历史,关注@孤篇 铭记过去,共同成长!! 我是孤篇,一个专注于文化历史的95后青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草房子的读后感400字作文 难忘那一刻500字作文 什么让我心生敬意作文800字 用端午节写一篇作文 最美心头一亮时作文800字 一次难忘的经历作文600字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100字 游野生动物园的作文 什么抵万金作文600字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400字左右 关于大理三月街的作文 考研英语一小作文历年类型 关于五色糯米饭的作文 写人记事作文600字初一 平凡中的伟大作文800字 以遇见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小草生命力顽强的作文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作文 作文七年级上册 作文我的奇思妙想300字 写作文用英语怎么说 三年级童年作文 世界遗产作文300字左右 大扫除作文400字左右 在丁香花开的季节作文 你让我变得更美好作文 从生活中学会什么作文600字 考研英语一作文万能模板 难忘的国庆节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