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年60万人次!他们到十八洞村看什么?

2021-01-03 01:10:01
相关推荐

9月27日,大型史诗级歌舞剧《大地颂歌》在长沙首演,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部以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的大型歌舞剧的原型——湘西十八洞村,也迅速走红网络。

去十八洞村走走看看,如今成了一种时尚。纷至沓来的人群,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扶贫干部和媒体记者,还有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

▲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来十八洞村参观游览。

这个位于湘西花垣县的小山村,从未像今天这般引人关注。那么,人们到了十八洞村究竟看什么?

日前,观潮君在湖南省花垣县蹲点时,特意将这个村作为观察点,得以近距离感受它在脱贫路上的点滴变化。

看“精准扶贫首倡地”到底有何不一样

“来这里,就是想看一下‘精准扶贫’首倡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在几天的随机采访中,不少游客向观潮君表达了这种朴素的想法。

来自岳阳的网友“莎琪贝尔”表示对十八洞村的感觉“非常好”:

“村民很勤劳,整个村子也很干净,各方面做得井井有条,自力更生,扶贫政策落实得很到位”。

广东退休干部杨小跃这次和几位老同事前来参观,他说:

“早就想来十八洞村,看看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地方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感觉整个村庄很有活力,山水美,村风好,村民很有精气神,这让我想起了革命年代的许多故事,这里的村民跟那时候的革命战士一样,都很有干劲”,杨小跃认为,当地“调动外因和内因两个因素”的扶贫思路实践得很好,村民开餐馆、卖特产、办民宿的积极性明显调动起来,“村子现在知名度高,游客多,村民开个店、摆个摊,每天能赚几百元,精准扶贫的效果确实不一样”。

▲十八洞村“爱在拉萨”民宿的红辣椒成了游客的热门取景点。

花垣县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前来十八洞村参观、学习的游客达60万人次。

游客量陡增,直接带动了村庄的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消费收入增加。

家门口能就业、能赚钱,从一个普通村庄,迅速变成一个知名景区——这是十八洞村现在与许多村庄“不一样”的地方。

另一个“不一样”的看点,是村里的几个“网红打卡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时,去了“大姐”石拔专家,在村民施成富家门前空地上开了座谈会。如今这两个地方,成了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听导游讲讲当时的情景,与“石大姐”合合影,去当年座谈会场地的“精准扶贫”广场走一走,感受一下“脱贫后”的喜悦氛围,是许多游客到十八洞村的“必修课”。

此外,游客穿行在十八洞村的石板路上,沿途看看木楼、客栈、酒坊,看看新建的“非遗中心”,尝一尝当地秘制的腊肉和糕点,也成村中一景。

看如何把好“精准识别”第一关

有人认为,十八洞村变化大,是因为有高层领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这话没错,但是“变化”仅靠领导重视,肯定还不够。很多事情,得有当地干部、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得有“内因”实事求是去实践、去创新。

比如,如何精准识别和评定贫困户这件事,就颇费思量。

游客到了十八洞村,一定得了解一下,当地是怎么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的。

扶贫,跟砌房子一样,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要打准,要打稳,一开始便要把“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源头弄好。否则,一步错,后面必定是步步错。

十八洞村有个评定贫困户的“秘诀”,叫“七步法”,即“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

在“七步法”的基础上,当地又推出“九不评”——“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

这些做法,都是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然后再反复经大家讨论和刷选,所有环节都力求公开、公正。这样多管齐下,最后十八洞村共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542人,经公示后,再无异议。

▲通往十八洞村山泉水公司的路上风光旖旎。

一些市县的扶贫办主任,应该早些来十八洞村看看,特别是在2017年十八洞村脱贫后,来认真看一看这个村庄是怎么把好精准扶贫第一关的,然后对照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查漏补缺。

在观潮君看来,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七步法”“九不评”等实践经验,是扶贫事业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即便在脱贫之后,也可作为历史镜鉴,如以文本形式在村口展览,提醒更多人践行“实事求是”的干事创业理念。

看五大产业如何布局落子

在十八洞村那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切忌喊口号,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看村里能发展什么,就实实在在地发展什么”,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可十八洞村除了山和水,耕地极少,人均耕地只有0.83亩,村民的宅基地和生活用地也极其有限,加上劳动力也少,发展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业何其难。

▲雨雾中的十八村“地球仓”酒店别致典雅。

这时候,“飞地经济”应运而生。

在花垣县农业科技园异地流转土地1000亩,十八洞村村民以产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种起了猕猴桃。2019年,十八洞村猕猴桃收益118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600元,非贫困户人均增收800元。

难得的是,猕猴桃产业还带动了龙潭、花垣、双龙三个乡镇9600多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附近乡邻也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

十八洞村还就地取材,将大山里富含矿物元素的山泉水作为资源入股,与企业合作建成了十八洞山泉水厂,这一项,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50万元。

有了分红,有了积累,大家的思路更开阔了。

家里房子大、对做民宿感兴趣的,就做民宿、开客栈;厨艺有积累的,就开餐馆;养蜂的,种茶的,绣花的,卖土特产的,都能忙活起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支撑点。

扶贫精准施策,关键是看产业扶贫的长期带动和保障作用。十八洞村持续在种植、养殖、苗绣、劳务、乡村旅游五大产业上布局落子,脱贫大计得以从规划文本不断落地到家家户户。

看村民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哪里

通过产业扶贫带动村民致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训在十八洞村得到彰显,如今,十八洞村的“赚钱门路”可谓遍地开花——

村民杨秀福、杨正邦等人,在村里开办了农家乐,餐饮、民宿做得风生水起。

龙先兰、龙金彪等村民办起了规模养蜂业,一年收入四五十万元。

退休老支书石顺莲创办的苗绣合作社,屡接外贸订单,苗绣作为商务礼品走向国外。

村民杨胜章种植了黄桃和高山生态茶树,不仅脱了贫,还带动了乡亲们致富。

返乡大学毕业生施林娇发挥聪明才智,用直播方式为家乡父老带货,疫情期间,仅腊肉就销售了数千斤。

当地还成立了旅游公司,十八洞村有52名村民在公司上班,目前全村旅游收入已突破千万元大关,村民人均一年可增收4300多元。

第二次来十八洞村的湖南龙山县住建局工作人员李梅说,感觉这几年变化大,“2016年来的时候,还有很多土坯房,当时的路也不是这样平整的石板路,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特别是村民更忙碌了,只要不闲着,他们每天都有可观收入”。

收入增加,游客增多,村民的视野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大家平常忙于打理自家事务,过去不时出现的乡邻口角纷争,早已“没了市场”。

▲雨过天晴后的十八洞村格外整洁秀丽。

花垣县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副队长伍晓霞说,村民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接待游客、劳动赚钱上去了,“哪里还有功夫去关注别的东西呢”,所以工作队在这方面也“乐得清静”,极少去为邻里纠纷费过神。

村里还推出一项刷新村风村貌的举措——“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每年对村民的表现进行量化评比,并以户为单位确定星级,表现好的可得“五星”,其余视情况依次递减。这样一来,乡邻之间对比鲜明,村民干事创业的动力再次被激发出来,勤劳致富的氛围更加浓厚。

扶贫措施千万条,什么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观潮君看来,让贫困人口得到精准识别,让产业成果持续为村集体和贫困人口“输血”,让村民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精准分配”,不拘一格创造效益——这就是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来源:时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2014年英语一作文 国庆公园作文 作文模式 冬天的树林作文 关于天空的作文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作文 妈妈你辛苦了的作文 我不任性作文 成长的足迹作文600字 五一劳动节小作文 鸳鸯湖公园作文 心中的涟漪作文 作文我的新同学 二年级作文起步 六年级上册园地四作文 写信的英语作文 2017专八作文 学会感恩800字作文 不成曲调也是歌作文 英语六级万能作文模板 去北京的英语作文 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家乡作文400字 难忘什么的作文 值得铭记的作文 哆啦a梦作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我身上的闪光点作文 拜年作文200字 写人的作文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