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 助力乡村振兴

2021-01-03 07:10:01
相关推荐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作为庆云县乡村振兴服务二队驻三陈村队员,为三陈村全体党员讲一堂党课,目的是动员同志们统一思想,提升素质,牢记重任,不负嘱托,努力开创我村发展新局面。

今天党课的主题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从1921年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与民同舟,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将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了全球举世瞩目的大国。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事实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才能共赢美好中国梦。99年风雨,99年辉煌。从百年前积贫积弱长夜难明到今天雄峰巍峨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道路,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从南湖起航时不过50多人的除了信仰几乎一无所有的小党,到今天超过9100万党员、党的基层组织468万多个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党的执政根基进一步夯实。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庆云这片神圣的土地从来不缺烈士和荣光。今天,在这里,让我们通过缅怀庆云本土革命烈士的不朽功绩,学习烈士的崇高精神,铭记烈士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守好初心、担好使命,让信仰之光照亮庆云前行之路!

1979年,庆云县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全县共有革命烈士1136名,其中抗日战争牺牲583名,解放战争牺牲426名,抗美援朝牺牲45名。早在1926年大革命时期,庆云县就创建了津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杨庄子党支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津南特委刘格平和庆云县委在这里领导了震惊华北的“马颊河暴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共产党领导的救国军打响了山东抗日第一枪,创建了冀鲁边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庆云县不足17万人口,就有4000名青年参军走进解放军各大野战部队的战斗序列,有15625人次参加支前,有100多名南下干部开赴新区接管和创建红色政权,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建国后,一些有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纷纷参军报国。据统计,从庆云走出的军级干部多达20余人,被授衔的中将、少将就有9人,其中刘存智、刘存信“一门双将”成为军界佳话。

庆云的烈士太多了,没法一一详细列举,我今天只讲发生在咱身边、咱自己村里烈士的英勇事迹。

被采访人:陈常青

陈训善烈士:(1907年2月—1944年6月),男,汉族,庆云镇三陈村人。父亲陈华亭,大哥陈书善,侄子陈常青(陈书善之子)。

1940年7月,陈训善参军入伍,生前为庆云县县大队排长。据侄子陈常青介绍,陈训善身高一米七左右,纯朴忠厚。1944年6月,他随部队在乐陵城与日伪军交战。在激战中,陈训善牺牲。烈士遗体安葬于本村。

陈连清烈士:(1912年4月—不详),男,汉族,庆云镇三陈村人,据弟弟陈常青介绍,陈连清1938年5月参军入伍,生前为庆云县县大队连长。父亲陈书善,母亲王氏,二叔陈训善,在严务小屯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

被采访人陈常青:1942年4月出生,今年79岁,是陈训善烈士的侄子、陈连清烈士的亲弟弟,在家务农。

被采访人:仁德顺

任通熬烈士:(1913年7月—1942年3月),小名“发枝”,男,汉族,庆云镇三陈村人。父亲任书周,母亲薛氏,烈士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

据侄子任德顺介绍,任通熬身高一米七左右,四方脸,有文化。1941年5月,政府号召青壮年参军,任通熬踊跃参军入伍,为庆云县独立营战士。入伍后,他一直在本县范围内与日伪开展游击战。1942年3月,任通熬跟随部队在庆云严务村与日军正面交锋,因独立营战斗力强,当地日军又调集了盐山、无棣的日军前来参战,战斗激烈,任通熬胸部负伤,因当时的医疗条件不行,在其负伤一周后牺牲。在弥留之际,他告知队友想念其家人,待家人赶到时,任通熬已牺牲。烈士遗体安葬于本村。

被采访人任德顺:1952年12月出生,今年69岁,在家务农,任通熬烈士为其大伯。

采访中,发现一个“巧合”的现象,两位被采访的烈士后代都是共产党员。陈常青1971年12月入党,任德顺1976年8月入党,都是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说“巧合”,其实一点也“不巧合”,因为作为革命家庭,其骨子里就天生具有爱党爱国爱家的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这种基因正是中华儿女忠诚、责任、担当、奉献鲜明品格的集中体现。

纪念碑位于三陈村东、马颊河畔

烈士英烈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用鲜血为我们后人铺路。如今,重温他们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缅怀,更是传承与弘扬。

历史无言,岁月无痕;丰碑不朽,精神永存。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让我们通过深入挖掘本村的光荣历史和英雄人物,增强村民自身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团结向上的凝聚力,移风易俗,更好的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三陈村在村两委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制定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树立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丧事简办、热心公益等文明新风,开展好婆婆、好儿媳,“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和善行义举四德榜,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祠堂、成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有很大改善, 村民们正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今年年初的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顶风冒雪,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面对个别不理解疫情防控工作村民的谩骂与嘲讽,坚持值守在村庄路口,成为最美逆行者和村庄守护者,在疫情面前检验了队伍,锻炼了党性,密切了党支部和群众关系,时刻牢记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服务队为三陈村捐赠消毒液等防御用品

三陈村民捐赠消毒液

三陈村党支部为隔离户送去取暖煤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三陈村的党员和32名志愿者以及三陈村的每一个村民都是参与者,更是贡献者,他们靠着无私奉献筑起了防控疫情的“新长城”,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三陈村民的新担当。为支持三陈村抗击疫情,三陈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捐款,村里的党员和普通村民也都积极捐款、捐物,志愿者按时对村庄道路进行消杀,三陈村党支部为隔离户送去取暖煤,章显了疫情无情,人间有爱的温暖!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老百姓的日夜劳作,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生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小康,饱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的憧憬和期盼;实现全面小康,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初心使命;经历不懈跋涉与求索,穿越无数艰辛与坎坷,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之年,三陈村的全面小康,就掌握在在座全体党员手里。让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志在必得的信心、争分夺秒的状态、攻坚克难的干劲,迎难而上,奋发作为,全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共襄全面小康的历史盛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下学期作文 自强不息作文素材 描写小兔子的作文 我渴望作文600字 英语电影影评英语作文 100字作文摘抄 六一的作文400 介绍动物的英语作文 横式结构作文 洗碗作文300字 鲁迅故居作文 家风作文300字 学生作文网 巴西龟 作文 小学三年级英语作文 写事作文700字 植物生长过程作文 对未来的憧憬作文 假期旅行英语作文 心中的美景 作文 我最欣赏的人作文 让世界充满爱 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预测 小学二年级作文怎么写 哈利波特英语作文 不一样的世界作文 关于思念的作文 狮子林作文 青春风采作文 家规家训家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