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那个曾经露华浓的杨玉环 经历了这件事最终落得花落云散!

2021-01-03 09:15:01
相关推荐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沉浸在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又开始争辩陈凯歌导演是否拍出了原著的奇幻与悲凉。说实话,当我看到杨玉环棺椁中的血淋淋抓痕时,我心里一揪,这还是那位曾经被李白赞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杨贵妃吗?

当然书和原著中都讲到,李白在写《清平词调》时并未在极乐之宴上见到杨玉环,这首诗在写完之后才被杨玉环称道,具体是如何,今天按下不表,今天要说的是:那个曾经露华浓的杨玉环,到底经历了什么最终落得花落云散?换句话说,杨贵妃到底是谁杀的?

说到杨玉环花落云散,就不得不提一件事--马嵬驿事件!

历史上所有统治者都最最最忌讳的兵变,唐玄宗之前就因为儿子披甲进宫就认定谋反,从而一天搞死三个亲生骨肉。这次实打实的兵变,他为什么会直到成都,都无可奈何地默认了?这些发动兵变可都是亲兵近卫啊,还要护送他千里行程,为什么他事后一直没有警慑措施?

兵变后入蜀时,恰遇从蜀地向长安运送春綵贡品,对皇帝出逃尚不知情的使队,玄宗临时起意,将春綵全部分给士护送将士,将士无不感动。不罚反赏,老皇帝依然是驾驭人心的好手。

再看马嵬驿兵变,没人策划,这些士兵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杀丞相还斩草除根,又有几个人能指挥的动这些玄宗专门挑选的亲兵?马嵬驿背后有人煽动,是公认看法。

主流看法是:马嵬驿事变背后是太子李亨,主要发起者和实施者,是领兵的陈玄礼。但陈玄礼与李亨过去、未来都几无交集。这一点说不通,主流就反过来认为这次兵变像是未经策划的偶然的群体事件,被太子顺水推舟。

唐玄宗晚年心态确实变化很大,马嵬驿也有很多地方从道理上讲不通。那么这次群体事件,就只能赖杨国忠声名太臭,是个偶然事件。

其实认清马嵬驿逻辑的瓶颈问题正在于,主流总把晚年唐玄宗看成一个苦哈哈的糊涂小老头儿,把所有可能发动兵变的人都猜了个遍,却唯独没人愿意去猜,最有可能性的唐玄宗本人。因为这样的真相太没有文学价值了,会让后来那么多明皇与杨贵妃的文学名篇都变成戏说失却美感。从情感上,几乎所有人都选择性忽视唐玄宗本人。

马嵬驿兵变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唐玄宗一看长安要丢,号称要亲征,却摆了百官和京师百姓一道,趁夜色带着1000多人,包括重要的禁军宿卫兵、高官和皇子皇孙皇妃,秘密逃往蜀郡,还没出长安百里,就发生了马嵬驿事变。这中间应当还有一定数量负责运输职责的扈从。

根据记录,这千余人中,禁军一共只有600多人。按照这个人员配置和兵力数量,以及逃亡的秘密性质,唐玄宗带着记注起居的史官逃跑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此事件过程的一手档案,应为局势稳定之后根据口述回忆所做的补录。从后来的立场上讲,唐肃宗为了给自己得位合法性辩解,增添自己权威功绩,也会极力给整个玄宗朝,作文学形象化的修饰。

对马嵬驿这段,肃宗获得权力的首要节点的解释,也最具打马虎眼儿的条件。现在主流认为的这个凄美的结局,也最符合时人、后人所期待得想象,成了一段著名的历史迷魂阵。

先看马嵬驿事变中,在场,或不在场的一些关键人物:

1.唐玄宗:71岁。被杨国忠极力鼓动,前往蜀郡避祸。于是下定决心,偷偷逃离长安前往蜀郡。

2.陈玄礼:年龄不详,但根据其曾参与玄宗早年发动诛杀韦后的宫变记录,他追随玄宗至少46年。年纪应不低于65岁。考虑他在玄宗二十多岁时已任果毅都尉,马嵬驿兵变时很可能也在70岁左右。他性格“淳笃自检”,一直宿卫宫中,从玄宗继位起,深受玄宗信任长达45年。马嵬驿兵变时,任禁军龙武大将军,正二品,属于直接对皇帝安全负责的禁军最高统领。

作为当时护送玄宗入蜀的仅有的600多禁军扈从的指挥官,相当于玄宗身边第一亲信。他是马嵬驿兵变操刀主事者,兵变发生前曾找太子李亨商讨知会此事。杨国忠被诛后,率众向玄宗请杀杨妃。杨妃死后,玄宗召陈玄礼视之,陈玄礼首先率众请罪。从玄宗入蜀,到一年多后玄宗回长安,始终跟随玄宗。玄宗最后被软禁时,陈玄礼病死。

3.太子李亨:45岁。在玄宗常年弹压下,一直战战兢兢的老太子。陈玄礼派李辅国知会太子诛杀杨国忠,但太子犹豫不决,并未答应。马嵬驿第二天就与玄宗分道扬镳,去了西北朔方军大本营,并立刻登基自立为帝。

4.杨国忠:早年入川从军,在蜀地起家,前任剑南节度使。年老昏聩的唐玄宗,偏信偏听的宠臣,宰相。李林甫晚年政敌。杨贵妃的远房堂兄,名义兄长。与杨贵妃姐妹虢国夫人的相好。极力鼓动玄宗入蜀。杨氏一族且为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口实“清君侧”。杨国忠被杀后,受兵变牵连诛杀的还有其长子户部侍郎杨暄、其亲戚御史大夫魏方进、杨贵妃、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杨国忠的妻子裴柔与她的小儿子杨、虢国夫人与她的儿子裴徽都乘乱逃走,被地方县令率兵杀死。

5.杨玉环:贵妃,玄宗晚年宠妃,总领后宫。是堂兄杨国忠获得唐玄宗赏识的举荐人。是杨氏在前朝获得荣宠的首要因素。在安禄山攻陷东都,进攻京师门户潼关的紧要关头,以企图含石自尽的方式,成功阻止唐玄宗御驾亲征提振潼关士气的决策。潼关被破,玄宗带其逃往蜀郡。马嵬驿被逼自杀。

6.安禄山:安史之乱发动者,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的口实,衰军反叛。其攻陷洛阳与潼关后,玄宗被迫出逃。

7.韦见素:副相,杨国忠党。杨国忠所提携。在马嵬驿兵变中,为陈玄礼所护,且是玄宗刻意让陈玄礼保护。先玄宗入蜀后,被玄宗派去肃宗阵营,名为效力实为监视,备受肃宗冷落。

8.韦鄂:韦见素之子。在杨国忠被诛,玄宗为是否杀杨贵妃犹豫的最后时刻,力劝玄宗必须杀妃。

9.高力士:玄宗一生最忠心和信任的贴身太监。兼领掌管北衙禁军马政的内飞龙使。最后时刻力劝玄宗杀贵妃。安史之乱后始终跟随玄宗。玄宗最终被软禁后,为肃宗所定罪流放,得知玄宗驾崩,吐血而死。

10.李辅国:太子李亨的亲信宦官。陈玄礼在事变前即将要杀杨国忠的消息透漏给李辅国,让李辅国转达给太子,希望太子支持。但太子犹豫未能决断。第二天陈玄礼并未征得太子同意和帮助,即动手杀了杨国忠。李辅国的重要性在于,一场影响权力格局的兵变,指挥者陈玄礼竟然仅是通过他跟太子知会了一声,与太子双方根本没有面谈。

11.皇子李璬:在玄宗出逃前遥领剑南节度使。

12.崔圆(此时在成都):代理剑南节度留后,此前是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崔圆作为代理节度使三年未能扶正。为萧炅推荐给李林甫走入仕途。与杨国忠无交情。玄宗出逃前认命其为剑南副节度使。玄宗入蜀后依旧代理剑南节度使,玄宗回长安后转正。

13.章仇兼琼(此时已死):前任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党。是杨国忠获得杨贵妃赏识的举荐人。

14.鲜于仲通(此时已死):前任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党。是杨国忠获得章仇兼琼赏识的举荐人。

这里做一个大胆的猜想:杨国忠与杨贵妃之死,根本就是玄宗本人的意愿。

陈玄礼这样一个,从年少时就跟随唐玄宗出生入死近半个世纪年的心腹禁军统领,入蜀危局下所有600多亲兵护卫的总指挥,又是“淳笃自检”的谨慎安分性格,其职位、资历与忠心程度,谁能使唤得了?恐怕太子也使唤不动。

马嵬驿兵变前,是陈玄礼主动找近侍李辅国向太子传话,太子犹豫还没答应,次日就已经发生了兵变。陈玄礼只是让李辅国传个话,与太子没有直面沟通,太子几乎没有机会参与策划。所谓太子参与兵变,也就仅仅李辅国这一条线能的搭上而已。提出杀杨国忠的主动方明显是陈玄礼。

其麾下士兵,是禁军六部,即使对杨国忠有怨言,但在危难时刻要挟皇帝,对这些士兵本人来说也没有实际好处,无人煽动的可能性较小。而且陈玄礼在兵变前就要杀杨国忠,兵变绝非偶然发生的群体事件。

虽然玄宗确有为性命考虑而入蜀的意愿。但入蜀避难也一直是杨国忠鼓动的方策。而且玄宗逃跑后,杨国忠企图烧毁左藏库被玄宗阻拦。事后又擅自烧毁便桥,以断玄宗退路。玄宗得知紧急制止。玄宗四十多年皇帝的老狐狸,此时岂会感觉不到杨国忠的意图。

杨国忠任宰相独揽朝纲。玄宗仅1000余人的逃亡队伍里,杨国忠儿子为户部要员,亲戚为御史大夫,兵变时魏方进还试图做出反抗。他起家自蜀郡,兼剑南节度使,此前两任剑南节度使都是他的亲信,可以说蜀郡兵权在杨党手中足有二十年。本应继任节度使的催圆在留后的位置上多年迟迟不能转正,只因不是他的人。

可以说,此时的蜀郡已经是杨国忠经营多年的老巢了。两京城破,他就极力鼓动皇帝入蜀偏安,甚至杨贵妃都用自杀要挟玄宗放弃亲征战略。唐玄宗后期虽然厌政,但这点利害还是掂量得轻的。有杨国忠跟着,恐怕在蜀郡还有被挟以令诸侯的巨大隐患。

假如马嵬驿事件真的是唐玄宗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赐死杨国忠呢?起码现在身边的卫队将领,还是玄宗身边最牢靠的人。正因为蜀郡遍布杨国忠党羽,尤其是蜀郡军政被杨党把持多年。杨国忠本人一死,蜀党就失去了纽带。

但如果本受宠幸的杨国忠之死,是皇帝亲手所为,也会刺激到蜀党对玄宗的戒心,很不利于玄宗入蜀后的稳定与安全。玄宗需要借刀杀人,以示自己对杨国忠并未失去信任。

杨国忠被杀时,带走的重要官员里也不乏杨党。但除了杨家亲属被株连,陈玄礼却受玄宗命亲自保护了同为杨党的副相韦见素,也说明,此事件并非诛除杨党,而是针对杨国忠本人。事实上这种节骨眼上,玄宗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政治肃清。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皇帝多年不管政事,才有杨国忠结党。杨国忠一死,反而杨党便只能围绕唐玄宗本人,更有利于玄宗此时的危险局面。

陈玄礼在行事前,其实无须得到太子的同意。他与太子也本无交集,太子最终也并未答应,更未助力于他,他仍然独立行事成功。太子与杨国忠不和,他也不必有得罪太子的顾虑。身为玄宗亲信,以性命相托的武将,他此时与太子接触更是逆鳞行为。要知道玄宗的多疑性格,对太子的提防是举朝皆知的。之前储位之争,玄宗杀子可是一点没有仁慈和犯迷糊的表现。

但陈玄礼仍旧与太子作不痛不痒的商讨与知会,或是故意将此事往太子身上引,让人更多往太子身上猜。让太子立于危地,以防太子周围聚党,是玄宗一贯的手段。如果确是玄宗故意为之,他是在陈玄礼背后这么明显的立场标签下,尽可能得用兵变撇清自己。后来玄宗也并未对陈玄礼多此一举表示反感和秋后算账,与陈玄礼始终互相保持高度信任关系,很可能是提前知情的。

而肃宗显然也没有去重用陈玄礼这个65岁以上,属于玄宗辈的老将军。玄宗回长安后,陈玄礼仍在兴庆宫追随玄宗。肃宗与陈玄礼互相都不像是同谋者该有的事后表现。

至于对杨贵妃被逼自尽,是否是士兵们的临时激愤架住下不来台的玄宗,或是玄宗实在无颜让这个其实有深厚感情的姑娘知道是自己所为,演的一出双簧苦肉戏?杨氏一族本就是安禄山发难的口号,杨家兄妹的官怨民愤一直都在。

与汉景帝诛晁错的逻辑相同,诛除杨氏一族,其实是拔掉叛军清君侧口实,以瓦解叛军举兵合理性,削弱叛军军心,揭露安禄山个人利益意图的必要之举。但在这段历史记载中,此种政治意图完全被文学性粉饰了。陈玄礼是玄宗标签很明显的人,主流却更相信是肃宗干的。从之前唐廷为潼关战略之争临阵杀大将,到贵妃含石阻唐玄宗亲征,再到杨国忠在逃亡路上与玄宗的策略冲突,说明玄宗和杨国忠已经越发处于一种互相不信任的临危博弈中。

事实上,安禄山反叛已呈席卷之势,当时唐中央无力平叛。而安禄山的直接发难理由就是杨国忠本人。此时,杨国忠也明白,自己随时可能是双方刀俎下的鱼肉。杨国忠此前敢与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对抗,身后也是有一方军区支持的,就是剑南蜀军。

争取掌握兵权,是此前兼任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能够自主自保的最好方式,蜀中遍布杨党又给他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而这与唐玄宗利益已然是一种矛盾状态。他应该地方玄宗的,至少也是提防玄宗身边的军人。或许他也被看似糊涂的老皇帝给麻痹了。

诛除杨氏这个活儿,即使不是太子所为,后来的唐肃宗也不会介意揽到自己身上,虽有忤逆之嫌。但毕竟安禄山就是打着诛杨国忠的旗号,对杨国忠的祸国地位当时是定论了。所以他既不承认也不点破,不清不楚。高力士作为玄宗最信任的人,直言杀妃,甚至很快补上杨国忠宰相之位的韦见素,其子韦鄂也直言相谏,他们是否提前就知晓玄宗本来意思,是否为玄宗临时犹豫想争取独留贵妃,刻意试探群臣与侍卫的底线,未可知。但对杨玉环的死,他后期有懊悔和伤悲,却无任何怨言和追责。总之,环环被他杀了。

这只是一种猜测,但我个人觉得,可能性不比太子策划此事要低多少。因为观察玄宗,绝对不能忽略他是一个政治家。

甚至说,太子借民意,与入蜀的玄宗分道扬镳,留在北方抗敌,也极有可能是玄宗的意思。因为以玄宗的性格,到晚年已经是十分厌政了。

除了兵权,财权,任免权,一概都不愿多想多管,总想做个甩手掌柜。玄宗虽然杀过一次太子。但他对武惠妃所生,李林甫力挺,杨贵妃前夫的寿王李瑁,打了那多年马虎眼儿,就是不给太子位。精于识人的玄宗看别人看的准,自己各个儿子什么样,想必也了然于胸。

他为了法统稳定,最后把太子位给了本当顺位继承的李亨。李亨战战兢兢这么多年,他也只是任由李林甫和杨国忠轮流去吓唬,没有真的废掉。说明他并无随意更储的意思。江山迟早是太子的。七十岁高龄的老皇帝,仅指望着多活两年,别像李渊那老祖宗和李旦老爹一样,最后被架空失去人身自由就成。可是安史之乱,把这个局搅黄了。入蜀偏安的唐玄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为了活命,不想管这烂摊子。但老道的他也明白,一旦皇室彻底南迁入蜀,大唐道统也就崩溃了。

北方平叛的主将没了主心骨和斗志,很可能投降安禄山,或者割据一方为军阀。北方彻底沦陷或分裂,巴蜀一隅也终将为强弩之末,无法独存。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依旧难保。这是一个基本的战略认识。

唐玄宗只想活命,保住一日三餐,有人伺候就行。对于一个七十岁,失去斗志的高龄老皇帝而言,他对曾经辉煌的帝国,最后能尽到的一点责任,也就是放下这已如镜花水月般的权力,提前放飞太子了。

太子迟早要掌握权力,不如让他现在就飞。太子作为名正言顺继承于自己的皇储,在北方只要还掌有一些军权和地盘,自己在蜀郡的安全也就更加有保障。即使明知太子将来会失控,甚至提前称帝,这笔买卖依旧很划算。毕竟面临难于上青天之蜀道上的舟车劳顿,七十高龄的自己还能有几年光景呢?安稳得活下去就不错了。

两京已失,那局面,想必也非一年半载就能平定,太子也没有精力逼宫。作为父皇,太子即使夺权也不至于下杀手。这些老皇帝在逃亡的路上,应该不止考虑过一遍。

最后,马嵬驿事变的第二天,太子借民意挽留,欲留在北方指挥抗敌。玄宗一反以往对太子的猜忌,果断答应。这一段,很可能是被后来肃宗向史官复述的历史记载。到底是太子借民意向父皇施压,还是借民意请留弱化此举本为父皇之意,避免给自己在关键时刻的英明果决减分,不得而知。后来玄宗交出玉玺,降尊为太上皇也非常情愿。

对于马嵬驿之变,有个前提不能变,玄宗是一个当时身体还硬朗的,精通驭人之道,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玄宗早年精力充沛,李林甫以前的宰相,几乎没有超过四年的。那时候诸多开元名相在能力和风格上,正、副多有互补。

而且玄宗常常是让正相、副相一起下,换全新班子,根据每个阶段时弊需要,任用不同类型的宰相。到晚年,玄宗厌倦政务,李林甫破天荒掌相权近二十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杨国忠在相位估计也很长。从开元到天宝,他任相的风格由从更替互补转为斗争牵衡。所以有了李杨斗,杨安斗。

玄宗对李林甫与杨国忠的独断专行,并非不知。他晚年曾在闲谈时评价李林甫:“此人嫉贤妒能,举无比者。”那玄宗为什么还信任李林甫呢?恰恰是因为他需要宰相的独断专行。

子岫为将作监,见权势熏灼,惕然惧,常从游后园,见辇重者,跪涕曰:“大人居位久,枳棘满前,一旦祸至,欲比若人可得乎?”林甫不乐曰:“势已然,可奈何?”

李林甫其实还是比较有政务能力的一个人。连他儿子都感到忧心,他并非不知自己积怨招祸,或许他明白这是取得玄宗长期任用的必要做法。

玄宗不管政务,才在李林甫时期打破了集体宰相制度,重新加强首相个人的权力,若是人事和声望也被相权架空,肯定会不放心。所以玄宗后期宰相,皆用不得人心的腹黑奸相,以保持着较高的政治牵衡态势。

李林甫与杨国忠不把自己搞的臭味熏天,不与现任储君结深怨,恐怕也当不得太久的宰相。而当沦为玄宗弃子时,这积怨又是玄宗随时可以挥起的政治利剑。李林甫刚死,便抄家定罪。安史之乱难平,杨国忠便被泄愤诛杀。老皇帝一直都为自己准备着,随时用来担责疏愤的替罪羊。

玄宗为太上皇,在兴庆宫居。久雨初晴,幸勤政楼。楼下市人及街中往来者,喜且泫然曰:“不期今日再得见太平天子。”传呼万岁,声动天地。

当时人们痛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而玄宗本人,则一直都是那个受百姓爱戴怀念,仅是被“奸臣蒙蔽”的太平天子。即使在天下涂炭之后...

仔细想来,不由得叹息,历史就是历史!有人会说历史是车轮,不管前路是否崎岖,它都会颠簸向前,哪怕稍稍停滞,也绝不会后退!

说这些话的人或许欣喜于历史车轮滚滚,将自己的丑陋和卑鄙,随同那些春风拂槛与露华浓一同压倒于车轮之下。

但你是否想过,在缓缓向前的历史车轮面前,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是轮子之下的蝼蚁,每个人何曾不是又一个花落云散的杨玉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我的作文怎么写 难忘的一刻600字作文 文明之花处处开作文 七年级下英语作文 陀螺玩具作文 五彩田园作文 怎么在手机上制作文档 生活中的小确幸作文 有关项羽的作文 陶罐和铁罐作文 秋天的晚霞作文 自强自立作文600字 作文单词 与英雄有关的作文 开卷有益600字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题 蚂蚁觅食作文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400 对父母说作文 什么伴我成长的作文 让我愤怒的一件事作文 秋天的景色作文200字 作文我明白了 我和书交朋友作文400字 秋天的园子作文 我的修正带作文 不会叫的狗作文 大扫除的作文 皇帝的新装作文600 推开一扇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