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美丽河北丨考古中山

2021-01-03 09:45:01
相关推荐

故郡遗址铜鼎铜敦 张春长供图

故郡遗址发掘现场 张春长供图

东周时期北狄族团图示 张春长供图

中国黄河写的“几”字,启步星宿海,挟拥黄土塬,捧起巍巍太行,铺开华北平原,构建了历史大剧的恢宏舞台。自春秋初年起,一个神秘角色把黄河中下游搅得天翻地覆,五百年里纵横决荡,终成控扼战国兴衰的枢辖。往事如烟,犹有一条脉络隐藏于历史长卷的墨香里:北狄——白狄——鲜虞——中山国。

上世纪70年代,灵寿故城和中山王墓被发掘,把人们对中山国的寻觅视线锁定在滹沱河畔的平山,撩开神秘面纱的一角。然而,众多专家捋出的来龙去脉,无法统一,中山国的真容依旧五里雾中。

时光回溯到1968年,满城汉墓的重大发现惊艳了世界。刘胜“中山王”封号,勾起考古学家郭沫若的遐思。寻找迷断史海的先秦中山国,是他终生挥不去的梦。十年后病榻上,他听说平山发现铭文确认战国中山王墓,即刻让人拿来拓片。多少遗憾留存心田:“中山是个艺术的民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那深沉悲壮的歌声,它那婉约清丽的琴声,它那婀娜多姿的舞步,我们无缘倾听和欣赏了,只有属于两千年前那些精美绝伦的遗物还留在我们的视线中,不时提醒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叫白狄的民族,建立了一个盛极一时的国家……”

白狄何者?中山何地?

戎狄蛮夷,合称四夷,是先秦中原王朝对四邻民族的泛称。四个古老象形文字暗含两重属性:一曰鄙薄——当初祖先用来表达邻族生活状态,并无贬义,后来才曲解为意含丑诋的族称,泛化成道德礼仪低下的指代;二曰方向——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狄,广布黄河流域,因地处中原之北,又称北狄。现今一般也把不确定的商周北方族群混称戎狄。白狄是北狄别支,鲜虞乃白狄分支。

公元前774年,传说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玩得不亦乐乎,鲜虞亮相了。不过,它似电光火石,随即淹没在白狄部落集团里。公元前555年,自晋陕高原东出太行的白狄初露锋芒,但由于晋国的羁縻和攻伐,十余年后便销声匿迹。公元前530年,蛰伏240多年的鲜虞再次横空出世,已是白狄部落联盟首领,建起中山国,在公元前506年后的200余年里,起起落落,亡而复生,突入中原文化圈,写出一部文化合异的传奇。

这个推求的轨迹精确吗?闪烁在史册的中山国到底在何处?岁月模糊了真相,令人废书长叹。上世纪70年代,灵寿故城和中山王墓被发掘,把人们对中山国的寻觅视线锁定在滹沱河畔的平山,撩开神秘面纱的一角。然而,众多专家捋出的来龙去脉,无法统一,中山国的真容依旧五里雾中。

北方白狄小国,面积仅为赵国八分之一,何以能够睥睨中原五霸七雄?小,只是相对而言。中山国疆域,实际坐拥石家庄全境,外延保定、衡水和邢台近缘,盘踞三十余县。

“天下之脊”太行山,横谷深切,沟通东西,东麓冲积扇南北贯连,延袤千里。这片滋育文明的沃土,雄踞冀州中部地区,嵌在关陇西土、鲁中东夷、草原朔漠和中原诸夏四大文化圈之间,乃历史上不同族群碰撞争锋的战场,交流融合的舞台,造就了北京绵连安阳的“文化走廊”,大小都邑鱼贯,古代遗存层叠。乱世之秋,占据晋陕高原,就取得入主华北平原的先手;坐拥华北平原,就有机会拔得一统中国的头筹。因此太行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中山国“方五百里”,切入太行腹地,曾独擅八陉之二。唐河、大沙河、磁河、滹沱河、槐河水系密布,冲积平原稻麦飘香。中山之地,倚太行屏障,凭众河带襟,西瞻秦晋高原,东瞰齐鲁泰沂,南俯赵之邯郸,北望燕之幽蓟,集天地灵秀,收四方通利。

标定四条神奇的人文界线,神秘中山的殊质便跃然纸上。它有着浓厚的北方族群背景,却突入司马迁“农牧分界线”以南的农耕文化区和“胡焕庸线”以东的人口稠密区;唐代僧一行提出“天下山河两戒”,其中“北戒”乃专门限戎狄之线,却没能阻挡中山南下的步伐。神奇的北纬38°线以城多、景美、物丰、神秘著称,在中国历史上亦是诸夏御北第一道防线,恰恰穿过中山南畿。中山国正如一座孤岛,揳入中原雄国燕赵齐间,又似一颗变幻莫测的九曲珠,锁住四条神奇之线,闪耀在北方面向中原的前沿。

灵寿城及相关遗存就是一部地书,记录着2300年前的璀璨。点睛之笔当属王墓出土的中山三器,然三器又难说尽国家兴亡之事。

破解中山国的第一个抓手,正是故都灵寿。

灵寿城及相关遗存就是一部地书,记录着2300年前的璀璨。点睛之笔当属王墓出土的中山三器,然三器又难说尽国家兴亡之事。“(中山三器)其历史文献价值之高、刻制铭篇之长、器物制作之精创下三个世间之最”。优美流畅、结体独绝的1123字,确立了七代君王世系。可是,它提到公元前381年以来中山国后期的80年辉煌,却未提及鲜虞中山前期的400年筚路蓝缕。中山肇兴和崛起的足迹,封在三座前期国都。

第一座,新市。鲜虞故城,西汉设县,今在正定新城铺。村名由历史名称新市—伏城驿—四十里铺,各取头、中、尾字组成,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曾经发现带有铭文族徽的商周铜器,对解决中山“子”“姬”“姮”的族姓之争,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二座,中人城。最晚公元前506年已为中山之都。公元前505-504年,晋国两次进攻此地,此间史书“鲜虞”“中山”并称。约公元前456年,赵襄子派军攻克左人、中人,此后40年中山只字无载,再现已是公元前414年武公初立。遗址在今唐县,尚有城墙,出过精美铜器。中山是鲜虞连继还是替代?解惑有赖此城。

第三座,顾。朦胧如梦的一座都城。它在定州域内还是城中?抑或顾即鼓的通假字?《世本》只一句“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给人留下无尽猜想。

国都之外,中山尚有城池约百,名见史书不下三十座。历史名城左人、东垣、房子、封龙、鄗、九门、苦陉、棘蒲,还有肥、鼓之都,元氏故城,顺平子城,甚或赵之柏人等,都封藏着中山密钥。田野考察充满希冀,近来石邑出土陶范,有望揭开中山美物的制造之谜。厘清中山国史,必须勘察城邑,这缘于文史的盲点。

青简疏疏纱遮面。中山国记载寥寥无几,且同一事在《春秋》《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吕览》《系年》《韩非子》中常有分歧。鲜虞是殷商封国,还是外来部族?后期中山是白狄复国,还是魏治续延?中山得名“城中有山”“山中之国”,抑或“崇山”音转?到底哪年立国?高筑野台眺望齐与中山的赵武灵王所出九门,“新乐说”“冀县说”各执一词;昔阳之地,“鼓都说”“肥都说”聚讼不已;“武公初立”是才即位、初称公、新复兴,还是始建国?王尚迁流的肤施是绥德东南还是清水河源?关乎赵军进击路线的宁葭在鹿泉还是深州?“穷鱼之丘”在易县抑或“穷鱼”乃“仇由”音转?李克就是变法的李悝还是另有其人?中山长城何在?千里之遥的楚国果真灭过中山?中山覆灭是因衰德敝风,还是崇儒、黩武、外交失当?熟谙历史文献的学者们,竟画不出中山国的一致模样。

中山国史烟雨迷蒙。考古证实北狄—白狄—鲜虞—中山国的时序和文化传承,但未明王室血系的因应。究竟由北方族群一支世袭、异脉创建,还是断层置换,尚无文字确证。公元前296年,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了中山。可谁料到中山已落地生根,百余年后又重出江湖。

史册勾勒出中山国时间轴:立国、斗晋、降魏、崛兴、称王、伐燕、抗赵、衰亡,经历三起三落。考古则描摹出中山文化剪影:迫小而图强,合异而创新,流播包容与坚韧。曲折而雄世,盛极而瞬衰,富含教益和启迪。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公元前154年新封中山国,已非东周那个独立王国,而是秦汉一统下的郡国。袭用中山之名,创造新一轮辉煌,满城汉墓就是杰出代表。墓主刘胜乃首代中山王,定都卢奴(现在的定州)。中山王系不断更替,几经废立,直至隋朝,名号犹未消亡。583年,休眠的鲜虞又成为卢奴新名,621年归唐后才更名定州,历经宋、金、元、明,在1113-1369年间长期作为府治,而府名仍为中山。鲜虞中山,流响千年。狄希千日醉的传说还使“中山”成为美酒代称。澄清东周和汉代之后中山国分期,只能依赖考古发现。

中山国雾暗云埋。近50年几百篇论文如雨后春笋,而之前考论只有《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较为权威。正是考古开启了中山国研究的新局面。

灵寿城对后期中山国的解读有重大意义。这些战国中晚期遗存只有淡淡北方色彩又让人疑窦丛生。王墓设置和中原有很多雷同之处,中小墓葬方向由东转北、陶礼器替代了日常用陶。高度中原化的风格,引发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是戎狄华夏化?还是华夏戎狄化?

然而20余处殊俗遗存的出现,让情况越发复杂。它们散布在冀中西部的平山、灵寿、行唐、新乐、唐县、满城等地,具有区域性、民俗性和特异性,时间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直指前期中山,下接灵寿故城。积石墓头东脚西,流行殉牲和殉人,金盘丝耳环、络绳纹铜容器、动植物合体瓠壶、虎形金牌、豆形铜鍑等,特色迥异燕赵,浓烈的草原气息趋向北方。问题是:与后期中山天悬地隔。非但定不了两者的血系承继,又滋生了源头分歧:它们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南延的山戎一支?还是雍州东迁的白狄别种?苦苦追寻的鲜虞,依旧是明月芦花。

追踪真相必须整合上述零落的文化片段,这需要一个信息足够丰富的基因图谱。2017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的故郡遗址的发掘恰逢其时。城邑、居址、墓葬共存;铜器实用且成套,体现了对中原礼制的慕效进取;墓形、棺椁、礼器又与周礼不同,鼎内除中原习用属于六畜的羊外还用兔子,铜敦盛肉汁,近400只马牛羊头蹄的单独殉牲坑、通联一字列阵的五辆驷马豪车,体现了中原礼制与草原风情的结合之美;随处可见的虎纹,体现出中山流行的价值取向;大量黄金装饰不是中原作风;与农业人群共处的骑马人种,尤为引人瞩目。数百具人及动物骨骼送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测定DNA同位素,植物、环境、冶金等科技考古也相辅而行。科技手段的介入对破解盘踞此域、游恣在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族群之谜提供了强力支撑。

故郡遗址最值得关注的是戎狄华夏化。它有力地证明了北方民族参与中山国前期文化构建的事实,与灵寿故城时代相继,藕断丝连,是解密中山国史的关键链环。如果说灵寿故城代表文化归一的辉煌顶峰,那么故郡文化则是融合进程的动态呈现。

新发现让中山文化演化轨迹愈发清晰。它是戎狄族群伸入中原系统,交融升华的拔新领异的文化结晶。从北方特色鲜明的故郡遗址,到与诸夏几无二致、以灵寿城为代表的后期中山文化,再纳入中原文明的赵国郡县系统,最后并入秦汉帝国版图,完美体现了北方民族华夏化的历史进程。

史册勾勒出中山国时间轴:立国、斗晋、降魏、崛兴、称王、伐燕、抗赵、衰亡,经历三起三落。考古则描摹出中山文化剪影:迫小而图强,合异而创新,流播包容与坚韧。曲折而雄世,盛极而瞬衰,富含教益和启迪。中山虽非大邦却写下促进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光辉一页,是回眸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路的典例,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

华夏集团与北方民族不断碰撞、融合,铸就秦汉一统,中山历史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一段奇光异彩的华章。中山国研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因其徽号反复变换,前期中山的形态、脉络、特质,依然有待补充。中山国全境全方位考古,精细化发掘,多学科互鉴,复苏血肉丰满的中山,推进“考古中国”,是实现突破的必由之路。(张春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假文盲作文500字左右 关于感恩的作文350字 教师资格证作文 遇见中考作文 独立作文 红色精神的作文 奶奶家的菜园作文 我懂得了作文 小狗啃骨头作文 你是我最难忘的人作文 写动物的作文300字小狗 漫画作文300 幸福作文350字 关系类作文 学会宽容作文800字高中 如皋盆景作文 以乐观为话题的作文 泪水作文800字 校园拾趣作文 有关愿望的作文 不一样的暑假作文 边防战士作文600字 我的老师400字作文五年级 防震减灾作文400字 怎么写我的妈妈作文 小孩打屁股作文 我真快乐作文450字 买书作文400字 初中生作文600字 我学会了什么的作文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