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林清玄去世:一杯浊酒送清欢

2021-01-03 16:50:02
相关推荐

著名台湾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林清玄的病逝,让我们措不及防。他以平淡雅致的文字,走进了整个华语文学世界,却又这样淡然离别。在他所作的“生活美学”三书代跋中,他记录了属于余光中、李敖和洛夫的时代,而今,他却也追随而去。

全文7862字,阅读约需16分钟

今日,新京报记者从作家土家野夫及台湾九歌出版社获悉,著名台湾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林清玄病逝,享年65岁。

这位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著作等身,和已故的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的作家,与时间赛跑,曾说“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

对于生死,他豁达、释然。正如他与人所说的,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一二,便会觉得,幸好,人生有离别。

▲2014年8月19日,广州琶洲会展中心,林清玄在2014南国书香节上与读者见面。

与时间赛跑 还是输给了时间

去世的消息来得猝不及防,因为就在1月22日上午9时32分,林清玄的微博还在更新消息,上面写道:“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字里行间,有着他一如既往的禅意。

▲林清玄通过网络,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

公开资料显示,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高雄,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

自17岁开始发表作品后,林清玄走上文学之路。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30岁前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和已故的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

32岁,林清玄入山修行。3年后出山,他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40岁,他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

林清玄的作品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回忆。作为一代国人的文学启蒙者,他的作品多次选入语文课本。《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等作品仍叫人记忆犹新,然而与时间赛跑的人最终输给了时间。

▲2015年,作家林清玄现身南国书香节。图/视觉中国

微笑着来到人间 与书相伴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家属证实林清玄被发现于今晨,在台湾的家中安详去世。作家土家野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林清玄家属已在筹备治丧事宜,近期将于台北举行追悼会。

人们常常是哭着来到人世间,在扮演不同种角色后,最后又哭着离开这个世界。而林清玄的人生历路,却是从微笑开始。

他曾在2018宁波书展上透露,家里共有18个兄弟姐妹,自己排行十二,有11个哥哥,都是清字辈。

他说,自己出生时没有哭,而是带着微笑,父辈不识字,给他取名为“清怪”。在登记户口时,“没想到工作人员说,还是用‘玄’字吧,当时他正在看一本名叫《清玄道长》的书。”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吃不饱饭。那时,对于林清玄来说,幸福很简单,就是能连喝三瓶汽水,然后打出嗝。

林清玄小学三年级就立下志向,要当一名作家,这对于一个穷苦的家庭,让人不敢相信。中学之后,他离开家乡,当过搬运工,摆过地摊,在洗衣店工作,甚至当过杀猪的屠夫。

但穷苦没有使其志向消退,林清玄一直坚持每天写点东西。“你的愿望会决定你的人生。你出生在哪里?你的条件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内心有没有强大的愿望,支持你走你的人生之路。”

2017年,在一次活动中,面对读者,他这样说道,“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但我会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

▲2014年04月11日,在江苏苏州,林清玄举行《从人生的最底层出发》的主题讲座。图/视觉中国

“常想一二 懂得珍惜”

林清玄生前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诸多贡献。谈到两岸文化交流时,他曾表示,“两岸交流,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文化。”

林清玄曾说,“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

资料显示,2017年开始,林清玄成立林清玄文学会和林清玄读书会,联合全国多位教育专家、作家、育儿专家等,在全国开展公益读书项目。

旁人曾点评,林清玄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除了一直热心于扶教助学公益活动,曾见过林清玄的读者,对林清玄以“修禅”之心保持的良好心态印象深刻。林清玄曾多次做客南国书香节。每每公开做演讲,讲座现场均座无虚席。

林清玄修禅已久,为人豁达。《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一文中,他曾提到,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

2018年12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幸好有别离》,成为林清玄最后一本散文集。

在书中,林清玄觉得,“生死离别”为人生大事,是每个人难以逃避,又常常充满困惑的论题,但都被他的“幸好”一一化解。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幸好也有离别。

(部分内容综合媒体报道)

新京报记者 李一凡 王洪春 周世玲 编辑 潘佳锟 校对 郭利琴

写作之路:三十岁就成为“得奖专业户”

林清玄有1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有13个是他伯伯家的,只有5个是他父亲亲生的)。在他出生时,“清”字辈已经没有什么好字眼可用了。他生下来不哭不闹,其父便为他取名为“林清怪”。后来又改为“林清奇”。在报户口的时候,他父亲见有人在读一本武侠小说,在小说里,有一高人的号叫“清玄道长”,因此确定了这个颇为仙风道骨的名字:林清玄。

林清玄成长于穷乡僻壤,但他却异常热爱文字,他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在他8岁时,就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并立志成为作家。在小学三年级以后,他每天都要抱着一本书睡觉。他10岁时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他当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在17岁时,他首次公开发表作品,20岁出版了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便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1972年,他考取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在的世新大学)电影技术科。他在大学时就开始认真写作,慢慢放下了绘画的志向。在上大学前,林清玄也曾梦想过当画家,他甚至还跟林崇汉学习过一阵子画画。但是他觉得,写作更自由,更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因此就决定写下去。在大学期间,他创办过《电影学报》,并担任过《奔流杂志》的编辑,也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在这段时间里,他在文坛渐露头角,并开始受到瞩目。

他在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其中包括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等,因此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之所以成为“得奖专业户”,林清玄自认,这是因为他那时在写作上,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和走向,他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写多种多样的文章,他也会去角逐各种奖目。因为他认为,他一直是一个永恒的新人,而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在林清玄25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出版的作品逾百部。他曾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其中,《身心安顿》和《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畅销纪录,《打开心灵的门窗》曾创下高达5亿台币的销售纪录。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他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包括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其中,以散文见长。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与《冷月钟笛》等。其次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和《玫瑰海岸》等书。再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迄今,这是林清玄散文写作产量最高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掀起学佛热潮。

婚姻与修行:最终酝酿出“禅理散文”

林清玄在新闻事业上十分勤奋,他每小时能写4000字,因此,在新闻界他有个绰号叫“林大侠”。他从普通记者做到了新闻主管,但是他却感到烦恼,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林清玄在1979年与陈彩鸾结婚,不过因为新闻工作过于忙碌,他与陈彩鸾渐行渐远。有一次新年,陈彩鸾离家出走,林清玄因此心灰意冷。这次情感上的挫折,以及新闻事业的过度劳累,让他对人生有所反思,他也从此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4年,林清玄辞职上山,隐居起来。他在山上诵读佛经,专心“觉悟”。他曾师从佛学大师南怀瑾。南怀瑾对他评价甚高:“我的下册,就交给他写了”。而星云大师也曾赞叹他“文如流水,语似冬阳”。

林清玄在35岁出山。在1985年到1995年期间,他的这段人生经历和“觉悟”,使他写成上个世纪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身心安顿系列”。在他40岁时,他出版了“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他在同时创作了“现代佛典系列”,首开“禅理散文”之河。他的写作积极“入世”,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而且,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林清玄与陈彩鸾离婚后,于1997年娶了小自己十余岁的方淳珍,并在婚后三个月生下儿子。当时关于他的谣言满天飞,很多人辱骂他“伪君子”,说他“说一套,做一套”,甚至有激进的妇女组织,在“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门口焚烧他的书。

面对谩骂和攻击,林清玄一直保持沉默,他希望用沉默来打动大众,得到大家的理解。事实上,陈彩鸾和方淳珍私交很好。当事的三人,早已相逢一笑抿恩仇,林清玄认为:“在脆弱中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健和坚忍,时间才是评价一个作家作品好坏的最公正的法官。”

作者 新京报记者 徐悦东 编辑 安也 校对 翟永军

为了缅怀这位曾给我们带来爱与美,情与义的豁达之师,特刊发林清玄的一篇旧文,以示追忆。

坐在康桥的小舢板,顺着康河往下流去。河水平缓无波,凉风习习,在高大的柳树荫下,盛暑的酷热,仿佛也被凉风吹散了。我和妻子牵着小女儿,沉默着,感受康河上吹抚的诗意,诗意与清风仿佛使整个康桥都安静了。

那在三一学院读书课余在康河打划船的船夫,突然用浓重的英国腔的英语打破了沉默。

“来康河划船的中国人比英国人还多。”

为什么?

“因为有一个中国诗人写了一首诗《再别康桥》,人人都读过呀!”

我们听了,都笑了!

徐志摩写了一首诗,几乎在中国无人不晓,以至在剑桥大学里一条寻常的小河,竟成为一条浪漫的大河。

徐志摩在剑桥读书的时间不长,甚至没有得到学位,在学术上也没有什么贡献,这首小诗竟流传近百年,不只流传在中国,在剑桥的校园书店,也有译成英文的徐志摩的诗集,并详详细细地介绍了他在剑桥读书的点滴。

我对小女儿说起,四十年前我到剑桥的情景,当时就是受到徐志摩诗的召唤。

那时候旅行不便,先是坐飞机到新加坡,再转飞巴黎,再渡轮到英伦,到了剑桥已经过了两天一夜。为了一丝文学的浪漫,奔行千万里,诗性的呼唤,文学的感召,力量是难以估计的。

爸爸不会再有下一个四十年了,这两次来剑桥,于心足矣!我对女儿说。

正说的时候,上游划来一艘大船,船上的人正合唱一首歌,歌声优美动人,原来是一个中国旅行团,歌声随河水飘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苹果树一再地荣枯

四十年有什么不同呀?女儿问我。我以剑桥校园的那棵苹果树为例。

那棵苹果树正是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的苹果树,但是,原来的树早就不在了,更不可能有苹果了。

苹果树原址的苹果树,早就死去很多次了,因为全世界来瞻仰触摸的人太多了,几年就会枯死,一再地荣枯,从牛顿之后,再也没有结过苹果了!

现在种在原址的苹果树,还不满五岁,只有一个人高。人人都知道那不是牛顿生前的那一棵,但全世界的人还是蜂拥到剑桥大学,瞻仰这棵神奇的苹果树,缅怀伟大的心灵。

我对女儿说:故事比现实更久远,心灵比现象更有力量!

我的书就是我的路

苹果树虽有荣有枯,但剑桥大学的建筑并没有什么变化。

曲折穿梭的石板路,晦涩的石砖墙,优雅的三一学院,庄严的国王学院,巍峨的大教堂,以及教堂边随意的露天咖啡座,处处都是英气焕发的俊男美女……

变得最多的是通到公车的那条大街,四十年前,两边都是古典的灰墙,现在是世界名店的展示区了,全世界的名牌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如果把一个人的脸蒙住,将他空投到剑桥的大街,当他开眼的时候,会以为是在伦敦的时尚中心,而难以置信自己是在剑桥大学!

学术与时尚的界限正在消失,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我在剑桥大学读了一阵子书,或者我在剑桥大学买了一双克拉克,走了很长的路。或者,两个都相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书就是我的路,路就是书,在我童年时候,就立志走遍世界,远方总是呼唤着我。在我少年时期,就立志博览群书,深信书中必有我的道路。

过了六十岁,才猛然一悟,对出身贫寒的孩子,书就是最好的路,对想刻画人生的孩子,路就是最好的书。我的前半生,就是读书和行路。

▲“生活美学”三书(《人生不乐复何如》《凡事喜悦自在生活》《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

没有冷气的希尔顿

离开英国后,我去了法国,又去了日本,又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

许多地方,不止四十年,甚至四百年都没有改建过,像伦敦、巴黎、京都、罗马……为了保有文化、时间和历史,整个最繁华的街区,还保存四百年前的样子。我在巴黎住的希尔顿饭店,甚至未设电梯和冷气。

电梯也就算了,先天没有冷气实在热得难受,向酒店抗议,大堂经理说:不吹冷气,有益健康,我们这一区没有装冷气的店!你要吹冷气,必须去住另一区!

在最爱改建的中国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在以为新建筑就是进步的亚洲人眼中,这真是傻里傻气了!

一生从容余老师

世界绕了一圈回来,突然听到了余光中老师去世了,使我内心震动不已。好像不久前才参加了他九十岁的寿筵,突然化成了云烟。

我和余光中老师结缘在一九七二年,我参加雾社文艺营,他是我的指导老师,屈指一算,已经四十六年。此期间,几乎每年的文学活动,都会见面三四次,余老师总是文质彬彬,遇到任何问题都会细心地指导我,就像我还是他的文艺营的学生。

三十年前,我到香港演讲,余老师还亲自用车载我,并带我到太平山去看山看云。回台北后,我以他为主角写了《迷路的云》,这篇文章得到了时报文学奖首奖和“国家文艺奖”。

余老师是我仅见的君子,不疾不徐,一生从容,我从小就想成为像他的作家,小学时代就常把他的诗刻在桌子上,记不清多少次被老师罚站,我就面对墙壁背诵他的诗。

一直觉得他会永远活着……

那时代唯一的大山

余老师性情温和,几乎未曾与人结怨。

骂他的人很少,骂得最凶的是李敖。没有想到过不多久,李敖也走了。

我和李敖结缘也有四十年了。

四十年前我在《中国时报》副刊工作,当时的主编高信疆邀李敖写专栏《独白下的传统》,经常叫我到金兰大厦的李敖书房拿稿,我因为经常去,就和李敖,和他当时的女朋友刘会云相熟,成为好友。

他自己不喝茶,也不喝酒,但每次都会拿最好的酒,最好的茶请我,喝不完的还叫我带回家。因此,我常坐在他的书房自斟自饮,他也不管我,自顾自地写作。

有一次,我喝了整瓶白兰地,他看我醉了,驾着他那台八千CC的凯迪拉克载我回家,一路上还开玩笑说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瓶白兰地价值两百美金,踩一次油门十元台币!他送我到我租住的公寓,车子太大,差一点进不了巷子。他扶我上楼,才知道我家徒四壁,连一台电扇都没有,甚至连一具电话也没有。

敖哥拼命摇头:“你是名记者!连电话都没有,太不像话了!”

他不知道,我一个月的薪水是四千五百元,装一具电话要一万七千元,加上拉电话线共九千元,加一加是二万六千元,正好是我半年的薪水。

万万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招人来帮我装电话,并送我一台电扇。我感动得涕泪交流。

不久后大画家张义雄送我一幅油画,价值百万,我把它送给了李敖大哥,答谢他义助电话,他也欣然接受了。我知道,他对我的看重与疼惜,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他还开车送一套《李敖全集》给我,自赞:比张义雄的画值钱。

他和胡因梦结婚,第一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后来,受到广泛的引用。

他第二次坐牢的时候,全台湾的知识分子噤声,只有我写了一万多字的长文《我所认识的李敖》为他声援。这篇文章后来收到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林清玄散文选》,应是在大陆最早的介绍李敖的文章,不出几年,李敖就广为人知了。

他在坐牢的时候,听说我到欧洲采访,担心我出门太久,被断水电,还请刘会云帮我跑腿缴水电费,李敖待人的贴心与细致,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我的恩师高信疆先生,生前常对我说:“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我最佩服李敖,他是唯一的一座大山!”高信疆为了力挺李敖,刊登了许多李敖的文章,为当局所不喜,最后被强迫到美国流放。那个时代的自由与渴望,随着李敖再度入监,高信疆漂泊在美利坚,我被撤职去卖鸡蛋和沙拉油的新闻而烟消云散了。

回想李敖大哥的幽默与勇气,痛快与温情,正如在他家喝的好酒,使我双眼迷离,心情迷茫了。

一整个时代,隐遁了

李敖过世的隔天,洛夫也走了。

洛夫是另一种诗人,他的诗情诗意总带着魔幻的气质,他的人却带着军人一样的正气。他从军职退休到隐居加拿大之前,我们经常在李锡奇和古月家聚会。

李锡奇是画家,有许多“东方画会”和“五月画会”的朋友,古月是诗人,有许多“蓝星诗社”“现代诗社”“创世纪诗社”的朋友。夫妻俩都热情好客,每星期邀朋友聚会,一拨是画家,另一拨是诗人。我和两拨人都谈得来,几乎每次都参加。当时响当当的诗人洛夫、楚戈、痖弦、管管、罗门、蓉子、郑愁予、张默、商禽、向明……后来,都成为朋友。

那个年代的诗人,都是天真、狂放、有才情,喝了几杯酒,就会唱歌、吟诗、写书法,各个都有几把刷子。

凡是诗人,多少有怪癖。洛夫是少数含蓄、安静、沉默的诗人,他惯常倾听别人说话,偶尔讲一两句,听起来就像是在诵诗。

凡是诗人,常多情浪漫。洛夫是少见专情的诗人,记忆里,他永远带着夫人,别人吹嘘风流韵事时,他总是微笑着。他的笑神秘而深笃,每一个嘴角的弧度都在同一个位置。他偶尔会表演书法,他的字介于行草之间,自在、悠游、潇洒……

后来,他与痖弦同时归隐加拿大,当时就已经宣告,台湾的诗稿又翻过一页了!

一个永恒的苹果

我何其有幸,在青年时代就与这些大作家交会。

他们一辈子都在文字间悠游,写到最后一刻,洛夫写到九十一岁,余光中写到九十岁,李敖写到八十三岁……

文学穿越他们的人生,文学也浸透他们的岁月,我深深相信,文学是他们的山河岁月,比他们的生命更长远,典型在宿昔,古道照颜色!

天上没有不消失的彩虹,人间没有不散场的聚会,纵使是最有才华的诗人作家,也敌不过时间之流。但诗人作家比一般人幸运,它们留下了作品,使我们更广大深刻,从他们的书中,我们看见了更长远的路。

▲由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捐助的希望小学,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富贵和平小学。

因缘正是如此散灭的,一颗苹果不知何时会落下,不知会落在谁的头上,不知会有多大的威力!只要落得即时,就会成为永远的苹果。

一首诗,一个观点,一篇文章也是这样,斯人已远,却化成永恒!(本部分内容由时代书局授权刊发,选自林清玄“生活美学”三书代跋《人生不乐复何如》《凡事喜悦自在生活》《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

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编辑 安也

值班编辑 花木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特别的礼物作文300字 老公打屁股作文 关于英雄的作文800 打丫鬟屁股作文 什么给我的启示作文 3年级作文我的老师 马陵山游记作文 关于成长作文的结尾 作文周记500字 关于吃的作文800字 初中生满分作文一本全 作文击鼓传花 英语作文 书评 三年级作文模板 作文我成功了600字 纪念129运动作文 时代变化作文 成功需要挫折作文 英语作文结尾格式 三年级上册作文大全300字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500字 初秋作文800 二年级数学作文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作文 描写校园风景的作文400字 勇于创新作文 阅读使我成长作文 美食烤鸭作文 介绍牛顿的作文 五十六个民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