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茨日那毛泽东旧居:一家三代守护红色记忆

2021-01-03 17:20:01
相关推荐

中国甘肃网8月10日讯一座名为“辣子情缘”的巨大的雕塑矗立在茨日那刚刚修建而成的中心广场,无声地诉说着当地民众与红军战士们的“鱼水情”。今天,这座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小小藏族村落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藏式新居、整洁干净的村容村貌、青山绿水的生态景观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然而,这个村落最热闹的地方却在距离中心广场不远处的一个小小院落——虽狭小古朴,却干净整洁。这里,是桑杰的家。

矗立在茨日那中心广场的“辣子情缘”雕像(魏依凡摄)

桑杰是茨日那村一名普通而又备受关注的村民,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和其他村民一样,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藏族汉子;说他备受关注,是因为他居住的这所房子,是1935年9月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曾经借住过三天三夜的地方。“这房子是祖辈传下来的,守护它是我的责任。这座房子不仅属于我们家,更属于全国人民,它所承载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几乎每天,桑杰都要向来这里参观考察的游客讲述这座老屋不平凡的历史,以及发生在这里的他们一家三代的故事。

“房东”桑杰与作者合影(顾子宜摄)

借住·信任

这是一座土木结构的藏式民居,共两层,一楼是土质结构,二楼是木质结构。在如今村里众多焕然一新的新居包围下,这座民居显得有些陈旧、落寞,但其木质门楣上“茨日那毛泽东旧居”的匾额,却令这座小院熠熠生辉。“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个小院很不起眼,但当时这可是全村最好的房子了。”据桑杰介绍,他的爷爷格让是当地的“土官”,为人善良,靠耕田、放牧、跑马帮,辛勤劳作、精打细算,打理出这一份不错的家业。

旧居门楣上的匾额(魏依凡摄)

“当时,加上国民党对红军的诋毁宣传,他们(红军)到达之前,村里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很多村民都逃到深山去了。”桑杰回忆起爷爷给他讲述过的场景:“当时家里有很多粮食,爷爷担心自己苦心经营的家产被破坏,虽然也害怕,但还是抱着的侥幸心理留了下来。”“当9月13日红军到达旺藏寺,开始征用民房并选中我家房子的时候,爷爷是心存疑虑的。但看到红军不占不抢,非常和气,还为村民治病送药,爷爷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而毛泽东的到来,给这位藏族同胞吃了一颗定心丸。“当天傍晚,一位大个子红军进屋后很和善的与爷爷打招呼,聊家常,他告诉爷爷这些背着枪的红军战士路过迭部是借道北上,抗日救国,会很好的保护群众的私人财产。后来爷爷才知道他就是毛主席。”讲到这里,桑杰仍然非常激动:“毛主席告诉爷爷,红军战士以前都是贫苦人家的子弟,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红军的最终目的,让天下的穷人都得到解放。爷爷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道理,能有幸成为毛主席和红军长征路上的‘房东’,让他老人家终身受益。”

此后,格让被毛泽东的魅力深深打动,“他拿出了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自酿的青稞酒、酥油,亲自送到毛主席手上。当他知道周恩来同志正在患病,就拿出家里珍贵的草药和牛奶,为他治病并补充营养。”迭部县文旅局工作人员杨西兰说,毛主席曾亲口对格让讲过这样的一句话:“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在藏区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就是在你们家。你们为艰难中的红军不仅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而且让我们有久别之后回家的亲切感受。”

在这温暖的“家”里,毛主席运筹帷幄,部署了对红军命运至关重要的腊子口战役——“在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

身教·坚守

据介绍,毛泽东当时住在这座房子的二楼,这是藏族招待尊贵客人最好的房间。现在为了更好地保护旧居,每次只允许三人同时进入参观。“这些文物就是当时红军北上后留下来的,被当时的房东(桑杰的爷爷格让)收藏了起来”,杨西兰指着旧居内展柜上的一个药箱及其他物品向大家介绍道,“同时,这座木屋的格局也丝毫没有变动,大家看到的这个土炕也保留了当时毛主席借住时的样子。”

旧居二楼毛主席居所(魏依凡摄)

展柜内的药箱及其他物品(魏依凡摄)

据桑杰回忆,虽然红军走后,由于局势的原因,“红军写在墙上的宣传标语暂时用石灰盖住了,爷爷也闭口不谈接待红军的事,但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在群众中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外出时非常留意红军的消息。后来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也极力劝阻,打消了家人拆木楼换粮食的想法,直至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旧居的保护与维修。”

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桑杰的父亲阿仓也成为旧居坚定不移的守护者。当时“为争取旧居的历史地位和修缮维护,父亲东奔西走,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桑杰现在仍能清晰地记起有时候问题得不到解决,父亲每天都会进出旧居好多次,抚摸着旧居中的桌椅,长吁短叹,夜晚独坐在油灯下苦想冥思的场景。

“除了旧居的保护与维修,父亲还通过自己的四处走访,搜集了许多红军在茨日那发生的各种感人事迹,以及在当地口口相传的关于旧居的各种传说,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料”,桑杰说,“父亲不识多少字,为了保存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每天劳动之余,就在油灯下认证整理,仔细记录。”据桑杰回忆,当时只要知道谁家有红军长征留下的东西,阿仓就会三番五次上门,动员人家出让;哪里有流落的红军,也会不辞辛苦找上门去结识…… “陈列柜里的这些文物很多就是当时从当地村民家里收集来的”杨西兰介绍道。

迭部县文旅局工作人员杨西兰介绍“红色寺院”旺藏寺的历史(魏依凡摄)

嘱托·承诺

1983年阿仓去世,守护旧居的担子落在了桑杰身上,除了父亲“应该以守护旧居与旧居的故事为己任,让红军的故事代代相传,让红军的精神发扬光大”的话一直萦绕在心头之外,萧华将军的嘱托,亦成为他坚守在这里的理由,“一刻也不敢忘”。

上世纪70年代末,曾随同主席一并在这里借住过的萧华将军重回茨日那村,“依靠家门前的酸梨树认出了这里就是毛主席借住过的地方”。桑杰回忆,也就是那时候开始,他家被正式确认为毛泽东旧居。“当年的那棵酸梨树在1984年被大风刮倒了,现在的这棵是为了保持故居原貌,后来重新栽种的。”杨西兰指着院子里一棵郁郁葱葱的酸梨树解释道。

“一定要继承好这份遗产,这是一个值得全国人民纪念的地方。”萧华将军的这句叮咛,成了桑杰后半辈子的承诺。

当然,桑杰也曾有过犹豫和挣扎。“我结婚的时候村里人就开始动员我拆掉房子重建,我没答应。后来我儿子结婚,又有人劝”,说道这里,桑杰挠了挠头:“看到邻居都盖起了新房子,非常羡慕。但想到爷爷和萧华将军的嘱托,想到这么多年保护这座房子的不易,心里就坚定了:房子坚决不能拆。”

而后,关于旧居的好消息一路传来:1981年,老屋被确定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命名为迭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6年开始到2007年,政府每年给我发放了2000元补助,作为旧居日常管理的费用。后来这项费用增加到了1.2万元,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 桑杰微笑着说道。

但资金仍然匮乏。因此,旧居没有配备常驻的解说人员。“一般只有考察团来考察参观的时候,相关部门才会派我们讲解员过来,平时这里都是由房主桑杰在管理和接待。”杨西兰说。近几年,来旧居参观考察的人数逐年递增,每年几万人的数量让桑杰有点应接不暇。当然,桑杰有自己的应对办法:“我就开始动员家里每一个人都成为义务的讲解员,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把长征精神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坎上,让大家能够不虚此行。也希望我的儿子能够继续守护这份‘特殊的家产’。”

三代守护,三代故事。茨日那毛泽东旧居在桑杰一家的默默守护中代代相传,使红色基因融入民族血脉,滋养民族精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 参观博物馆英语作文 冬天作文450字 那时花开 作文 关于钓鱼的作文 董存瑞作文 出发作文800字 我有一个想法的作文 打扫房间作文 亲情作文200字 放风筝的作文怎么写 自我介绍日语作文 身边有特点的人作文 成都旅游作文 关爱老人的作文 拔河作文300字 诗与远方作文 变形记作文500字 作文精彩开头和结尾 木头人游戏作文 作文可以写什么题目 我的房子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二大作文 关于日出的作文 关于动物园的作文 北京游记作文 成人大专作文 竹子作文300字 再见了老师作文 介绍我的家乡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