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深入生活 潜心创作

2021-01-04 01:05:01
相关推荐

梁晓声

徐怀中

徐则臣

陈 彦

李 洱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5部长篇小说获奖。我们特邀请获奖作家撰文分享此次创作心得体会,借以管窥文学之于生命、时代的意义。

——编者

梁晓声:用写作来感恩回报

成为老师以后的我,总在叩问自己——文学究竟有什么意义?

因为学生们大抵会这样问。即使那些不问的学生,内心里其实也是有疑的。

于是我每每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大体梳理为如下阶段。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创作的时期,那是自己是知青的年代。既然自己喜欢并且具有些能力,为什么不呢?我的命运也确实由此发生改变,每年参加一至两次兵团创作学习班,还遇到好人上了大学——这是我应该感恩于文学的。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后,特别是在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以后,我的创作进入了证明自己创作才华的时期。这一时期最长,往往以责任感、使命感为动力。与此同时,自我证明的意识也还是存在的。

60多岁时,我做北京语言大学老师已快10年,在不断自我叩问下,终于猛醒——作家之创作,始于改变自己的命运绝不可耻,持续地自我证明当然也是一种动力;但万不可终于自我证明。六十几岁的人了,还要证明自己的什么给别人看吗?都是教授了,还想把自己的命运改变成怎样的呢?

进而要求自己——既然感恩于文学,那么是不是该回报文学了呢?由该不该回报文学,进而想到该不该回报时代(如果时代不是翻开了改革开放之新的一页,我的命运将又是一回事了);想到该不该回报各个时代的好人,我有幸在各个时代都遇到他们,使我感受到人世间不同温度;该不该回报我来自的阶层呢?表面看它给予我的不多,但往深处一想,不对了,我从它的肌理中吸取过大量的创作营养啊,而它总是默默地任我吸取,从没有索取什么。回报它,实际上也即是回报生活。

我的学生们都会记得,关于文学,我对他们最经常说的是:

“写更多的他者,给更多更多的人看。尤其要关注那些容易被社会忽视的人,此时的作家应代替更多更多的人的眼,如同社会本身的眼——此即文学情怀之一种,很重要的一种。”

“有能力,则通过人物写时代。须知时代本身也是看不见的‘人物’。若能将时代与时代演进的过程较可信地呈现了,则史性一定程度在焉。”

“即不但要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也要写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倘无后者,现实主义只不过是只有一面并且只照一个方向的镜子。后者以一些可敬可爱之人的真实存在为依据,写他们是文学的本分;写到了他们的文学,对读者的营养也便多了几许。”

我创作《人世间》,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恩式的写作、回报式的写作。所秉持的理念,与我对学生们说的话相一致,并且,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我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看中国,使我更愿在心性上向自己笔下可敬可爱的人物靠拢。

徐怀中:放开手脚作一搏

这段时间,熟人见面少不了对我说:你真厉害,90高龄还写出长篇小说《牵风记》!当然,这是祝贺之词,但也令我不胜感慨。我心想,他们本应该问我:你为什么一拖再拖,直到90岁才拿出这本书,你早干什么去了?

《牵风记》以1947年第二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背景。这次战略行动是解放战争中最富华彩的乐章之一,也是我参加革命部队以来经受锻炼与考验最严峻的一段经历。这一段生命阅历岂可轻轻放过?早在1962年,我就请长假写这部长篇,写了20余万字。不久,我作为军报战地记者派驻福建反空降部队,随后又接受其他任务,《牵风记》创作被搁置下来。多年后,书稿被我忍痛付之一炬。过后想想,倒也并不觉得多么可惜:如果当时匆匆忙忙把书出了,也就不会重改一次,我也只会为这部长篇小说成色平平而羞愧,痛感自己留下的遗憾无法补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迎着改革开放大潮,涌现出众多富有探索精神的作家。他们勇于强化主体意识,积极追求文本创新。小说创作如飞流而下的瀑布,产生大量“文学负氧离子”,清新的气息令人心身愉悦。遗憾的是,他们一身锋芒不能为我所用。如我老朽者,得益于思想解放完全解除了创作思想上的自我禁锢,清除了公式化概念化影响,真正回归到文学艺术自身规律上来。否则活到90岁,依然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牵风记》来。

历经沧桑风雨,跨越世纪门槛。一路蹚过来,我不再瞻前顾后,必须完全放开手脚作最后一搏。小说关键在于虚构,我希望能够凭借自己战地生活的积累,抽丝剥茧,织造出一番激越浩荡的生命气象。战争背景最大限度地被隐没、被淡化,人物也被大大压缩简化,只有独立第九旅旅长齐竞、骑兵通信员曹水儿、女文化教员汪可逾、一匹老军马“滩枣”作为主要角色。

《牵风记》只有10多万字,对壁耗费5年,所以我称自己“爬行者”。主要原因是写作上的习惯,我先要将整段文字默背下来,输入电脑后又不免改来改去,哪里还说得上什么进度。明知这种习惯效率不高,但是改不过来,只能无可奈何地回过头去,观察大地上留下的自己那两行手模足印。

徐则臣:与时代血肉相连

我从小生活在水边,在京杭大运河边也曾生活多年。那些被大河水汽笼罩的岁月,成了我写作最重要的资源。在我迄今22年写作生涯里,有20年都在写运河,大运河一直是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这一次,背景走到前台,这条河流成为主人公。写作就是这样,某个配角你盯久了,他就有了自主成长的意志,暗地里缓慢地丰满、立体,哪一天冷不丁地站到你面前,你方恍然,一个新主角诞生了。

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1901年漕运废止,成为大运河命运转折点;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可能会成为其命运另外一个转折点。我想从这两个节点切入,整体上考察百年运河和中国近现代史。这两条线正好借运河互为镜像,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愈加清晰。汤汤大水因而成为一面镜子,映鉴出一百多年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历史和几代人的命运。

20年来,在我一点点地把运河放进小说的过程中,也培养出对运河的专注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都要认真收集和揣摩。所以,我以前常自诩对运河比较了解,一闭眼,1797公里就活灵活现地出来了。但真要写,才发现我所掌握的运河其实是望远镜里的运河,要落实到一个个细节、要每一笔每一画交代清楚,望远镜远远不够,还需要显微镜、放大镜。因此,为写这部小说我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也把京杭大运河断断续续走了一遍,这田野调查改变了我对运河的很多想法,的确是“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对运河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有太多值得挖掘的东西,从文学角度的挖掘尤其不够。

写作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失去难度也就谈不上发现和创造,《北上》对我来说就是一次爬坡。难度不仅仅是具体技术上的,更重要的在于,是否对过去的写作构成挑战,是否有勇往直前的胆量和信心,是否不断将自己从众多写作者中区别开来并最终确立自己。文学在发展,每一代作家面对的世界不同、想法不同,表达方式和途径必然不同。在写作优良传统和文学精神上需要向前辈看齐,在对新事物、新世界的理解上需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文学表达方式。

一代代作家将自己的精神体温灌注进笔下的作品,通过“有我的文学”和时代互动同行,与时代血肉相连。

陈彦:紧紧拥抱生活之树

写作的理由有千条万条,对于我,最管用的一条就是紧紧拥抱生活这棵大树。《主角》是对我近30年职业生涯的集中“压榨”。对于书写对象及其生活氛围甚至烟火地气,的确有烂熟于心的感觉。

《主角》的主角叫忆秦娥,是一个唱秦腔戏的演员,她11岁进入县剧团,50岁被民间封为“秦腔皇后”,她的命运像过山车一样,时而冲上顶端,时而摔下深渊。很多时候,她是被各种“推手”搅着转,在反复转动中也逐渐修炼出信念,最终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主角》有名有姓的人物上百个,还有许多没留下姓名的配角,有唱戏的,更有社会各色人等。秦腔囊括了上千年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民生、民俗信息,留存下来数千部剧作,认真研究,你不能不产生敬畏与文化自信。《主角》努力在触摸这个传统与自信,并执着地梳理和抚摸它的走向。

写这部书,不仅是为一个戏剧舞台上的主角立传,更重要的,是想从戏剧舞台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从而把自己经历的40年改革开放沧桑巨变,化入到一群人的命运起伏中去。我本人跟忆秦娥年岁基本相当,我是借了这种太熟悉的生活,写了自己心中40年的困惑、焦灼与生命奋发。当然,我不是忆秦娥,我只是与她一路同行的时代见证者。

我是陕西作家。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都是那块土地的坚守者。《主角》的写作过程也是匍匐在那块大地上的。我的窗外,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练厅。难以想象,每天听不到排练声,《主角》会写成什么样子。我另外两部长篇《西京故事》《装台》,还有《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戏剧作品,也都是在秦腔的呐喊声中完成的。我喜欢那种沧桑、硬朗、周正的呐喊,那里有传统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丰富信息。后来我调出文艺团体,跳出“庐山”看“庐山”,因而从小舞台写向广阔的人间社会才成为可能。

主角不是舞台上独有的角色形态,各行各业哪里没有主角配角呢?主角理所当然要比配角付出更多努力与代价。忆秦娥比谁都活得苦、活得累,比谁付出的都多,却比谁受的挤压、攻讦都大,看似苦难,她的生命形态却因此具有了开阔的张力与精神密度。无论小舞台还是大舞台,正是有了这些林林总总的主角、配角,才使人间喧哗,社会生活跌宕起伏又摇曳多姿。

我会继续深情凝望养育我的土地,紧紧拥抱让我创作有成的那棵茂盛的生活之树,开河掘井,继续深耕。

李洱:敬重文学现实品格

一部小说写13年,不要说读者感到意外,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认为在处理复杂现实时已有的文学范式不够用了。新的现实感对作家提出新的要求。作家应该借鉴古今,寻找新的方法。

以人物名字来做小说题目,让有些朋友感到奇怪。在福楼拜、托尔斯泰、鲁迅那里,这是最常见的命名方式。虽然今天写作者面临的问题与那些伟大作家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但过去的经验不可轻易放弃。一个作家应该既植根于传统又有所调整。有时候,新的反而是旧的、旧的反而是新的,它是旧与新的变奏。直到今天,我依然敬重文学的现实品格,依然对塑造人物有浓烈兴趣。

《应物兄》写了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很多人和事,其中有知识分子、有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因为写了知识分子,很多读者把它看成一部知识分子小说,这当然有道理。我想说明的是,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小说,不写知识分子的小说,也有可能是知识分子小说。在我看来,《阿Q正传》就是知识分子小说,虽然它写的是未庄,阿Q也只是个打短工的,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说起来,我对写知识分子确实用情甚深。我每天都在与这个人群打交道,熟悉他们就像熟悉自己的心跳。他们的所思所爱、他们的历史感、他们与现实的交相往来,都与我们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有关。很自然地,我带着挥之不去的感情去写他们。我对小说中双林院士、芸娘、张子房教授的敬仰之情,相信会被很多读者感受到。

完成一部长篇小说,有时候需要倾注作家所有心力,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你对世界的总体性想象。但是,这个想象能否最终完成,还有赖于读者的参与。换句话说,它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个总体性想象。

有一种看法认为,人们的生活愈来愈“碎片化”。这可能说出了部分现实。但是,长篇小说仍然试图与此对抗,使人们的意识有可能从碎片中走出来,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实关系,并不断积极地调整这种关系。这是长篇小说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

巴尔扎克的那句话依然有效,也依然值得为之努力:作家某种意义上就是时代的书记员。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那么多作家愿意为此孤注一掷,那么多读者愿意为此全力以赴。你想了解这个世界、你想借由文字进入这个世界,当你捧起一部长篇小说,事实上,你就已经开始与这个世界进行真实对话。

人物速写:罗雪村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0日 20 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孔子 作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文 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500字 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作文400字 告诉你一件新鲜事作文500字 男朋友打女朋友光qq的小作文 牵动我的情思半命题作文600字 当我面对什么的时候作文600字 班长的白脚在我的脸上作文 我终于战胜了困难作文600字 甘瓜抱苦蒂的作文素材 欢欢喜喜迎新年作文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作文500字 人间自有真情在作文300字 带着爱上路作文600字 欢度六一的作文200字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300字三年级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400字 那一次我很感动作文600字 没有我的允许不准尿一滴尿作文 三年级作文过年最开心 妈妈我想对您说600字优秀作文 一个印象深刻的人400字作文 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作文800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800字 我的六一作文100个字 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作文600字 端午节的味道作文800字 以回味为话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