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他12岁上学 初中肄业……若干年后 成为大型国企高管 著名诗人

2021-01-04 01:35:01
相关推荐

于养林故乡的金堤河晨景

他12岁上小学、初中肄业…若干年后,成为大型国企高管,著名诗人。

在工厂里,知道他叫于养林的多,木叶的少;在社会上,知道他叫木叶的多,于养林的少。

他本名于养林,笔名木叶,曾先后任安阳机床厂、安阳鑫盛机床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工会主席等职。

于养林大半生的人生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岁月如歌生命如诗的人生等不来,要靠创造获得。

01.不幸与幸运的豆蔻年华,奶奶成为他唯一的依靠

1951年3月,他出生于山东省范县五里堠村(现为莘县古城镇)一个世代农民家庭。祖父以上三代文盲,到他父亲这一代,祖父狠心卖掉10亩地供两个儿子上学,因此,中专毕业的父亲,成为村里于姓家族第一个文化人。

故乡的黄河支流金堤河,堤岸弯曲悠长,河水碧波荡漾,夏季芦苇丛生,宽阔的漫坡沙滩,滋养了年少的于养林。

他从小生活在金堤河畔,清澈的水,翠绿的草,金色的河滩,他徜徉其中,浸润其中。

五岁时,父母离异,他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两年后,疼爱他的爷爷也不幸离世。他十来岁的记忆中,父亲很少回家,因此,他和奶奶一老一少,缺吃少穿,孤苦伶仃。他不仅一个人要到地里挖野菜,割草,拾柴放羊,还要帮着小脚的奶奶担着瓦罐去井上担水。

他虽然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却独享了奶奶的呵护。在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人的年份里,有时候野菜都找不到吃。他记忆最深的,是一次半夜家里来了亲戚,他叫姑老爷的,在他们村里大食堂是厨师,夜里跑了四五里路,偷偷将十几个黄窝窝给奶奶送来。奶奶当宝贝似的,不舍得吃,却让他一天吃一个,连续吃了十几天,这样才保证他有粮食吃。他回忆说,如果没有奶奶的特别呵护,他也许活不到现在。

他说,奶奶滋养他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智。

他慈祥的奶奶,虽然说没有文化,却是一个很睿智的人。

他除了下地薅草,挖野菜,放羊喂猪,就是听奶奶那说不完的故事。他一生记忆最深的就是奶奶说的:“能看贼挨打,别看贼吃啥;万事开头难,举手已为半。”

如果家里有了好吃的,奶奶都要让他挨家挨户地送,就连个糖块,奶奶也舍不得吃。奶奶说:“自己吃了填坑,让别人吃了扬名。”

8岁那年,他上了村里的小学。虽然他年龄小,但是为人义气,爱打抱不平。一个年龄相仿未出五服的叔叔,被一个小同学打哭了,为了替叔叔“报仇”,他上前就将那个同学打了一顿,老师批评他多管闲事,说他是没人管的野孩子,他骂了老师,校长让他叫奶奶来给老师赔礼道歉,他宁可不上学。

他辍学了,奶奶也没有强迫他,信马由缰地“放养”。他也感觉很畅快,每天与小伙伴们玩耍,偶尔也打架,其他时间就在金堤河边剜野菜,拾柴火,下河戏水,甩瓦片打水漂。

奶奶姑姑给他讲故事,他也“逞能”,反过来给奶奶姑姑讲故事,当然,讲的疙疙瘩瘩的,因此,奶奶姑姑就顺势说:“你要是上学了,能自己看书了,就更会讲故事了。”

他有了重新上学的愿望。

青春年代的于养林

02.一本唐诗三百首,在他心灵播下诗的种子

时隔四年后,12岁的他正式上学,竟然是三级跳——直接上了三年级,从三年级语文第15课“千人糕”这篇课文学起。

他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学习很吃力,每天要学习二三十个生字。他在学校学,回家后找同学一起学,那时的他有一股子韧劲儿,好像着魔似的,白天学,晚上也学,很快就跟上了趟儿。上五年级的时候,他被选为学习委员。学了《红岩》(节选)课文后,他写了一篇《《红岩》(节选)读后感》,老师油印后贴到墙报上,供全校学生学习。小学毕业前,他的学习成绩已进入全班前三名。

这个时期,他对作文特别感兴趣。老师要求一周写一篇周记,他一周写两篇。

1966年夏天,马上要考初中了,学校模拟往年中考卷子,他的数学第一个交卷,成绩名列全班第二名。

这时的他,立志要在20岁时考上大学,24岁大学毕业,做国家的栋梁。

他小小年纪的胸膛里,有一股“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冲天浩气。

他认为,只要自己有目标,去努力,什么事儿都能做到!

没想到的是,“文革”的开始,给他这代人带来多舛的命运。虽然还是照常“上学”,但已经是无书可读了。他面临的与全中国的同龄人一样,学校停课闹革命。他的人生之路,第一次搁浅。

1968年夏季,开始复课闹革命,学校重新招生,不过,不再考试,而是大家投票,还有指标限制……还好,他的学习各方面突出,被推荐上了莘县三中(古城中学)。在校期间,由军宣队主持工作,成立了革委会,学生组织是毛泽东思想造反司令部,整天写大字报,上街游行,开批斗会。大多时间,他在村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直到初中二年级他参加工作的时候,他的数学也就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语文课主要是学毛选。

这一年的一个冬夜,父亲回家为他带来一本喻守真编著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诗歌,如获至宝,昼夜诵读。他读得很投入,读不懂,就看注释,看编者的分析评点。之后,他还找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文集,学习了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以及陶渊明的诗,让他体会到了语文课文里体会不到的语言美,还时常摇头晃脑地读起这些抑扬顿挫,合辙押韵的诗……

六年级学习《长征的意义》这篇课文,让他产生了“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想作”的感觉,写了一首诗歌作为读后感,印象最深的是“红军北上打天下,泽东一心救中华”,得到老师的夸赞。

1968年的一个秋日,他与几个小伙伴在金堤河南岸干活,突然风雨交加,他们无法回家,也是饥饿难耐,他就模仿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形式和意境,写了一首五言诗,20多句,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待调风雨时,长年度三春”两句,赢得小伙伴们阵阵掌声。

《唐诗三百首详析》这本诗集,在他幼小心灵里播下了当诗人的种子。

03.“当我穿上崭新的蓝色工装时,心中充满了要在这个舞台上干出点名堂的冲动。”

1970年7月份,安阳机床厂在他们那里招工,父亲给他报了名,19岁的他正式成为安阳机床厂职工。

他在《自传:六十三年沉思录》里写道:“当我穿上崭新的蓝色工装时,心中充满了要在这个舞台上干出点名堂的冲动。”

他说,这是他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他成为工人阶级中的一员,也是他自我锻造人生的开始。

他们这一批工人,前后有四五百人之多,是面向社会的一次大规模招工,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农村的,城市的,市郊的;有学生,有农民,也有退伍和转业军人。

厂里按照文化程度分配新招的工人。他是初中肄业,属于文化较低的,被分配到了不需要多少文化的锻造车间。全厂十来个车间,这个车间是最脏最累的,大多数工人没有什么文化,当然,工作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就是铲煤,烧火,抬锻件,烧锻件,锤锻件……而他则被分配到了在两吨大锤上干活的锻造二班,当锻工,是个最苦最累的岗位。他先从烧火学起,早八点的班,七点多他就要到工作岗位,取木材,烧火,烘炉子,把锻件放在反射炉中烧。

他从农村来,每月49斤的粮食标准,能吃到白面馍和肉,每天两毛五分钱的高温补贴;上夜班另加两毛钱的补助,他感觉这工作相当的好。有的人则嫌热、脏、累,认为是“黑铁匠”,不少人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没有受过这样的苦,要求调换工种。他有一个老乡,因为受不了累和苦,要求换工种没有达到要求,不辞而别回了家。

他却每天情绪高昂的上班,甚至还轻伤不下“火线”。一次,在锻打39公斤重的2080大齿轮时,他用大铁钩从反射炉中往外拉锻件时,由于用力过猛,一粒滚烫的炉渣掉到他脚上,烫伤了脚面,后来感染化脓。但是,他包扎后坚持继续上班,工作一样也不少干——他知道,锻工是集体协同操作,缺一个人就缺一个环节,其他人就要多干活儿。他被车间主任誉为“轻伤不下火线”的年轻人,年底被评为车间的先进典型。

由于他热脏累活抢着干,表现优秀,进厂第二年,就光荣加入共青团组织,还成为车间代理团支部书记,民兵班副班长,年底被评为车间和全厂先进生产工作者,披红戴花出席了厂里的表彰大会……

他感到自己文化程度低,就业余时间买书看。这个时候,买书看书,就成为他的一大爱好。他看的津津有味,看的如痴如醉。

04.三本伟人哲学著作,让他眼界大开,心中萌生“狂想”

1972年4月,他父亲去北京出差,在旧书摊上为他买来三本书,三本改变他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书——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后来翻译书名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马恩列的原著。

是出于好奇,还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懵懵懂懂中,他感觉既然是父亲千里迢迢给他买来的,一定也是很好的,就和《唐诗三百首详析》一样。

他下班业余时间看,上班在工序间隔的休息时间也看。他一心扑在了这几书本上。

他一个初中肄业生,怎么就会对马列著作感兴趣,能啃动这些大部头吗?

他说,第一,是父亲给他推荐的,也是当时大形势的需要,毛主席号召读点马列;第二,他天生就对一些不了解的事物好奇,尤其对文史哲感兴趣;第三,对于生僻字,他就查字典,请字典当老师。他的大半生,字典买的不少,翻烂了,再买新的。他说,这辈子,字典就是我的终身老师!

一次,于养林上夜班。他在车间工间休息看书时,一个干部模样的老同志走到他身边,问他看的什么书。他翻到封面给他看,老同志一看是马列著作,很是惊讶,拍拍他的肩头,对他说:“很好,作为一名工人也不能忘记学习啊!”既语重心长,又谆谆教诲。后来他才知道,那个人是市重工局政工组组长王革勋!

领导的鼓励,让他越发地感到学习的重要性,认定了,就是一个干粗活的锻工也要学习!

于养林说,他将这三本书看了两三遍,感到眼界大开。

后来,他还将斯大林、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列为必看书。

从1972年到1976年,在当时安阳的图书条件下,他去了市文化宫阅览室借阅,能找到的马恩列斯毛的著作,他都是如饥似渴的阅读。

他不仅看,还做读书笔记,手写十余万字,积攒了厚厚一大摞笔记本。一个初中肄业生,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没有多少文化,正是性情不定、喜好玩耍的时候,他却以极大的喜好、全部的精力在闲暇时间投身于饱读马恩列斯毛原著,真的令人不可思议!

他不仅看,做笔记,还在车间里向工友们宣讲,同好朋友们交流分享,有时候还背诵马列原文。

他深有感慨地说:“回看那个时候的自己,就像是上紧的发条,卯足劲儿学习,没有感到一点儿的枯燥和劳累。看过这些哲学著作,犹如上了三年哲学专业的大学。”

通过哲学著作学习,对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于养林认为,哲学书籍是思想升华、智慧启迪的源泉。

那几年,是于养林工作、学习研读伟人原著激情迸发的年代。与此同时,他还大量阅读了俄国、欧洲一些诗歌和文学名著,尤其喜欢普希金、莱蒙托夫、雪莱、马雅科夫斯基、狄更斯、契科夫、高尔基等人的作品。

他看这么多书之后,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是当个诗人,像马雅可夫斯基那样的革命诗人;二是当一个乐队的指挥,做一个领导者;三是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篇哲学理论文章。

这些想法是不是有点儿“狂妄”啊?于养林像是自嘲地说。不过,他说,三个想法,除了在《人民日报》刊发哲学理论文章没有实现外,实现了两个,就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啊!

三本马恩列哲学著作,成为他迈开人生第一步的奠基石。

05.1973年到1985年的12年间,他在“工人大学校”里进一步淬炼、锻造,木,始秀于林。

1973年底,于养林被评选为出席厂里、市重工局的先进生产工作者,王革勋点名要他在表彰大会上发言。他还被市重工局推荐为出席安阳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他的勤劳和执着,不仅为他争得荣誉,也为他的学习成长大开门路。1975年,厂里从年轻工人中推荐3个人到郑州大学上学,三千人的大厂仅有3个指标,通过层层选拔,他被推荐上了,结果,没想到没有通过体检。

他尽管感到遗憾,也有些失落,但是,很快这些遗憾和失落就被心底涌现的喷薄欲出的诗歌所替代。从1975年8月份开始,他就酝酿着诗歌的创作,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到1976年元月,他就创作了一部自传体现代体长诗《走向远方》,此诗分五章共计800余行,他将自己25岁的个人成长、人生经历进行了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接下来的两三个月,他开始构思创作她的姊妹篇《在前进的路上》,主题是人生感悟,劳动、学习、爱情、友谊……立志当一名工人诗人,当一名无产阶级的革命诗人,当一名优秀的马雅可夫斯基式的革命诗人,并要把全部生命的热血都化作诗句,贡献给世界上最伟大的无产阶级。他在《锻工之歌》中高唱“我们用汗水浇灌社会主义的艳丽花朵/我们用双手描绘共产主义的灿烂人生/”……他认为莱蒙托夫在25岁的时候能够创作出充满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当代英雄》,自己也能在25岁时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诗集。

他胸中充满了无限憧憬。但是,人并不能选择历史。《在前进的路上》这首姊妹篇,因为他人生轨迹的变化而成为他这一生的遗憾,但他不后悔。

1976年3月,随着毛主席“从工人中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的“七.二一”指示发表,厂里成立了“七.二一”工人大学,从全厂十来个车间和处室推荐选拔22名优秀工人脱产上大学,于养林几乎毫无悬念地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他们学习的专业是机械设计与制造,全部是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材,功课难度可想而知。学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他从入学到毕业,两年多的时间里,没有节假日寒暑假,不分白天黑夜,为了完成作业,他拼命的学,丝毫不敢放松,终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尽管姊妹篇长诗愿望落空,但是,他还是见缝插针般创作了几首诗歌,像《七二一工人大学好》《我们是一支科技新军》等,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这个时候的于养林,不仅创作了长诗,被推荐上了大学,还收获了爱情。1976年7月,经人介绍结识了商秀荣,这也是他这一年时间里,经人介绍的第八个对象。经过两三个月的断断续续的相处,他最终被商秀荣处处为他着想,美丽大方所吸引。他认定了商秀荣就是他一生的挚爱,并且大有“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从这一年的国庆节,他们开始恋爱,结婚,生女。

于养林提起老伴,脸上仍是洋溢着满满的幸福笑容,那样的甜蜜。

他说,任何事物,有得就有失。实际上,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接踵而来的失意或者说落魄,考验着年轻的于养林的心性!

有时候,看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关键是看他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在他落寞的时候,在他失意的时候,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地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两年多的脱产学习,于养林“七.二一”工人大学毕业了。他们这一届毕业生,相当于机床厂的“黄埔一期”,绝大多数人都有了与原来不一样的去处:有的提拔为车间副主任,有的当技术员或者生产调度等,唯有于养林仍然留在二车间锻造二班当他的锻工,唯一的变化是由原来的兼职代理团支部书记终于“扶正”了。

在二车间,他一呆就是九个月,一些人的风凉话,挖苦话不绝于耳,但他坚信:“是金子终会发光的!”他仍然是埋头苦干,仍然是早来晚走,仍然是意气风发,情绪仍是那样的高涨。

九个月后,众多幸运之神几乎同时向他招手。他事后得知,厂长办公室想要他去当秘书,《学大庆战报》编辑室也计划将他调过去。厂团委的领导得知这些情况后,捷足先登,采取先借后调的法子,将他借调到厂团委,参加筹备厂团代会的工作。

团代会一结束,他被正式调到厂团委任干事。在厂团委干事的岗位上,他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经费,他就和团委书记找厂领导要求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修旧利废、变废为宝”的义务劳动换取经费。他身先士卒,尤其是在回收合金钢“废刀头”上,他发挥曾经在二车间当锻工的优势,烧炉,淬炼,别人是两班倒,他则是白天晚上连轴干……这两年里,他在团员青年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极大提升,大家很是爱戴他,甚至在接下来的1982年的团代会换届选举中,原本是“被差额”的他,却高票当选!尽管某些领导无奈,仅给他一个团委负责人的口头“任命”,五个月后才正式下任命文件:团委副书记负责全面工作。就算这样,他也是全厂100多名中层干部中最年轻的科级干部,刚过而立之年!

1983年9月,安阳市委党校面向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层干部举办脱产“政治管理”专业大专班,目标是培养后备干部,机床厂两个名额,于养林排在第一个。两年的大专班学习,使他的文化和理论水平又递进了一个台阶。

大专班毕业的第二天,他到厂里报到,领导告诉他,他已经被选为厂工会副主席,享受正科级待遇。

青年时代的于养林在学习

06.一篇获奖论文,奠定他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可憾动的地位

1986年4月份,他被调到厂宣传部任部长,同月厂党代会换届选举他为厂党委委员,列席厂长办公会。他工作的视野更宽阔了。

他担任宣传部长的1986年到1989年,其工作业绩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表现:企业原来每年外宣稿件采用30篇,他上任的第一年达到了97篇,第二年173篇,第三年274篇,成为机床厂建厂以来新闻报道最高纪录。

他来自于工人,也深知自己的根在车间工人中,力量源泉也在车间基层。

从事政工工作后,他经常下车间,倾听基层干部和工人的心声。1986年7、8月份,他在车间搞调研时,与车间党支部书记和班组长们座谈,了解到一些思想工作的新动向,新做法,让他印象深刻,感觉不吐不快,就撰写了《思想政治工作八式谈》,可谓一气呵成!

恰在此时,河南省机电厅向全省征集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他这一篇在其他人看着不像论文的论文,几经波折,却意外获得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被专门通知前往南阳市白河宾馆参加会议。

会议上,他结识了今后对他影响深远的孙怀玉教授,孙教授也对他印象深刻,高度赞赏。后来,他们成为忘年之交,友谊保持了几十年。

这篇论文的意外获奖,给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为他今后的写作发展指明了方向;给他带来了很多的荣誉,安阳日报、安阳电台连载连播,多种省市刊物选用;也奠定了他在安阳机床厂思想理论研究方面无人撼动的地位,正如多年后原安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振清在全市评定政工干部职称时所言“于养林不评政工师谁还能评政工师?!”。

1986年5月,新任厂长找他谈话,说要提拔两名副厂级领导,一个是副书记,一个是副厂长,但是厂长却想要他出任行政副厂长一职,当厂长的助手。他认为自己从事了十几年政工工作,更适合出任党委副书记,但是,厂长就认定他出任副厂长更合适,还说自己也没有当过一把手,不也干的好好的?

但未曾想,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审批时,上级领导却认为他不合适,一位比他资历浅的同事升任副书记,成为厂级领导,他却为此等待了8年之久,才被提拔为副厂级领导,这一年,他35岁。

这一巨大打击,直接考验着于养林的承受能力!

他说,遭此打击,要说没有一点儿情绪,那是瞎话!但是,这个时候,是哲学给了我思辨和力量,认为一时的受挫,就像被蒙上灰尘的金子,总会发光发亮的;再说了,东方不亮西方亮!

之后,宣传部与教育处合并为宣教处,除了新闻宣传外,增加了职工教育,厂子弟小学、厂中专学校的管理。他的任务更重了。

1989年9月,厂领导调他担任厂办公室主任,随后,兼任厂长助理。在他担任宣传部长、宣教处长和办公室主任的8年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创作撰写了30余篇高质量的理论性文章,后编辑成《于养林文集》。

他44岁那年,经厂党委书记、市重工局党委极力推荐,安阳市委组织部经过组织考核,任命于养林为机床厂党委副书记。有人说,如果再晚一年,他就失去了提拔副厂(县)级领导的资格。

1995年8月他被评为高级政工师。

之后,他相继担任改制后的安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安阳鑫盛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和工会主席等职。

2011年2月,他退休,迈入另一盘新天地。

于养林工作照

07.他临危受命,解决了一桩棘手大事,老领导说“你这出戏唱得不错”

他在《自传:六十三年沉思录》中指出:“自我1995年3月至2011年2月退休,这期间,我最为可圈可点的是为企业办了两件事:一是总结归纳、建立完善了安阳鑫盛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体系,把感性的言传身教的企业精神变成了理性的有形的企业文化,为规范企业员工言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初级蓝本;二是完成了机床厂东家属院拆迁在建工程,使长达6年之久在外租房居住的250户近千名职工和家属回迁新居。特别是后一项特别艰巨棘手……”

东家属院,原计划建两栋18层的高楼大厦,分别建到7层和8层,就没有后续资金了,已经停建。再加上全国机床市场低迷,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工厂已经半年不给职工开工资了,在这种非常绝望的情况下,拆迁户三次集体上访,闹得人心惶惶,市领导也很是恼火,责令厂领导迅速解决。

1997年10 月,他临危受命,接手机床厂东家属院两幢高楼续建的烂摊子。他是一个看重事业,敢于担当的人,更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厂领导的压力,250户拆迁职工的困境,让他心牵梦绕,让他勇于担当。

他接手之后首先选人,组建班子,将退居二线的老厂长重新启用,把关方向;让敢于直言的同志做“先锋官”疏通各种关系;让有现金收入的厂“三产”办负责人专管资金筹集。遇到大事大家一起商量,遇到棘手的问题,他拍板决断;遇到有问题的职工,他耐心细致的做工作,可谓是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雷厉风行,又有春风化雨式的思想工作,他都显得得心应手。

再就是定工作思路,先找政府帮助解决启动资金,改变房屋设计方案,将18层改为9层封顶,再建一座7层的砖混结构住宅,保证250户能够回迁;建设临街商业用房,回笼卖商用房的钱,再启动住宅楼建设。

他的这一构想,很快见效,几个月的时间里,临街三层商业用房主体建好,开始卖楼花,回笼资金,形成了良性循环。临街群楼投入90余万,收入560万。7层临街楼底层作为商业房出售,收获400余万的现金,保证了7层楼的建造用款。

从1997年底启动工程,到1998年底建好,用了一年多点的时间。1999年元月份开始分房。

建房难,有资金就好办;但是分房更难,难在人情关,难在各种关系平衡,难在拒腐而洁身自好。但是他认为,再难也难不倒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一个爱厂如家的人。

在分房的日子里,他特意吩咐妻女:早八点前出门,晚十点以后回家,他也是在单位能呆多长时间就呆多长时间,不给说情送礼的人机会,杜绝了人情。

再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熟悉各家各户的情况,哪些人应该住低层,做到心里有数。他们将分房方案反复研究,张榜(三次)公布,让群众来监督。

但有时候,一些突如其来的事儿是你意想不到的。

一次,他在会议室里组织会议,突然间,一个五十多岁的女职工,哭喊着,进门就朝于养林跪下,求他帮忙。他见此情此景,二话不说,急忙上前一步,也单腿跪地,搀扶着她,请她坐下说话。听了女退休工人的倾诉,于养林告诉她,他知道她的情况,已经安排了照顾。这个女职工听后,破涕为笑,连连向他鞠躬道谢。

还有就是从书本中学。这期间,他深度阅读了《胡雪岩传》和《苏东坡传》,从中汲取商业营养和政治智慧。

这也是他大半生总结出来的,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拼命的看书,从书中寻找启迪和智慧。

这一次大规模的分房,没有出现一例纠纷,让不少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国营企事业单位分房是一件大事,曾经有过因为分房不公导致死伤的事件。

老书记陈思礼在家属院遇到他,对他说:“小于,你这台戏唱得不错啊!”

要知道,陈书记是很少夸奖人的。

他听到此,胸中的郁闷,心里的委屈和不愉快,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感到特别的惬意,过去的所有付出很值。

他知道无私者无畏,无欲则刚的道理,自己行的正,走得直,就什么也不怕。

说到这里,于养林深有感触地说:“我这一次临危受命,既是领导的信任,更多的是我对机床厂感恩之情的回报:是企业把我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三番五次的送我上大学,上培训班,把我从一个懵懂青年培养成为企业的高层……我要回报企业、回报职工啊。”

他说话时哽咽了,眼圈红了。

于养林与他的老发少年狂的诗友们

08.唯有对亲人有亏欠

他忙碌了大半生,回过头来看他的生活,他认为,感到最为欣慰的是娶了一个体贴的、通情达理的爱人;但,最为亏欠的也是妻子,还有女儿。

他说,四十年的工作时间里,他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是一个为了工作而不顾一切的人。

1978年12月1日闺女出生,第三天,因为他担任着二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厂里组织全体团支部书记到洛阳轴承厂参观学习。接到通知,他没有一点儿犹豫,安排一个老乡拉个排子车,替他到医院接妻子孩子回家……参观学习了三天,领导得知他的情况后都感到很惊讶,还责怪他应该请个假在家陪妻子孩子。他一回到安阳,就直奔他六楼那个家,结果,扑了个空。他感到有些不妙,邻居说,他闺女得了急性肺炎住院了,他惊慌失措,发疯似的急忙跑到医院找她们母女俩。当他满头大汗找到她们时,妻子第一句话却问他“吃饭了没有?”看到孩子头上的输液针,他心疼得落泪了,妻子却安慰他说,孩子的病情稳定了,没有事的。瞬间,他感到妻子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可爱可亲。

他的眼圈儿红了,他说,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

他说,现在好了,对闺女好,对外孙女好,每天陪着老伴儿,有时候自己就做饭,干家务,以弥补过去的亏欠。

有时候,他就带上老伴儿,与好友们一起结伴外出旅游。

他说,余生,就是为老伴儿为女儿服务的。

他退休后的头几年里,陪伴、侍候老父亲成为他的主要任务。六十几岁的人,在老家耐心地侍奉着老父亲,真的令人赞叹他的孝心满满。他说,奶奶走的早,母亲走得早,幸好还有父亲健在,他要尽孝……

说到未来,他说,日常就是陪陪老伴儿,早上打打太极,到楼顶平台养花弄草种菜,看会儿书;中午为老伴儿炒个菜,下午有时候看书,有时候看看手机,偶尔也创作首诗词;还有的时候,约几个老友小酌一杯,莫负这快意人生啊!

此外,他与好友们组成的邺社,也是他关注和倾心的一项诗意的工作。

他还是安阳市吉远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关注着吉远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每次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建言献策。

他仍然在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于养林幸福满满的三口之家

09.他说,如果大半生还算有成绩的话,他更中意于他的诗词创作

他说,如果大半生还算有成绩的话,他更中意于他的诗词创作。

一说到诗词,他眉飞色舞,一脸的惬意,一身的劲头儿。

他说,他的诗词创作,得益于家乡金堤河曼妙的风景,得益于父亲给他的《唐诗三百首详析》。

家乡的金堤河给了他灵感,给了他智慧,给了他创作的激情。他说,他从上初中就开始写诗了。

到工厂后,他创作了《走向远方》,原计划创作的姊妹篇,因为时间上的冲突而搁浅,成为他年轻时最大的遗憾。

担任宣传部长后,虽然说,创作诗歌的时间少了,但是他诗歌创作的原生动力却一直奔腾不息,胸中埋藏的诗的火苗一直持续燃烧着。

他说,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是他诗词创作的高峰期。

他诗歌的创作内容大都是以工厂、以工人为主题,歌颂工厂的日新月异,歌颂工人的勤劳智慧,歌颂祖国的山河壮美,歌颂党的英明伟大。

200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听我轻轻的唱》。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本诗集出版后,开始在安阳诗坛小有影响,受到安阳市诗词学会的高度重视,得到安阳市诗词学会会长、著名诗人黄河(黄运然)先生的高度赞赏。2000年11月4日,安阳市文联、安阳市作家协会、安阳诗词学会联合组织举办了《木叶诗集研讨会》,安阳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安阳日报社、安阳电视台、安阳师院等等单位领导、名流、教授20多人参加会议,对他的诗集给予高度评价。之后,他被吸收为安阳市诗词学会会员,第二年被选举为常务理事,2006年当选为安阳市诗词学会秘书长。

他的诗词的影响力,逐步扩展到安阳、濮阳、鹤壁等地市,还赢得一些人慕名前来学习。

2008年,他和好友共七人组织成立了邺社,被推举为社长,对外交流更广泛,他个人更注重古体诗词的写作。

一位诗人说,木叶先生因为创作古诗词,随身携带小字典,随时查音律。

他说,年少时没有学汉语拼音,分不清一二三四声,前几年学习创作古诗词,不仅字典是老师,就连小外甥女和他的老伴也是他的老师,哪个音发不准,就随时询问她们。

他说,现在不用带字典了,手机上网就可以查了。哈哈,老了老了,还成为了手机控!

他说,从2000年开始,他连续创作出版五本诗集,和邺社同仁合作出版三本《邺社诗萃》。

于养林与邺社的诗友们

资料显示,于养林系原安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家协会、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部分诗歌作品和个人资料入选《美丽的中国》、《中华当代词海》、《中华诗词年鉴》等30多部诗词选本中。

有人评价,他是一个高调的人,总想干点事,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有责任心,有使命感;他又是一个很低调随和的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善良悲悯,我行我素。他是一个大企业的高管,能团结人,有工作魄力,深得员工爱戴拥护;他又是一个热情浪漫的诗人,诚挚敦厚,不苟小节,颇受文朋诗友们的喜爱。他曾在《退后吟》一诗中吟哦:

“退后难得自由身,抛书掷翰弄瑶琴。

夜凉菊径醉明月,曦染芳林聆鸟音。

纵目遥寄青山里,濯足漫寻绿水滨。

闲来沽酒酬好客,不外诗学与禅心。”

于养林的诗意人生,身在红尘里,心游八荒外。祖国好山川,诚笃实可待。

青青草堂创作于2020.08.25--31洹上

2020.09.08--24修改完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责任与担当作文600字 微笑的力量作文600字 幸福的味道作文500字 在挫折中成长作文800字 办年货作文500字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300字 有妈妈真好作文600字 快开学了作文300字 mypenpal的英语作文 读一本好书作文400字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2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300字 我也可以作文600字 我的拿手好戏作文450字 难忘的一件事200字作文 南京游记作文600字 我懂得了什么作文400字 关于节日的作文600字 美丽的冬天作文600字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450字 云南今年高考作文 一件高兴的事作文400字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200字 优秀高考作文范文欣赏 我喜欢的植物作文400字 作文传统节日300字 成长的滋味作文800字 介绍一种美食作文500字 特别的礼物作文500字 家乡的春天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