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了《活着》这本书 我建议所有的年轻人都别去读它

2021-01-04 05:45:02
相关推荐

这世上哪有什么公平,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注定大富大贵;而有些人,活着,便已经需要竭尽全力。

在我读过众多的经典书籍中,你如果问我最喜欢哪一本,那么毫无疑问肯定是余华先生的著作《活着》。

这是一本仅仅是书名就能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活着》用罕见的第一人称写法,讲述了书中主角福贵悲惨的一生。

出身地主世家的福贵是个让人厌恶的败家子,倾家荡产后迅速浪子回头,想用双手弥补自己年轻时犯下的过错。扛起锄头的福贵只希望一家平安,但命运显然要让他历尽各种苦难和不幸,哪怕他再努力,家人也一个个先后去世,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他的晚年......

《活着》曾入选了由百位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畅销海外,影响深远,余华也凭借《活着》这本书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崇高地位。

我喜欢《活着》这本书,喜欢福贵的故事,也肯定这本书的文学价值。

但我建议没读过这本书的年轻人最好还是别去读它。

一、人生世事无常,祸福相依,我们总要继续走下去

《活着》一书中主人公的名字非常讽刺,叫做“福贵”,偏偏他的后半生却遭受着各种苦难和无可奈何。人生最煎熬的不幸全都涌入他的生命,福贵也只能顽强、坚韧地活着。

福贵的故事,真正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世事无常,祸福相依。

福贵从小家境殷富,不愁吃穿。但正是这种优渥的条件,让福贵的人生感到空虚之极,只有嫖和赌才能激起福贵的丁点乐趣。而败光家产后,一贫如洗的福贵突然找到了奋斗的目标,不再像往常一般混吃等死,而是每天斗志十足的生活着。

于富贵来说,败光家产是祸,重新焕发新生却是福。

而靠赌博骗光福贵家产的龙二当时威风,一夜之间获得百亩良田,一跃成为高高在上的地主。但随着打土豪、分田地事件席卷全国,龙二一夜之间又成了阶下囚,糊里糊涂地吃了枪子,结束了自己并不辉煌的一生。

于龙二来说,曾经赢得百亩良田的福,短短几年又成了祸。

这种祸福反转书中还有很多。比如因为家境贫困又是个哑巴的凤霞不好嫁人,最后只能无奈嫁了一个身有残疾的丈夫。最终却因祸得福,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城里人,对凤霞无微不至疼爱至极,让素来命苦的凤霞拥有了一段最幸福的时光。

曾经有一个意大利的中学生问余华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说《活着》在那样一个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的分界点又在哪里呢?”

余华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我想就是贯穿《活着》全文的主旨: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什么是苦难,又什么是福气?

福贵的人生充满着苦难吗?不是的,那只是我们旁观者的一厢情愿罢了,我们以为福贵家破人亡,孤独终老很苦。但在福贵看来,他的一生很幸福,年少轻狂时有过纸醉金迷,有过最体贴的妻子,有两个最孝顺的儿女,还有那么可爱的外孙,他曾经拥有过这世上最美好的一切,难道这不算幸福吗?

世间万事总不会事事顺我们的心意,有些看似是祸,但别急着沮丧,因为它也可能会变成你的福。

事事总不是那么明了,我们能做的也就四个字:好好感受。

二、一部《活着》,讲尽佛学中的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在佛经中有说道人要承受七种苦果: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福贵的悲剧起源于其地主出身,逛妓院,混赌场,嚣张跋扈,错误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性格恶劣的福贵本人。甚至贫困了十多年后的福贵,也差点因为其曾经地主的身份而遭受牢狱之灾,这是生苦。

书中借助年迈的老牛来暗喻衰老无能的福贵,一头老牛,一个老人,彼此艰难的活着,这是老苦。

福贵家的日子刚要好转,家珍就得了软骨病,拼尽全力还是浑身没了力气,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坚持了很久,熬了又熬,终于还是撒手人寰,这是病苦。

七个个家人先后在福贵面前死去,福贵也亲手地送走一个又一个至亲,这是死苦。

把福贵骗得家破人亡的龙二,还有同村低头不见抬头见,让人心生厌烦的王四总在眼前晃悠,这是怨憎会苦。

凤霞刚过了几年好日子,和春生幸福的在城里生活,最终却因为难产而离去。对福贵、对春生来说,所爱之物破坏离散,这是爱别离苦。

人生七苦,求不得最苦。福贵被抓壮丁,求不得一家团圆;饥荒时期求不得一顿饱饭;凤霞难产,求不得她健康平安;有庆被抽血至死,求不得他平安归来......

所有人都说《活着》中的福贵太苦,福贵太苦是因为他的苦似乎没有了尽头。从爹爹在粪缸上摔死开始,他的母亲、他的女儿、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一个个都不幸罹难,不间断的苦难一直捶打着这个逐渐弓了腰的老人。

我想说,困难本就是如此,先苦后甜永远只是安慰之词而已。苦从来都是循环不息的,不可能有经历的“过”,然后就不再苦了,就全是乐了。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的中说,清楚一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

余华的《活着》正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苦难是没有尽头的,他不会说今天光临了你,明天就会让你休息休息。明天苦难还是会来到,还是那样的不可揣测。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活着》整本书的论调就已经告诉我们了,面对苦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三、《活着》很经典,但我不建议年轻人去读这本书

书籍通常分为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活着》就属于后者。余华把福贵的那残酷到极致的生活展示给我们看,让我们与福贵产生共鸣之情,进而学习福贵那抵抗残酷命运的精神,让我们勇敢面对苦难的人生。

仍记得我第一次读完《活着》的感受,心酸、震撼、替福贵感到痛苦,各种情绪夹杂在心中。

但震撼之后就觉得很空,心里很空,很迷茫,似乎得到了什么启发,但就是抓不住那缕思绪。

因为这种震撼,对于人生刚开始的我们来说,真的显得有些多余。你认为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真的到了该思考“活着的意义”这个年纪吗?

《活着》这本书可以给予正在遭受苦难的人无穷的力量,但又有多少年轻人在遭受这种非人的苦难呢?

福贵的困难蕴藏着那个时代的特殊性,革命战争、反右派、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是一段探索与错误并存的年代。

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不再为有没有的吃而忧虑,不再为什么时候能吃顿肉而烦恼,不用挨饿,不怕受冻。最让我们苦恼的,无非纠结于是待在一二线城市,还是回到三四线的老家。

现在的人吃着猪脚饭,蜗居在十几平的小房子,每天加班到七八点。就痛诉生活太苦了,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希望可以从《活着》一书中得到超脱“苦难”的力量。

如果你是抱着这种希冀去阅读《活着》这本书,那真的别去读了。《活着》的苦,不是生活中的琐碎,那是根植于生命中的苦难,妻离子散,也要笑着流泪,笑着活下去。

我们大多人根本不会再经历这种困难,也没有那种阅历,对福贵的故事我们也只能是看客,而很难感同身受。

所以我认为年轻人没必要非去读《活着》,真想读的话,浅读一遍即可。

我们大多人是承受不了太残酷、太真实的人生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暑假日记英语作文 敬畏作文 平凡的作文 初二作文辅导 互相关爱的作文300字 我是小小啄木鸟作文 美是到处都有的作文 初一语文月考作文 初秋的风作文 鹅鼻嘴公园作文 写博物馆的作文 不期而遇的幸福作文 动物性格的作文 第一次受打击作文600字 原来如此的作文 北京高考作文题 开心的那一刻作文 儿童节英语作文带翻译 什么了不起的作文 打枣作文200字 关于心态的作文800字 难以忘记的一件事作文 盼雪作文 互相关爱作文 有关于阅读的作文 成功的背后作文 关于天目湖的作文 小小发明家作文 自知之明的作文 我的收获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