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在隆冬 我终于知道 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2021-01-04 06:20:01
相关推荐

阿尔贝·加缪被认为是一位荒诞哲学家。然而什么是荒诞?

加缪的荒诞是存在主义的荒诞吗?他认为,“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具体地说,“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存”,所谓“共存”,其表现形式乃是人类社会。

但是,认识到此并未完结,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在加缪看来,荒诞只是个出发点,重要的是面对荒诞采取什么态度,即在荒诞的条件下,人应该如何行动。

是以死来结束荒诞的状态?还是以反抗来赋予人生某种意义,从而获得幸福?显然,加缪的选择是后者,所以,他说西绪福斯是荒诞的英雄的典型。

贯穿加缪一生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勇往无前的反抗。在这反抗中,不仅有孤独,更有团结。我们看到,最深刻的绝望中,包含着最深刻的热情。如同加缪所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1915年,两岁时的加缪。

“他必须独自学习,独自长大,在力量上,在能力上,独自发现他的道德和真理,终于成长为男子汉,然后更加严酷地再诞生一次,也就是面对他人......”——《第一个人》

孤独与团结——影像中的加缪

文|郭宏安

他是孤独的,但他在普通人中间收获了友谊。

加缪孤独吗?孤独,但是他在“众人”之中,正如他的女儿所说:“我的父亲和那些人在一起……他们每天都兢兢业业地做着他们该做的事。不知其名。”

2009年,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齐打算将加缪的遗体移至先贤祠,受到加缪的儿子让·加缪的反对,被指为“利用和消费”加缪,遂作罢。同年,由加缪的女儿卡特琳娜·加缪编辑的《孤独与团结:阿尔贝·加缪影像集》出版,两者之间大概不会有什么联系。

可是,它们的价值会有什么不同吗?先贤祠是供奉法兰西民族最孚众望的贤人的地方,如雨果、左拉、居里夫人等,可供法国人和世界各地的游客瞻仰膜拜,身价可谓大矣。一本影像集,加缪的一生可通过照片呈现出来,一个人的形象活生生地立在读者眼前,可谓亲切又直接。两种尊重的方式,一虚一实,如何选择?加缪的儿子替他的父亲做了选择,说:“父亲一生反对虚名,是不会同意住进先贤祠供人膜拜的。”看来,这对双胞胎子女是理解他们的父亲的,死在先贤祠里的高台上,不如活在一张张照片里。

《孤独与团结》,[法]卡特琳娜·加缪著,译林出版社2014年1月版。

2013年是加缪诞辰一百周年,译林出版社于年末推出这本影像集,于是,这位亲切而鼓舞人心的作家形象,再次在中国读者心中复活。

阿尔贝·加缪因为不爱虚名,所以是孤独的,但是他在普通人中间收获了友谊。他幼年贫穷,中年清贫,一生没有钱,一生蔑视奢华,但是一生追求简单的快乐,纵情享受“大海和阳光”给予每个人的馈赠,“义无反顾地生活”。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之后,有钱可以买房了。他不愿住在巴黎,在巴黎的知识分子中间感到“浑身不自在”,对“很豪华的生活”感到“疏远”和“怜悯”,就在普罗旺斯的一个小村庄卢尔马兰买了一栋房子,终于可以不受干扰地安心写作了。

卢尔马兰,一个“庄重而严峻”的地方,一个只有六百人的地方。然而,这个小村子容不下他,两年之后,他死于一次车祸,他说过:“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死于车祸更愚蠢的了。”可是他竟死于车祸,死于发生在一条九米宽三车道空无一人刚刚下过微雨的通衢的车祸,荒诞啊,人生!

1941年,阿尔贝和弗朗西娜·加缪回到阿尔及利亚。他们住在奥兰,没有固定的工作。弗朗西娜是高级小学教师,加缪在一所私人学校教书。弗朗西娜靠着加缪,他们毕生相互照顾。

“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在于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反抗的人》

阿尔贝·加缪的墓地不在巴黎,而在卢尔马兰,2011年的深秋,我去看过。在一个小小的公墓里,一丛荒草下,有一方粗粝的、没有打磨过的石头,上面刻着“阿尔贝·加缪1913-1960”的字样,没有墓志铭,旁边是他妻子的墓,墓碑却比他的大而整齐,周围是一些当地普通居民的墓地。加缪孤独吗?孤独,但是他在“众人”之中,正如他的女儿所说:“我的父亲和那些人在一起,所有的那些人,人数最多的那些人,他们每天都兢兢业业地做着他们该做的事。不知其名。”他在他们中间发现了友爱,发现了“他们对幸福之绝望的追求和他们的兄弟之情”。

加缪的女儿卡特琳娜知道,用照片呈现一个人的一生是困难的,因为“事情的本身是虚幻的:一个生命是变化,怀疑,矛盾。”但是,一位叫做雅克琳·列维-瓦朗齐的批评家告诉她:“……他向我们呈现的神话,远非一些美丽的谎言,从而出卖了真实,这些神话揭示了人类条件的深刻的真理、世界的美、人的痛苦、他们的孤独、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这本影像集除了简短的前言和照片的说明之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出于加缪的作品,这固然需要对加缪的作品烂熟于心,更为重要的是,对加缪的生活的每一重要阶段选用适当的文字。卡特琳娜·加缪将加缪的活动分为“起源”、“觉醒·行动”、“反抗”和“孤独·团结”四个阶段,其中“孤独·团结”所占的篇幅最多,与影像集的名字相呼应,表现了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和理解之意,这是需要读者特别留意的。

1943年,加缪在《苍蝇》彩排时第一次遇见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站立的人中左一为雅克·拉康,左三为诗人彼埃尔·勒韦尔迪,右一为波伏瓦,右三为毕加索。坐着的左一为萨特,左二为加缪。几年后,加缪和萨特这两位好友因为哲学思想,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与革命的态度不合而反目成仇。

“在知识社会中,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有一个印象,即我有某种东西需要别人原谅。我不断地有一种感觉,我破坏了小圈子的某种规则。当然,这使我失去了真性情,而没了脾性之后,我感到了厌倦。”——《我为什么从事戏剧?》

荒诞在于人与世界的共存

加缪的荒诞是存在主义的荒诞吗?他认为,“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

阿尔贝·加缪的一生始于贫穷,终于清贫,但是他并不以为耻,为困,为苦,或为罪,他说得好:“贫穷对我来说从来就不是一种不幸:光明在其中撒播着它的财富,甚至我的反抗也被照亮了。”贫穷与光明,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从不羡慕,从不嫉妒,从不觊觎,没有“怨恨之心”,而是更热情地投入灵与肉的狂欢之中,他“生活在窘迫之中,生活在某种快乐之中”。

他坦然地面对贫穷,免除了嫉妒之心,这首先来源于他的家庭、他童年的生活环境,他说:“免除嫉妒,我首先要归功于我的亲人,他们几乎什么都缺,却几乎什么也不羡慕。这个家庭甚至不识字,它以沉默、谨慎、自然而朴素的骄傲给了我最高的教诲,我毕生受用不尽。”他以贫穷为骄傲,为高贵。他的幸福在于心灵的高贵:“我从来也不能沉醉于人们所说的室内生活(它常常与内心生活相反);所谓的资产者的幸福使我厌倦,使我害怕。”贫穷与高贵,在他并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但是,他为普通人的贫穷与苦难发出了抗议的呼声。贫穷而有尊严,这是他的选择,这种选择使他在荒诞之中找到了一条幸福的道路。

1946年8月,加缪与一对双胞胎儿女在一起。

“当人们观察时间的时候,它流逝得并不快。它感觉到有人在看着它。但是它利用了我们的分心。也许存在两种时间:人们观察的时间和改变我们的时间。”——《加缪笔记》

阿尔贝·加缪被认为是一位荒诞哲学家,然而什么是荒诞?加缪的荒诞是存在主义的荒诞吗?他认为,“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具体地说,“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存”,所谓“共存”,其表现形式乃是人类社会。这是加缪的荒诞与存在主义的荒诞不同的地方。

但是,认识到此并未完结,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在他看来,荒诞只是个出发点,重要的是面对荒诞采取什么态度,即在荒诞的条件下,人应该如何行动,是以死来结束荒诞的状态,还是以反抗来赋予人生某种意义,从而获得幸福。

所以,他说西绪福斯是荒诞的英雄的典型。西绪福斯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巨石旋即滚落下来,他又得重新下山,再把巨石推上去,如此反复,了无终期。这是神对西绪福斯的惩罚,加缪从中看出了荒诞的意义。他感兴趣的是下山途中的西绪福斯,他敢于正视那块巨石,敢于把它再次推上山顶,这种精神是对命运的蔑视、挑战和反抗。“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照亮人的心灵”,他发现了这条千古不灭的真理。从《局外人》到《鼠疫》,由个人的觉醒上升为集体的斗争,这正是《反抗的人》要加以发展和明确的问题。

在反抗与革命之间,引入“太阳思想”

加缪试图使革命回到反抗,于是他引进了一缕古希腊的阳光,即“关于界限的思想”,崇尚相对、平衡、自然和人性的地中海思想或者太阳思想。

发现了荒诞,只能说明人的清醒;只有进行反抗,才能说明人真正进入了生活。“在荒诞的经验中,痛苦是个人的。从反抗的行动开始,痛苦才意识到它变成了集体的,成了所有人的遭遇”。

1943年,加缪与《战斗报》的地下运动取得联系,写了不少文章。加缪希望参加抵抗运动,但是疾病使他不能上战场。他的笔成了他的武器。图为加缪和《战斗报》团队在一起。

“实际上,这与您有关,与我们大家有关。所有的法国人都因敌人而进入这种联系之中,一个人的行为激起了所有人的热情,一个人的心不在焉或漠不关心都会造成十个人的死亡。”——《地下的<战斗报>》

反抗只存在于主人和奴隶,即统治和奴役的关系之中,发生于主人对奴隶的驱赶和压迫之时,故只有奴隶的反抗,没有主人的反抗,反抗也只是“转身”而已。反抗不是无限制的,也不仅仅是否定和破坏:“何谓反抗的人?一个说不的人。然而如果他拒绝,他却并不放弃,因此他是从第一个行动开始就说是的人。”所谓“转身”,所谓“限制”,说的是奴隶转过身来,直面主人的压迫说不,从而取得与主人平等的地位。

然而,他不可以在说不之后,把主人当做奴隶再行压迫,那么当了奴隶的主人会反抗当了主人的奴隶,对他的压迫说不,如此则怨怨循环,没完没了。这就是反抗越过了限度、变成革命的结果,因此,革命是反抗的蜕变和堕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加缪曾经发出“从抵抗走向革命”的号召,当他得知苏联存在着大规模的集中营的时候,当他看到“无产者战斗了,牺牲了,却把权力交给了军人和知识分子(未来的军人),转而受他们的奴役”的时候,他陷入了沉思,融汇个人的经验和历史的考察,提出了反抗与革命之间的辩证法。

著名摄影师布莱松镜头中的加缪。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夏天集·重返蒂巴萨》

加缪试图使革命回到反抗,于是他引进了一缕古希腊的阳光,即“关于界限的思想”,崇尚相对、平衡、自然和人性的地中海思想或者太阳思想,他说:“在欧洲之夜的深处,太阳思想,这种具有两副面孔的文明正在等待它的黎明,不过它已然照亮了真正的控制的道路。”他进入了蒂巴萨这座“庇护所和避风港”,又“认出了寂静造成的难以察觉的声音”:“鸟儿的持续的低音,悬崖下大海轻而短促的呻吟,树的颤动,圆柱的盲目的歌唱,苦艾的摩擦,倏忽而逝的蜥蜴,我听见了这一切,我也在倾听我身上涌起的幸福的波涛。”

1945年,加缪在《笔记ll》中写道:“为什么我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哲学家?这是因为我思想是根据词而不是根据观念。”所谓“词”,乃是具体而微的事物,具有生命的热度;而“观念”,则是从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大多缺少活气。加缪的所有思想和行动根据的是鲜活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空洞的哲学理念,这是卡特琳娜·加缪的《孤独与团结》为我们呈现的阿尔贝·加缪的面貌和内心世界。

图片来自于书籍《孤独与团结:加缪影像集》,经译林出版社授权刊发,图片版权归译林出版社所有。

作者丨郭宏安(翻译家,译有大量法国文学作品。是《局外人》、《鼠疫》等加缪作品译者,亦为《加缪影像集》译者)

编辑丨安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端午节的味道作文800字 以回味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作文600字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30篇带翻译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300字 舌尖上的端午作文600字 无声的语言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作文600字 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走在什么的路上作文600字 什么真让我着迷作文400字 生活处处是课堂作文500字 江西省今年高考作文题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字作文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300字作文 给自己一个微笑作文800字 外星人来我家作文350字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苹果的自述作文300字 行走在美好中作文600字 我的暑假生活300字作文三年级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400字作文 我的暑假生活三年级作文300字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500字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500字 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300字 谢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作文 什么的端午节作文400字 什么的呼唤作文600字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