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国学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之一: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2021-01-04 08:45:01
相关推荐

大家好,我是“文以载道,成风化人”的小夜,本期我们的主题是:国学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之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但在历史上有争议,主要观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后汉书》;一个是《习惯说》。

先看一下范晔在《后汉书》的记载: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

可以看出当时故事中,陈蕃当时没有打扫庭院及屋舍的做法,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是非常赞同的,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一个“奇”字就体现出来了。二者意思有明显的不同,那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清代的文学家刘蓉《习惯说》中的记载: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向四周看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刘蓉很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适应。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蓉的父亲说的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不甚相同。

有人就有疑问了,明明是刘蓉父亲说的话,为什么会被人说是陈蕃说的?这句话又到底出自哪里呢?从有记载的史实来看,并没有相关记录,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这两个故事杜撰出来的,所以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

不管怎么说,对于这句话的观点,有史以来各有争执,有的认为如果连屋子都不打扫,如何去治理天下呢?有的人认为恰恰是那些不修边幅的人往往还取得了历史瞩目的成就,而且打扫屋子和治理天下根本就是不沾边的事儿。

我认为,一个人屋子打扫的干净,不能够说他也能治理好天下;一个能治理天下的人,也不见得会打扫房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保洁阿姨屋子打扫的干净,你让他去治国理政,也不见得能行;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天下事看得很明白,你让他打扫房间,还不见得比丫鬟做的好。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干工作,不能好高骛远,做好当下,放眼未来,才能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作文 坚持就是力量作文 奋斗的青春作文 人文情怀的作文 作文高中生活 小草的启示作文 一场风波作文 高中语文作文标题 小学生作文植树 立德树人的作文 旅游的作文 家作文350字 作文编故事 端午节的味道作文500字 秋天的一角作文 关于感恩的作文高中 帮父母打扫卫生作文 雅思大作文多少字 我的老师作文200字左右 读书之乐作文300字 写老师的作文题目唯美 我是一个小学生作文 写人的作文350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作文 游北山公园作文400字 夜游西湖作文400字 我终于迈出那一步作文600字 英雄故事作文300字 书作文结尾 回忆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