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杀马特 非主流 这都是90后的经历

2021-01-04 11:35:01
相关推荐

90后是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信息,于是杀马特和非主流就诞生了,就让小编来科普一下吧!

杀马特一词源于英文单词smart,可以译为时尚的;聪明的,在中国正式发展始于2008年,是结合日本视觉系和欧美摇滚的结合体,喜欢并盲目模仿日本视觉系摇滚乐队的衣服、头发等等,看不惯的网友们将他们称为“山寨系”,“脑残”划上等号脑残族并列。

原始的大部分杀马特都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喜欢自拍,在网吧的摄像头前做些奇怪的动作;自称是:一个集潮流、视觉、杀马特为一系的群体。至于中国的“杀马特”家族,已与摇滚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喜欢模仿视觉系的服饰、化妆罢了;而真正视觉系的FANS们又不屑于与“杀马特”为伍。所以中国的“杀马特”演变至今,既不是VR,也不是纯粹的视觉系。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一种生活形式和一股文化潮流。杀马特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另类甚至是怪诞的青年形象,这群另类青年正不停不断挑战大家的审美神经,他们被称为“杀马特家族”。

中文名

杀马特

外文名

smart

发展时间

2008年

根源

VR演变

类型

网络家族

家族口号

风靡全球,不走寻常路

基本概念

定义

杀马特(smart可以译为时尚的;聪明的(虽然smart除了谐音以外和杀马特没有任何联系,其实杀马特就是smart的谐音而起的,smartSMT杀马特)。杀马特纯粹属于模仿VR,与非主流一样。“视觉系”在日本已经流行了很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视觉系文化开始流行到了中国,受到了中国大部分青少年的追捧和模仿,并在网络上形成一个网络家族,称作中国网络“视觉系家族”。

综述

2009年因一次反杀大潮,杀马特由于一个错误的模仿视觉系,引起网友辱骂,同于09年罗福兴终以「视觉」划上了视觉系休止符。

原始的大部分杀马特都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喜欢自拍,在网吧的摄像头前做些奇怪的动作;自称是:一个集潮流、视觉、杀马特为一系的群体。至于中国的“杀马特”家族,已与摇滚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喜欢模仿视觉系的服饰、化妆罢了;而真正视觉系的FANS们又不屑于与“杀马特”为伍。所以中国的“杀马特”演变至今,既不是VR,也不是纯粹的视觉系。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一种生活形式和一股文化潮流。杀马特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另类甚至是怪诞的青年形象,这群另类青年正不停不断挑战大家的审美神经,他们被称为“杀马特家族”。早期创始人

突出特征

1、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

2、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喜欢自拍。空间里有很多头发五颜六色的视频截图

杀马特

3、现实生活当中夸张打扮。如:个子矮小而配以很高的发型;胡乱配搭一身的名牌衣著,穿戴一些自认为很有个性的衣服与首饰,喜爱穿著全身黑色衣物。

4、杀马特是大部分90后和85后的人。

社会现状

倒推文化渊源,“杀马特”的“炼成”受到了2000年~2010年这10年间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的传染,而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则沿袭自欧美国家的青年亚文化。与“小清新”的文化区隔与“杀马特”迥然相反的是近些年持续流行的“小清新”之风,它在青年文化形态上,与之构成了一个两极化,各处一端,绝无交叉。两者的差距,并非嬉皮士与雅皮士之间的差异。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矮矬丑”的屌丝与“白富美”的女神之间的距离,而这距离构成了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在《区隔》中所言的由“品味和趣味”区隔出的社会分层。“小清新”是以接受过大学教育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女生为主,同样具有可辨认的文化特征。在生活方式上,喜好在校内网或微博上发状态、发美食照片,养宠物狗;喜好旅游,鼓浪屿、丽江,境外特别是韩日欧是她们心中的圣地;村上春树、安妮宝贝是她们的文化偶像。她们鄙视粗俗的“杀马特”,也不喜欢愤世嫉俗的“愤青”,还时不时地装个萌、发个嗲。“杀马特”与“小清新”作为同时存在的文化现象,但两者的权力话语完全不同,这也造成了它们截然不同的社会“待见”。

如果说“小清新”们日益被指认为主流的都市青年文化,如果说“旭日阳刚”们被媒体包装成一种草根文化,那么“杀马特”们却是名副其实的“杂草文化”。他们长在人们无视的地方,长成后也是无人关注,不仅不被尊重和重视,甚至还可能面临被调侃、被消费、被迅速忘记的命运。尴尬的“第三元”从某种意义上说,“杀马特”们将构成中国社会的“第三元”。对于父辈的农民形象来说,他们已经属于光怪陆离、花枝招展的城里人了。但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的骨子里永远透露着乡土气息,无论多么努力展示,结果都是抹不掉身上的气质。在社会学意义上,他们成为了没有故乡的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

在文化上,他们同样面临着这种窘境,农村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城市以讥讽的眼光笑话他们。同时,在话语权垄断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村与中小城市的故事难以在都市媒体之上呈现,而大城市里的鸡毛蒜皮,都能够成为新闻。报纸、杂志、影视,都在一个劲儿地展示或奢华或“小清新”的图像影像,倾销着城市消费主义膨胀的欲望。在这种耀眼光芒之下,“杀马特”们成为了一个被遮蔽的群体。他们生活在灰色地带,他们生活的那些场域,则成为文化意义上的隔离区,是低素质、混乱和危险的象征。这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作用,由于有限的教育背景、微薄的经济收入、残酷的生存环境以及逼仄的发展未来,他们或没有能力或没有意识在文化方面很好地提升自我,这是个人以及群体半城市化和现代化不完整的结果。于是,他们在文化形态上就成为了文化半成品,是不仅物质贫困,文化也异常贫困的“文化贫民”“杀马特”创始人罗福兴也在微博发表表示对于他当年创下杀马特家族他非常的内疚并向网友致歉。

关于杀马特创始人在新浪微博上比较受关注,一位微博名叫“麦兜兜兜”的网友在微博爆料称自己以是杀马特早期玩家,对于90、00后玩杀马特的人在身穿打扮上不仅不新鲜还很幼稚,并爆料指出杀马特创始人遭黑!杀马特创始人这个词在网上被挣的沸沸扬扬的。

演变来源

原始的大部分杀马特都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喜欢自拍,.在网吧的摄像头前做些奇怪的动作;QQ、博客、空间、随处可以看到 "杀马特"这3个字,空间里有很多头发五颜六色的视频截图,和日韩视觉系图片自称是是:一个集潮流、视觉、杀马特为一系的群体,经常使用火星文,现实当中夸张打扮。(例: 个子矮小而配以很高的发型;胡乱配搭一身的名牌衣著),穿戴一些自认为很有个性的衣服与首饰,(如:LV和GUCCI的斜背袋和全身著上Adidas。),喜爱穿著全身黑色衣物,喜欢模仿日韩视觉系,至于中国的“杀马特”家族,也与摇滚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喜欢模仿视觉系的服饰、化妆罢了;而真正视觉系的FANS们根本不屑于与“杀马特”为伍。所以中国的“杀马特”演变至今,既不是视觉系,更不是VR。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一种生活形式和一股文化潮流。看不惯的网友们将他们称为“山寨系”,与非主流、脑残族并列。

网友观点: 某网友在猫扑发帖说:“无意中看到杀马特这个词,很新鲜,就去百度搜了搜,结果搜索到一个雷人的答案……竟然是“脑残”。

被网友评为最佳答案的解释是:“这个家族里的男人心里都很不正常,他们留着五颜六色长长的头发,化很浓很浓的妆;女人都很淫荡,喜欢玩ps;他们经常使用火星文,在摄像头面前做一些很奇怪的动作;他们喜欢穿一些自认为很个性的衣服,全是地摊货———所以我们很亲切地把杀马特脑残家族称为傻模特……”

“有人把他们归类为视觉系,我觉得是不可能的!视觉系是赏心悦目的,而杀马特只是东施效颦,有些东西他们自己都觉得恶心。杀马特们不仅没见过世面,而且大部分都很自大,以为自己的东西就是潮流……”一名网友回帖说。“一群以为自己很颓废很性感很视觉的脑残,其实是非主流加伪视觉系的低廉艳俗小青年!”另一网友总结道。

形成原因

“杀马特”不同寻常的时尚选择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原因:集体疏离感,这是中国移民大潮和这个国家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中国近14亿人口约半数生活在城市,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城市居民人数将增长超过3.5亿人,其中超过2.4亿新增人口将是来自农村的移民。

网络词语“屌丝”一个含义是“失败者”,不过中产阶级多用这个词来自嘲。但“杀马特”与“屌丝”不同,前者依然是一个侮辱性语言。人们并不认为“杀马特”的时尚感前卫或者时髦,而是认为其廉价俗气,从服饰上代表了这个团体在中国城市边缘的尴尬生活。

一种亚文化用其非传统的时尚感震惊大众并不新鲜——想想美国的哥特文化和日本的涩谷女孩。“杀马特”潮流据称开始于1999年,是对某些日本年轻人非传统穿着的片面模仿。但是“杀马特”在中国面临了特殊的挑战。中国尊重传统,极度重视教育,但是城市年轻移民不太可能获得父母监管或社区支持,以让他们脱离下层阶级。这就是中国年轻职场人士和受教育的精英阶层毫不留情地任意嘲弄“杀马特”的部分原因。

“杀马特”现象迅速发展,以至于其边界模糊了。对于这个亚文化的一些成员来说,做“杀马特”算是份“兼职”,是一种可以随时为了工作面试或其他正式场合随意抛掉的古怪外表。对于很多业余观察家来说,很难精确区分真正的“杀马特”和染发的快递员——他们都被叫做“杀马特”,因为他们都是年轻的移民,在社会阶梯上处于较低的位置。

网友争论

杀马特是一个争论很大名词,因为作为病态的“流行”,已经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批评和鄙夷。虽然来源于流行文化,但是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呈现出低俗的状态。

杀马特,反映了部分中国青少年价值观取向的畸形,更加说明中国国民的素质有待提高,在另一个方面,努力提高公民普遍的受教育程度是很必要的。

杀马特的出现更反映出2000年以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与教育问题。杀马特一部分是受家庭环境与家庭矛盾影响。还有大部分是由于年轻人(包括学生)盲目崇拜,杀马特家族经常被青少年错误地模仿,甚至还有人冒充杀马特族长。杀马特与非主流一样:属于街头文化。

杀马特的成立和扩展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现状:一部分90后(注意:只是一部分,因为也有80后)思想幼稚,不成熟,盲目崇拜日本的视觉系,却因为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难以理解视觉系文化的精髓,所以杀马特在中国被误解和错误模仿。

杀马特里的人思想、行为上都表现出一种还很幼稚的状态。在某某杀马特文章上写道:“本家族是唯一一个在百度上可以搜索出来的家族,并且上过一次南京新闻,两次新闻网。”他们或许知道自己这些都是些负面新闻,但是他们却好像当作荣誉一样在炫耀。

社会热议

由于“杀马特”造型夸张,与传统文化大相径庭,很自然令观者反感。在网络上,对“杀马特”的态度几乎是一面倒的斥责,但更多网友对此抱著开心一乐的心态来围观“杀马特”。他们另类古怪土得掉渣却又故作潇洒的打扮,透露著一种让人笑到喷饭的冲动。

一个上海网友,正在上高中的女生称:“我玩了几年的非主流,喜欢有气质的我超级讨厌杀马特,有人说存在即合理,杀马特存在一定有它的意义。没错,它的目的就是把他们的那种糟糕思想影响其他人。一群皮肤黄黄的白痴烫个和呆子一样的头自以为了不起地走啊走的。

流行语

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奔放洋气有深度,简约时尚国际范,低端粗俗甩节操,土憋矫情无下限,装模作样绿茶婊,外猛内柔女汉子,卖萌嘟嘴剪刀手,忧郁深沉无所谓,狂拽帅气吊炸天,冷艳高贵接地气,时尚亮丽小清新,可爱乡村非主流,贵族王朝杀马特

外媒评价

美媒

据参考消息2013年12月4日,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12月2日刊登了题为《名利失败》的文章。文章认为“杀马特”不同寻常的时尚选择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原因:集体疏离感,这是中国移民大潮和这个国家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文章全文如下:

2013年11月5日,中国一个有172万粉丝的微博用户在新浪微博上贴了三张某个爆炸头青年男子的背影照片。他开心地写道,“在街上活捉一只杀马特”,还补充说他的发型像“某种病毒的分子结构”。同时,优酷网上有一个视频叫做《杀马特遇见洗剪吹》,内容是一个长腿女生改编了韩国流行歌手“鸟叔”朴载相的歌曲《绅士》,被观看了超过240万次。洗剪吹指的是杀马特这个团体通常很古怪的发型。这些“杀马特”是迷失在中国城市化大潮中的年轻移民,这种亚文化群体的人数不详,但是在稳步增长。

日媒

日本kinbricks now新闻网则报道称,报道指出,“杀马特”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值得深思的青少年“亚文化”。正如越南偶像HKT所代表的形象一样,“杀马特”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代中国新生代非主流群体的形象缩影。

“杀马特”现象迅速发展,以至于其边界模糊了。对这个“亚文化”的一些成员来说,做“杀马特”算是份“兼职”,是一种可以随时为了工作面试或其他正式场合随意抛掉的古怪外表。

风潮背后

“杀马特”不入“小清新”法眼

日本kinbricks now新闻网评论称,中国的“杀马特”风潮是“文化贫穷”的产物,仅仅是一种生硬的模仿。在追捧“森女”和“小清新”的前卫者眼里,丝毫说不上是一种潮流。

报道称,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杀马特”现象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特别是从与“小清新”现象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多元化背后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文化差别。

尝试逆袭

亚文化接近主流的努力 值得肯定

倒推文化渊源,“杀马特”的“炼成”受到了21世纪前10年间的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的传染,而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则沿袭自欧美国家的青年亚文化。

不过,“亚文化”用其非主流的时尚感震惊大众并不新鲜,《外交政策》指出,想想美国的哥特文化和日本的涩谷女孩你就知道了。

当然,非主流并非没有出路。在日本80年代的音乐界,一群音乐风格以摇滚、重金属、速度金属、打扮夸张抢眼不合常理的乐手们,以批判社会、宣泄内心痛苦情绪的黑暗歌词和曲风在日本乐坛崛起。过去,许多日本人并不能接受这种“视觉系”乐团们的打扮与音乐风格,甚至把他们归为异类。但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自由意识的提高,“视觉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所理解,并获得了一定的尊重。

澳大利亚

“马可波罗计划”网站文章指出,在“杀马特”身上,这种青年“亚文化”,不再是非主流的叛逆,更不是欧美国家标新立异、要展示反叛性的重金属风格或哥特风格。相反,他们的这个形象,是试图接近主流的一次努力。

与视觉系区别

提及“杀马特”、“肥猪流”等,很多人都认为这些造型夸张、衣着奇特的年轻人是受到日韩文化的影响。这话有对有不对。首先要从外国寻找模仿对象,最合适的应该是日本的“视觉系”人群,和韩国并没有关系。确实,如果到日本东京的涩谷、原宿等地,也可以看到和“杀马特”有一定类似的,染着红红绿绿的头发、衣着夸张、化妆惊悚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从事街头音乐表演活动,但是很难说这些人和中国的“杀马特”们存在严格的“继承”关系。

其实,哪怕是“日本视觉系年轻人”这个说法也未必一定严谨,很多人年龄已不属于青年之列,早就是“视觉系中年”,这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个概念,在极度老龄化的日本,这种“视觉系”人群早已脱离了所谓年轻人叛逆社会这种略为粗浅的思想理念,而将其转化为一种自己尊崇的艺术方式。可能这点,是日本的“视觉系”和中国“杀马特”们相当大的不同。

其实,杀马特也是一种文化,大家要正式对待。

非主流能够代指一切和“主流”相对的事物,即同时期的同类事物中,只被少数人群接受和认可的;包括已经式微的或新兴的事物。

在中国国内,非主流的形象轮廓最早出现于21世纪初盛行的以《我型我秀》、《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为代表的各类选秀比赛,当时的比赛中,以80后为主的人气选手标新立异的造型,形成了最早非主流形象的雏形,之后很快由85后及90后群体引领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文化。

中文名

非主流

外文名

FZL,Non-conformity

诞生时间

2007年10月7日

相关文化

次文化

形象初始

早期80后选秀比赛

人群定位

“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历史其实也正是如此。“非主流”当然是针对“主流”而言的,“主流总想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主流是大多数人的思想,占有统治地位,不会被推翻,因为“非主流”毕竟是少数人。通过“主流”与“非主流”这个问题从而扩大到历史或者是这个世界,就像所说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是这个意思,有些事情能被少数人推翻;但毕竟还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以的、无奈的。非主流本意指不往一个方向努力,和他人做的不同,后来被变化为在衣着等方面与他人有差异,自认为献出了个性。

再说另一个问题,“非主流”人群如果能将自己的个性展示到位,那会是让人欣赏并接受的;如果太过独特、另类的过了火就是不好的了,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也会引领一些跟风的人从而破坏了社会的形象或者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形象,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 、衣着、言行。

非主流指年轻人打扮穿着方面到了难以被大众接受地步,故用非主流称呼。也就是说人们随着生活发展,追求的物质也因此改变了观念。人们对吃喝穿着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后,从此便对自己进行了物质上的战争,身体上的物质需求不断的在增加。从实际方面讲这个变化我们叫做发展,因为这种不断在变化,所以我们就必须要用一个名词代替,因此才说成非主流。当一个自诩为非主流卫道者去模仿其它非主流的时候,他就不再非主流了,他不再个性了,他只是众多非主流的复制版本,非主流也是青年用来表达内心的孤独的一种手段。

国内非主流形象:在中国,非主流形象代言还没有到达巅峰,由马泽乾带领的一些网络名人的所作所为就已存在着极大的泡沫成分和非理性行为;随着消费者的成熟、行业的规范,企业也会走向理性,明星代言潮自然会回落,启用普通模特将成为主流;同时,感性形象代言人将异军突起并逐渐走向成熟。

主流的事物,应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内部或许运动剧烈,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规律和法则,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非主流

比如旅行,通过旅行社的话,今天明天后天的行程、景点、游客的反应,导游心中大概都有一个谱在那里,不会有大的变化。若是通过单人骑马旅行,在今天则是无法预测会遇到什么情况:比如社会的反应、交通法规的限制、马料的补充、住宿等,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在古代,骑马旅行是很常见的方式,是主流方式。到今天变成非主流的,也是世界变化的结果。

非主流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而无法确切定义或没有定论,则是非主流事物拥有创造力的反映。比如R&B风格,在诞生之初,并非唧唧歪歪尽说些没用的风花雪月。也因为它的尖锐与野蛮血统,充满了张力,难以为大众社会所容纳。

因此,现在R&B风格的风靡全球,是经过改造加工后的东西,保留了其形式美,但斩断了其发展的根。没有了现实的营养,它也就成了主流当中的一个零部件,成了一个流行语,被商品化,然后在世界各地的橱窗里展览、出售。

这些都是已经主流化了的非主流事物。更多的非主流事物,正在产生,但是在地下或者角落里,不为人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主流代表的正是社会的发展趋向,人类前进的活力源,社会肌体里的变异基因片断,创造力的所在。所以,请你不要将非主流看成消遣与奇闻异趣似的八卦新闻。如果觉得非主流很浅薄,那很遗憾,只能证明你真的很平庸而已。因为已经丧失了自信和大气,没有勇力继续创造、接纳未有过的事物,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存在于世,这样的下场不就是所谓的地狱么。

从心理上来说,主流总想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然而世界的本象并非因人而在,不断的发现发现再发现,创造创造再创造,对世界的认知也就越深刻,当然也更繁复而深奥。这注定是一个杀死脑细胞的好方法。非主流不光破坏自己,也破坏周边世界。因此,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历史其实也正是如此。所谓的历史,往往是大众版的历史,而不是以历史的真相为历史。

非主流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那么,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非主流的家伙总能表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必然是强烈的,否则将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其实众生皆有个性,但是很微弱,绝大多数个性种子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更不用说生根发芽,开出他人能见到的繁丽之花了。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

但是,所谓个性,似乎又通过言行来表达。言行总要遵行一定的规律和法则。因此就有了可以模仿和学习的可能。智商较为发达的阴谋家于是可以通过故意的放言高论欺世盗名,比如钟南山道士。这些非主流的言行,其实都是死了的,斩断了思想之根的流行语、商品,是可以大规模刊行发售的武功秘笈,注定,不能继续前进。所以才有了几千年的鬼蜮伎俩和卫道士以及形形色色所谓的高人们。

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潮流吧。

非主流当然就不是跟随大众潮流的东西,另类些,张扬些,或者更确切点说是符合我们个人心理的行为。或者超前,或者滞后。

但,非主流是有转变成为主流的可能的。

非主流盛于80,90后,喜欢非主流的大都是生于90后的男生女生。

由于以年龄主导的各种差异(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交流平台等),“FZL”很少能被传统媒体的发言者所理解。所以通常传统媒体对“FZL”采取温和观望的态度,对其报道常大篇幅引用专家的观点,将其和火星文、应试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及早恋等行为联系在一起。

在网络中曾经一度有人评论“FZL”败坏风气,并将其通过谐音贬为“肥猪油”、“肥猪流”。这些评论也往往被“FZL人群”所漠视。

喜欢非主流的大都是在校的生于90年代学生居多,他们年纪都差不多。

国内兴起于2007年,非主流在中国产生于80后,最初是由一位80后的大二学生的心语所引领起来的潮流,盛行于90后的学生中。

未来可能会出现10,11后......等等等对于非主流的追逐。这还不可预知!

所以它并不是几几后的专属流行!!而是每个时代的年轻人在把握住当代的流行文化后而重新自我潮流的定义。包括在审美,价值观上的求新求变。

这种流行不会成为大众永恒的风尚标,只是年轻人在完善自我,追逐潮流过程中一段显得有些迷茫落寞的路段,需要大人们的循循善诱和耐心正确地进行指导!

定义

非主流与非主流现象

·什么是“非主流现象”?“非主流现象”是什么意思?

非主流本是西方国家对于与主流生活方式不同的现象的称呼,尤其体现在音乐领域,但传至中国后,只被学习了视觉外观,而并未真正得其内涵。中国的非主流体现在照片上ps成蓝、黑等阴暗色调、添加上抑郁的语句,人物发型、姿势趋向同一风格。是名为“非主流”实为很大数量人们爱好的主流,其中以90后和80后为主。

从人数上讲,追求“非主流现象”的时尚的人占相对少数,多了就叫主流时尚了。

有主流就有非主流。主流与非主流是共存的,从字面上的意思解释就例如:HipHop`R&B or Blues在西方社会是居于主流地位的那么过去在中国就是非主流的,不过正在渐渐走向非主流地位而渐渐失去主流地位的。 也可以叫做“前卫”、“先锋”即另类的意思。

非主流就是泛指主流之外的各种文化价值观,也可能是相对超前的或者滞后的、理性的或者偏激的,还有就是追求这样的人相对较少(多了就叫主流了) 。

(非主流来源于网络时代,网络上大多有非主流的个性写照。。如:非主流个性字体、非主流签名、非主流颓废图片、QQ等)

关系

非主流与主流的关系

如同字面,非主流即不是主流的事物、不被广大群众认可的,并非日常的。

非主流与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可以称为主流,因为它具有传统稳定的模式,即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等等,另外,其间也衍生出技能学校或中专.大专之类的。第一种更是被大多数人视为现代青少年的唯一“出路”,若实在无法通过,则第二种也不为过。

如果不是以这两种中的任何一种经历青少年,则或被人们视为“异物”,即便不是异物,人们也不会以正常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经历了其它的他们便是非主流。

E E与非主流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哪一方是绝对的对错,只是接受人数的多少不同.但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文化的背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教育中的非主流去饱受歧视。怎样的选择都是靠自己决定的,E E与非主流,如何选择,只在于它们对你来说价值的多少。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是E E对社会贡献还是非主流对社会贡献,这个是显而易见。E E对于教育,发展,都是起积极作用的,而非主流爱搞另类,典型的是“火星文”。

评论

现实分析

非主流的尴尬现状

非主流原意本身是一个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但在中国被严重恶俗化了。所谓的非主流,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主流,而是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肤浅的社会现象。

很多网页,论坛什么的,也喜欢把时尚和非主流混淆,这对潮人而言无非是极大的侮辱。再提示一下什么是非主流吧,

简单来说,非主流就是另类到让大众无法接受的,非常规的事物,形容外表时已经和杀马特划等号了,在大陆,许多人把它和时尚、潮流混淆,完全错误,其实是根本没有关系的

网上搜索到的非主流,几乎所有的内容和相关网站都是无非盗用一些163、sohu相册,潮流网站或一些知名博客里的照片,盗版的潮牌服饰,盗用优秀设计师的作品,然后冠上“非主流”这个被恶炒的关键词,要不就是googlepicasa广告,google已经声明了只是照片管理工具,然后被那些恶意炒作的“非主流”站长为了赚取广告费用,就将它做了一定的宣传,诱导、欺骗那些会员过来下载。google公司绝对没有想到花这么多钱还被中国的这些没有素质的网站站长把自己的品牌砸了。“非主流”连那些真正的反传统边缘人士都厌恶,甚至有些流行时尚对它都嗤之以鼻了。

本身一个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就被这么恶炒泛滥了。

非主流在中国已经成为了某一群人逃避现实,找寻心灵慰藉的工具

而非主流也失去了它本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在中国,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停留在那些隐晦的,颓废的文字中。在年轻的茫然中,非主流成为他们逃避社会责任,逃避自我责任的一种借口,换句话说,他们颓废的一塌糊涂。然而现实生活中,实在找不出能够让他们如此颓废的人或事物。

而非主流所体现的深刻的观念也被曲解为颓废,伤感,痛苦等等一些部分年轻一代十分喜欢的字眼。

正如某位网友所说的,连那些真正的反传统边缘人士都厌恶。

网友评论

一种非主流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因为很大一部分人盲目的追风,成为一种主流社会中的社会现象。而导致它被大众所误解,很多人都开始对它的批判,不可否认.他们说的很对,即使说它不配为文化,那也不置可否.但是有一点,那并不是真正的非主流,最开始的非主流和现完全不同,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那是被扭曲的非主流.那顶多算是非主流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分支,真正的非主流是很少引起大家的注意的,虽然他们也算的上另类,他们身上也可以体现和谐。

我认为非主流是某些人为给自己的堕落找理由的代替品,把这种非主流诠释成是时尚,是酷。是把自已的堕落以自认为是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认为是高尚的。跟风者的尊崇往往会使人陷得更深,之后又用其逃避现实。(至于90后是否喜欢这种方式,我否认,喜欢它的往往是有大把零花钱挥霍的学生,而不是90后的时代问题,他们只是缺少某种情感,心中不知如何。)

非主流是一种社会的发展,80后称之为个性,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个性就转变成了非主流的称呼了

主流与非主流可以说就是人数上的差距,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倾向于某一个潮流,人数非常多的时候,潮流即成为主流。潮流也同样受到地域、通信条件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两地距离遥远,彼此的潮流无法影响到对方,就不能将两地的潮流作对比,分出谁主谁非,这样做也没有意义。通信条件和文化的影响也类似。主流与非主流一定是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同一个区域内的。这也是它们相互依存的表现。

非主流图片

非主流图片就是另类的图片,通常图片的色彩平衡都是经过特别处理编排的,常常使用调暗画面的光源,LOMO效果,正片负冲,黑白效果,5像素模糊,10像素模糊,柔光,溶图,笔刷,错落不一字体各异的文字以及特殊角度等等来制造画面效果,力求使图片从构图到色彩再到排版都带有某种心情,在图片主题上也力求独特,比如摆POSE时会装出痴呆,颓废的表情,选取角度时也常常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镜头。图片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的图片。摩天轮、电线杆、气球、铺满落叶的地面、有大片云朵的天空、血迹、公园的长椅、可爱的小物件、用各种手法制造出来的心型以及大眼浓妆鼓腮少女是其常见的E E主题.

利用视觉冲击效果来美化你的照片.有色彩冲击效果.真正作到这种效果的最好软件还是Photoshop.由Adobe公司研发.这个软件简称PS.是设计师认可的专业平面设计软件.

非主流80,90年代非主流爱好者,喜欢发布一些通常是手机拍摄的自拍照片,以斜上方拍摄的脸部特写为主,多为微笑,嘟嘴或面无表情,带来的观感有所不同;且有明显软件修正(PS)痕迹(包括:将皮肤变白,眼睛变大,改变虹膜和头发颜色,具有脸颊突兀的粉红色晕和其他人为添加的元素)

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全身照片,脚的摆放以内八字居多;并且开始趋于具有暴露和挑逗特征。

逼真场景、非主流场景、可爱场景、恐怖场景以及其它场景;

趋势

从非主流文化看非主流站的发展:

随着非主流现象的流行,非主流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滋长起来。

毫不夸张的说,一时之间个人站长们齐齐将目光放在了非主流站上,一夜之间这些非主流站点已经充斥了网络的各个角落。

非主流站的流行也加剧了非主流色彩的加速传播,非主流站大多以QQ空间模板、QQ空间代码、手机壁纸、非主流图片、繁体字、非主流音乐、非主流资讯等信息为建站素材,内容充分体现了个性、另类、非大众化。

越来越多人在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不少80、90后成为此类站点的忠实粉丝。

非主流站,经过发展已经从繁荣走向平稳,大量相同内容的泛滥,主心思想信息传播的不到位,成为非主流站发展的瓶颈,人云亦云,没有特色可言,虽然此类站点迎合了不少少男少女的口味,强烈冲击了他们的视觉,感观甚至内心,但是站内不时充斥着不健康的内容、广告、信息,这样的内容应该杜绝,热爱非主流文化的人也应该学会识别,因为真正的非主流,并非色情颓败萎靡,它体现的应该是一种健康的个性主张!

期待非主流站的发展能打破陈规,做出真正的非主流文化也引导正确的非主流文化!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60无法容忍70,70唾弃80,80反对90,90教育00,00不服90。

宽容面对,未来是下一代的。

“非主流”顾名思义,就是并“非”当下最“主”要的的潮“流”,一般非主流的东西都很另类。

表现

图片:喜爱另类奇怪的图片,比如摆POSE时会装出痴呆,颓废的表情。

打扮:与大众不同,比如女穿男装,全身穿得破破烂烂等等。

发型:染发采用蓝色白色等颜色,或者做夸张的造型等。

音乐:劲爆,先锋,拉风等等这样的音乐受到欢迎。

生活:不人云亦云,不追求大众化,思想也叛逆激进,有创造力。

个性:无限展示自己的自信,阳光,活力…

文字

“火星文”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乍看像是乱码或打错的字,用法也不同于汉字那么规范,

从字面上根本无法了解。其实,“火星文”几年前就作为一种游戏用语在泡泡堂流行,接着又通过QQ资料及 聊天快速散播,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用语言。据考证,“火星文”起源于我国台湾地区。一些上网族最初为了打字方便,用注音文替代一些常用文字在网上交流,达到了快速打字兼可理解内容的效果。很快,一些台湾网友觉得这种文字另类醒目,便把这种输入方式发扬光大。随着《劲舞团》等低龄网游在大陆的流行,这一潮流随着网游等渠道进入大陆,一批批新生代“80后”“90后”网友开始延续这种独特的文字,并自创了适合简体中文发挥的输入方式,比如“劳工”、“男盆友”、“粉可爱”、“你素谁”。当使用人群和新生词组形成一定规模后,出现了一些热衷软件开发的网络高手制作出“火星文”专用软件,在网上流行的有“大黑鱼”等软件。转换软件的出现使得“火星文”具备了密码功能,它成了一个群体保护隐私的方法。在受众中,新生一代的“80后”“90后”群体成了火星文的追捧者和传播者。“80后”“90后”希望用“火星文”对“成人权威”挑战,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不希望被打扰。

空间

用带非主流味道的图片、动画、视频模块来修饰自己的空间,用非主流音乐来作为空间的背景音乐等等均所谓的非主流空间。主要表现在QQ空间、51、校内网、百度、等各种博客空间!非主流的男孩女孩们希望自己得到展示、肯定,所以会在最流行、最热门的空间秀出自己。非主流一代是伴随着QQ的成长而成长的,而QQ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比方可以复制别人超炫的非主流空间这样的功能,因此,运用QQ空间的最多。

还记得曾经出现在劲舞团的杀马特,在QQ空间出现的非主流,这些都是我们90后的回忆,现在我们也开始奔三了,也不再是杀马特了,非主流也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也是孩子的父母了,不在青春了,现在在看看空间里的文字,是不是很怀念当初非主流的感觉那,可是青春易逝啊!我们且行且珍惜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劳动作文100字 我读懂了你作文 幸福很简单作文600字 以见证为题的800作文 外公的生日作文 有关和平的作文 坚守与改变作文 关于鸟的作文600字 美在其中作文 关于宽容的作文400字 四年级作文例文 英语的作文格式 青春无悔的作文 生活的启示作文350字 高考作文答题纸 溱湖八鲜作文 新时代的我作文 关于积累的作文题目 学会感恩300字作文 我学会了倒立作文 450字以上的作文 打屁股作文狠的 茶马古道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500 游八一公园作文 小学六年级作文要求 我和我的学校作文 作文假如 美丽的日出作文 景观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