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们童年都曾受过伤害 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2021-01-04 11:55:02
相关推荐

今天我们听樊登老师为大家讲解《我们童年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这本书,书的英文名叫《Super Normal》,直译过来就是超级正常人。

有个数据,童年没有任何伤害,过得特别健康,这种人在全社会只占到25%。超过75%的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童年逆境。比如有一个酗酒的父母、经常被父母暴打、闹离婚争吵得很厉害、兄弟姐妹欺负你、学校里边有人歧视和欺负你、受到过性侵害、受到过虐待、父母过早的去世等等,能够找到特别多童年逆境的来源。

所有这些人都有机会能够找到自我应对的自救方法,并且能够成为一个超级正常人,这个能力被叫做复原力。我们虽然经受过这样的打击和挫折,但我们依然可以走出我们的起点故事,影响我们很多人的是一个起点故事。

起点故事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闪光灯记忆,比如你的18岁生日、和女朋友第1次相爱的那一天等等令人难忘的时刻都叫做闪光灯记忆。反之,给你带来伤害的那个起点故事也会成为你童年逆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画面,而久久挥之不去。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讲过:“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能够进入你的意识的时候,它就可能是你的命运”。我们对于童年逆境的一些反应可能说不出来,也没法描述,但是他给你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很多人的童年逆境,甚至从婴儿时期开始的。

很多妈妈生完小孩以后扔在那不愿意管,不愿意理他,这时候的婴儿就已经开始感受到童年已经被抛弃的感觉,没有人拥抱的感觉,他在后期会造成特别多复杂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在这方面都做过很多长期跟踪性的研究。我们一起看几个超级正常人的案例。

这个孩子个子矮,在学校里边整天受到欺负,遭受的校园霸凌校园的暴力。最后严重到跟他一起玩的人也会被欺负,被严重孤立了。后来他们班上终于来了一个从外校转过来的同学,他就跟那个同学一起玩的很开心。结果过两天那个同学过来跟他说:“我不能跟你玩了,我要再跟你玩的话,他们也会欺负我!”他就又回到了一个人孤独的状态,被排斥的状态。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大人才会欺负小孩,在学校里边孤立一个同学跟打他的感受是一样的,心理虐待和身体虐待产生的效果相比,有时候心理虐待会更严重。保罗有一天在放学的时候,那些小孩朝他扔石块欺负他,结果一个石块砸在他的眼睛上,差点瞎掉,但这一次成为了保罗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当天晚上他听到了妈妈跟爸爸的哭诉,很生气地说:“我觉得他们就是在欺负我的儿子。” 后来保罗说在那一刻他的体内突然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就是愤怒。他以前从来没有感受过愤怒,他以前都是害怕,都是想取悦其他人,想跟他们玩,他没有愤怒过,但是这一次他的妈妈为此难过、哭泣的时候,他产生了愤怒的感觉。

请注意这是疗愈的开始,愤怒本身也是一种疗愈的手段。愤怒能够让人产生存在感,让人认清现实和存在的状况,并且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于是这个小孩开始练习跑步,把自己的身体变得非常强壮,最后他比别的小孩跑得快得多。他还去学习巴西柔术,于是他可以很容易的制服同龄人,但是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每次放学如果有人挑衅他,他就用巴西柔术把对方制服,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欺负他。后来他因此养成了这样的锻炼习惯,养成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习惯,大学毕业就到了美国海军当军官,在军队里边从此如鱼得水。

这个转化过程的原理叫做钢化效应。就是你要想让一个东西变得更硬,想把铁变成钢,那你就需要给他一些挫折。虽然无情的过大的压力对我们没有好处,但是适度的压力并非坏事。学习应对压力很像锻炼,正如保罗所说的,通过努力练习,我们变得更强壮,变得更有能力。

如果我们置身于一些艰难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未来困难的影响。如果我们体验过了压力感,我们就不会那么害怕未来困境激发的恐惧心理,我们开始把威胁和问题看作能够控制的情况。

现在很多的家庭选择给孩子铺了一条特别顺畅的路,从小学到中学给安排好。然后认为参加高考太难太苦了,去海外上吧,那边是所谓的快乐学习,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很多的问题少年、问题青年。

实际上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当中,高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钢化作用的过程。你经历过了高考,你会觉得这样的事我都经历过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更困难的事呢?这就是钢化效应的作用,从保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愤怒成为他自救的方式。

这个孩子的妈妈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她有非常严重的双向情感障碍。每天回到家,如果发现家里一切东西都整齐,她就知道妈妈今天没有犯病,她可以有饭吃了,也可以很开心。如果家里边东西乱糟糟的,妈妈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哭,或者砸东西,那就是妈妈又犯病了。她从小和一个精神病的妈妈生活在一起,经常没有人管他吃饭。

这个孩子用到的方法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逃跑,他自己发明的魔术,让这个世界失焦,远离母亲。就是一直盯着某个东西看,突然你就只能看见这个东西,其他的东西都模糊起来。这个小女孩就是一遇到妈妈出了状况,她就盯家的一个东西看。等到进入失焦状态,妈妈就算在面前大喊大叫,就算拉着她使劲晃来晃去,他都感受不到了,她暂时性地逃离了。

非常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和玛拉一样的经历,皮亚杰从小就学会了既与妈妈相处,又与妈妈保持距离。他让自己沉浸在有序的科学世界中,从而去应对母亲无序的不可预知的情绪,小孩子是有很强的自愈功能的。当然这个方法使用过度也会带来妄想症,假如这个外在的压力太大,大到这个孩子自己没法克服,那很有可能会带来妄想症。

玛拉就做的很好,她的妈妈只要犯病她选择就看不见,把焦点转移到生活的其他地方。她尽量不在家里呆。她喜欢图书馆,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喜欢学习、喜欢考试,然后整天呆在公共图书馆里边。后来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考上常春藤盟校,最后真的成功地考上了很好的学校。毕业以后生活在别的城市,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过程。

当家里边有这么巨大的亲情压力时,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也是一个完全没法克服的压力,学会选择失焦潜入到另外一个世界,进入到自己的幻想当中,也是此类孩子自我救赎的一种选择。

实际上成人世界也可能在选择这个方法,JK罗琳写出《哈利波特》那么一个大部头的构思,也许就是潜入另外一个世界的结果。金庸躲到武侠的世界,也许也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他可能是在创造,他可能是处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杰西有一个恐怖的姐姐,很多人说到家庭虐待都会想到父母成人,但是很多的家庭虐待是来自于兄弟姐妹,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这种斗争,有时候会严重到虐待的程度。杰西的姐姐老打她,甚至当着妈妈的面都打她。

她的妈妈是一个完全不作为的妈妈,她的妈妈经常和稀泥说:“唉呀,你们俩不要打闹!”他的妈妈把姐姐打妹妹定义为喜欢打闹,完全忽视妹妹的求救。姐姐到了青春期以后开始打她的妈妈,有一次她姐姐跟妈妈争吵,然后姐姐打了妈妈,妈妈根本已经没有了还手的力量,她姐姐个子高大,成为这个家的噩梦。

但是姐妹两个人好起来的时候又显得很好,完全取决于姐姐的状态。好的时候姐姐待妹妹亲密和开心,但是一旦翻脸立刻摔东西打人。杰西从小长期的生活在这么一个恐怖的姐姐的周围,压力是巨大的,再加上父母不作为,父母根本不觉得这是一个事儿。

后来发现妈妈不是不作为,是不敢作为。这样的逆境按常规剧情杰西会变成一个不太会跟别人沟通的人,或者变成一个虐待别人的人,暴力脾气的人。而杰西选择了察言观色,警惕环境变化的防范,她比其他人更善于了解别人的细微的一点点的风暴的发端,他姐姐今天进门那一刻,他就知道要不要打架了。

她姐姐只要一回家,她就能够判断出是开门出去还是赶紧锁门。这个反倒训练了杰西一种非常强的善于观察的能力。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测试,他们请了普通学校的孩子和孤儿院的孩子一起来做图片填充。发现童年的时候遭受过重大逆境的孩子,拼拼图比正常孩子快很多。这些人受过虐待的孩子更善于观察,他们从小到大看别人脸色,他只要看到一点点问题,她知道有情况了。

杰西靠观察她的姐姐而活,她每天都得观察他的姐姐。有一句话来自一位成功心理学家:“成功往往不来自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而是来自能够认识到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

杰西大脑的杏仁核不仅帮助她注意到危险,也帮助他注意到机会。很有可能一大把机会同样摆在你们的面前。但是你不敏感,大把机会就忽略过去了。当你能够意识到你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你才能够抓住那个机会。杰西后来进了麦肯锡这样的大咨询公司成为了一位商业顾问,因为她能够很早的洞察客户的需求,客户做什么他都知道,他极其敏感,这种能力是训练出来的。

她有一个特殊的哥哥,这种人在心理学上讲叫做被忽视的人群,就是她的哥哥在家比她重要的多。因为哥哥得了一种叫做抽动秽语综合症的病,停不下来的骂脏话,他完全没法控制自己。

她的爸妈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哥哥身上,她是在家里边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当她提任何要求,她的爸妈都说没时间,因为他哥哥天天闹事。爸妈从来不参加她的学校活动,因为她哥哥经常上医院,这个女孩从小到大所经历的被忽视的感觉是如此严重。

直到她毕业典礼的那一天,她要在舞台上演奏钢琴,这一天她哥哥状态似乎不错,于是爸妈就带着她哥哥一块在台下看她演奏钢琴。全场都在安静地听她的演奏,突然哥哥病情开始发作,他就在底下大喊大叫。这对一个小女孩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他的哥哥在底下突然犯病。

小女孩实在受不了了,她就跟爸妈吵架,喊着说:“你们难道就不能有一天把他放在家里吗?就不能找一个人看着他吗?为什么非得要带他过来?为什么这么忽略我的人生?”

他妈妈就讲了一句话:“你比他幸运,你能够控制自己,他没法控制自己,所以我希望你能够控制自己。”然后她妈妈跟她说:“为什么我们对你哥哥这么好?假如你养了两只都很喜欢的小狗,一只小狗乱咬东西不听话,一只小狗很乖、很可爱。如果你不得已要抛弃一只,你一定会抛弃那只更乖的。因为至少有人会领养它!”

这就是她父母的心胸格局,经过了这次毕业典礼的风波,伊莎白终于接受了这一切。她学会了做一个超级正常人的方法,就是控制自己,就是妈妈说的“你跟你的哥哥不一样,你会控制自己,他不会!”最后这个女孩儿把控制自己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她做事极其有条理,永远替他人着想。

这个故事后来被编成了一个剧本,实际的剧情发展是她的妈妈和爸爸后来竟然又生了一个小孩,就是在家里这么复杂环境情况之下,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伊丽莎白特别不理解,就问妈妈:“你们连我都照顾不了,怎么会又生一个孩子?”

妈妈回答说:“我和你爸爸总有一天会走的,我们担心你一个人照顾不了你的哥哥,所以又帮你生了一个弟弟!”所以这个女孩子一辈子的使命就是照顾她的哥哥。最后伊丽莎白考上了名校,事业很成功,并且把照顾她的哥哥成为了她这一辈子非常重要的一个责任。

她真心地接纳了哥哥,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于是成为了一个会照顾别人的超级正常人。有时候逆境真的看起来很大,甚至难以克服,如果我们真的能把自己体内超级正常人的力量调动起来,它让你更善于控制自己,如果我们善于控制自己,也可以走出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佛洛伊德曾经说过:“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一直是文明的标志之一,这种能力让理性超越激情,让个人屈服于社会,让自我比本我更强大。” 如果我们仅仅以原始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我们会觉得对伊丽莎白太不公平,我们会觉得遗弃那只乖的小狗太不公平。当我们能够调动理性,能够调动自我去控制自己,你可能会做出一个完全不同的选择。

有一个数字很令人震惊,就是每9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在20岁以前失去父母。纳迪亚在大一的时候正在上课,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跟他讲:“你知道了吗?”纳迪亚问:“啊,什么事?”对方说:“有人抢劫你爸妈的商店,他们都死了”。纳迪亚问:“是谁死了,是劫匪死了吗?”对方说:“不是,你的父母死了!”

纳迪亚在大一的那一年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他每天就生活在校园里边,校园里边能够给他带来生活的连续性。生活的连续性很重要,一个人一旦生活的连续性被打破,就会觉得不能适应。

但是校园生活最不能够接受的就是放假,一放假所有人都各回各家,他一个人在空空荡荡的学校里边转,没有人管他。虽然有很多同学愿意带他去家里过节,但是他还是会觉得很别扭,因为是在别人家里边一起过节。

让他感触最深的一次是911事件那天,他们正在学校里边上课,然后身边的电话全都响了起来,很多人都收到家里人的慰问并要求待在原地别出去等等的嘱托,他一个电话都没有收到,在那一刻他特别难过。

有过一个榜单列出了很多知名人物里边有将近50%的人都是孤儿。似乎孤儿的成功率会很高!有些案例给出了其中的原因,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娅·马约尔记得父亲去世那天,她被告知了这样一句话:“索尼娅,你现在必须变成一个大女孩了,你妈妈现在很伤心,你不能再哭了,你必须为你的妈妈坚强起来”。所以丧亲会令一个孩子早熟,会令一个孩子变得坚强。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他的自传中提到他的父亲在车祸中不幸去世,变成了他生命中的一个新起点:“我父亲去世后给我留下了一种感觉,我现在必须承担起两个人的责任,如果做得足够好,就可以弥补失去他以后的生活”。

有很多人都是在父母去世以后反而变得更加自律、更加成功。虽然它能够带来成功,但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很多人会说我愿意拿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去换他们活过来,但是这样的悲伤一旦出现,它的确会给孩子带来懂事、成熟、细致。

纳迪亚跟本书作者一直在做心理咨询,作者就发现纳迪亚在生活当中总是和中年女性打交道,甚至连一个公交车司机,门口的大妈们,如果是个中年女性,她也愿意跟她打交道,就是她喜欢跟这些中年女性在一起。

于是作者作为心理治疗师感受到纳迪亚对她有依赖的感觉,就问纳迪亚:“你是不是在我这找到母爱的感受,你每次预约很积极,总是来跟我讲心里话”。这个女孩就哭了说:“我一直想要一个不用预约的妈妈!”,纳迪亚把心理治疗师当成一个可以预约的妈妈了。

最后纳迪亚还是走出来了,她结婚后生了孩子,心理医生引导她怎么样能够去做一个好妈妈。她从一个想要一个不用预定的妈妈,变成了怎样做一个好妈妈的人,她学会了当妈妈,找到了那种家庭的感觉,就这样走出了原来的阴影。

她小时候经历了严重的精神虐待,她的妈妈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就是患母爱的羁绊那种最严重病症的人。她妈妈跟爸爸离婚了,爸爸很有钱,妈妈把玛莎当做了向爸爸要钱的一个筹码,一直都是通过孩子不断向她的爸爸要钱。

她妈妈一直跟她灌输的价值观是:“你什么都不用干,你也不用上学,你将来不需要成功,你爸死后的钱都是你的,你只要等着继承你爸的钱就好了!”。妈妈在家里边打她的情况不多,但是经常进行精神上的虐待,就是天天不断的骂她、指责她、批评她。

每次一起出门的时候,妈妈都会跟她说一句话:“我想让别人知道我很好相处!”因为他妈妈还要谈恋爱,还要去社交。所以出门的时候她永远都是扮演她妈妈的快乐搭档。在外人面前她和妈妈永远都是表现的像姐妹花一样开心。

但是一回到家就开始骂她、侮辱她,说她穿得真难看,发型差、腿太粗,天天这么折磨她。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这种精神上的虐待有时候会比肉体上的虐待产生的伤痕时间更长,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于是玛莎慢慢的学会了一个自我保护的工具:面具。经过这种童年逆境的人有很多后来成了表演艺术家。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喜剧演员在1000个人面前的时候从来不会紧张,但是只要他面对一个人就会手足无措。

玛莎很快就感觉到只要表演好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很容易。每天出门她都表演得很快乐,做她妈妈的好玩伴表演得很快乐,但是她内心总会说:“我是一个坏人!”。他给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个坏人。

他来找心理医生做咨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请你千万不要喜欢我,我根本不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是对于别人喜欢他,他觉得是不可能的。觉得别人喜欢我,一定都是因为不了解我,一旦他了解我,他不会喜欢我。

有大量经受过童年逆境的人都是这样的感受,这个感受是非常痛苦的,这种状态叫面具的状态。玛莎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演艺圈,成为了一个演员,但是内心依然会觉得痛苦。

玛莎感到自己失去了为自己思考或说话的能力,这使她感到害怕,她忽视自己的反应和感觉太久了。当她死记硬背台词、安抚母亲或者取悦伴侣时,她知道该怎么做,但当她面对诸如你今天想做什么之类的普通问题,或者面对诸如你爱我吗这样的私密问题,她的头脑一片空白,内心感到不安。

当她没有事情需要做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她只知道别人需要她做什么或者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从小到大带着一张面具的话,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你只知道别人需要什么,然后你在别人面前去做出该做的样子,但是没法面对自己的内心。

没有热情,没有欲望,永远都生活在那个冰冷的自我之下。当你面对1000个人的时候,面具就戴上了。面对一个人没话说了,就突然傻掉了。玛莎最后通过表演演戏走出了童年的逆境,但不算完全走出,因为她可以很好的跟这个世界适应,可以跟所有人相处,但她始终没法解决内心当中没有追求的这个问题。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到底需要些什么?这就是童年的时候被一个妈妈不断的折磨的逆境所带来的结果。

她小时候被他的马球教练性侵,拉拉手、摸摸他。最可恨的是他老吓唬米歇尔:“你如果让我生气的话,你这辈子就完了,你根本上不了大学。你要让我高兴,我推荐你,你就可以上大学”等等。这个年纪的小孩完全判断不清楚这个大叔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于是她永远生活在恐惧当中,后来她自己已经上了大学,成了马球运动员,在表演的时候,每次上场都要扭头看那个教练和他的皮卡车在不在。都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她永远都觉得那个教练在背后盯着,因为那个教练曾经威胁说:“你跑不了的,我永远都会盯着你!”

这种伤害所带来的结果是米歇尔觉得她跟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这种状态叫做疏离。她最喜欢散步的地方是墓地,觉得看着那些墓碑很真实,这些人不会伤害我,会觉得非常的惬意。但是她到社会生活当中觉得很滑稽,看别人在健身房蹬自行车锻炼,会觉得这些人有病吧,米歇尔觉得跟周围的环境没法融入。

60%的性侵是来自于熟人,35%的性侵来自于自己的家族,就是自己周围身边的人。那个教练可能没有夺走米歇尔的童真,也没有夺走她对马球的喜爱,但夺走了米歇尔的正常感觉。

米歇尔说这个事情留给她最大的阴影是搞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安全的。有了奖学金之后米歇尔逃到了大学,但在马球场上和场下还是忍不住回头看看那个教练是否在场,在去上课的路上她有时会想那个教练是否会打电话给学校取消她的奖学金,还导致在跟她的同龄人交流的时候,根本没法谈及情感问题。

本书给出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儿童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数量。要想让他从那个困境当中走出来,让他减少这种伤害,要想办法让他多交更好的朋友,让它扩大交际面,质量也要高。

作者说:“所谓的普通人根本不存在,像米歇尔、玛莎这样的人,她们总是很羡慕别人,他们觉得别人肯定过得好,只有我是个坏人,只有我内心有这样的阴影”,所以他躲着别人,他不愿意跟别人沟通和交流,实际上作者说所谓的普通人根本不存在。

不用羡慕别人,不用觉得别人一定比我们好得多。75%的人都遭受过童年逆境,25%没有遭受过童年逆境的人反倒成为超级正常人可能性降低。要相信你自己的人生就是你正常的人生,很多的“别人”可能正在羡慕你这样的正常人生。

米歇尔用到的这个方法就是疏离,她躲到墓地去散步是一种疗愈,不要觉得这是病态。她用这种方法疏离这个社会,给自己找到一个空间让自己能够上大学、去工作,能够变得正常,从而没有始终活在那个阴影之下。

上面讲了很多案例说逆境让人更坚强,当然也一定有童年逆境把人打垮的很多案例。但是本书告诉我们,当你遇到童年逆境时,你不是孤立的不幸的人,也同样可以走出来,因为你自己可以选择走出来还是被打垮。

薇拉的妈妈吸毒,父母吸毒对于孩子是非常大的童年逆境,她每天晚上回到学首先要做的事是找她妈妈。当看见妈妈在街角跟别人吸毒时,就过去叫妈妈回家做饭,她妈妈会很不耐烦地说:“走开!走开!”。

有一次她妈妈又让她走开,她打算故意气她妈妈就真的走开了,她躲在一个草丛里,想看她妈妈会不会找她,过了一会儿她妈妈真的站起来往她躲藏的草丛走来了。那一刻她的内心非常高兴,感觉妈妈还是很关心她,还是过来找她了。结果她妈妈走到草丛捡了一个烟头走了,妈妈是去捡烟头,而不是去找她,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内心是多么痛苦。

她从来没有早饭吃,每天早上饿着肚子到学校去吃学校那一餐饭,有的老师不知道她的家庭状况,会跟她说:“你要勤换内衣啊,太脏了!”。一个青春期的小女孩穿着很破的一件内衣没人给洗,每天脏脏的去上学。

所以她从来就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她后来也上了大学,甚至在上大学之前,她就开始有滥交的行为,完全进入到一个跟妈妈一样的周期性循环的过程当中。但是她自己内心当中有一次开始觉醒,跟自己说:“我不能够成为像我妈妈那样的人!”

她开始努力地摆脱这一切,努力的学习,为了生存她做了很多糟糕的事,她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是个坏人。后来通过努力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好人,到纽约找到了一份白领的工作,至少从外表看起来已经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白领。

但他内心当中一直说:“我其实是一个软弱的人,我是一个坏人”。薇拉的确有很多的缺点和错误,但她依然可以走出来,她依然可以慢慢的做正确的事。911以后的一天薇拉坐飞机出差,出租车开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叫停车,自己到路边买了一个玻璃画框拿着上飞机。

后来她跟心理医生讲买那个画框的原因,911以后所有人坐飞机都害怕,而飞机的安检很严格,不允许带任何武器上去。如果有人劫机,她就砸那个画框跟匪徒拼了。这是一个励志的案例,从小靠拼搏、靠奋斗、靠与自然斗争、与周围社区斗争、与特种犯罪斗争,慢慢的成长起来的一个超级正常人。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她是一个具备战斗性的人,也是一种童年逆境的自救方法。

还有一种自救的方式叫做重启,比如说有很多人通过改名字来重启的过程。安东从小到大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家付不起信用卡支付,他爸妈带他去超市,只要划信用卡一定被拒绝。

他爸爸的犯罪通缉令经常就贴在他们家附近,有一个统计数字,20多岁时父母被监禁的成年子女更容易抑郁、滥用药物和酒精,而且更容易犯罪,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比同龄人低33%,挣的钱也比同龄人少得多。所以父母进监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童年逆境的情况,安东从小就是在这样的方式下在生活。

后来安东家里破产了,他的爸爸老欠债。他就一个人开着车一直西北走,他后来说:“去哪我不知道,不管到哪,反正要去到一个新城市,我要重新开始”。他一直跑到了密西西比离家很远的一个小城市,就在这个地方重新开始,从一份在超市里边收银的工作开始做起。

还遇到了一段恋爱,跟一同收银一个女孩谈了一段时间恋爱,他觉得人生真的很美好。后来那个女孩跟店长又好了,他痛哭了一场,他哭得极其难过,但是他尝到了正常生活的滋味。

在那个地方他开始尝试考教师资格证,后来真的考上了。他改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又换了另外一个城市,让自己的人生不断的重启。重启这件事对于我们自救是有帮助的,改名字、换一个城市、重新读一个学位着都是一种重启。

重启能够改变自己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你换了一个新环境的时候,你的大脑忙于了解新环境,就没有时间回顾旧环境,经常把我们带回去的是那个旧环境,环境的力量要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当那个环境一出现,你可能又回到老路上去了。但是当你忙于去解决新问题,很多复杂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忘了那件事,所以重启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他是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他能够背诵所有的法条并通过了所有律师的考试,但是他从来不敢跟别人探讨学问的问题。因为他连五大洲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分不清,每次别人在一块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就躲得远远的,他担心一说话就一定会露馅。

因为他从来没有上过小学、中学,他的爸爸是一个很奇怪的神职人员,他担心迈克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就不让他上学了。等到他长大后一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别人会的我全都不会。

一直到后来他遇到了一个教授,他跟那个教授坦白了自己的这一切,于是他努力地学习法律,他只会学法律,并考上了斯坦福大学法律系,但是他的底层知识一无所有,所以他的压力非常大。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每一个秘密都会令人产生罪恶感或者内疚感”。对于迈克这个孩子来讲,根本不是他的错,甚至从另外的角度看,会觉得他太了不起了,太传奇了。但是对迈克来讲,他没法跟人说清楚这个事情,他永远把自己深深的包藏起来,他除了跟人谈法律的问题,别的一概不谈。

他曾经尝试着跟别人说过这件事,别人只是回应了一句很有意思,你真了不起就完了,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痛苦,没有人能够理解他那种内疚和罪恶感,而这种内疚和罪恶感不来自于任何地方,就仅仅来自于它是一个秘密。

当你心怀一种秘密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奥普拉·温弗瑞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黑人女主持人,她说:“我在自己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能感受到几乎都是孤独的,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我周围总是有很多人,但我知道我灵魂的存活完全依赖于我自己,我必须保护自己。”

温弗瑞度过了一个不堪回首的青春期,曾经遭受过性侵,随后又发生了滥交,但她通过保守秘密和伪装的方式保护了自己。十几岁时她生过一个孩子,但那个孩子几周后就夭折了。

她回忆说:“我回到学校谁也没敢告诉,我很害怕,只要有人发现就会把我开除,所以我把这个秘密一直埋在了心底。当时我总是担心有人发现在我身上发生的一切,然后就会将我从他们的生命中开除!”

这就是一个童年逆境者的心声。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些秘密,而这个秘密会给你带来内疚感、负罪感和孤独的感觉,这是一个通病。不要觉得自己是唯一肩负着这个沉重重担的人,其他人也一样,这样想时也许你会释然很多。

对施害者最好的报复就是不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对所有加诸于我们身上的错误的行为,那些糟糕的东西,有的人变成了施害人的翻版,有的人会把这个东西一代一代的继续延续下去,但是如果你能够有办法成为一个超级正常人,你就可以让这一切在你这里终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喜欢的老师作文 我的大学生活作文 小学生想象作文 关于规则的作文 经典作文素材 关于冬奥会的作文 金笔作文 介绍我自己作文 作文周刊 有关老师的作文 初三中考作文 小学生作文辅导 难忘师恩作文 关于教师的作文 甲骨文作文 校园的一角作文 命题作文题目 奉献精神作文 秋天的校园作文 写中秋节的作文 北京冬奥会作文 初中生作文大全 热爱祖国作文 写蚂蚁的作文 赞美老师作文 山东高考作文 台阶作文 自然风景作文 谦让作文 路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