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场关于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的辩论赛 你会支持哪一方?

2021-01-04 14:05:01
相关推荐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今天"德刑之辩"辩论会的主持人,今天咱们的辩论题目是"该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参加咱们今天辩论的正方(以德治国方)的辩手有孔子、孟子、贾谊、董仲舒等四位;反方(以法治国方)的辩手是商鞅、韩非子、桑弘羊和曹操。让我们鼓掌欢迎双方选手上场!

主持人:比赛开始!下面请正方一辩孔子阐述正方观点,时间一分钟。

孔子:谢谢主持人!对方辩友、观众朋友们好!我方认为:为治理国家的根本问题是道德问题,政治的实施过程就是道德的教化过程。我曾经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依靠刑罚虽然可以使老百姓惧怕而不犯法,却不能使他们产生羞耻之心,也就是只能依靠外在惩戒的威力使老百姓循规蹈矩, 却达不到依靠他们的良心来自觉地服从道德和法律的目的。但是如果经过道德教化,老百姓就能安分守己,而且是真正的安分守己,真正地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我记得季康子曾向我问过政,他问我:"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我是这样回答他的:"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我的意思很明显,我认为"仁"能促进人们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更好的执行力,这样,恶也就无从产生。所以治理国家,必须是"以德治国",才能根本上解决国家的许多问题。

主持人:谢谢正方一辩孔子先生。下面请反方一辩商鞅先生发言,时间一分钟。

商鞅:谢谢大家。我方反对孔子先生的德治思想,因为"仁义不足以治天下",只有法令才是人民的生命、治国的根本。我方认为,国家强盛的根本是要有强大的军事保障能力,而农业又是保障国家强盛的根本。只有老百姓专心农业生产,全国的老百姓都从事耕战,禁止人民脱离生产四处流动,才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做到这样呢?当然是依靠严格的法律。"法也者, 民之命也, 为治之本也",因为人的本性是饥而求食、劳而求逸、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的。只有通过"严刑"而对老百姓"任其力", 通过调动人的这种趋利避害的本性去"竞于功", 在征战、农耕去建功立业。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法令去稳定和实现。只有通过法委,贯彻上述政策,才能达到"民安国治"的效果。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双方一辩精彩的发言,下面请正方二辩孟子发言,时间一分钟。

孟子:对方辩友,请问"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是什么?是"仁"与"不仁"。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一个国家只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才能真正的得到民心。贵方用严刑竣法,固然能在短时间聚集财富和力量,但你们能聚集民心吗?要知道得老百姓的财富还是得老百姓的心,对一个国家政局的持久性发展和稳定是大不一样的。

请原谅我的直率,我认为,贵方"以力服人",成就的只是"霸道";而我方的 "以德服人"才是"王道"。 "霸道"是可鄙的,"王道"才是高尚的。我的发言完了。

主持人:好,谢谢正方二辩孟子。下面请反方二辩韩非发言。

韩非:主。。主。。主持人好(韩非子口吃,为了记录上的方便,只记录他的发言大义)。对方辩友的的仁爱学说,我认为是不可信的,也是毫无道理的。我认为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圣人治国不在乎老百姓是否有德,只要守法就行; 靠善、靠德根本不能拢住人心,只有法才能"使齐"、"用众"。

我方的观点很明确,"法者, 宪令著于官府, 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 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对于老百姓,有功的就赏,有过的就罚,一是一,二是二,这才是治国安邦的正道。从历史上看,秦始皇正是因为同意并采用了我方的观点,才建立了大一统的大秦帝国。事实胜于雄辩,谢谢!

主持人:双方前两名辩手表现很好,我仿佛闻到了火药味,呵呵。下面请正方三辩贾谊发言。

贾谊:各位,我是一个不喜欢废话的人,我今天的发方其实很简单,就是"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这二十五个字。我相信对方辩友都是学问高深之人,是能听懂的。

为什么我这么说?刚才韩非先生说看历史结果,那我就拿历史来说话:汤武置天下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所共见也。商汤也好,武王也好,都是讲德治,才使国家延绵数百年;你们说的秦始皇用刑治,二世而亡,这就是德治高于法治的具体表现,还用我多说吗?谢谢!

主持人:贾谊先生发言很短,但字字诛心啊!让我们听听反方三辩桑弘羊有什么要说的!

桑弘羊:大家不要急,辩论不是打架,不是谁嗓门大谁就赢的。我桑弘羊从政六十余年,为了扭转亏空的国家财政,我进行了盐铁官营和耕战为主的改革,但遭到了和对方辩友一样想法的儒家批判,还和我爆发了"盐铁之争"。你们用"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的理论攻击我的政策,但你们知道吗,耕战的目的是建本抑末,富国强兵,内抑兼并,外抗匈奴,是巩固中央集权的必要措施。你们口中的"仁",只能使国家"危不能安,乱不能治"。你们啊,就是一帮"嘴炮"而已,我画个圈圈鄙视你们!

主持人:桑先生年纪大了,容易激动,大家不要见怪!下面请正方四辩董仲舒发言,大家欢迎!

董仲舒:我喜欢开宗明义,所以我要说的是,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我的观点很明确,总结起来就八个字:"阳德阴刑、德主刑辅"。我说的任阳不任阴是天道,任德不任刑是王道。君主是天子,那就必须从天意,故只能是任德不任刑。请问对方辩友,你们不会狂妄到连"天道"也不遵守吧?

刚才对方辩友韩非先生以秦朝为例,那我也说两句。秦朝以贪狼为俗,非用文德以教训于天下。所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我方重视道德教化,是侧重于德治的本源性价值,把道德治理置于国家治理、社会控制的核心地位,意识到了民心向背对于社稷安危、政权稳定的决定性作用,是对对方辩友重法轻德、严刑峻法、以法为教思想的纠偏,也是对王朝更迭历史法则和经验的认真汲取。

我强调一点,我方并未绝对排斥法律的作用。我方说的"德治",是一种国家政治的思想体系、原则 体系和制度体系的集成。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这个君主专制社会,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实质上都属于"人治"的范围,实质都是君主专制。虽然每朝法律条文都很多,但这并不表明专制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提倡的"德治",虽然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但易于被广大民众认可和接受,能更好的充当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这就是我方坚持德治的原因(我的这部分发言不可外传啊)。

主持人:董先生说得真好,请问反方四辩曹操有什么要说的?

曹操:腐儒安知治国!你们知道,乱世之中,什么才是定国之术吗?"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而不是你们说的什么空洞的"道德"!为了恢复生产和为统一战争作准备,我用法律保证我制定的军屯和民屯政策,遭到了主张以德治天下孔融为首的儒家的批判,所以我毫不犹豫的杀了这个腐儒!你们想试试我的剑锋利否?

主持人:曹操先生,不要激动,这里不是武斗场,大家不过是畅所欲言罢了,请坐!刚才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有请今天的点评嘉宾——荀子先生来进行总结点评,大家欢迎!

荀子:刚才听了大家的辩论,我很受启发,也谈点个人看法,抛砖引玉。

我认为治国的根本不是"德",也不是"刑",而是"礼"。我以前就说过,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理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人的道德行为皆为后天教化的结果, 是"人为"的。任何人都有认识仁义, 接受教化的素质, 都有掌握仁义和接受教化的的手段, 都可能成为圣人。

但是我刚才说的只是一个理想社会的理想状态,实际上,只讲"礼义"不讲"法度"; 只重"教化"不重"刑罚", 都是不足以维护统治秩序的。我们重视道德教化的目的是为了"奸邪不生, 盗贼不起",但是光靠教化,效果不会太好,所以我才会提出"德主刑辅"的理论。

其实大家刚才的发言,都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呢,"礼"是"法的"根据和总纲, "法"则是"礼"的体现和确认,二者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关系。只有"隆礼"和"重法"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统治的稳固。

主持人:听了荀子先生的一番话,让人茅塞顿开。参加辩论的各位老师,都说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是谁也说服不了谁。鉴于这种情况,我只能宣布,今天的辩论比赛,双方打成平手,让我们都回去准备准备,争取下次辩论时,能战胜对方,取得最终胜利!我宣布,辩论比赛结束,双方打平!

后记:"德法互斥"是我国古代德法关系的主要形态。事实上,"法治"与"德治"的对立 主要是表现为理论上的对立,而非实践上的相互排斥,这种对立是相对的。

在先秦时期,儒家 "德治"思想着眼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虽然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但难于为统治者所信服和接受,更没有变成实际的治国方略。而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法治"思想,施行严刑峻法,由于顺应了变法图强的时代潮流而得以大行其道。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更是标志着法家学说赢得了"德刑之辩"第一回合的胜利。

然而,法家思想只 "可行于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秦朝的灭亡标志着法家"法治"治国思想的失败。汉朝以陆贾、贾谊、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促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赢得了"德刑之辩"的历史性胜利。自此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都以"德治"为治国之策,在实践中施行"德主刑辅"、"德法并举"之术。法家的"法治"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很难占据治国方略的主导地位。

只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方能长治久安,达到有效治国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是封建社会两千年的统治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德治。现代的德治和法制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德与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维护法制建设,实现社会稳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祖国作文 感动的瞬间作文300字 星期六英语作文 作文暖 关于勇气的作文 最遥远的距离作文 关于初心的作文 南方的秋天作文 夸夸同学作文 关于中学生活的作文 暑假趣事六年级作文 妈妈回来了作文 写陪伴的作文开头 唯美 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作文600字 秋的气息作文 四年级研学作文 北海银滩作文300字 小树的心思作文 国王童话作文 友谊作文800字议论文 以出发为题的作文 在朋友的影响下作文 作文什么真让我着迷 亲爱的朋友作文 家乡的美景作文200字 关于老师谢谢你的作文 人间有真爱作文 点题作文 小菜园的作文 景色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