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谁是《金瓶梅》真正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

2021-01-05 07:15:02
相关推荐

世传《金瓶梅》作者为“兰陵笑笑生”,后世考证,有指为屠隆者,有指为李开先者,有指为贾三进者,最为流行的是指为王世贞者。

王世贞说者,主要是根据《明史?王世贞传》和《万历野获编》以及有关王世贞的身世、生平、籍贯、爱好、文学素养、社会经历、思想风貌、创作时间、生活习惯等,“与《金瓶梅》全书对勘”,认为作品所描写的内容与王世贞的各种情况都“很对口径”、“王世贞的影子完全摄在《金瓶梅》中”,所以,“王世贞是最有条件写此书的作者。”持反对意见的赵景深先生,于解放前发表了《谈〈金瓶梅词话〉》一文,确定“笑笑生”为山东峄县人。认为,王世贞非《金瓶梅》作者,在当时似乎已成为定论。然而,“兰陵笑笑生”究竟是何人,却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

笔者支持王世贞说。首先,据笔者考证,王世贞的祖籍就是山东峄县,也就是琅琊,也就是兰陵,王世贞完全可以说自己的郡望为“兰陵”。

据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一《纶音世贲录后序》载:“臣家自琅琊之度江左,世世当肺腑寄,稍替于宋。而先司谏起孤生,受思陵(即宋高宗赵构)遇,虽用积直,忤相(秦)桧,偃蹇晚节,然犹出典方州,秩中大夫,以大耋终。有子二人,同举进士,历监郡。录(即《纶音世贲录》)中二告身,即司谏与其次子所被者也。自司谏,五易世,而为梦声沿牒,理昆山学事,遂家昆山。其后人,能不废其业。然内薄元德(即瞧不起元朝的统治),不仕。而至于永乐中,稍稍有闻者。盖成(化)、弘(治)之间,而青紫相禅矣。故事,以考最闻,或遇庆,霈六品而下,身有敕,其父母如之;四品而下,身有诰,其父母如之;二品而下,身有诰,其祖父母如之;三品而上,以劳勚闻者,殁有祭,其俪亦如之;祭有辞,由郎署而上至公卿,以使事行者。小有敕,大有敕谕。而王氏之被赐者,四十余人,制诰之类七十通。窃闻之明主爱一嚬一笑,以故人得之皆用为贵重。故其诗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盖华衮之宠,有不能胜片言者。而臣家,自世王父挟束书,徒步公交车,以有官位,其相继而被赐,所谓四十余人,或以其身,或以其子孙,极而至于闺闼之内,或从夫,或从子,而皆有以动人主之视听,而得其所谓宠于华衮者。呜呼,亦盛矣哉!第臣之族,指众且愚,多不能名其先德,甚或举而弁髦之,以故悉为录,而梓之义田之塾,以示夫为子孙者,感国恩之旁魄,则惟所以效追祖武之焜耀,则惟所以绳,将以王氏有闻于世世哉。臣不佞,庶几有望焉。”在此《序》中,王世贞明确说自家是“琅琊王氏”之后。

又据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宛委余编五》载:《李翰作凤阁王侍郎传论序》曰:“太子晋之后,有(王)错为魏将,(王)剪为秦将。自秦至汉,有(王)吉,有(王)骏。自汉至晋,有(王)祥,有(王)览。其正绪也,则(王)悦、(王)洽、(王)珣、(王)珉。其傍支也,则(王)浑、(王)戎、(王)衍、(王)经。”《野客丛书》云:“浑济坦之蒙修之属,皆太原裔。后汉隐士霸之后,祥、览、敦、导、义、献之流,皆琅琊裔。汉御史大夫吉之后也,浑、戎、衍、澄,亦琅琊裔,祥之别派也。肃、恂、虔、恺,兰陵人,后汉良之后也。仪阳城人魏修之后,浚、彝、矩、畅,弘农人。晋世王氏,无虑十余派,而琅琊为盛。”此中,王世贞说到了“琅琊王氏”和“兰陵王氏”以及“弘农王氏”。

另据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七《宛委余编十二》载:“江左门高,故称王、谢。其次,则顾、陆、朱、张。梁武以此速侯景之叛。淮北,则推崔、卢、李、郑、崔。浩宗虽灭,而贵不衰。陇西之李居次。唐文皇以人主之势发忿,而望不 益江左。见并于隋。故王、谢小减。琅琊之王,初在太原上,而隋唐之际,太原渐贵,至宋益贵,是亦乘除之数也。虽然,谢 那得比王。王自琅琊、太原为周灵王太子后。北海陈留为齐王田和后,东海亦自姬姓。天水九姓,为王子比干后。高平、京兆为信陵君后。又有出自楚威王后者。而谢无闻也。王于义大也,君也。天地人一贯三为王。而谢义,辞谢也,又凋谢也。王氏二十一望,而谢二望。王氏母论汉,即未渡江以前,而为公卿著名者十余人。谢固寥寥也,始兴筚路之勋,与庐陵雍容之业,又倍屣也。谢安得比王?”此中,王世贞再次提到“琅琊王氏”。

根据以上王世贞的记述,可以确证,王世贞自认是“琅琊王氏”之后,即山东“琅琊王氏”之后。

实际上,山东之“琅琊”、“兰陵”、“峄县”都是同一个地方。

据《山东通志》卷三载:“峄县,周初为鄫子国。春秋时,属鲁。其东为鲁次室邑,南为偪阳国地,后皆入于楚。改次室曰兰陵。秦属薛郡。汉为氶、兰陵、缯三县地,属东海郡。东汉因之。晋废缯,置兰陵郡,治氶县。南宋、北魏因之。隋改氶曰兰陵县,属彭城郡。唐复改兰陵为承,属沂州琅琊郡。宋因之。金复改为兰陵县,置峄州,治此。元省兰陵县,入峄州,属益都路。明改为峄县,属兖州府。邑有葛峄山,因以为名。即《禹贡》所谓峄阳孤桐也。详《圻封志》。春秋昭公四年,取鄫。详《圻封志》。《史》:荀卿适楚,以为兰陵令,改缯属琅琊国。开皇初,兰陵郡废,分氶置缯州及兰陵县,氶仍为治。大业初,又废鄫州及氶,移兰陵县于氶地。武德四年,置缯州,仍改兰陵为氶。又别置兰陵、缯城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明昌初,改县。兴定中,置州。至元二年,省入,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根据这些记载,琅琊郡与兰陵县实为一地,不过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因此“琅琊王氏”与“兰陵王氏”,实际也是一回事。王世贞可以自称为“琅琊王世贞”,也可以自称为“兰陵王世贞”。

其次,王世贞与“笑笑生”有着难解难分之缘。要搞清楚王世贞与“笑笑生”的关系,首先必须先搞清楚王世贞与“笑笑先生”的关系。

“笑笑先生”,是北宋时期一个名叫文同的人的雅号。据《宋史》卷四百四十七《文同传》载:“文同,字与可。梓州梓童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司马光、苏轼尤敬重之。轼,同之从表弟也。同又善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门。同厌之,投缣于地,骂曰:‘吾将以为袜。’好事者传之,以为口实。初举进士,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元丰初,知湖州。明年至陈州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崔公度尝与同,同为馆职,见同京南,殊无言及将别,但云明日复来乎?与子话。公度意以话为画,明日再往,同曰:‘与公话,则左右顾恐有听者。’公度方知同将有言,非画也。同曰:‘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即吐其舌,三迭之如饼状,引之至眉间。公度大惊。及 京中,传同死,公度乃悟,所见非生者。有《丹渊集》四十卷行于世。”

据此可知,文同曾经自号“笑笑先生”。除此之外,他还有“石室先生”、“锦江道人”的名号。

关于文同,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载:“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世称石室先生,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举进士,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洋州、湖州。方口秀眉,操韵高洁,善篆隶、行草、飞白。又善画竹,其笔法,槎牙劲削,如作枯木怪石,时自有一种风味。议者谓,多纵健而少圆熟。”

关于文同之善画竹,王世贞的书中也有记载。在他的书中,曾经四次提到“石室先生”画竹。例如: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七《题文与可画竹苏子瞻诗后》:“东坡先生尝赞石室先生画竹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又为作筼筜谷诗曰:‘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后石室复贻东坡书云:‘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然则,石室真能以书为画者耶?若东坡纵横八法中,宁无筼筜谷笔也。’余所有此一帧,乃石室先生竹,而东坡先生题语,真足三绝。清昼,焚香燕坐,一展阅,觉眉睫间,有浔阳紫极宫色九咽,皆作清冷气。誓当与此君偕老,殆是前缘。又此卷有李衎题,衎,宋人善画竹者也。邓文肃、赵仲穆、柯丹丘,皆元名士也。旧在文待诏征仲所,文极爱之,时置几案间。舍弟得与寓目焉。余不意购得一贾人肆中,殊自爱。且以庆此卷之得所归也。”

关于李珩,《吴兴备志》卷六载:“蓟邱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为吴兴别驾,喜写墨竹,用文与可法,动笔郁然。赵松雪推重之,题其竹云:‘李侯写竹有清芬,满纸墨光浮翠筠。萧郎已远丹青死,欲写此君惟此人。’《六研斋笔记》,参《戴剡源集》王氏画苑。”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十,《题文与可画竹苏子瞻诗後》:“石室先生岷峨英,指端宛宛八法精。墨池写出淇园青,雪堂一老寰中豪。胸中屈蟠金错刀,渭滨派作北海涛。天生两奇令相值,半幅生绡鬭秋色。长离翔空舞玄翮,一舞一翮黄金钧。坐令篋笥烟云新,宝之者谁缑山人。”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山谷书墨竹赋》:“石室先生以书法画竹,山谷道人乃以画竹法作书。其风枝雨叶,则偃蹇欹斜,疏棱劲节,则亭亭直上。此卷为刘克庄书墨竹赋,尤是当家,试一展览,淇园秀色在目睫间矣。”

王世贞引用了苏东坡对文同画竹的评价,我们不妨将两者所述作一比较。

在苏轼《东坡全集》中,一共有三篇称赞文同所画竹的文字,该书卷九十四载:

《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

《戒坛院文与可画墨竹赞》:“风梢雨箨,上傲冰雹。霜根雪节,下贯金铁。谁为此君,与可姓文。惟其有之,是以好之。”

《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与可,文翁之后也。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而与可自谓笑笑先生,盖可谓与道,皆逝不留于物者也。顾尝好画竹,客有赞之者曰:‘先生闲居,独笑不已。问安所笑?笑我非尔,物之相物,我、尔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余,以竹发妙竹,亦得风天(按:‘天’当作‘夭’)然而笑。”(证见宋朝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东坡‘笑笑先生赞竹’,亦得风夭然而笑。世皆以夭为天。然非也。《说文》‘笑’字,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

苏轼以上三篇文字,只有第三篇既提及“石室先生”,又提到“笑笑先生”。在《东坡全集》中,苏轼在讲到文同时,仅此一次用了“石室先生”的称呼。

前面王世贞所言:“苏东坡先生尝赞石室先生画竹”,“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一语,实际上,在苏轼的书中,内容是出自《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这一篇,并非出自《石室先生画竹赞》,而《石室先生画竹赞》中恰恰就有“笑笑先生”。王世贞在自己的书中,引用了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的文字,却不注其原来的篇目,反而故意另立一个篇名“赞石室先生画竹”。这无论是在古人编书,或是现在写文章援引史料方面,都是违反常规的。王世贞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是想暗示人们,他是知道东坡先生《石室先生画竹赞》这篇文章的,他也知道文同自号“笑笑先生”不过是故意不提罢了。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其他人,是如何引用苏轼“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一语的。在《四库全书》中,除王世贞的《弇州四部稿》之外,还有三个人的书引用了苏轼的这句话。

一、明代张丑撰《清河书画舫》卷七下,援引《东坡全集》载:“《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

二、明代胡顺之所撰《文编》卷三十九载:“《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苏轼”

三、明代贺复徵《文章辨体汇编》卷四百六十四:“《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苏轼”

以上这三个人,在他们所编撰的书中,引用苏轼这句话时,都注明了其具体出处是《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

但是,一向以擅长考据、治学严谨著称的王世贞,为什么偏偏在此就产生了失误呢?他不仅隐去了原来的文章篇名,而且还重新给出了另外一个含混的篇名“赞石室先生画竹”。拿他所给出的这个新篇名,与《东坡全集》中的《石室先生画竹赞》相比较,他只是把“赞”字挪了个位置。苏轼所写《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戒坛院文与可画墨竹赞》和《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这三篇文字,是在《东坡全集》同一卷书中。

王世贞从《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引用了一段文字,我们可以断言,王世贞必定也看到了苏轼所写《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因为这两篇文字,中间只相隔三行。根据王世贞自编的与《石室先生画竹赞》相类似的篇名“赞石室先生画竹”,我们可以断言,王世贞一定是看到了苏轼所写的《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也就是说,王世贞对《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的内容是知道的。

而苏东坡所作《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其中恰好就有“与可自谓笑笑先生”之语。如此看来,王世贞对于文同、文与可之自称“笑笑先生”一事,是完全清楚的。问题在于,王世贞为什么偏要回避“笑笑先生”?在一般情况下,他知道了这件事,在自己的书里不说,这本来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把他所知道的事情,都写进自己的书里。既然,他不愿意提及“笑笑先生”,也就算了。但是,他为什么偏又搞出来一个与《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相近似的《赞石室先生画竹》?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王世贞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是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特意来暗示人们,他是知道苏轼所写《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序》的,他是知道文同、文与可自称“笑笑先生”这件事情的。

另外,我们从王世贞对文同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例如,他说:“余所有此一帧,乃石室先生竹,而东坡先生题语,真足三绝。清昼,焚香燕坐,一展阅,觉眉睫间,有浔阳紫极宫色九咽,皆作清冷气。誓当与此君偕老,殆是前缘。”王世贞声称,自己与文同有“前缘”,并且发誓“当与此君偕老”,自诩是文同的知音。而且,他对文同的“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的做法,也是大加赞赏。所以,王世贞采取“诗不能尽溢,而为文章,变而为小说”的做法,就不难理解了。

王世贞既然如此追慕文同,文同自号“笑笑先生”,王世贞作为后世的知音,不敢妄称作“笑笑先生”,而谦称为“笑笑生”,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王世贞也一定知道,如果他的书中出现了“笑笑先生”,《金瓶梅》作者的那个“笑笑生”,就是非他莫属!

由以上引述,可以证见,王世贞之所以故意颠倒题目与内容,目的是在刻意回避“笑笑先生”这个名号。尽管王世贞费尽了心机进行掩盖,但是,他的书中还是流露了他与“笑笑先生”的不解之缘,这可能就是王世贞存心泄露的、让后人破解“兰陵笑笑生”之谜的一大玄机。

考论至此,王世贞的“琅琊王氏”等于“兰陵王氏”,他作为“笑笑先生”的知音,“兰陵笑笑生”非他莫属,就呼之欲出了。

笔者历经数年追寻、思考,终于识破王世贞布下的这个数百年无人破解的迷阵,心中无似畅快。“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我的导师邓广铭先生的导师胡适先生的治学名言。王世贞就是兰陵笑笑生,这个假设,并不是一个大胆的假设,因为许多前人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假设。但是,像笔者以上这种的“小心求证”,以往似乎尚未得见。故而现在抛砖引玉,贡献给同好。以后,笔者将陆续刊发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小心求证”的文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励志英语作文 大象的作文 高铁作文 节气作文 英语作文通知 人生作文600字 议论文800字作文 作文素材600字 写快乐的作文 作文四百字左右 故事里的故事作文 作文踏青 魔方作文 影评作文 作文二年级上册 难忘的一次作文 温暖作文600 作文大全600 滑板作文 四百字左右作文 高考作文英语 芒果作文 作文400字以上 石榴作文 写篇作文 德语作文 生气了作文 作文争吵 作文美丽的风景 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