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北京密云区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01-05 10:20:01
相关推荐

一、本大题共6道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故宫之所以“火”起来,是因为它勇于改变。故宫在放飞自我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陆续推出的《穿越故宫来看你》等爆款H5,可以让你立即体验故宫的魔性!用逗趣活泼的文案语言讲历史故事,让历史中的帝王生动起来,让内容更有可读性和传播性。再结合H5这种比较具象的传播形式,故宫这一比较严肃的文化IP开始走出围墙,变得有趣、好玩,吸引了年轻人传播和互动的热情。

通过这种现代话术的解构,高冷、严肃的文化走进现代传播语境,故宫将枯燥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潮流文化,让文化有了情绪、态度,通过走近年轻群体,强化了大众对故宫的品牌感知。

除了传播内容的转变带来了故宫形象的转变之外,故宫IP年轻化的重要一步就是品牌形象的智慧化呈现,即借助现代多样化的传播技术手段打造故宫IP,强化大家对品牌的日常场景感知。故宫和腾讯长期合作,除了用H5的形式活化故宫,还推出了有故宫IP元素的表情包、游戏等泛文娱作品,让故宫文物和各种元素重新“活”起来。比如,在游戏《天天爱消除》里还原金水桥等故宫知名建筑景观等。游戏《奇迹暖暖》分别以《清代皇后冬朝服》《十二美人图》以及养心殿文物为主题进行还原与再创作。

此外,腾讯地图和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玩转故宫”微信小程序1.0,以“轻应用”玩转“大故宫”,以“新方法”连接“新公众”。腾讯地图基于位置的场景化服务与真实世界中的故宫连接起来,把真实的景点客观还原到手机地图上,用科技手段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故宫。

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载体,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故宫将品牌感知融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更迭的互联网场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大门。故宫以多样化的场景打造,以及不断迭代的智慧化沉浸式体验,让故宫的文化IP形象主动融入年轻化的氛围,将品牌不断创新,走在潮流前沿的形象深深的植入了年轻群体的心中。

(取材于网络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品牌形象的智慧化”的一项是(2分)

A.用逗趣活泼的语言讲帝王的故事

B.用H5这种传播形式活化故宫形象

C.推出有故宫IP元素的泛文娱作品

D.推出“玩转故宫”微信小程序1.0

2.根据材料一,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只要有H5这样的传播形式,就能吸引年轻人传播和互动的热情。

B.现代传播语境让历史有了情绪、态度,强化了年轻人的品牌感知。

C.故宫传播内容转变了故宫形象,是形成故宫IP年轻化的原因之一。

D.故宫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将品牌感知已融入到人们的全部生活中。

材料二

如今游客喜欢在逛景点时购买伴手礼,“景区文创”产品的消费习惯渐渐形成,但北京礼品店货架上的产品却良莠不齐,销量更是天差地别。

北京多数知名景区其实都各有文创“宝藏”:故宫有“朕的心意”;颐和园也有“皇家礼品”,主打“福”“寿”元素的皇家贺岁礼物,如围巾、“颐和八景”御膳糕点等;天坛公园推出天坛福道香炉、祈年佑福U盘等多款贺岁礼;北海公园、动物园等也纷纷推出了特色文创产品。

但到目前为止,游客和市民对故宫之外的北京景区文创产品知晓程度却十分有限。紫竹院公园的文创商品店更受冷落。而故宫的文创生意却很红火,除了故宫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大IP,年客流量达到1700万人次,赶上了微信公众号和网购发展的最好时机,又有院长单霁翔亲自作推手,使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更因为故宫文创产品有它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的评审专家宋慰祖看来,很多景区挖掘自身文化题材和历史故事不够深入,文创产品仍停留在普通旅游纪念品层面,如冰箱贴、马克杯等。他考察了世界各地多个景区后,对日本东京都市政厅观光楼层售卖的文创产品印象最为深刻。日本风光、文化、人物等内容印在了食品、化妆品等生活消费品的精美包装上,很受游客欢迎。他考虑到公园游客多以市民为主,购买意愿自然比不上以外地游客为主的故宫,建议景区文创可考虑将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消费品,这样可以同时吸引外地游客和市民游客群体的目光。

最好的文创产品,要将传统与时尚、实用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而在消费者眼中,目前北京故宫之外的景区文创吸引力较弱,最大的软肋是没有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开发更时尚的产品,营销手段也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无法引发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取材于《人民日报》)

3.根据材料二,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北京的知名景区都各有文创“宝藏”, 产品却良莠不齐。

B.游客和市民对故宫之外的北京景区文创产品却并不知晓。

C.故宫文创生意越来越红火是因为院长单霁翔亲自作推手。

D.景区文创若将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消费品中可以吸引游客。

4.根据材料二,紫竹院公园文创店等备受冷落的原因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身的知名度不高,客流量低。

B.文创产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

C.所处位置偏僻,未能引人注意。

D.缺少时尚性,忽视了消费群体。

材料三

雪中的故宫、暴雨中的故宫,故宫中的猫、故宫中的花,故宫文创、故宫展览,桩桩件件都能引起关注。在2019年的上元节,故宫近百年来首次夜间开放,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更是让故宫再次刷屏。一座古老的皇家建筑群越来越“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真真切切地“活”起来了。

近年来,故宫最显著的变化是开放面积变大了,观众可以踏足欣赏的区域越来越多。展览数量也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精。“清明上河图”特展、“千里江山图”特展都引来“故宫跑”,寿康宫原状陈列展让清剧迷们一窥“甄嬛”(电视剧《甄嬛传》中的人物)的天地,改陈后的珍宝馆和钟表馆成为新的打卡地标,正在持续中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更是把每年1月淡季的游客量提高了70%。

故宫文创则让紫禁城真正“活”起来。“萌萌哒”故宫御猫、戴墨镜的乾隆、“如朕亲临”行李牌等等,故宫淘宝店和天猫旗舰店里各种文创产品被网友盛赞。仅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15亿元人民币,这并不能仅用物美价廉来解释,追究根源在于这些文创真正跟民众的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故宫文化“活”在了当下。

据故宫发布的统计数据,30岁以下观众占40%,30至40岁的观众占24%,40至50岁的观众占17.5%。年轻观众尤其是“80后”和“90后”,已成为参观故宫博物院的“主力”,而这个比例还在攀升。

探究故宫成为“网红”现象的背后,是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复兴之路。文博场馆各有镇馆之宝、地域特色,要深入挖掘自身资源,以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创意要与生活结合,设计新颖之余还要学会讲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均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取材于中国新闻网)

5.根据材料三,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宫开放面积的变大可以让观众踏足欣赏的区域越来越多。

B.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总额已经达到15亿元人民币。

C.年轻观众已成为参观故宫博物院的“主力”并成上升趋势。

D.故宫因走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复兴之路而成为“网红”。

6.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故宫“火”起来的原因。(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8分)

子 道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①,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命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②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雕萃③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虽见恶于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

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 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子路曰:“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人邪?”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取材于《荀子·子道》)

【注】①修饰:修养而端正。②端悫(duān què):端正、诚实。③雕萃:伤损病困;凋摧憔悴。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顺下笃 笃:厚道

B.孝子不匮 匮:匮乏

C.辞不逊与 逊:逊色

D.出而名不章 章:显扬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故可以从命而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意者身不敬与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C.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 大王来何操

D.故君子入则笃行 / 位卑则足羞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孝”是儒家的经典话题,本文的观点闪现出儒家独特的智慧。

B.荀子认为孝悌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操守,道义是做人的最高准则。

C.本文作者认为,子从父命,臣从君命,就是“忠孝”最好的体现。

D.孔子认为如能做到身敬、辞逊、色顺、友贤,就会有孝顺的名声。

1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虽见恶于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

11.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释荀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 》)

③子曰:“事父母几(委婉)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忧愁)而不怨。”(《论语·里仁篇》)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孝道”中的正确态度。(3分)

(2)第③则材料中“不违”,有人解释为“不违背其父母”,有人解释为“不违背其最初的‘几谏’之意”,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结合材料及孔子的思想简要说明理由。(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11分)

胡歌

岑参(唐)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陇头吟①

王维(唐)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②。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③,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②太白: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预测战争。③典属国: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岑诗把“黑姓蕃王”与“关西老将”作对照,让本诗上升到了政治层面,使诗歌境界得到了提升。

B.两首诗都塑造了“关西老将”的形象,而王诗还塑造了戍楼上的长安少年和夜月吹笛的征人形象。

C.王诗七、八句写偏裨副将身经百战,立下累累军功,现如今已经成了万户侯,作者对其赞誉有加。

D.王诗运用典故,写苏武尽忠于朝廷,报效祖国,回来后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颇含深意。

14.王诗中的“笛声”,透着哀怨、思念,下列诗句中笛声寄托的情感与之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C.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

D.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15.《胡歌》《陇头吟》均为边塞诗,在抒发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用典是诗人常用手法,辛弃疾也如王维一样,在词中娴熟用典,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借典故警示南宋统治者。

②唐代诗人风格迥异,李白善用神奇的想象“ ,日月照耀金银台”,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诗风;杜甫通过怡人美景、悦耳之声不为人欣赏,“ , ”表达无人凭吊武侯祠的凄凉之感,体现出现实主义的诗风。

③当疫情肆虐之时,勇敢的中国人从容面对,披上“战衣”,如屈原笔下“带长剑兮挟秦弓, ”的将士一般,视死如归。

④中国人自古就懂得居安思危,2000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过,“ ”。

⑤《氓》中“于嗟鸠兮, ”采用比兴手法,借对斑鸠的告诫,来劝说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强调的是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面对惨痛的历史教训,用杜牧的话说,若“ ”,那必将重蹈覆辙。

(二)根据要求,完成17题。(6分)

17.《葬花吟》是曹雪芹借诗词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品,明为咏花,实则写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在《红楼梦》一书中地位举足轻重。请你说出在小说中这首诗的作者,并结合其性格特征赏析其中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两句诗。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18-21题。

暮 鼓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见到夕阳,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在这条破旧的路上向前望去,灰色路面上,纵横交错、蜿蜒的黑色沥青补丁好似一条条压扁了的巨蟒,正无声地爬行。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黄昏已是尾声,这使他看上去仿佛躺倒在路边的一截枯树冷不丁站起来开始行走,有点愣头愣脑,风吹拂着他的齐耳乱发,他穿着一件辨不清颜色的肥大的中山式制服,老派的四个明兜更给他的行走增添几分累赘,过长的袖子几乎盖住了闲着的那只手。脚上的鞋不跟脚,使他的步子发出踏啦踏啦的响声,加上铁锨的刺拉声,把这条黄昏以后静僻的柏油路鼓捣得乱糟糟的。

天已经大黑了。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疙疙瘩瘩的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找个暗处,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她固执地想着自己的错认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

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母子,他们仍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小说)

18.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暮鼓”意蕴深刻,既指夜晚时会所的鼓声,又暗示了 “我”和打工母亲的晚年的悲惨生活。

B.小说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她”眼中“老头”的邋遢,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C.小说中外来农民工母子间的相互惦记、关心等美好的瞬间,让读者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D.结尾处现实的“鼓声”与“她”的“心跳声”合二为一,说明 “鼓声”触发了“她”内心的悸动。

19.下列对文中比喻句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横交错、蜿蜒的黑色沥青补丁好似一条条压扁了的巨蟒

——写出了道路被破坏的严重

B.看上去仿佛躺倒在路边的一截枯树冷不丁站起来开始行走

——写出了老农民工的身体瘦削

C.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

——写出了路灯骤然亮起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D.那疙疙瘩瘩的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写出了“老头”年老体弱和生活艰辛

20.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

21.小说中写到:“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2.语言基础运用(5分)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镶嵌在祖国最南端海域里的一串明珠。南沙的水,格外的清,格外的蓝。有时天阴下来,海面是近墨色的,显得苍郁而壮美。此情此景,总让我产生“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让人真切体验出海的深邃与()。尤其在天高气爽、风平浪静之际,你尽可以把目光放到天海相接处,此时,你的心胸会随着这浩荡的世界而( ),你的思想会默然在这青天碧海中( ),海风徐来 南沙的朝阳,似乎特别害羞,每日清晨,她总遮以厚厚的彩纱,使人难以目睹其初醒时的娇容,尽管如此,我仍十分喜欢这南沙日出,单就那绚丽无比的朝霞已经让人( )在希望里了。

(1)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阔 壮阔 净化 融化 B.壮阔 开阔 净化 融化

C.开阔 壮阔 融化 净化 D.壮阔 开阔 融化 净化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发挥想象,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之上下语意连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23.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日子,它们是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的极致表现,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比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请就“如何过好传统节日”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②2019,最让我们感动的莫过于那些执着追梦的奋斗者。2020,我们也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奔跑的姿态继续奋斗。请你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子写一段临别赠言。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③“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在很多小说中,我们清晰地感悟着作为中国人的这种美德。请你从所读的经典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这句话谈谈他(她)身上的美德。要求:符合原著,表达清晰。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面对“十字路口”,是进是退,是左是右,这需要抉择的勇气,更需要智慧。当今世界变局百年未有,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站在了二十一世纪的“十字路口”。

请以“站在十字路口”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合理、有逻辑性,表达得体。

②岁月的长河沉寂于时间的泥沙,时光的荏苒蓬松了经年的记忆。再回首,神州大地沧海桑田换了人间:从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到7亿多人口成功脱贫,从向西方学习到文化自觉,从向自然一味地索取到与自然共生共育……这种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美丽的印记,也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

请以“最美的变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文体特征,立意积极向上,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可写实,可想象。

参考答案 2020.6

一、本大题共6道小题,共18分。

1.(2分)A

2.(2分)C

3.(2分)D

4.(3分)C

5.(3分)B

6.(6分)参考答案: ①故宫让历史文化融入了现代潮流文化。②故宫借助现代多样化的传播技术手段打造品牌形象,注重创新。③故宫文化关注了受众对象,倾向于年轻群体。④故宫创造出传统与时尚、实用相结合,并有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⑤故宫开发了大量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活动。⑥故宫充分挖掘自身的馆藏资源,提高展览质量。

【评分标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视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7.(3分)C

8.(3分)B

9.(3分)C

10. (3分)参考译文:即使被父母憎恶时仍能不丧失对父母的爱,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

【评分标准】“虽”“见……于”“失”“行”,每错一处扣掉1分,扣完为止。

11.(6分)参考答案:

①作者在第一段表明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的观点;②接着,在第二段分析孝子不服从命令的三种原因,说明对待父母忠诚、恭敬、符合道义才是“大孝”;③最后,作者例举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进一步阐释在服从命令时要符合“礼”符合“义”,这样才是真正的“忠孝”,并说明只有内修笃厚品行,外交仁德、贤能之人才可得孝顺之名。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 (共6分)

(1)参考答案:对待父母要始终和颜悦色;“孝”要由心生,要有恭敬的态度;对父母之过,劝谏要委婉;要任劳任怨。(3分)

【评分标准】每点1分,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2)答题示例:

我认为第一种解释更为合理,因为此则材料是说我们要孝敬父母,就应该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顺从父母,即使让自己感到忧愁困惑也不抱怨,符合孔子认为“孝”要由衷的恭敬的观点。

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更为合理,因为此则材料是说在孝敬父母的时候,对父母之过不能置之不理,要委婉的进行劝谏,不能唐突了父母,这才是孝子最深切的表现,符合孔子认为“孝”要符合道义的观点。(3分)

【评分标准】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2分,结合孔子的主要思想分析1分

13.(3分)C

14.(3分)D

15.(5分)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歌都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了关西老将的形象,借此表达了对他们长期征战之苦的同情。(1分)

不同点:王诗通过戍楼看星的长安少年,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通过月夜吹笛的陇上行人(征人),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及思念家乡的愁思;也通过身经百战却依然沉沦边关驻马流泪的关西老将与裨将封侯做对比,表现了对统治者赏罚不公的满怀愁情;岑诗把“黑姓蕃王”与“关西老将”作鲜明对比,痛斥了汉、蕃两族将领苦乐不均的现实。(4分)

【评分标准】相同点1分,不同点4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8分)参考答案:

①赢得仓皇北顾

②青冥浩荡不见底;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③首身离兮心不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无食桑葚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评分标准】每句1分,有错别字、多字、漏字的该句不得分。

17.(6分)参考答案:《葬花吟》这首抒情诗的作者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林黛玉。(1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柳条与榆荚只自顾自的显耀自己的芬芳与繁盛,哪管美丽芬芳的桃花的飘零与李花凋零纷飞,(1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榆柳的痛斥,托物咏怀,1分,体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表达了伤春之情,寄予了她因寄人篱下而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之情,体现了她的抑郁不平之气。(3分)

【评分标准】第一问1分。第二问5分,意思对即可。

18.(3分)A

19.(3分)C

20.(6分)参考答案:这句话描写了母子争让大胡萝卜的情景, 作者用“挡了挡”“抢”“先咬”等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细节描写(动作描写),(2分)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舐犊情深,同时他们吃着胡萝卜,甘之如饴,除了说明他们生活的艰辛之外,更表现出在逆境中的坚忍顽强和坦然乐观的精神。(4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21.(6分)答案略。

【评分标准】联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阐释2分,联系现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言之成理即可。

22.(5分)

(1)(2分)B

(2)(3分)答案略

【评分标准】符合题意,语意连贯即可。

23.(10分)

一类(8—10分),符合题意,结构完整,表达流畅,富有文采。

二类(5—7分), 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欠佳,语言通顺。

三类(1—4分), 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混乱,语病较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作文童年趣事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校园趣事作文300字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 什么的魅力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 一个难忘的眼神作文 有关下雪的作文 这也是一种美作文 大扫除作文350字 快乐六一作文三年级 写事的作文150字 合作共赢的作文素材 蚂蚁搬家作文300字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my teacher英语作文 关于励志的作文800字 做自己的老师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400字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沟通作文500字 成考专升本英语作文 抗日战争 作文 我在什么中成长作文 青海高考语文作文 挑战自我作文800字 myhouse英语作文 挠胳肢窝作文 游月季园作文 我这个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