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溆浦端午节的习俗极为丰富 保存了很多原始的古老风俗

2021-01-05 21:05:01
相关推荐

溆浦双端午的由来

(文章来自网络)

人人都知道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而湘西溆浦却以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溆浦县志》上记载有这样一段话:“端午做角黍、饮蒲酒、簪艾叶、插朱符,为竞渡之戏,而俗以初五为小端午,望日为大端午。”大端午这一天,溆浦人做粽子、饮蒲酒、划龙舟,河两岸人山人海,观者如云,十分热闹。

溆浦“双端午节”源于远古时代的祭龙仪式。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龙舟竞渡。

清乾隆《湖南通志》认为:“龙舟竞渡最早始于武陵”,溆浦古为武陵郡治所。远古溆浦的赛龙舟,是为了祭祀龙神,这与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与生活习俗相关。

溆浦地处雪峰山区,四周峰峦叠嶂,全县呈盆地状;沅水、溆水和四条都河,分别穿过境内的西部和东部,沿岸为冲积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均衡,无霜期长,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是早期人类理想的生息繁衍之地。

溆浦地处大湘西怀抱,自古交通闭塞,滩多水险的沅水、溆水,是这里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古代,这里盛产木材、药材、水果,这些均靠这条水道输出;当地人民生活需要的生活用品也靠这条水道引进。水,成为溆浦人生存之命脉。

溆浦人传说:龙,是水神之王,它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因此,溆浦人崇拜龙、祭祀龙,希望它常年风调雨顺,河水波澜不惊。在溆浦,无论是进行农业生产、还是交通运输,都与沅水、溆水相关;因此,龙的祭祀自古昌盛,龙舟竞渡起源较早。“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屈原在《九歌》中的描述,也就是溆浦龙舟生动写照。

屈原于公元前292至前288年生活在溆浦,对这里的民间习俗自然熟悉。楚地多巫觋,他以这里的巫觋神词为素材,创作了《涉江》、《天问》、《橘颂》等千古传诵的诗篇。学者陈抡在其著作《历史比较法与古籍校释(越人歌?离骚?天问)》一书中,考证了《楚辞》中有的古字读音同溆浦方言完全吻合。

溆浦是屈原流放湖南时定居较久的地方,也是屈原的第二故乡,溆浦人以此为荣幸。.据传,屈原离开溆浦去汨罗时,溆浦人民含着热泪送他上船。至今,溆浦还留存有不少关于屈原的传说。

溆浦传说: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投江,其噩耗是五月十五传到溆浦的,因此溆浦人将每年五月初五为“小端午节”,十五作为“大端午节”来纪念屈原,他们在溆水岸边建起了“招屈亭”,并举行龙舟祭祀。

溆浦端午节的习俗极为丰富,保存了很多原始的古老风俗:

一、偷料:每年农历四月下旬,溆浦人就开始为溆浦双端午节做准备。古老的习俗中,“偷料”是五溪地区龙舟赛一个古老的习俗。其源由打造龙舟时,买的木料笨,偷的木料灵,龙船要灵不要笨。因此,每逢小端午之前,人们便半夜去偷料。伦理料时,如果木料的主人发现,便会追,便会骂,但那是偷料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偷料人跑在前,木料的主人在后追,那就意味着龙船在比赛时也会被别人追着跑,自然会羸。所以,溆浦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龙船料要偷,十赛羸九头”。

二、扒龙船(龙舟竞渡) 溆浦称划龙船为“扒龙船”。溆浦的扒龙船从五月初五一直要划到五月十五才告结束。

1、下水仪式: 扒龙船以举行下水仪式开始,当地人称这种仪式叫“关头”。关头时,全船划手手执桡片按顺序站立在船厂的两旁。旗手、锣鼓手骑在船缆之上,鞭炮齐鸣,祭师跪在船头,面朝江水,口中念有祝词,一手拿雄鸡,一手提利斧,在众人一声吆喝下,一斧将鸡头剁掉,旋即将猪

头、鱼、粽子抛入江中。此时,鞭炮齐呜,八名童男赤身摇动火把,围着龙船奔跑,当地人称之为“炮火”,说是驱赶邪恶。而后,划手们齐声呐喊,将船连边同旗手、锣鼓手一同举起,冲向江水。龙船在燃烧般的气氛中飞一样地划向江心,这便是溆浦龙船的“关头”。

2、龙船特点:溆浦大河龙舟与其他地方不同,其特点为:船型独特,桡手众多,舟无龙头,争斗性强,富于表演色彩。

⑴、船型独特:溆浦龙舟头高尾翘,船成梭子型,全长有26-28米,有仓26-28间,尾部翘起呈燕尾状,尾高达2.8米。由于大河的龙舟船体太长,比赛时用一根粗竹缆把它从头到尾紧紧的绷起来(现在多用钢缆替代),在船的中央安一根不高的柱子,把绷紧的缆绳放在柱子的顶端,缆绳上可以悬挂各种旗帜。

⑵、桡手众多:溆浦龙舟可载70余人。人员的安排是桡子手 50-60人,舵手2-3人,舞头旗1人,坐头(又称抢水手)2人,腰旗手1人,锣鼓手2人,铁炮手1人,吹唢呐1人。

⑶、船无龙头:溆浦大河龙舟,自古以来就没有龙头,它是以舞头旗者为“活龙头”,舞头旗人就是全船的指挥。在比赛开始后,头旗手要站在飞奔的船头上,不仅身体要稳得住,而且还要会插“天式”(即倒立),有的还会用脚来舞旗,岸上的人看到这一情景就会发生雷鸣般的掌声。

⑷、争斗性强:溆浦龙舟坐头的抢水手,不仅要求身体强壮,而且还要身材高大,有力气,最好是练过武功的青壮年为最佳人选。因为大河龙船的两船比赛时,首先把两船靠拢排齐,然后由各自的抢水手抓住对方的船帮,当铁炮声响起,双方的抢水手就把对方的船使劲往后推,这就由如蒙古草原上的摔跤,力气强者就争得起跑优势。

⑸、富于表演色彩:溆浦龙舟坐前头的桡子手,分头引、二引和三引,这三对桡要有丰富的划船经验和强壮的身体。他们是全船的引导和楷模。

打锣敲鼓,吹唢呐的大多在这间仓的左右;舞腰旗的腰旗手,一般都是男扮女装,拿着破蒲扇,穿着女人的红花上衣,扎条长长的假辫子,做出各种灰谐可笑的动作,逗引大家哈哈大笑;船上有一位专管放铁炮的铁炮手,铁炮装的是土硝,点燃后响声震天撼地,一般装一炮有六响和八响,铁炮的后冲力很大,可以推动龙舟向前,也可给桡子手助威;大河龙舟一般是2-3个舵手,溆浦人称他为“艄公”,各人拿了一把长艄,比赛开始,艄公把艄掌好,龙舟就如一条直线,溆浦人称这叫“夹艄”;当比赛进入关键时刻,艄公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为龙舟加油助威,溆浦人称这一举动叫“跳艄”;锣鼓手也是全船的指挥者,全船桡子手,只听锣鼓点子声的急或慢来掌握划船的节奏,吹唢呐的大多是站在船的中间,溆浦大河小河的龙舟都配有唢呐,而且多是吹双唢呐。

悠扬的唢呐声,往往会穿透两岸的吼鸣声,漂扬在河中,给人们一种调剂气氛的感觉。

3、清桡 溆浦龙舟自农历五月初五下水后,一般是在河中单独训练,也有时和单个的龙舟进行一对一的比赛,正式比赛是五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因此,通过“清桡”来重新调整力量。凡是上了龙船的人,每时每刻都不敢怠慢。如果一旦被“清桡”出来,不仅自己脸见不得人,同时还要受到亲朋好友的嘲笑,做父母的也会感到脸上无关,姑娘们更会瞧不起他。

4、竞赛 溆浦龙舟在五月十五正式比赛的前一、两天下雨,就叫“应节雨”,涨一点水就叫涨“端午水”。小河(即溆水)由于水量要小一些,因此,涨一点端午水,会增加河面宽度和水的深度,对龙舟比赛有利。五月十五这一天清早,全县各地的龙舟都要向集中点靠拢(大河在江口镇犁头嘴一带,小河在县城以及水东、溪口江一带)。据调查,大河龙舟比赛时,最多的可达30-40只船,小河可多达40-50艘。各地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戴得整整齐齐,姑娘和小孩都要穿上新衣服,姑娘们戴着小红伞,腰里挂着香袋,手上缠着避邪的五色丝。

男人们戴着斗笠,身着夏布褂子,脚上穿着布草鞋,这是旧时男青年最时髦的打扮。小孩们腰里挂着溆浦人特制的“背儿粽子”,他们成群结队的去看龙船比赛,这些人群中,有看热闹的,有为自己的龙船助威的,也有男女是来见面对相的……顿时河的两岸人山人海。河里划船汉子们的呐喊声、锣鼓声、铁炮声、唢呐声,岸边人海中的助威声、鞭炮声震天动地。这时城里万人空巷,观众多时可达20-30万人,把竞渡推入高潮。溆浦龙舟的比赛方式很多,有单对单的比,在指定位置两船相划,谁先到为赢;或多组轮回,一组优胜者再同另一组优胜者比,这么类推,最后决定优胜者;还有以彩船为终点或为起点,再绕彩船一周来决定输和赢。多种竞赛方式中,有一种是去年输给他,今年又选他单挑,原来输了的今年赢了的就叫“报仇”,去年赢了的今年再赢,就叫“保主位”。

得胜归来者,是宗族的莫大光荣,人们要用鞭炮一直送他们到家。祠堂要杀猪宰羊来庆祝胜利。败北者当然是奇耻大辱,有的踩断桡子,有的打破锣鼓,更有甚者还要砸船。溆浦有民谣称:“宁可荒掉一垅田,不能输掉扒(方言即划)龙船”。三、看大戏 端午节看地方戏,是溆浦双端午节的又一主要习俗之一。它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五散布于溆浦各乡镇的宗族祠堂,一直上演着各类地方戏,其中以辰河目连戏和阳戏居多。溆浦是历史上辰河目连戏最盛行的地方,这里有着自屈原以来的文化传统,信巫鬼、重祭祀。

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有着湘西最宠大的正一派民间道士群体。这些道士不入宫观,散居民间,他们最隆重的宗教仪典便是罗天大醮,同时必演辰河目连戏,溆浦祠堂的数量在湘西首屈一指。早年,溆浦有祠堂近300座,至今仍有150余座保存完好。这些祠堂的戏台上,大多在重大节日和祭祖修谱时上演辰河目连戏。

因而,以纪念屈原的双端午节更是少不了,好戏一台连一台,有时从上午一直演到晚上,演员不辞辛劳,观众也乐此不疲,场面甚是隆重、热烈。溆浦县辰河目连戏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包粽子 溆浦人包粽子,多是在五月初五,或者是五月十二、三就开始。这里有很多原因,五月初五小端午包粽子,很多是为了送礼而准备的,也有部分是先在自己家过小端午,然后去岳母家过大端午。端午节送礼,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礼品。

在五月初五和五月十五这两个大小端午节中,溆浦人有接女儿,女婿以及亲戚朋友过节的习惯。去岳母家就必须送粽子、鸭或者是鹅等礼物。人们互送粽子,除了是礼尚往来外,还会从你家送来的粽子中,理会到你的老婆是否心灵手巧、精明能干。因为,溆浦人包粽子有很多技巧。你的粽子从外表看是否包裹得紧,粽叶绳子的结头清不清,糯米的咸味配得好不好,肉馅用的什么原料,蒸煮时火候达没达到,那些明眼人看一眼就知道得一清一楚。

只有精明能干的婆娘才能包出好的粽子。包粽子的功夫是一环扣一环的,哪一环都不能马虎。例如,粽子扎松了,放在锅里一煮就烂,咸味不对,吃起来就更不是味道,火候达不到,粽子就是外面熟,内里生的夹心粽子……溆浦的粽子有很多品种。有角粽、背儿粽、船儿粽、秤砣粽以及枕头棕等。角粽又叫“三叫粽”。

相传,人们投下祭祀屈原的粽子被蛟龙吃了。因此,人们把粽子改成为棱形,从此以后,蛟龙就不敢吃了。这种粽子以后就成了全国各地粽子的基本形状。溆浦人包角粽,用的是溆浦龙潭冷浸田中产的糯米。龙潭糯米,曾经是进贡皇上的贡米。用龙潭糯米做出的棕糍粑是白如雪,软如棉,拉如丝,吃到口中会“扯舌子”(“扯舌子”是溆浦方言,它是夸这种糯米香软可口)。用龙潭糯米包出的粽子,不仅外面光洁如玉,吃到口中也柔软香甜。

这种粽子在溆浦是不在内部包馅的,多是用它粘沙糖、豆末粉(豆末粉是把炒香的黄豆磨成粉,再拌溆浦本地出产的片糖制做出来的)来吃的。背儿粽,顾名思义,就是在角粽上再加一个小角粽,开头就如同大人背小孩,所以叫“背儿粽”。有的背儿粽还可以包多个小角粽,这就全凭包粽子人的手艺,能做到背二、三个的可称之为绝活。

这种粽子是专给小孩背着玩的,每当小孩背着背儿粽去看龙舟比赛,他会得到很多妇女的称赞,这时走在孩子后面的母亲会感到多么的高兴和自豪。秤砣粽,它的制作方法和角粽一样,不过在包扎时改变了一下形状。这主要是一些不会包粽子的人包出来的,它同秤砣的形状一样,所以叫“秤砣粽”,这种形状的粽子是不能作为礼品赔送人的。船儿粽,其形状似船,中间圆而两端要稍尖一些,形状有些像船,故名“船儿粽”。

这种粽子和 “枕头粽”制作方法相似,但是,它要比“枕头粽”小一些。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吃,因为“枕头粽”大,解开后一餐又吃不完,剩下的就浪费了。而这种“船儿粽”一般人吃一个

就满足了,因此,人们慢慢开始包这种类型的船儿粽。棕头粽,溆浦最负盛名的粽子。溆浦人讲,端午节不吃枕头粽,就不算过节,要吃了枕头枕才算真正的过了节。枕头粽,顾名思义,就像溆浦古时人们睡觉的一种长条正方形枕头。这种形状的枕头,与唐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瓷枕非常相似。因此叫它“枕头粽”。这种粽子,它如茶杯大小,短的约一市尺,长的有一尺三、四寸。大约需要一升糯米才能包成。

溆浦人又称它为“肉粽子”、“肉糍粑”。五、悬艾叶、挂菖蒲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溆浦各地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悬艾叶,挂菖蒲,这已成为溆浦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端午节来临前,乡下农妇们便去彩艾叶和菖蒲,采回来经过清洗。

在初五小端午的早上,就挑着艾叶和草蒲进城往各家各户送。因为悬艾叶,挂青蒲是纪念屈原,因此不能用“买”字,同时也不能收对方的钱,不然,就会被看作是亵渎屈原的魂灵。收到他人送来的艾叶和菖蒲的人,主人也要回赠一些如粽之类的礼品给送艾叶和菖蒲的人。

《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说:“五月初一至初五端阳节……家家于门前挂蒲艾,贴五雷天师符以禳不样……又有于是日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以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在屋中,谓能驱邪”。六、饮雄黄酒,酒蒜瓣子水,食蒜瓣子 饮雄黄酒,酒蒜瓣子水,食蒜瓣子、吃包子等风俗在溆浦也流传甚久。繁当溆浦大小端午节,人们都要饮雄黄酒,同时还要用雄黄酒涂在太阳穴、鼻子、耳朵或额头上画个“王”字。

这种习俗除了避邪防病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移植了湘西土家族驱赶白虎的习俗。土家人认为“白虎是恶神,是不吉利的神”,因此背小孩外出,都要用锅烟灰在小孩额头上面画个“十”或“王”字,以示驱赶白虎。阖家团聚,喝杯雄黄酒,一示庆祝,并有健身或驱邪之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说:“五月一日到五日……涂耳鼻以雄黄,曰:‘避早毒’”。民间俗称:“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溆浦还有用雄黄酒捣烂的蒜瓣子水,洒在房子的各个角落,说是可以驱逐虫蛇蚂蚁。吃蒸大蒜,说可以解毒防病。七、系香袋 系香袋,也是溆浦端午节的一个古老习俗,它也和避邪止瘟,驱邪禳灾有关。古时溆浦人的香袋,是用本地土布缝成的,形状也不完全相同,有的象小孩子身前的兜兜,有的做成荷包。

像兜兜的一般是给小孩系的,姑娘系的是荷包香袋。香袋里装的香料,多为白艾、菖蒲根、雄黄、八角等香料。香袋都缠有避邪的五色丝。而且编织得非常好看,有些姑娘的香袋,还有用五色丝绣出许多吉祥图案。由于香袋越来越美观,因此也就成了姑娘们的定情信物。相传,哪一位姑娘看中了某一后生,端午节观龙舟时,就送香袋为信物。

因为,每逢端午龙舟比赛,姑娘和小孩们都要系着香袋来看龙船,这种习俗直到解放初期,才逐渐消失。八、挂驱邪像 端午节挂张天师、钟馗等神像,贴天师符都是与驱邪避疫有关。顾禄《清嘉录》载:端午这一天“以道院所贴天师符贴厅事以镇恶……

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溆浦端午节午时挂钟馗像或张天师像,多是在城乡的大户人家中。在挂这种避邪像时,要先烧香纸蜡烛祭祀,还要杀一只大红公鸡,把公鸡的血滴在纸钱上,再上鸡颈部扯下沾有鸡血的鸡毛沾在钟馗像或张天师像的上部。每一年的端午挂像,都要加盖一次道士的牒印,以示今年已经祭礼过。九、系花花绳 系花花绳也是端午的习俗之一。所谓的花花绳,又叫五彩丝,它是由红、黄、白、黑五色丝组合而成的细索。梁吴均《续齐谐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若也蛟龙所窃。今若所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尤所悼也”。行阴阳五行说,谓五色中黄代表中央,其余四色代表东西南北四方。

五色,五方,都具有神秘色彩,这于《尚书洪范》所讲的旧中国时代流行的“五行相克”(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说也有牵连。因此,五色丝具有厌禳、驱邪、避瘟之意。它不同于悬白艾、菖蒲、饮雄黄酒,具有心理上或信仰上的需要。溆浦人端午节系花花绳,多系在手臂,颈部和脚上。

它是有长命、长寿、续命百岁、合欢等作用。当然也有避邪驱魔等作用。除此之外,溆浦人系花花绳还起到“取魂”的作用。例如某家小孩晚上吵夜,大人们认为他是白天失了魂,就抱着小孩到当地的仙娘婆(即巫婆)那里去“打班”(溆浦方言即治疗)。巫婆就给小孩缠上五色丝,表示把小孩的魂取了回来。

这种经巫婆亲手缠的五色丝,一直系到它自然脱落为至,如今这一习俗仍在溆浦农村里流传。十、吃绿壳鸭蛋 吃绿壳鸭蛋也是溆浦的端午习俗。传说端午节这一天,把煮的绿壳鸭蛋拿出来,趁热拿出来放在小孩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去壳给小孩吃下去,说是日后可免除肚子痛。

从我们所考证的资料来看,溆浦端午的民间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或者是和屈原有关。但是,这些习俗中,仍然有很多与全国各地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从这里是否可以看出,沅水和溆水流域的巫傩文化,会同端午文化,而显现在这溆浦古老的端午民间习俗之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好事作文 龙脊梯田作文 秋天的桂花作文 作文我的童年300字 精彩的球赛作文300字 这就是我作文六百字 秋天游玩作文 微笑的作文600字 写动物的作文400字 描写教室的作文 语文作文优美语段 追 作文 中秋诗会作文 学滑板作文300字 乐乐作文网 有关大自然的作文 倒叙开头的作文 诗歌的格式在作文纸上 我身边的小能人作文 扫地机器人介绍作文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作文 这天我回家晚了作文400 云南高考作文 作文杂志 描写春天美景的作文 没有手机的生活作文 美丽的什么什么作文 写景作文600字高中 悔恨的泪水作文600字 作文300字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