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倘若穿越到唐朝 该如何完成学业 走上人生巅峰

2021-01-05 21:40:01
相关推荐

唐朝是个特殊的朝代,其特殊点在于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将其发扬光大,天下读书的风气空前兴盛。说“太宗陛下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是非常有道理的。隋唐前,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朝廷普遍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这就导致了普通人几乎没有入仕的可能,门第观念阻断了寒门学子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远大追求,社会矛盾就此一点点积攒下来。

到了唐朝后,太宗皇帝发现这些贵族子弟办事完全不如寒门子弟靠谱,于是大手一挥,普及了科举制。事实证明太宗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读书人消停了,社会也就消停了,科举制度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地方造反的概率,毕竟有文化的的都来做官了,地方如果造反找个狗头军师都够呛。科举制为所有中华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全民读书的时代就此开始。

唐人是怎么上课的

既然有考试,那就得上课。唐人想上课学习一般有这几个途径:

进入公立学校学习请私塾先生自学成才

唐人的公学

唐人的公学即国家开设的学校,如国子学、宫廷管学等。如果你是平民,不好意思这些贵族学校并不对你开放。平民可以进哪些学校呢?乡学、州学、太学,唐朝时官学已经普及到各个地方了。乍一看,唐人入学貌似也挺容易,实则不然,古人的学校并不多,每一个入学名额都非常紧张,丝毫不亚于现在的高考。

学校对学生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倒不是针对年龄和文化程度,而是你的身份地位。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还得优先满足官僚阶级,弘文馆和崇文馆是贵族学校,国子监是公侯学校,太学是卿大夫学校,四门学、律、书、算学及地方州县为下级官员子弟学院,这其中唯独太学体系对平民友好一点,僧多粥少竞争自然激烈。不过换个角度讲,唐朝的教育还是很一视同仁的,因为你会发现七、八岁的小孩子和二三十的青年一起学习,因为唐人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并没有硬性规定,对老年人丝毫没有半点歧视。

唐朝的公学教育体系就像一颗大树,除去科举的主干外,还拥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支干,其教育系统除了教育行政直属系统之外,还设有太乐署、太仆寺、太医署、太仆署、司天台等行政部门。上不了国立大学(太学)?没关系,司天台欢迎你(司天台即检测星象的机构,入学标准更为严苛),太医署也欢迎你。此外律学、书学、算学、兽医学等类并不涉及政治的学习项目,唐朝全部大力向平民推广。

毕竟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员大多偏向于管理型人才,实务型人才较少,唐朝的多样化教育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比如说律学就是培养法律人才,律学学生的入学年龄放宽至25岁。课程以现行的律令为主要内容,学习年限为六年,倘若成绩优秀可以直接担任地方官员(品级通常不高)。

629年,唐朝还命令州设医学,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属首创。唐朝的这些措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医学知识的普及着实提高了老百姓和动物们的存活率。

唐人的私学

没人脉进不了贵族学院,考不上国立大学,也不想学技术?没关系,唐代的私学了解一下。私学,顾名思义就是私立的学堂。私学最早由谁开创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最有代表性的私学讲师当属孔子。唐朝的道教极为兴盛,道观纷纷在各地发扬光大,本着资源合理利用的想法,每一个道观都会附带学校的功能。这些道观成为了一个讲学场所被民间教育天团“霸占”。私立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霸占”道观为讲学场所就可以理解了,毕竟手头比较紧。

私学的收费:

孔老夫子开创的私学是完全是不收费的,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即可,为啥他老人家不收费呢?因为他有个很有钱的弟子叫子贡。到了后世,儒家私学有的要求学生支付一定学费,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资给"或"馈赠"。历代书院经费来源有的是政府拨给的,有的是私人筹措、捐献的,有的则是通过"学田"自给自足,毕竟老师也是要吃饭的。

总的来说,私学在学费的收取方面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对于一般的私学教师来说,只要学费只要能维持生活所需、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即可,甚至有的私学老师与学生共同劳动来获取生活和教学所需要的物质。你可以想象补习班老师和学生一起种田维持生活吗?这在唐朝却是一个普遍现象。

私学的师资来源:

私学讲师主要来源于平民学者,但也有挂着官职或者致仕后出任讲师的,为师的资格不以有没有做过官为先决条件。由于科举制度的普及,读书人不断增加,通过科举竞争上岗越来越困难。无数落榜的读书人纷纷选择回家教书,成为了私学师资的主要来源。

唐代私学的发展历程:

唐朝是继汉朝以来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二个鼎盛时期,在唐朝近三百年的统治过程中,私学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

唐朝初期,统治者大力扶持官学,读书人都以进官学为荣,私学属于“野路子”并不被重视。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学校顿时隳废”官学衰微、时局动荡,大批士子隐遁山林,这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唐玄宗统治后期,受到安史之乱的冲击,官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据《全唐文》记载:“倾自羯胡乱华,生人流离,儒硕解散,国学毁废。”官学没落,私学开始兴盛起来。唐玄宗看到官学的没落,也曾一度下诏允许民间创办私学,“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政府的支持有效推动了私学教育的发展,加上私学的入学门槛远比公学的入学门槛低,这使得大批书生学子流向私学,唐朝中后期通过私学来获取教育资源的人数急剧增加,促成了唐代私学教育的繁荣。

唐朝公学所招学生名额有限,特别是中央官学对学生在入学的身份、年龄、学习年限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官学无法完全承担起所有学生的教育任务。相对而言,私学在招收学生的问题上基本上不存在贫富等级的差别,只要愿意,任何人都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

唐人独特的山林读书风气

上述的两种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学费),那家里实在是困难怎么办?第三种读书方式出现了——自学成才。自学虽然没什么成本,但也得找个地方学吧,于是一股独特的山林读书的风气就兴起了。唐朝的很大一批诗人都在山林里读过书,如李白、孟浩然、孟郊、刘长卿等等。当然像李白这种富家子弟当然不是上不起学,着实是山林读书蔚然成风。

山林读书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家里靠近山水,就如同孟浩然家住襄阳,家宅靠近鹿门山,孟浩然从小自然就在山水之间读书。另一种就是去山林中的寺院道观读书,其实不难理解,有句俗话叫做“天下名胜僧占多”,和尚道士最会选择地方,寺院道观往往建在风景佳丽处,到这种地方读书可以起到修养身心,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其次,一些寺庙道观藏书颇丰,并不像我们所想的只传授佛法。一些佛学大家个人修养非常好,文学素养极高,士子有问题可以直接请教这些大家,达到了请先生的作用。当我说出第三个原因时,你可能就会觉得之前的两个原因都是次要的。佛教是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于是一些贫苦的读书人就索性搬到寺院内白吃白住,极大的解决了吃饭住宿问题。

在寺院读书的风气贯穿了整个唐朝,寺院的环境着实适合读书,钟声、书声、诵经声,声声入耳。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诗完美的复刻出了绝妙的寺院环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

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自然是有如神助,学习效率想不高都不行。

结语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在制度上为贫寒学子进入官场做了铺垫,不同阶层的读书人有了平等的入仕机会。但从现有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及第者,“百分之六十九是士族,百分之十三是小姓,百分之十八是寒素”。科举初期,教育资源依旧牢牢的掌握在贵族望族手中,科举制给普通人提供的机会实际上并不多。

后期私学的普及打破了望族对教育资源的垄断,世家望族逐渐开始式微。公学与私学的结合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发展,让中华文化不断的向前发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励志英语作文 大象的作文 高铁作文 节气作文 英语作文通知 人生作文600字 议论文800字作文 作文素材600字 写快乐的作文 作文四百字左右 故事里的故事作文 作文踏青 魔方作文 影评作文 作文二年级上册 难忘的一次作文 温暖作文600 作文大全600 滑板作文 四百字左右作文 高考作文英语 芒果作文 作文400字以上 石榴作文 写篇作文 德语作文 生气了作文 作文争吵 作文美丽的风景 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