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不会说方言的人 你的故乡在哪里?

2021-01-06 01:30:01
相关推荐

贵州修文县,一位老师正在上语文课。/ 视觉中国

乡音留给我们的,除了乡情,还有许多复杂难言的文化沉淀。“乡音无改鬓毛衰”,如果遗忘了乡音,我们还记得自己从哪里来吗?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张家明 编辑|苏炜

若干年前,网上流传着一篇《爱广州的N个理由》,其中有个理由是“好听的粤语,好听的粤语歌”,足见广东人对粤语的自豪。

而广东话好听,主要是因为音调丰富。香港填词人黄伟文也说过,不懂广东话的人,不会懂得广东歌的特别,因为广东歌要根据粤语九音来填词,而其他方言歌曲都不会像广东歌这样,需要如此准确地“入榫”。

本地人视为经典的方言剧,外地人看了可能会“笑不出来”。/ 《外来媳妇本地郎》

但粤语遇到其他方言时,就会“鸡同鸭讲眼”,不好使了。语言学者李倩有一次到上海,上了出租车,跟司机说去“番(Pān)禺路”。

“哪里?”上海大叔仿佛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番(Pān)禺路,近虹桥路。”

司机这回听明白了,没忍住他作为“上海宁”的骄傲,当下就鄙视了一下这位“乡下人”:“那是番(Fān)禺路好不啦!”

对广东话稍有了解的人自然知道,“番禺”的“番”在广东话念成Pun1,换成普通话也念成Pān,是因为“古无轻唇音”。粤语里面保留了相当多的中古音。

小说《繁花》用上海话写作,造成巨大的反响,后改编为话剧,人物对话同样使用沪语。/ 上观新闻

在中国的方言谱系上,吴语原本比粤语更为古老。但由于上海急剧城市化,而上海话却得不到提倡,导致上海话被其他年轻方言同化,甚至还出现了俗气化的现象。

01

上海话为什么“不好使”了

上海读者读到这里先别着急,说沪语变俗了,不是外地人说的,而是上海人自己的反省。

十多年前,沪上文人魏心宏在网上发表过一篇宏文叫《永别了,上海话》,里面便提到上海话的低俗化问题:“上海话在缺少社会引导的前提下,任由老百姓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社会阶层来创造,语言日益变得粗糙和粗俗起来,以至于越来越多的非常难听的口语开始在上海话中蔓延,例如帮帮忙、拐浪头、开大兴、拗身段之类。”

针对上海民间的沪语推广运动,来自上海的历史学家陆扬也曾指出:“上海话是一种比较俗气的方言,是一种还没有进化到高级阶段的方言,要推广首先要提倡更典雅的上海话,而不是一味乱推广。”

城市化无疑挤压着沪语的生存空间。

但过去老上海人那一口典雅、悦耳的吴侬软语,现在已经很难听得见了,如何推广?比如新一代上海人的口头禅“我帮侬讲”或“我告侬讲”,在老上海人听来就有点粗鲁不文,恶声恶气。

今年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还对代表们吐槽过这种新沪语:“啥事体?讲话又不需要帮忙,告要到法院里去告。一定要说‘搭’‘忒’,‘我搭侬讲’或者‘我忒侬讲’。”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发现上海年轻人不会讲上海话了,要讲也是夹杂着北方官话的语法和词汇,既不像沪语,也不像普通话。

外来人口的涌入也在稀释上海话群体。/Yiran Ding

不但如此,很多上海小孩也无法用沪语跟父母、祖父母交流。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特设专家组发布文件《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按代际之间的语言传承,将一门语言的濒危程度分成六级,沪语显然已经到了“肯定濒危型”,且在滑向“严重濒危型”。

肯定濒危型:该语言再也不作为孩子们在家庭里学习的母语。因此,最年轻的语言使用者就是父母辈。在这一个阶段,父母可能对孩子们讲本族语言,但他们的孩子们不用本族语言回应。严重濒危型:该语言只有祖父母辈和老一代人才会讲了。父母辈一代人可能还会讲该语言,但是他们不再对孩子们讲该种语言。

虽然上海话已经不是昨日的上海话,但这并不妨碍一些上海人的方言自豪感。

在《永别了,上海话》的网友评论中,有一位嘉定人谈到他初到上海读大学的感受:“市区人民的口音日渐变得奇怪甚至完全失去沪语的感觉,却依然自我感觉良好:我是上海人,不管我说的口音如何我说的就是上海话,其他人说的统统都是乡下话。”

经典沪语喜剧《老娘舅》是一代人的记忆。

实际上,上海话恰恰起源于今天大上海的郊区。

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复旦大学中文系吴语研究室主任游汝杰合作撰写的著作《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话较早的源头并不是苏州话、宁波话,而是宋元时代华亭县的“土话”,而华亭县土话跟嘉兴话的关系比较近。

华亭县后来改称松江县,从里面分出了上海县。论资历,上海话要喊松江话一声“爸爸”,喊嘉兴话一句“爷爷”。

02

粤语:曾经也是民间土话

粤语的产生年代晚于吴语,使用人口也不及后者,但粤语的保育情况却好得多。

八十年代开始,随着香港电影和香港流行曲风靡全国,粤语更成为了中国最时髦的方言。在内地某个十八线小县城,一个完全不讲粤语的地方,年轻人唱粤语歌,看港片,一口港式粤语学得有模有样。这种流行程度,是上海话乃至于吴语都无法想象的。

因为很早开放贸易,今天的粤语之中,保留了很多外语词汇。

粤语在粤语区的流行文化中,并非一直都这么强势。上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香港本地语言的鄙视链是“英语>国语>粤语>潮州话、客家话等其他方言”,能够看英语“生肉”电影的人最有文化,看国语片的人次之,粤语及其他方言只是在底层小百姓中流行的土话。

1980年代之前,香港影坛长期都是国粤语电影双雄竞争,且国语片占据上风。邵氏电影大部分名作,如《独臂刀》《刺马》《倾国倾城》等,都是国语片。粤语长片和粤剧电影虽然也很流行,但题材重复,演员来来去去都是那么几个,且越来越粗制滥造,难登电影节的大雅之堂。

与此同时,乐坛上流行的也是英文歌与国语歌,粤语歌曲长期由粤曲统治,坊间的粤语流行曲还没走出“咸水歌”的阶段。在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1991)里,张敏饰演的女教师向学生提议一起表演话剧《雪姑七友》,男同学们马上耍流氓唱起了尹光的歌曲《雪姑七友七个小矮人》。

这是六七十年代流行于民间的一首粤语歌。当时的粤语歌,多的是“荷里活有间大酒店,三个肥婆学踢波”之类的歌词,内容过于俚俗,只能流传于庙街这样的市井地区。

许冠杰还饰演过《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

1972年,TVB喜剧 《双星报喜》第二季开播,罕有地播出了一首非英文歌——许冠杰的首支粤语歌《铁塔凌云》。两年后,许冠杰把这首歌收入他的首张粤语专辑《鬼马双星》,开始着力对粤语流行歌进行改造升级。

一方面,许冠杰彻底抛弃了低俗化的内容,打工、打牌、打机、消夜、拍拖等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被写入歌中,最出名的便是《半斤八两》;另一方面,粤剧唱词的优美典雅也保留了下来,《梨涡浅笑》《沉默是金》《知音梦里寻》等作品都是意蕴悠长的咏叹曲;再加上英文流行乐的编曲,粤语歌从此脱胎换骨,入得厨房,出得厅堂。

香港电影的繁荣也在促成粤语的繁荣。/ 《英雄本色》

粤语电影与粤语流行歌在1970年代的复兴,有一个共同的背景:1960年代后期,港府检讨本港的语文政策,决定支持本地文化,将广东话作为官方中文语言。

从此之后,香港电台的潮州话、客家话节目取消了,所有中文媒体一律采用粤语播音。学校里的非英文课程,也以标准中文为书面语、以广东话为口语进行教授。1980年代以后,政府工作语言也慢慢变成广东话,议员们开始在立法会议事堂使用广东话发言,广东话终于在各种正式场合都取得了统治地位。

相比于“野生状态”下的沪语,广东话从“香港方言之一”成为“香港官方中文语言”的过程,一直都有政府与社会的引导,使广东话兼有中文书面语的典雅和地方方言的地气。不信的话,去听一听楚原导演在2018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上的获奖感言。

03

方言是我们人生唯一的行李

晚年“管它天下千万事,闲来轻笑两三声”的楚原导演,原名张宝坚,跟张国荣一样,祖籍都是客家之乡广东梅县。但楚原出生于广州,父亲张活游是著名粤剧小生、粤语长片演员,因此楚原的母语是粤语。

楚原父子的一生,都对粤语电影念念不忘。1952年,有感于粤语电影长期被粤剧片、歌舞片溶质,张活游与吴楚帆、白燕等艺人成立中联影业公司,专事拍摄高水准的粤语故事片,其开山之作就是巴金小说《家》同名电影。

《七十二家房客》成为影史经典,其中还有年轻的郑少秋。

二十多年后,香港影坛依然是国语片一家独大。在楚原的坚持之下,邵氏推出了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这部电影意外地成为了1973年的票房冠军,超过李小龙的《猛龙过江》。经此一役,香港的电影创作逐渐回归粤语片,“粤语片”终于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代名词。

因此,楚原在粤语片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1997年,在王晶导演的电影《精装难兄难弟》中,楚原客串 “电影之神”,将推崇欧洲片、看不起粤语片的王晶卫(讽刺王家卫)大骂一通:“粤语片好失礼你咩?你哋嗰代人冚唪唥都係食粵語片嘅奶大嘅喔。”(粤语片让你很丢脸吗?你们那代人全部都是吃粤语片的奶长大的。)

有一位诗人说过,“汉语是我唯一的行李”。更准确地讲,在中国人的生命中,不一样的方言,就是不一样的行李。讲同一种方言的两个人,即使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半个老乡。

方言剧曾经存在于各地人的记忆当中,构成了他们对于故乡的认同,但今天,这种剧集几乎已经消失了。/ 曾经风靡川渝的《山城棒棒军》

1945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历史学家余英时遇到经济学家邢慕寰,一见如故。原因除了学术上彼此欣赏,还有一层原因:余英时是安徽潜山人,邢慕寰来自湖北黄梅,余英时童年在乡间最爱听的黄梅戏,便是从邢慕寰老家传到安徽的。因此,余英时的家乡话跟邢慕寰的家乡话,语音有颇多相似之处。

今天听黄梅戏的人不多了,黄梅戏中的湖北口音,也已经很罕见了。很多方言就像黄梅戏一样,在这颗星球上漂泊,幸运的会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成为一个小小的“方言岛”,但更多的会在迁徙与流变中与其他方言融合,甚至被强势方言同化。

广西的平话来源于山东,北宋大将狄青率领“平南军”南下广西平定侬智高起义时,将一些山东籍军人留在广西驻守,在当地留下了一个地名(平南县)和一门方言(平话)。一直到1940年代,当地说平话的村庄,每隔几年还会派人回山东祭扫祖坟。如今,莫说回乡祭祖,广西平话已经变得跟北方话大不相同了,桂南平话甚至被划入了粤语方言区。

同样是从北方一路南下迁徙的族群,桂南与粤西的客家人,跟粤东梅州、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依然说着差不多的客家话。在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客家话形成了很多很多方言岛,有的相隔甚远,数百年来完全没有文化交流,但各个方言岛的客家人基本都能互相交谈。譬如四川客家人是清代前中期“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粤东迁入的,至今乡音没有大的变动。

客家人之所以为客家人,就在于他们始终遵循祖训“能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人在哪里,客家话就在哪里。

2015年2月21日,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人们在花萼楼举行一年一度的新春祈福民俗活动。图/视觉中国

讲粤语和客家话的人是幸福的,不过并非一点危机都没有,沪语在亲代间的失传问题,在这些方言中也同样存在,只是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

近年来,由于粤语歌与粤语片的辉煌不复当年,也不断有人提起:粤语歌会不会消失?就像粤曲一样,成为文化遗产。

也许会。但粤语歌填词人黄伟文很乐观,毕竟粤曲并没有死,现在每年都会有新作品发表。他相信,只要有人无论如何山长水远都要跑去红馆听广东歌,广东歌就不会死。

“最坏最坏的情况,无非就是每年盂兰节我们搭一个棚,一起听广东歌。”

参考文献: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李倩《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登记》杨聪荣《香港的语言问题与语言政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四百字 以爱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从此改变作文600字 与春节有关的英语作文 抽打阴部作文 动物园一日游作文400字 总有属于我的春天作文 为六一做准备 作文 大爱无声作文600字 珍贵的礼物作文450字 成长中的美丽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600字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题目 以礼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的引路人作文600字 关于写事的作文300字 题目自拟的作文500字 我最尊敬的人作文400字 文明城市从我做起作文 关于孤独的作文800字 妈妈真辛苦作文400字 关于坚守的作文800字 感谢父母的作文300字 以背后为话题的作文 我的死党作文600字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作文 端午节作文200个字 元宵节作文100个字 我的卧室英语作文5句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