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为什么台湾老师和大陆老师都喜欢鲁迅的《伤逝》?

2021-01-06 08:00:01
相关推荐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伤逝》

中文系的老师大多喜欢鲁迅,尤其是教现当代文学的老师,更对鲁迅赞不绝口。

“鲁迅是一个坐标尺。”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话,你能阅读鲁迅有多深,就能对其他作家的文本有多深。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刚开始萌芽时,就在鲁迅手里达到了巅峰。

我在台湾选修过一门课叫《现代小说选》,老师每节课会讲解一篇现代小说,并与我们探讨二三相关的问题。

老师一学期开的书单是这样的:

內聚焦──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側寫──白先勇〈一把青〉

不可靠的敘事者──魯迅〈傷逝〉

兩個敘事者──魯迅〈狂人日記〉

後設──黃凡〈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

福克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而我交流完了回大陆,也有一门叫《现当代经典精读》的课,课上主要讲解小说。一学期我们的阅读书目是:

鲁迅<伤逝>

郁达夫<沉沦>

老舍<断魂枪>

沈从文<边城>

张爱玲<倾城之恋>

鲁迅的《伤逝》成为了两门课程的共同选择。

台湾老师侧重从“不可靠的叙述者”展开分析,这是深入理解《伤逝》非常好的角度。如果读完之后还认为“《伤逝》是涓生的忏悔”,那么一定是对文本的分析还不够透彻。

下面将带领大家用细读法(close reading)再次回顾《伤逝》全文。

01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伤逝》

最初读完伤逝,我也粗略的认为文章副标题“——涓生的手记”,表面上是涓生的忏悔,实为涓生的辩护,文中的蛛丝马迹有如下: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悲哀和悔恨”隐含意义,即我不能够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我爱子君”插在两个分句间,着实突兀,整句的主意是写我离开会馆已经一年了,为什么要在文首就加上一句“我爱子君”呢?涓生自白的粉饰,始于此处。只有强调“我爱子君”,我才能稍稍拂去我的负罪感。

在此时忆起往事,涓生是带着一种全知视角再去看他们的相识与结局,悲剧在哪个转点发生,都了然于心。他在回忆一开始就要不断告诉自己、告诉读者,我爱子君,在这份爱情里我真爱过,所以也是真的后悔过。

但是其后的“仗着”两字,不期而然地又流露出涓生对子君非常男性化的看法——“爱”与“借”,子君是我爱之人,却也是我之一物,她可以帮我排遣生之无聊,我也能仗着她逃出寂静与空虚。可是光说借,又远离了新时代的爱情观,只有先表达我的爱,才符合我内心对平等主义爱情的定义。

明显感觉出,涓生在此时真实的人格和想要表达的人格已经不统一了,或许源于知识分子自我的骄矜,他还是要把自己的动机和行为都予以美化。

“我爱子君”和“仗着”之间流露出来的矛盾内心好懂,但是“时光过得真快”和“我爱子君”两个短句间,是没有逻辑和内容上的关联的。且直写我对子君爱意的“我爱子君”全文中仅此一处,涓生描述子君的感情“她爱我”到是有两处,这四个字有必要被重视。

或许两句之间的空白处,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涓生故地回溯往事时,只觉历历在目,一年时光倾泻在眼前,他同时看到故事的首尾两端,但会馆的影子却直接联系着初识的浪漫,初恋的悸动,所以忍不住脱口而出“我爱子君”,因而造成句意的断层,后一句又落回现实的沉寂。

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

“事情又这么不凑巧”、“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物”的偏偏两字,透露出来的心境更是倒霉之人的叹息,而不是对伴侣逝去的哀痛。

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我未曾和子君同居,时光全未有过,我并没有从这破屋子搬出”几个否定句的连续使用,也是涓生潜意识中的否定,他对于过去的态度是消极的,对于恋爱曾经有过的甜蜜,他甚至不愿视之为美丽的痛苦,只想一切未发生过。

“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中满怀希望一词甚是刺眼,因其是夹在否定句中正面情感极其强烈的词语。但纵观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希望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看客之冷眼,住所之难寻,生活之窘迫,尚能为生活带来一些新的模样的趴儿狗和油鸡,也被涓生视作子君操劳的源泉。

如果说爱情初始时,涓生怀有希望尚可理解,当所有事情发生后,又谈何满怀希望呢?

涓生手记表达的矛盾性又一次出现。下文“不但如此”承接吉兆胡同的“满怀希望”,向下提起一年前会馆的期待与希望,此时叙述的涓生,已经和试图否定往事的涓生不是同一个人了,文章的语调也才好转换到描述恋爱初时的语气。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因此也就理解了“子君却决不再来,永远地,永远地”副词连用的澎湃感情,这里叙述的涓生,也是真的痛苦,并真切的怀念着子君曾经带来的温馨。

02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伤逝》

在文章大篇幅转入回忆时,鲁迅用了四个段落概写涓生与子君恋情的始末,从里就是倒叙的笔法,先说结局我孑孓一人,再说开始等待子君,又说回子君永远离开,形成一个小的循环,与全文大的循环相对照。可以看出寥寥四段文字,叙述者的面貌已经交驳在了一起,涓生内心的矛盾,使他叙述时分裂成一个忏悔的人格和一个辩护的人格。其忏悔中有辩护,辩护中有忏悔,是难以完全分隔开的,视之完全为涓生的辩护也是不妥当的。

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我后来也想,倒不如换一张雪莱淹死在海里的记念像或是伊孛生的罢;但也终于没有换,现在是连这一张也不知那里去了。

叙述期待着子君到来的涓生,是那个爱恋着他的涓生,甚至憎恨像她声音的人和不像她声音的人,活脱脱的热恋模样。但是涓生的辩护总会隐隐的夹杂一两句,有如“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很早就埋下一个伏笔,也为后来自己的绝情开脱。

“我”喜欢的是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子君,但当“我”发现她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时,“我”的变心也能够谅解。在热恋时一般都会视对方为完人,涓生鸡蛋里挑骨头实是有违常理,突然冒出来的一句充满辩护性质的自白,不免有些面目可憎。从这里叙述又从回忆变成了评判性视角,“——我后来也想”也暗示了此时涓生已经知晓结局,更可能是事后为子君下一个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而不是当时。

到了全文的高潮,子君离世。

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原是涓生预期中“觉得要来的事”,“终于来到了”应不为所动,为何要形容“然而”“却”呢?

两个表示转折的连词,是涓生难以厘清的感情的展示,也是忏悔与辩护无法分隔开来的内心矛盾。涓生此时应有忏悔,他虽然希望子君离开,却又不忍让子君因为我一番话而离开,前一种情况是子君自发自觉地走出新的生路,后一种却是他逼迫而走必将留下无限的悔恨。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这是我认为全文感情最真挚的一段,也是涓生忏悔一处最明显的证明。地狱的毒焰是有情之人的决绝之语,近似于毒誓,如果涓生真的是完完全全的辩护,就不该有这段。他大可写“我”要去天堂寻觅子君并向他道歉云云,不用把自己置身于“孽风和毒焰”间。

但这处忏悔也不是突兀地出现,是在前文有大量隐藏的辩护之语后,感情的一处爆发。他的情感自子君离去后,从怀疑、否定、宽慰自我到痛苦、后悔,也经历了数个阶段,此时,正是他最为愧疚的时刻,才会用最惨毒的意象加诸自身,言语上对本体的刻薄,也许能在情感上更好受。

涓生的话不可信在,文中时时有两个涓生,一为忏悔,一为辩护。在回忆往事时,时有辩护之语插入,使过去记忆不再清晰可辨。文中诚实的,只有子君。因为子君始终是“孩子般的眼色”,也让涓生无法对她说出善意的假话。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但当最后一句坦诚“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又能发现文中有数处刻意欺于读者。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前半部分涓生的自白里有很多辩护之辞,但越到后来叙述,特别是子君死后描述内心的文字,较之前文真诚得多,也确实能感受到涓生内心的痛苦与自责。

也许面对新的生路,涓生一样不知如何去走,才会有如此矛盾的忏悔与辩护。若单视为某一方面,也不可取。

《伤逝》这篇文章受到中文系老师喜爱的原因,一方面也许是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另一方面是来自其文本的魅力:复杂、多面、难以解读。知网上关于《伤逝》的论文数以千计,而今天它仍在被我们解读着。

一流的作家能生动描绘人物的内心,伟大的作家却会把笔下人物的真实内心藏起来,甚至修饰、改造,以求“骗”过读者。鲁迅确实是大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运动会作文500字 描写水果的作文 我爱我家的作文 感谢父母的作文 节约用水的作文 亲情的作文600字 描写事的作文 责任作文600字 关于桥的作文 我的收藏作文 传统美德作文 小学同步作文 最美逆行者作文 初二作文大全 知己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 500字作文大全 中考作文题 机遇作文 秋的作文 昆虫作文 作文我的理想 亲人作文 高中作文范文 中考语文作文 学生作文 我家的春节作文500字 新学期新计划作文 成长类作文800字 赏花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