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致敬巾帼之星|“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一生择一事 一事终一生

2021-01-06 17:00:01
相关推荐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女性之声特别策划了“致敬巾帼之星”融媒体系列报道,带你走近其中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女性。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巾帼之星”的故事吧。

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北平,祖籍浙江杭州、上海就读成长的她,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从事敦煌研究和保护工作,从此便扎根当地,与莫高窟“厮守”逾半个世纪。

与敦煌冥冥之中的缘分,似乎可以追溯到樊锦诗的中学时期。一篇介绍莫高窟的历史课文,虽然不长,却深深打动了樊锦诗,不仅让她对敦煌、考古产生了兴趣,更对她以后的人生留下了长足的印记。

由着喜好,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学习考古专业。1962年,她报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想借此机会去看看向往已久的莫高窟。在那里,樊锦诗看了一个又一个洞窟,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让她既满足又震撼,“作为学生,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琳琅满目的壁画艺术,全然忘记了外部世界,仿佛沉浸在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之中。”

然而,对于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她来说,现实的条件同样“震撼”: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匮乏。身体羸弱的樊锦诗因为水土不服、营养不良,只得提前结束实习。

毕业分配时,敦煌文物研究所来北京大学要人,当年同一批的四个实习生都要。出于心疼女儿,樊锦诗的父亲给北京大学写了厚厚一封信请求改派,要女儿转交给学校领导。然而这封信却永远没有交上去。得知女儿去意已决后,他只说了一句话:“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干。”

1963年9月,樊锦诗再次来到敦煌,这一待便再也没有离开过。

初见敦煌时,“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画面,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樊锦诗回忆,“越接触敦煌,越觉得它真的是深不及底。越了解敦煌,也就越热爱敦煌。”

带着对敦煌的爱,樊锦诗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曾有不少人问她,在敦煌待得住吗?她都会用质朴纯真的语言回答:“人都快忙死了,忙得一塌糊涂……至于什么待住待不住,肯定是待住了,而且还安下心来静静地做这个工作。”

1967年,樊锦诗与大学同学彭金章结婚,一个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一个在武汉大学,这对夫妻开始了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婚后的第19个年头,彭金章决定舍弃自己在武汉的事业,也放弃了自己亲手创立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陪妻子扎根敦煌。“他知道我离不开敦煌,他做出了让步,如果没有他的成全,就不会有后来的樊锦诗。”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有一句话樊锦诗跟好多人说过,“我们家的先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人。”

这位迟来的“敦煌的女婿”对莫高窟北区的考古做出了突破性的发现,这让樊锦诗感到安慰,“不管是田野考古还是石窟考古,他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这样我也觉得安心,不然真的是为我牺牲了。”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符合全部六条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十分少见。但洞窟艺术的老化,只能延缓、不能逆转;洞窟保护,无异于和时间赛跑。

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正值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的热潮,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呈现急剧增长态势。除了游客数量的剧增,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洞窟本体的老化也是莫高窟“青春流逝”的主要威胁。“我们不能因为旅游而牺牲文物,也不能因保护而将游客拒之门外。”樊锦诗说。她只想要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樊锦诗有了灵感,2003年开始,她提案建议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艺术。2008年,建立敦煌数字中心的审核终于通过。当时已是年过半百的她,带领敦煌研究院的成员们为每个洞窟、每幅壁画和每尊塑像建立数字档案。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成立;2016年,“数字敦煌”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并实现全景漫游。让每个人,都可以离敦煌近一点,更近一点。

去过莫高窟的游客都知道,在进洞参观前,先要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球幕影院观看时长20分钟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这彻底改变了莫高窟游客们的参观模式,“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我们既发展了旅游业,也保护了石窟文物的价值。”樊锦诗欣慰地说。

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来,正是因为有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一辈子的守护和研究,才成就了如今的敦煌传奇。

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樊锦诗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如今的樊锦诗虽已退休,却仍在为敦煌而四处奔走。“让我自己说,我这一辈子已经不能离开敦煌了。这么了不起的一处遗产,能让我为它服务也是我的幸运。”近60年的时光,她无怨无悔,且从未虚度。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如果再让我选择,我还会选择坚守敦煌。”樊锦诗说。

向“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致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劳动的作文800字 美丽的校园600字作文 有关文化自信的作文 醒来作文600字 作文题目空几个格 散步作文600字初中 关于扫雪的作文 雅思大作文字数 身边风景也动人作文 一次旅行作文300字 几分甜蜜在心头作文 人与自然作文800字 我的家乡哈尔滨作文 英语四级作文真题范文 关于事的作文300字 有关师生情的作文 抓娃娃作文400字 关于做家务的英语作文 春到校园作文 保护环境作文200字 介绍自己家人的英语作文 吃火锅的作文400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600字 河南省中招作文 父亲节作文300 打屁股沟作文 我最崇拜的人英语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600字 温暖的阳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