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精选5篇)

2021-02-12 14:05:01
相关推荐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精选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创新精神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生一般是就书本讲书本,就理论讲理论,针对思想政治课应考的特点而勾画重点、理出线索,而学生则沿袭“学政治就是靠死记硬背”方法。

显然,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我们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把过去启发学生异中求同的方法变为引导学生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反向联想、变形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教师、教材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能学。那么,如何在政治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聘的愉悦的心理空间。

(1)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悦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确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2)树立尊重、信任的信念,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

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里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他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淡化过去政治课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青少年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据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

(1)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果。

(2)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辨辨、演演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际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中,突出的一是强化品德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素养,三是突出信息技术,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拔和引导,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政治课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与班团会活动相结合。与班级活动和团支部活动相结合是政治课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和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又一有效途径。

总之,要鼓励拨类,鼓励专长,鼓励创新,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主流,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2

摘要:提倡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工作,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人们的每一个方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术教育工作是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正在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精神;教学激发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逐渐提高,美术学习已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中,许多社会上的公民纷纷开始学习传统的绘画艺术,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美术学院是学生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主要场所。近年来,我国美术学院不断进行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革,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变化,充分将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美术文化进行融合,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民族化、多元化的美术教育方法和理念。

一、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着舒适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提升。美术学习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自我,通过对于艺术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更可以利用美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进行现代社会的精神建设工作,不断改变我国的精神面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美术教育中创新精神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新课改之后,我国对于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做出了新型的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并且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美术教育课堂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沟通空间。2.社会实践活动少。美术是对生活的描述和升华,以生活为研究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美术界的教学还是以课堂为主要组织形式,学校以及教师并未注重带领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课外写生活动安排较少,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日后参加工作对社会现代化建设而服务。

三、创新精神对美术教学的关系

素质教育理念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理念,主要提倡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革,美术教育对教育大纲进行了新的修正,重点指出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和意义,创新精神与美术教学的关系也越来越清晰明朗。1.美术教育活动是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日常生活周围的环境和所见的事物进行分析鉴赏,并且通过对于美术的学习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美化事物,将自己所想所看的事物画出来。通过一定时间的美术学习,学生的思想将不会只停留在画纸之上,他们会将眼光拓展到对于生活的美化和对于社会的创造之中。2.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美术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在正常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追求着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在不断提高,进而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的发展。美术来源于生活,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人们在进行大量的经验总结之后,开始对美术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进行了新的定义和解释,确定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世界而服务。

四、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要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考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时间等方面出发,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观察特点,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

1采取新型化教学方法。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主要动力,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与课堂教学为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本节学习的重点概括,并呆板性地带领学生进行实物临摹,美术教学不注重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2加大课外美术教育比重。美术教学活动主要局限于学校教学和课堂教学,是我国当前美术教育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学生进行美术的学习和美术创造,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见解和观察能力,但美术教育课堂的范围较小,不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写生和户外观察,组织和引导学生去观察我国的山川河流、大自然的风景地貌、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工作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也可以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美术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术教学模式,如何将外来先进经验与本国自身的优秀经验融为一体,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之波,王芳,孙长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措施探讨.

[2]李晓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160.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3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新与创新精神的概念,其次从四个方面对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了论述,即科学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人格。

关键词:科学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创新和改革的时代,国家建设需要依靠创新,民族昌盛需要依靠创新,企业的进步需要创新,个人的发展也需要创新,科学教育作为我国传播科学知识、培育创新精神的关键途径,其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建创新型社会的重任。

一、创新与创新精神的概念

(一)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对传统的`颠覆和挑战,是对落后陈腐事物的摒弃,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基础,是主体运用所学知识,所创造出的新事物或者新思维。

(二)创新精神的概念

创新精神与创新具有明显的区别,创新主要是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或者创新行为,而创新精神是主体在开展创新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素质和气质,是一种追求个性、超越现实的品质。具备创新精神的主体,要具有另辟蹊径的勇气和开拓新域的能力[1]。

二、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兴趣和好奇心具有密切联系,兴趣越浓、好奇心越强,其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也更强,创新行为的驱动力也更强。由此可知,兴趣和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石和前提。传播科学知识和成果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中将趣味性和科学性充分结合;在科学探究中将知识形象而生动地展示给受众,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科技活动中的小发明、小实验,都可以引发学生了解和观察自然,带给学生发现和验证的快乐及成就感。在科学教学行为中,教材和教师的地位有所降低,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开展科学探究,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充分点燃,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验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行为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关键及核心。创新思维的重点是寻求异处、求异思维,即从不同侧面和多维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在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要求每一位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行为标准化、唯一化及统一化,在探究中,教师要与学生就答案的多样性进行讨论与分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拓展其创造思维。例如,在测试磁性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的创新,教师要通过鼓励,组织学生通过求异思维,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创新方案,通过实验器材的不同,对实验结果的猜测,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科学教育利用这种丰富灵活、多元积极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的呆板性和严肃性,使学生运用求异思维进行高效思考,提高了思维的变通性、独立性及流畅性,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身所具备的鉴别能力、实践能力及洞察能力,是锻炼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鉴别能力、实践能力及洞察能力越强,学生就能够快速地掌握问题重点,进而以简洁和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科学教育对锻炼鉴别力和洞察力具有重要价值,在开展科学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研方法及科研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严谨而合理的科学思维,有利于掌握独立完成科学实验的能力,具备鉴别正误、洞察事物及分析事情的能力,并且从科学活动中获得感悟。同时,科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处理事物的方式和能力,以科学的、理性的,以及清晰的态度看待事物,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人格

新时期,创新人格是开展发明和创造的心理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具备创新人格的个体大多具有坚强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及强烈的自信。因此,想要对学生创新人格进行培养,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努力攀登、不屈不挠、实事求是的品质。在科研过程中,需要经历各种失败,学生只有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意志的锻炼,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的处理、分析以及观察问题[2]。因此,科学教育可以对学生意志进行有效锻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品格养成环境。

三、结语

科学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生成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科学教育是创新精神发展和形成的土壤,是创新活动不断前行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礼.论科学教育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3):136,157.

[2]郝佳慧.科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4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在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这是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需求点,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文章从小学数学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提出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学数学;创新精神;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能够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我国小学数学的实际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以提高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育时,应充分重视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以培养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有着先天性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致的,这就使得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有的差异很大,有的则很小。数学思维能力好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自然很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新知识能够很快地吸收,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对数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很透彻的理解;而数学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并不到位,习得新的数学知识后很快就会忘记,这样在数学测试中就会得到不佳的成绩。所以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在数学课程教学中重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创新培养,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到小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知识的吸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甚至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水平。

二、基于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1.创新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氛围

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不太活跃等等。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是因为很多数学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过于单一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没有对现有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进行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里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创新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以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为基点,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学方案能够适合现代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不加以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使得教学的发展受到阻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让自己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并借助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和网络学习来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奥妙,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二,需要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发展思维得以扩散。如教师在进行应用题讲解时,假如教师只是一味地从理论上对题目进行分析,学生就会局限于理论的框架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开发是无益的,所以在进行应用题讲解时应结合生活实际从多个层面上进行分析与理解,让学生能够在解答题目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进而达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2.注重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动力能力

对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对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有所增加,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常见的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对数学知识的灌输,而对学生本身的学习情况不加以了解,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适得其反;在数学教学的场所中,一些教师也只是将数学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传授,而对课堂之外的教学表现形式却不加以重视,这样会让学生丧失了数学的创新发展能力,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这个问题上,教师应充分结合课堂与课外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以课堂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外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以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结合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探讨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数学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资源,借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创新时,还能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小组合作等活动进行数学的交流与学习,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能使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的同时培养数学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数学教师都应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3.加强教学互动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关心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对教学互动的增加,同时应尊重和关心学生的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体现。在新课改的体制下,学生应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的重点,如果不按照学习的情况而一味地追求成绩,那不仅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也会让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得到提升。

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发展教学互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而且还能摆脱单向教学的枷锁,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一味地以学习成绩为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只有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才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也只有如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教师要跟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亦师说友的关系,学生在有不懂问题的时候应用时解答,对学生进行引导与了解,将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加以认真解答,以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且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教师也应与学生一同参加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默契。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让课堂的秩序得到有序控制,学生也会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己能够逐渐培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自身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加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积极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因此,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是我国在新课改下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只有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加以重视,如此我国的小学数学在未来的创新发展道路上将会再创新高。

[1]余伦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04):10

[2]孙秀.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2014(04):1.

[3]赵东金.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本院性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4):29-32.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5

一、重视外部和谐环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师生共同活动,变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融洽课堂气氛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逐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建立以学习主动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由“教知识”向“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融洽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诚然,融洽课堂气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通过一定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的体现,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3.安全心理过程暗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体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是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和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爱好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方向。

二、重视学科教学过程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语文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语文求知欲望。事实上,疑问是探求语文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教学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言而喻,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创造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去启发他们,激活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2.夯实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本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夯实基础知识与死记硬背不恰当地联系起来,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这儿强调的夯实基础知识是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拓展思维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思维发展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这话不无道理。鉴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而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和左右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步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拓展,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

三、结束语

民族的创造力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更富有成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事情作文400字 乡下的美景作文200字 四五年级作文题目 微笑的力量作文300字 人与社会作文 红旗渠一日游作文 校园新气象作文 作文小小的我 反思的作文 美食作文300字 我的初中我做主作文 近三年高考作文题目 我与高考作文 2018考研英语二大作文 龟兔赛跑作文500字 好玩的积木作文 二人三足作文 春雨作文200字 爱作文 回家的味道作文 篮球赛的作文 写风雨的作文 他什么了作文 提高英语的英语作文 感恩作文开头 中考作文满分是多少分 初一开学第一天的作文 初中优秀作文范文 努力的作文800字 父亲的爱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