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知的三菩提美文

2021-03-04 03:10:01
相关推荐

知的三菩提美文

“知性佛教”中的“知”是指文字。同样,文字也是指“知”。文字还等同语言,所以文字和语言都是知性的。“知”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言语道断”意为“无法理性地表达和判断”。

想知道什么是“无法用智慧理解”,就要搞清楚智慧的性质。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判断。判断是对甲、乙两个事物对比后,二选其一做出判断。判断的前提是有两个事物。这里的两个,并非数量的二,可以是三个、四个,总之要有两个以上。我们生存的世界上有着众多的事物,多得没有穷尽。因此,知也是连续不断,无穷无尽的。但人类的知是有止境的,总要在某个时空点做一了结。了结之后,又必须考虑以后的去向。这时,还是要重归原点。以此形成循环。人类的智慧并非无止境地前进,到达某点后一定重归原点,形成循环。我总是将这种循环与佛陀在菩提树下的开悟联系在一起。

诵读经典就会发现,经典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内容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每个宗教中都有奇迹,佛经中也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内容。不信佛的人会认为:这些现象不是事实,难以置信。而信徒们却毫不怀疑内容的真实性。无论这些内容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在信徒眼中,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经典的内容有很多,如果站在经典之外的角度观察,就会发现经典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以释迦牟尼修成菩提为例:佛陀通过反复地顺、逆内观四谛、十二因缘,终于在第七天的拂晓,看到启明星后大彻大悟。佛教学者普遍认为:佛陀开示的原始佛教,即小乘佛教是指四谛(苦、集、灭、道)和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生命始于无明,经过生、老、病、死后结束。这一过程分为十二个次第,无明是开端,死是终点。最初是始于无明,我们诞生于无明,有生就有死。生与死之间有着众多的阶段。十二因缘是连接这些阶段的链条。佛陀从顺、逆两个方向对这个链条进行了内观。无明之后是行,行即作用。行中生识,依此顺序追寻下去就有了出生、疾病和死亡。依此顺序去内观世相,就是顺观。

从相反的方向逆观就会发现,佛教讲因缘,因为有了这个,所以才会有那个。没有这个,也就不会有那个。甲得出乙,乙得出丙,是顺向。逆向,则是丙的产生是源自乙,乙的出现是源自甲。这是因果的法理。通过顺、逆双向内观十二因缘和看到拂晓的启明星后,佛陀大彻大悟了。“顺、逆内观十二因缘”和“看到启明星后开悟”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人们一般认为佛陀观十二因缘后开悟。但顺、逆观和开悟间的关系却不十分清楚。

禅僧常说“拈花微笑”。从学术角度看,这一典故的真实性尚待考证。但释迦牟尼修成三菩提确是事实。这在佛陀的一生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悉达多从此成了佛。所以,“开悟”是确有其事的。那么,十二因缘和开悟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释迦牟尼用六年时间,从顺、逆两个角度进行了内观十二因缘的修行,最后下定决心不开悟绝不起身。佛陀的决心起了关键作用。这个决心与十二因缘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一点一定要充分注意。四谛、十二因缘中的数字并不重要,关键是其中存在着因果的链条,链条将每一个环节连接,虽然有去有回,却不会从链条中脱出。如同一脚踏入泥潭后无法拔出,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知”的本性。我们向上抛石头,石头会因为地球引力而掉落地面,这是定律。“知”也是如此。当某一事物出现后,一步一步遵循着因果的关系发展时,就不由自主地会被一种力量牵引着前行,根本没有其他的路。我认为:佛陀在第七天成道的真实性也无从考证。也许第七天是因缘具足的日子,或是有其心理学或史学方面的理由。从逆、顺两个方向内观了十二因缘的佛陀依旧没有结论、无法跳出圈外,无论如何都悟不透其中奥妙。停顿在无明状态,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停滞在死亡状态,不知死后会怎么样。如果知道无明来自何处,就会知道死后去向哪里。不知何为生,焉知何为死。不知生便不知死。要想搞清楚无明为什么会出现、出自哪里,就必须要跳出十二因缘的圈子去观察、去审视。一味地上下、正反地内观十二因缘,无法解决问题。如同行走东海道五十三次。从京都到东京,再从东京返回京都,无论往返多少次。五十三次就是五十三次,根本不会清楚其中包含的宏观层面的地理关系。在今天,如果不是乘坐飞机超然地脱离那个圈子,就不会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看清这个圈子。只在某个区域内,就无法知道区域与整体的关系。但是,单纯的离开还不够,要在跳出去的同时还要钻进去。不跳出十二因缘外,就无法看清十二因缘的真正面貌。同样,不深入十二因缘,也无法理解十二因缘的奥义。三菩提更是如此。无论佛陀怎样从一到十二,上下、正反地去内观十二因缘,根本无法参透。通常,人们不会把十二因缘的逆顺内观和佛的成道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无法真正理解成道的内涵,更不会理解十二因缘的意义。如果没有成道的体验,根本无从谈起。

看清了某一事物的本质,就说明你已超越了那个事物。遇到困难时,可以认清困难;遭遇严寒酷暑时,能够正确看待寒暑。这样的人一定是超越了困难和寒暑。动物做不到这一点,人却可以。这是人的妙趣,妙趣可以产生意识。动物没有自我批评的能力。人可以去照镜子并批评镜中的自己:“真是一张糟糕的脸啊。”人类具有批评、思考自己的能力。这一能力在让人类成为万物灵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麻烦。人类具有内观因果、十二因缘和自我批评的能力。同时,也被此牢牢束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是人类的弱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寒假记事作文 大自然的美丽作文 团结的作文素材 观后感作文300字 我最敬佩的人 作文 春节小作文 关于努力的作文 七上英语作文 过年风俗作文 记忆深处作文 三年级作文春节 我的妹妹作文 信念 作文 惊喜 作文 惊喜 作文 绿作文 风俗作文 回忆作文 作文写景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我喜欢的植物作文300字 那一声叮咛作文600字 西游记读后感400字作文 幸福的味道作文600字 写过年的作文300字 你是我最感激的人作文 难忘的一天作文400字 关于放烟花的作文 包饺子作文200字 写物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