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水龙吟阅读答案

2021-03-09 14:55:02
相关推荐

水龙吟阅读答案

水龙吟阅读答案1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①当时,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8.(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4分)

(2)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4分)

8.(1)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并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2)章词中之“泪”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玉人)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盈盈”给人以热泪欲滴之感;苏词中之“泪”也是用来比喻杨花,“点点”给人以热泪洒落之感,情感更为沉重。结合背景,这里的泪可以理解为作者被贬谪黄州,心情落寞、不得意之泪(他把自己比作“离人”,朝廷就是他的郎。)

水龙吟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水龙吟.雪

杨无咎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尾。

骨冷魂清无寐。这身在、广寒宫里。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岁事峥嵘,故园睽阻,归期犹未。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

①琅尾:竹梢,古称竹为琅。②睽阻:阻隔。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片描写的是午夜时分风紧雪大的景象,突出天气的寒冷。

B.词作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雪夜寒乡图。

C.“春虫扑纸”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密的景象。

D.风雪之中,词人看到了大雪堆满屋檐、压断竹梢的景象。

E.本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由景入情,即景抒情。

9.如何理解“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CD

9.①这两句写出了在天寒地冻的异乡,词人没有因漫天大雪想到丰收的年成,而是盼望着晴空万里。②对晴空万里的盼望,表现了词人客居他乡的孤单冷寂以及对早日归家的渴望。③现实的天严寒天气与词人盼望的晴空万里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现实中词人内心的凄苦。

水龙吟阅读答案3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4分)

2.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

答: (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4分)

2.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伐来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4分)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试题分析: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白话译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水龙吟阅读答案4

水龙吟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容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①。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②,泪流如雨。

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①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②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1)分析“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所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感情。(2分)

答案:描绘了天地高远,云垂欲雨;江面空阔,波滚浪翻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郁闷和茫然之感。

(2)本词下阕有两处用典,请具体分析。(4分)

答案:“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说诸葛亮奇谋报国,仍然不免,隐喻自己虽有才干却难有施展的机会。写东吴败亡的历史教训:虽然凭借长江天险,铁锁横江。但是未能挡住王濬的战舰,隐约表现出对南宋小朝廷的担忧。

(3)“泪”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4分)

答案:本词是对国家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雨铃霖》是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水龙吟》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无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

水龙吟阅读答案5

水龙吟春恨

(南宋)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①,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①金钗斗草:拔金钗作斗草游戏,古代女子的一种嬉戏。

1.此词上片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2.清季词论家刘熙载评论此词下片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宗泽)大呼渡河之意,你怎么看?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2分)作者上片写繁花似锦,春风温柔,春草柔嫩,杨柳金黄,气候宜人,倾全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而最后三句却突然转折,指出人们不能游赏美丽的春景为憾事,如此芳菲的世界被莺燕所占有为惋惜,春景愈美好,愈反衬出人心绪的惆怅。(3分)

2.此词看起来是一首伤春之作,实际抒发的是爱国之情。(2分)转向南楼,听归雁凄切,体现出作者对故土的眷恋,(1分)回忆昔年赏心乐事此时已烟消云散,难禁粉泪幽怨,亦抒发出作者亡国之痛,(1分)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也可),把别恨乡愁国破家亡之痛寄寓在凄清悲凉的景物描写中,言有尽而意无穷。(2分)

赏析

这首词初看起来,是一首伤春念远的词。上阕写春光烂漫,又作转折,说春色如此美妙,却无人欣赏。下阕开头既已点明全词的念远主旨,接下通过回忆,写昔日邂逅的情境与别后的幽怨,后又回到眼前,烟月迷离,子规声咽,一片凄清景致,更增几多离愁。陈亮乃南宋气节之士,其创作绝少儿女情长。故有人认为此作寄托了恢复之志。

起首用闹字烘托花的精神情态,同时总揽春的景象,与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相比,毫不逊色,加上东风软(和煦),更烘托出春光明媚,春色宜人。平莎茸嫩,用茸嫩形容初春的草,贴切恰当。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这些都是春归大地后带来的春景、春色。荟萃如此多样的美好景色,本可引人入胜,使人目不暇接而留连忘返。可是歇拍四句却指出:在今朝,游人未曾赏玩这芳菲世界,只能被啼莺语燕所赏玩。莺燕是能赏而不知者(《草堂诗余正集》沈际飞语),游人则为欲赏而不得者(同上)。

过片两句,因寂寞而凭高念远,向南楼问一声归雁。从上片看,姹紫嫣红,百花竞放,世界是一片喧闹的,可是这样喧闹的芳菲世界而懒得去游赏,足见主人公的处境是孤立无助的,心情是压抑的。雁足能传书信(见《汉书苏武传》),于是鸿雁充当了信使,因为征人未回,向南楼探问归雁消息。金钗三句,谓昔年赏心乐事,而此时已如风消云散。罗绶三句,谓难忘别时的恋情,难禁别后的粉泪,难遣别久的幽怨。几多幽怨,数不清的牢愁暗恨。正销魂三句,有两种断法,一断在魂字后,另一断在又是后,两者都可,而后者较恰当。因为一结要突出又是之意,用又是领下面两句,由于又看到了与昔年离别之时一般的疏烟淡月、子规声断,触发她的愁绪而黯然销魂。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动人们别恨乡愁。

这首词上片,作者几乎倾全力烘托春景的无比美好,而歇拍三句,却来一个大转折,指出人们以不能游赏美好的春景为憾事,以如此芳菲世界被莺燕所占有为惋惜,才领会前面之所以倾全力描绘春景者,是为了给后面的春恨增添气势。盖春景愈美好,愈令人惆怅,添人愁绪,也就是春恨愈加强烈。杜甫所谓花近高楼伤客心(《登楼》),感时花溅泪(《春望》),即为此种思想感情的反映。下片似另出机杼,独立成篇,其实不然,它是全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上下片有岭断云连之妙。上片因春景美好反而引起春恨,这是客观景物与内心世界的矛盾,而所以铸成此种矛盾的,伤离念远是一个主要因素,下片就是抒写离愁别恨的,因而实与上片契合无间。从赏心乐事的一去不返,别后别久的十分怀念,别时景色的触目销魂,都在刻画主人公的感情深挚。可是作者是一位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黄宗羲《宋元学案龙川学案》)的铁铮铮汉子,他写作态度严谨,目的性明确,每一首词写成后,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叶适引陈亮语)。所以很难想象他会写出脂粉气息浓郁的艳词。据此,才知下片的闺怨是假托的,使用这类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并不鲜见,大率以柔婉的笔调,抒愤激或怨悱的感情。此种愤激之情是作者平素郁积的,而且与反偏安、复故土的抗金思想相表里,芳菲世界都付莺燕,实际的意思则是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为此,清季词论家刘熙载评这几句词: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宗泽)大呼渡河之意。(《艺概》)以小词比壮语,不觉突兀,是因其精神贴近之故。

陈亮传世的词七十多首,风格大致是豪放的,所以明代毛晋说:《龙川词》一卷,读至卷终,不作一妖语、媚语,殆所称不受人怜者欤!(《龙川词跋》)后来他看到此篇及其他六首婉丽之词,修正自己的论点,曰:偶阅《中兴词选》,得《水龙吟》以后七阕,亦未能超然。(《龙川词补跋》)其实毛晋本来的论点还是对的,无须修正。作家的作品,风格、境界可以多样。陈亮词的基调是豪放的,但也出现一些婉约的作品,毫不足怪。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辛弃疾《摸鱼儿暮春》,情调岂不缠绵凄婉,但毕竟与周(邦彦)、秦(观)不同,苏、辛和陈亮的词,和婉中仍含刚劲之气,所谓骨子里还是刚的。

水龙吟阅读答案6

水龙吟·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02020202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①贳:读shì,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⑴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⑵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下面诗句中与这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卫风·氓》)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E.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 泽 东《沁园春·长沙》)

⑶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5分)

答:

⑷根据提示写出诗文的原句。(8分)

“头上纶巾醉堕”写词人借酒浇愁。酒,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与忧愁相伴。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之句,刻画了送别之际,宾主举杯,想要将离别之情与杯中之酒一饮而尽的场景;范仲淹在《苏幕遮》中有“,化作相思泪”之句,借酒抒发相思之愁;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低吟着“,将自己的苦闷与释然都融在这一杯酒里。当然,也不乏借酒助兴的作品。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写出他在辞官归田后,和家人团聚的温馨与快乐。

《水龙吟·秋兴》阅读答案:

⑴(2分)C(“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⑵(4分)C、D

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5分)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1分):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1分)。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托”“虚实结合”)(1分),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

意思对即可。

⑷(8分)①主人下马客在船②举酒欲饮无管弦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④酒入愁肠

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

⑦携幼入室⑧有酒盈樽

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水龙吟阅读答案7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①贳:读shì,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⑴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⑵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下面诗句中与这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卫风·氓》)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E。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主席《沁园春·长沙》)

⑶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5分)

参考答案:19分

⑴(2分)C(“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⑵(4分)C、D

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5分)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1分):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1分)。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托”“虚实结合”)(1分),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水龙吟阅读答案8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

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

南剑:即南剑州,宋代州名。双溪楼:在南剑州府城东。

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

待:打算,想要。

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惨:狠毒。

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

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与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空”均是空荡的意思。

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

2.本词开篇从一把宝剑起笔。“长剑”,其实不过“三尺龙泉”,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种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B.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垓下歌》)

C.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 (杜甫《饮中八仙歌》)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山高:“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天台一万八千丈,________。”(2分)

3.辛弃疾擅长用典入词,委婉含蓄,以少胜多。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 。”就是用南朝宋武帝之子刘义隆的故事讽刺了南宋当权者轻敌冒进的作法。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反问,上面这首《水龙吟》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3分) C.

2(5分)①(3分)D. ②(2分)势拔五岳掩赤城。对此欲倒东南倾。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5分)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1分)“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的空怀壮志,报国无门。(两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简析

此词上片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下面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结尾写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下片写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才产生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买菜作文 作文变形记 团圆作文 心事作文 作文选 新颖的作文题目 生命的作文 三百字作文 小实验作文300字优秀作文 军训作文600字初中生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范文10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300字 拔河比赛作文500字 描写环卫工人的作文 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作文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300字 下雪了作文400字 关于交通安全的作文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文 以爱为话题的作文 在挫折中成长作文 以和为话题的作文 年味作文800字 什么的启示作文 我的母亲作文600字 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心中的太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