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语文《在桥边》的教学设计

2021-03-29 05:20:02
相关推荐

语文《在桥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打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选段“我躺在担架上……”)这是一段同学们似曾相识的片段,在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曾以低沉压抑的笔调,描写一个受伤的士兵,他不知为何而战,更不知为谁而战,却已从三个月前还在课堂里画花瓶、描字的青春少年,变成了没有双手、没有右腿的可怜人了。罪恶的战争彻底毁灭了无辜的青年。尽管没有战争场面的炮火,有的只是压抑的叙述——战争使人变成了什么样子。当我们今天再次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心头依然是沉甸甸的。这位以独特的视角来诅咒战争的作者就是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海因里希·伯尔。

二、简介作者: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作品《在桥边》。

三、整体感知:

1、这是在第五单元围绕“情节”这一话题的短篇小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了解主要故事情节,并找出情节中矛盾冲突最突出的部分。

四、重点研习:

1、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遇到了怎样的矛盾冲突?他的内心痛苦是什么?

明确:上司来检查了,生计和爱情发生了近乎惨烈的冲突。在几近“心碎”的矛盾斗争中,一边是激动的爱情一边是死板的计数,一边是赖以生存的饭碗,一边是真心热爱的姑娘。

2、请同学找出体现此时此刻主人公内心剧烈矛盾和挣扎的语句,轻轻地读一读。体会主人公的痛苦。

3、围绕着这个矛盾的核心,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生发的?

(1)让我们往前追溯,看看故事的发生,请同学们精读故事的发生部分,圈出相关语句,说说故事的发生部分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开篇的第一句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在战后。(“他们替我缝补了腿……”)还交代了主人公的生存现状。

a)那么主人公的生存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这也许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连姓名都无需交代,他在战争中负了伤,大约也丧失了一般的劳动能力,战后“他们”给他疗伤,给他安排了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每天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b)请同学们关注有关主人公工作状态的几处细节。请读读这些细节,想想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试着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

明确:“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形容词: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等。

c)他满意这个看起来还算轻松的工作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以上是故事的发生,它只是构成了故事的背景,就好比挖了一个水塘,还需要有一股活水引入,方能有其波澜,有波澜情节才有动力。故事中的活水又在哪里呢?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请同学们继续关注往下的两段。看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明确:故事中过桥的姑娘,便充当了这股活水。是她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

a)追问:为什么?

明确:虽然只是暗恋,暗恋的方式也只是每当她过桥时,目送她走过而已。但却带给了主人公生活的希望,这点希望足以冲淡“我”对毫无意义工作的不满,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这是主人公无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

b)从哪些语句可看出“我”对姑娘的暗恋?作者以怎样的笔调写的?

明确:“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又停止了心跳”“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讽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比较欢快。

c)请同学们齐读四五两节,一起来体会主人公的欢乐。

小结:“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可是在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

(3)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4)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请同学们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是怎样设计的?

明确: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5)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6)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

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4、故事在貌似的皆大欢喜中结束了。请同学们从刚才的学习中归纳出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并将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画出相应的曲线图。

明确:一般传统的小说都遵循这样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曲线图如下:(见图)

小结: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甚至不会引发多少的同情与思考。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5、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1)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明确: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2)除此以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将眼光再次投向小说的结局,谈谈它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a)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明确: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b)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

c)“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

d)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明确:这些细节的充实,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深切的了解。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作者通过这个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明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小结: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所学习的有关情节的话题知识,从情节这一元素来鉴赏雨果的《炮兽》和高尔基的《丹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作文300字 制作文件 作文框架 月光作文 粽子的作文 苦的作文 我的同桌的作文 手工作文 漂流作文 公园英语作文 青春作文结尾 北京英语作文 牡丹作文 小学作文400字 爱作文500字 菜园作文 成长作文题目 小猫咪作文 作文五十字 竹作文 泉州作文 妈妈作文300字 作文素材议论文 作文模版 挑战 的作文 优秀作文小学 作文儿童节 作文在线 在线作文 笑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