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范文

2021-03-29 23:20:02
相关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范文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下方简单说说

《论语》一书,传世已逾二千载,历史上也几经沉浮,但总体而言光华远甚于晦暗,其中思想纵有消极一面,但用心一面也构成了一些中华传统美德。不但国人古来拜读,也远播于海外。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极为推崇,称“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理相比拟。”

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贬加诸其上,现代人应对当今纷杂多变的繁华世界,该如何去看待明白这部传统经典,于咱们又有何启发,于丹所著《论语心得》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样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咱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愉悦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我的心得。

书中多次提到了现代人应对的心灵困惑,这是人人都有体会的。当今社会人人皆知物质礼貌高度发展,精神礼貌发展却并不一样步,最显著的外在表现便是艺术文化的整体下滑,现代人应对而今这个声色犬马的繁华世界,正如书中所说“咱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取,而是选取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

于丹举了一个GHP(国民愉悦指数)的例子,中国的GHP指数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经历的是一个凸形曲线,至2008年中国的GHP指数排在世界48位,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国民愉悦感就增强。这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相当重视GHP的不丹,其总理也表示过自我的忧虑:“咱们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躯,究竟能把多少‘东西’——快餐,电视AD,豪华轿车,新奇玩意和时装——塞进自我的身体却又不致打乱心灵的平静呢?”

那这些你我多少都经历过的彷徨和扰乱又从何而来呢?一,是正因不平,拿自身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这山那山高。二,是正因信念不坚定。全球化时代早不是旧时代相对闭塞的环境,物质礼貌发展程度和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超过去,可比可图的.东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钱非万能”,但看到亲戚兄弟姐妹同窗周围之人中谁谁香车宝马意气风发,难免生出消极心理,更消极一点,原来心中规划下的雄心壮志也动摇了,对于自我以前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并不是说人不该去图谋,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时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结果,人生命都拼搏奋斗过,奋斗背后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尝过,因此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时该设身处地地想想别人可能吃过什么样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就应看到不是比对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辆名车,学识口才不及等等,而该看到对方做到了我没做到的,从自身找原因,是正因不够发奋还是机遇未到或错过了。更何况,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将愉悦过多建筑在物质欲的满足上的话,只是愈发放大内心的空虚,愈难填满。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是纠结于八九,而忘了拥有的一二愉悦,加以时日便连或许谁人曾艳羡你的一二也愈发单薄了。

因此于丹举了个例子。孔子最钟爱的弟子是颜回,称赞他:“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是够温饱,有个遮风避雨的地儿了,颜回便陶陶然浑不觉苦。他内心充实着富足愉悦,且这种富足愉悦并不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都是这种崇尚心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累的写照吗?这样的心态便是君子之态。

那何又为君子,《论语》中没有确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简而言之便是“爱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还是很宽泛,于丹归纳出了四个君子的标准。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时刻、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宽厚他人,严于律己。

二、志必坚。君子胸怀天下,有远大志向,坚持自我的信念,是恒心与定力兼备之人。

三、易事而难悦。君子的人际关联必须是融洽友善的,不会去结党营私,很容易处事,但是难以取悦,也就是贿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把漂亮话说在前头,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后再从容道来。

这样的君子标准做来很难,也非一日可就,历史上可称上君子、圣贤之人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孔子的生平就颇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后,欲使鲁国强盛却因国君的沉湎享乐而失望离去,自此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当权者,传播自我的思想,历经十四年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后将精力转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时逝世。

正是正因这份坎坷铸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宽和爱人的胸怀,但他也绝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报怨”,他认为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态度去应对有负于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从之。”有个仁者掉井里了自我也跟着跳下去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罔行”,是不动脑子失了分寸的行为。

君子,或说贤者的标准,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论语》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标准都有相同相近之处,就如《心得》开篇所说,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间最基本的真理。这标准咱们个人也许终其生命也许也难完全到达,但不可忘记,不可力有所及时不去发奋接近,不去引导自身。这也必是个漫长无止境的历程,正如人人能说的那几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语出《论语》,是孔子自我归纳的心路历程。大彻大悟之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可参照的都是这循序渐进非跳跃式的发展历程。

于丹的《心得》资料颇多,读后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写出来,仅浅谈一二,且书中已有了更有力语句,便不再赘述。

但是,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因此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刻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理解的长久性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一样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乡下风景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青海作文 描写东西的作文 长大作文600字 就这样长大作文 大连的变化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小学生法制作文 趣味运动会作文450字 作文教训 做个妈妈不容易作文 家乡的草原作文 英语作文朋友 长城作文怎么写 旅行游记作文 长城的特点作文 小人物作文500字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亲情最珍贵作文400字 冰箱的自述作文 美好作文 合作的事例作文素材 五年级作文历险记 课余生活的作文三年级 作文精选片段 富贵竹作文600字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作文 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作文 六一快乐的节日作文 写学校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