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影片补妆师年赚500万的创业故事

2021-05-22 08:10:02
相关推荐

影片补妆师年赚500万的创业故事

当人们在电影院里,被银幕上一幕幕油画般浓重鲜艳的画面深深震撼的时候,可能想不到这样的画面并非原始镜头拍摄出的效果,而是电影调色师“补妆”后的效果……近年来,《白鹿原》、《无人区》等一部部国产大片的出炉,都离不开“中国第一电影调色师”马平的鬼斧神工,他能让一帧帧平淡无奇的电影画面变得精彩而唯美。

然而,这一新兴行业虽年薪百万却人才匮乏,目前全国从业人员仅十多人。如何才能成为马平这样时尚的“影片美容师”?他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受打击,北漂小伙誓当“调色先锋”

今年39岁的马平,出生在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4岁那年,同龄玩伴们还在读中学,他就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并听从家人的建议主修力学。但随着年龄增长,马平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是电脑和影像艺术。他特别喜欢看影视剧,通过自学,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熟悉互联网的人。

1994年,马平从西安交大本科毕业后,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出国留学机会,而是遵循自己的爱好去西安电视台当了一名临时工,做节目剪辑、混音等影视后期工作。他的选择让家人无法理解,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父亲更是认为他“不着调”。

马平精通互联网,业余时间他疯狂钻研IT技术,曾帮助留学美国的朋友追回被盗的顶级网游账号。渐渐地,他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正义骇客”。

对于IT技术的痴迷,一度让他冷落了女朋友。当相恋不久的女友第一次走进马平的房间时,不禁大吃一惊。想不到平时身材挺拔、头束长发,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马平,房间里到处散落着PC零件、摄像机器材、臭袜子,根本没有落脚之处,昏暗的灯光下堆放着吃过的方便面盒子和空矿泉水瓶子,马平则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长发坐在电脑前。几天后,女友就以“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男人,怎么懂得照顾爱人”为由,与马平分手了。

痛失初恋,马平不再沉浸于骇客和影像世界,他试图找回昔日阳光开朗的自己,干一番事业。1998年,他独自来到北京,靠给影视公司做后期处理维持生活。接不到活儿的时候,他在租住的地下室里啃过两周冷馒头,还曾因没钱交房租被房东赶到大街上过夜……但他对于影像制作的爱好与坚持,依然如初。

2002年,马平进入中国影视集团旗下专做后期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负责特效处理。直到这时,他才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英文不错,又懂IT,马平在工作中接触到不少新设备和新技术,就在这时,他领略到了电影调色技术的魅力。

电影调色师通过专业设备和软件,在后期给电影的每一帧画面调光、调色并美化,让影片在放映时产生许多实拍达不到的艺术效果,为观众奉上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他们被称作影片化妆师,其技术直接影响着一部电影的效果。电影调色最早诞生于美国,2000年,好莱坞影片《逃狱三王》最先使用该技术,随后美国的职业电影调色师队伍发展到100多人。而在2005年之前,中国并没有本土职业调色师,国产电影拍摄完之后想要色调更完美,就要到美国、韩国进行调色,不仅花费高昂,而且还会被排在他们本国影片的后面,调色周期经常被无故延长。因技不如人,中国电影人往往是“敢怒不敢言”。

对此,马平感到十分憋屈。通过工作机会,他和同事一起到好莱坞的影视后期制作公司参与影片调色,马平有意接近好莱坞的著名调色师,想多学一点技艺。不料,识破马平的用意后,一位美国调色大师竟毫不客气地说:“你来自中国?你们还是先学好拍电影,再谈学调色吧。”马平听了羞愤不已,那一刻,他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成为中国电影调色技术的开拓者,让国产影视剧不出北京,就能打造出脱俗的画面效果。

2003年,马平先后到美国和韩国的影视学院进修,一次性缴纳3年的学费,只为听几个月的后期制作课,然后再从中提炼出电影调色知识,反复琢磨和试验。因为有相关的专业基础,马平上手很快,一年后就能为影视剧做专业调色了。更为难得的是,他对艺术很敏感,总能紧贴导演的思路和片子的主题,用饱满的画面色彩到位地烘托剧情。

为了更好地学习技术,马平到韩国一家影视集团下属公司实习。2004年7月,这家韩国影视集团向表现突出的马平发出邀请,愿以两亿韩元(约合120万人民币)的年薪,聘请他为专业调色师。马平谢绝了,他深知国内还没有专业调色师,他要回国填补空白。

苦“调”两年,《南京!南京!》缔造行业传奇

2005年初,马平回到北京,中影集团当即花200多万元购置了影片调色设备,并任命他为首席调色师,昔日一起做特效的几名同事成为他的团队成员。

同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国内第一部数字电影《太行山上》。马平为这部影片调色时,八一厂和中影集团的领导都屏声敛息地站在他身后观看。为了让大家对电影调色技术有形象的了解,马平演示了调色的全过程。一番技术处理后,两幅内容相同的画面,出现在他工作室的两个电影屏幕上,乍一看影片的原始画面并没有什么问题,可一旦与调色处理后的那幅相对比,两者反差极大,后者色彩饱满、画面极富质感,让电影变得更加完美。领导和同事们看后纷纷鼓掌,称赞马平为影片“化妆”的技术简直是鬼斧神工。

马平带领着他的攻关小组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后,中国第一部由本土调色师操刀的电影《太行山上》横空出世。该片上映后,观众无不为它高质量的画面和色彩所折服。

胶片时代,拍电影要看天气,还要选择光线较好的时候拍摄。进入数字摄影机时代,不再看天拍电影,对光线的要求也没有以前那么严格,因为光线问题可以交给电影调色师处理。马平为电影《云水谣》调色时,甚至可以将连续拍摄了10多天的镜头,调成同一天的环境色彩。“一个场面拍了半个月,不可能保证这些天的天气都一样,所以在原始画面里,同一地点和时间发生的故事,呈现出了不同的天气,我要把不同环境下拍摄的镜头天气统一起来,让观众看到这个场景是在同一天发生的,这是调色师最基本的工作。”

为多部国产大片成功调色后,马平渐渐在业界奠定了不可动摇的“首席”地位。但在2007年8月,他却接到了一块“烫手山芋”——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这部片子调色难度之大,过程之坎坷,马平永生难忘。

《南京!南京!》放映后,观众看到的是高度清晰的黑白片,连一些业内电影人都没有发现,其实该片是用彩色胶片拍摄和制作拷贝的,经过费尽周折的后期调色处理,才在银幕上显示成黑白影像。既然陆川想通过黑白片来增加历史厚重感,为什么不直接拍成黑白电影呢?一是因为成本,黑白拷贝比彩色拷贝贵了近三倍;其次是影片多处要用数字特效加工处理,采用黑白片拍摄无法完成绿幕抠像技术。

刚接到这部投资8000万元打造的抗战史诗片,马平很激动,并且认为难度不大,只要把彩色调成黑白,色彩饱和度不就降到零了嘛。后来他才发现,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么简单。色彩饱和度降低之后,呈现的黑白出现偏差色,这种似是而非的色彩感极大地干扰了观影感受,而且使得整个影像显得很“脏”,完全没有了黑白影像应有的那种纯净质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胶片材料的问题。

技术难关一时无法攻克,导演和投资方又催得很紧,马平只得求助国内外的"专家,其中包括生产胶片的柯达的工程师、生产电影摄影机的阿莱的工程师,两者都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电影胶片相关机构。但他们的答案都很直接:“彩色胶片拍的片子,不可能百分百还原成黑白。”

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马平只得参阅大量资料,反复进行调色试验。埋头苦干了半年之后,他终于将《南京!南京!》的色彩残留缩减至1%,但最后这一个点的着色,却怎么也去不掉。那段时间,马平的工作室里充满了绝望的气氛,他每天都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闷在黑乎乎的屋子里对着机器和银幕忙碌,可始终无法突破这最后1%的技术瓶颈,整个人很快瘦了一圈,原本浓密的头发也渐渐有些稀疏了。妻子看了心疼不已,劝他:“实在不行,就那样交给导演吧。”马平眉毛一扬,斩钉截铁地说:“投资这么大的一部片子,怎能因为我工作上的欠缺而功亏一篑?”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马平又做了200多次调色试验。一天深夜,在工作室里加班的他突然兴奋得大喊起来,原来,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印片工艺固有的缺陷,能将彩色片调成干干净净的黑白片了。这同时意味着,他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用彩色拷贝片呈现纯黑白影像的工艺。

调色的费用一般占整部电影投资的2%,花费并不算大,却能改变一部影片的美感乃至票房。2009年4月22日,《南京!南京!》在全国首映后票房一路飘红,最终斩获3.6亿元,并让导演陆川在第5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金贝壳奖。作为幕后英雄,马平不但获得了更多专家的肯定,也获得了150万元的报酬。

年赚500万,致力于培养“后备军团”

2009年,是胶片电影与数字电影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调色是“锦上添花”的工作,能让一部影片画面更有质感、更完美,但如果不调色,影像也没什么问题。但2009年之后,电影人纷纷抛弃胶片,改用先进的数字摄影机拍片,而且为了赶工期,拍摄时往往不再追求完美的天气和光线……这时,一部电影上映前做调色处理,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越做越大,每年生产的电影突破了1000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美国的影片年产量。而其中95%以上是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这为职业电影调色师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部电影的所有镜头都需要调色,我调过一部动作片有3600多个镜头,花了半个多月时间才完成。”马平说,动作片镜头最多,而文艺片和情感类的电影节奏慢,只有几百个镜头,工作量相对较小。每一位出色的“影片化妆师”,平均每年能完成20部电影的调色工作。随着工作室业务量暴增,马平越来越感到“分身乏术”,以工作室现有的人力根本做不完。2010年5月,马平扩大工作室的规模,并招募了一批有影像处理基础的员工。

在马平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诞生了不少可圈可点的调色佳作,在张艺谋执导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颜色成为无声的语言,流淌着故事情节。马平将影片色彩调理得光彩夺目,极具视觉冲击力,让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难以忘却那片耀眼的金黄,以及那份尊贵奢华背后难掩的悲伤。

在2012年上映的电影《白鹿原》中,黄色的麦浪、苍茫的雪地、火红的棉袄……也以油画般的色彩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中鹿兆鹏逃婚,鹿子霖率人追赶至河边这场戏,剧本中是发生在下午,实际调色时,马平建议导演可以调成天擦黑的气氛,将画面整体压暗,之后将河水提亮,在山边做出晚霞的效果并调出河水中对应的倒影,然后把人物手中的灯笼做出火光,人物剪影在发亮的河水映衬下,增强了整体的戏剧感,对这段故事的表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3年9月,曾在《疯狂的赛车》中与马平合作过的导演宁浩,又将他的新片《无人区》交给马平“化妆”。马平不负老朋友的期望,根据宁浩大胆的设想,将这部取景自新疆、青海等地的片子,以极高的画面质感和饱和度,打造出粗犷凝重的风格……影片播出后,收获了如潮的好评。

《太行山上》、《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南京!南京!》、《建党伟业》、《白鹿原》、《无人区》……11年来,马平调色的电影已经超过200部,他在新技术的浪潮中不断摸索前行,通过自己的天赋与努力,为观众打造出一幅幅唯美动人的画面、一处处深邃悠远的意境。如今,马平的工作室年收入超过500万元。

可是,虽然职业调色师收入丰厚,但在国内,职业电影调色师的数量目前仅为十多人,这一数量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广阔市场并不匹配。“我国的电影调色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不少外国同行都来中国掘金。”马平说,洋调色师的技术没有问题,但因为彼此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影像风格的处理上,容易与中国导演、摄影师产生分歧。目前,国内乃至全世界还没有开设调色专业的院校。为了给业界培养后续力量,马平经常受邀去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做讲座。2014年下半年,他准备开设一所专门的电影调色师培训学校。

如今的马平,不但事业成功,而且懂得生活,延续着自己从小到大的三大爱好——踢足球,玩桥牌,背包旅游。他在电影圈组织了一个足球队,经常和电影人一起玩球,打牌,交流创作心得。一旦有了难得的空当,马平会立即牵起妻子的手,背上旅行包去丽江、内蒙古大草原、美国的夏威夷畅玩一番。但只要一回到位于北京怀柔的中影集团,马平又变成了一个特别安静的人,他喜欢晚上独自加班,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工作室,与银幕上的光影默默交流。他知道,中国电影的精彩就在其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习的意义作文 学滑雪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在阳光下成长作文 我战胜了困难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的自画像 记事的作文400字 圆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日语作文 日语作文我的一天 周记作文500字 我最爱的食物作文 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新年活动作文 你是我的榜样作文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 关于向日葵的作文 与书同行作文 写一封信作文400字 我喜爱的植物作文 我不再迷茫作文 假期游玩的作文 感谢信英语作文模板 写人的作文三百字 心里暖暖的作文 榜样作文300字 方特游玩作文 绿萝作文400字 四年级上册优秀作文 包饺子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