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深海浩劫》观后感

2021-05-22 12:20:04
相关推荐

《深海浩劫》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海浩劫》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深海浩劫》观后感1

《深海浩劫》是一部好莱坞灾难大片,以紧张的求生情节、震撼的视觉冲击、华丽逼真的特效、身临其境的爆炸感,赢得了极高的票房与观众群。但作为石油从业者,“深海地平线”这5个字犹如一道伤痕,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

“深海地平线”是一座韩国团队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已正常工作了9年。但在20xx年4月20日的井喷事件中,井喷导致甲烷大量泄漏并引发多次爆炸,平台被完全炸毁,持续燃烧36小时沉入大海,造成11人遇难,经济损失巨大。电影《深海浩劫》正是根据这一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原油泄漏事故改编。

漆黑的深海钻井和翻滚的火球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漫天的浓烟和各种破碎声,扑面而来的泥浆和海鸟的垂死挣扎,都让人感受到现场的残酷场景,令人痛心,发人深省。

仅对电影而论,我认为这次事故最根本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决策失误、麻痹大意、监管不力”。

首先,英国石油公司高管一味追求进度、成本,忽视现有问题;远洋钻井公司平台经理也只是听了司钻电话汇报后便同意继续钻进,最后导致井喷事故发生。再次,平台设备故障不断,电影中多次提及钻杆故障,一直未解决,英国石油高管对固井质量盲目自信,未做固井质量测试,也是导致事故的一大原因。最后,美国政府给深海地平线颁发安全生产奖,平台经理授奖不久后,便发生井喷事故的情节设定,也暗示着监管未落到实处。

看完影片后,我陷入了深思,我意识到: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将安全生产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岗位,不能一味追求进度,追求低成本。不科学的节约,会造成更严重的质量问题。只有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工作责任心+安全意识,才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

《深海浩劫》观后感2

好莱坞大片中,灾难片是全世界通吃的一种重要电影类型,以连环的紧张刺激的求生逃生情节、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娱乐效应赢得极高的票房价值与观众群,具有极高的商业与艺术价值。但近两年极为震撼的灾难电影并不多,而由墨西哥湾漏油的真实事件改编的《深海浩劫》,特效及剧情都棒极了,倒叙揭开序幕,到恰到好处的铺垫,理论知识交代足够,贪婪侥幸带来隐患……一个又一个情感纽带上有联系的极具说服力的角色,执导过《超级战舰》的彼得博格,《变形金刚4》、《偷天换日》男主角马克沃尔伯格担纲主演,让《深海浩劫》透出浓浓的灾难大片味道。

《深海浩劫》可以说是一部看完以后可以大致了解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的教科书,之前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美国英雄拯救世界的大片,看完才知道这是一场没有办法挽救的浩劫,著名的墨西哥湾漏油的真实事件:20xx年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租用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导致大量石油泄漏,酿成一场经济和环境惨剧。不管是污染情况、经济损失、环境破坏、政治诟病、赔偿方案等,任何一个角度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

在创作上,《深海浩劫》走了避重就轻的路子,将现实中整个集团规模的逐利和轻视风险转为了个人滥用职权,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是艺术再现。值得赞赏的是本片中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角色,比如说开篇用了差不多半小时铺陈男主角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多处借喻和补充告诉观众这次勘探油井的危险,这些前戏看似冗长实则让观众与石油工人共同感受暴风雨前的平静。这是好莱坞灾难大片的惯用套路,不乏情感路线,灾难中的温情和爱更能打动观众,这种情感线索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本片由变形金刚团队打造,特效肯定过硬,但这部电影并非借着灾难的外衣去展示狂轰滥炸的特效,真实壮观、震撼人心的灾难特效与宏大场景,突如其来的泥浆喷发、冲天而起的熊熊烈焰,让人手心出汗;惊心动魄的海上求生路让人揪心。马克沃尔伯格在灾难中利用专业知识和同事携手逃生,与家庭难以割舍的情感,让整部电影极具感染力,灾难之中这样温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谐共生,正是人类希望看到的结果。

导演彼得博格在本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大特写以及充满仪式感的高潮戏,让本片并不是简单的高科技特效堆砌的视听大餐,也不是哗众取宠的一味迎合观众口味,而是融入了深厚的生态意蕴,并以温情化的情感线索表达“爱”的思想。近几年,我国洪水、地震、干旱、火灾、泥石流、矿难、空难、人祸等此伏彼起,“多难兴邦”虽说是国人常说的一句老话,但更需要从灾难中咀嚼痛苦,品尝教训灾难过后,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银幕,希望看到由中国电影工作者创作的灾难片,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启示、一些深层思考,一些战胜灾难、继续生活的精神力量。就这个方面来说,《深海浩劫》是很好的模板。

《深海浩劫》观后感3

无论如何,《深海浩劫》是一部检验观众对美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的主旋律电影。

马克沃尔伯格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演员――这个地气自然是美国地气。《深海浩劫》中的马克沃尔伯格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兼具智慧、力量和冷静,是天生的领导者。片中与其搭档的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表现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凯特哈德森显得有些鸡肋――毕竟美国甜妞不可能仅靠甜去甜一辈子。但简言之,主要演员们基本上很好地捕捉和还原了美国南方民众的那种精气神――即使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在充当人肉背景或者躲避钻井台的惊天大火。

说到火焰,《深海浩劫》的CGI视觉效果着实出众。精心制作的场景涉及到整个钻井平台日常运转的各个方面,从开采石油到泥浆流动再到板块破裂――听起来很无聊,但却提供了足够的代入感,足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而大量的爆炸场面令人冷汗直冒,细节更是鲜血淋淋。

但《深海浩劫》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过于套路的情节设计。既然是真实事件,故事的结局必然是缺少悬念的,只能在情节上下猛料。然而,过于戏剧化的剧情令人感到疲倦,不停呼唤美利坚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值得鼓励。情节在某些时刻显得太假――用国旗灭火实在是令人无比惆怅。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在创作上的保守是在变相地掩盖事实真相,利用交响乐和特写镜头交织的老掉牙的英雄时刻来传递好莱坞的流水线情感表达,将整个事件的重心从监查和处置失当转移成了人与自然的勇敢斗争,而将漏油事故对整个墨西哥湾生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一笔带过。

作为一部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来说,这种处置方法没有什么。但终归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深海浩劫》观后感4

作为高危行业的公司,近日为了加强员工安全风险意识教育,组织观看了影片《深海浩劫》。影片讲述了石油钻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员在特大事故中的生死经历的故事,根据20xx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改编,11人死亡,87天原油泄漏,美国史上最大的井喷事故。

这种灾难片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场面恢弘。鉴于本人文字功底薄弱,所以我也不打算用文字来描述影片的细节。

我为什么还想要说一说该片呢,因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是因为视觉,而是因为回忆。当年在海上采油平台工作的时候,也赶上过一次相当危急的情况,也面临着影片中是否要关井弃平台的抉择,所以在观影时,我能理解影片中演员面对危险的每一个焦急的表情,以及在面对危险时你的岗位决定你没有权利放弃什么的时候那种矛盾感(影片中的情境就是,平台经理没下命令的时候别人没有权利按关井按钮),我当时的角色就是影片中那个拿着高频,准备呼叫附近拖轮过来施救的人,后来幸好一位老师傅凭经验和勇气,不顾安危冲进事故现场解决了问题。当年自己还年轻,气血正旺,不懂的害怕,现在边看影片边回忆,想想确实有点儿后怕,想想真应该好好感谢一下那些曾经的老师傅们。

平台遥远深海上的一片孤岛现在一发生安全事故,一些观察者就说什么这些人舍命不舍财啊、挣钱不要命啊等等,似乎是这些人就蠢到自寻死路。比如评论员马后炮先生说,发生井喷了,为什么不早点儿弃平台撤离,非要付出11条人命的代价,你们的安全管理体系也太不完善了…?这里面有一个道理我想要说说,就是说你不能在已经知道一定会发生井喷这个结果的前提下,去推论井喷还没失控时工人们试图去解决问题的决定,因为在事发当时结果是未知的,人们终归是要想办法取得更好的结果。这又有点儿像是量子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这个世界是不确定性的,你的每一个决定或行为都影响着结果,而不是决定结果。

关于影片,我还想说的是,场面确实很惊悚,但是人性演绎的过于完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面临灾难的时候远没有影片中人物那般从容淡定和冷静睿智,也许也伴随着一场人性的浩劫。

《深海浩劫》观后感5

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

20xx年4月20日晚,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个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伤、11人死亡,以当时油价81美金一桶来计算,一共烧损了3亿9770万美金,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堪称“惊世之难”。

把真实的灾难事件改编成电影,如果过分戏剧化,会引发诸如“不尊重事实”、“消费苦难”等争议。

导演彼得博格为影片设定的写实基调显得非常严谨。

全片采用了手持式摄影,带来强烈的不安定感,身临其境。

他的意图不是要让观众去享受灾难,而是要大家去反思为什么会发生灾难,以及在发生灾难的时候人们能够做些什么。

在登上钻井平台之前,爆涨的可乐瓶、坏掉的汽车、调侃英国石油公司领导的紫色领带会带来厄运,突然撞上直升机的小鸟...这几组镜头对灾难即将发生做了足够的心理暗示。

登上钻井平台之后,影片开始突出美国的石油雇佣工人与资方英国BP石油公司之间的矛盾。

英国石油公司为了利益最大化,决定尽快撤离这口已超期43天的油井,在撤离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按专业的规范流程来操作,结果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这段内容非常具有批判性,是影片核心主题之一,强调了灾难是人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使。

石油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它就像一头被困在地底的巨兽一般,在被人类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争、环境污染等严重恶果。

那些利用石油来榨取金钱的利益集团充满着原罪。

《深海浩劫》以最本真的方式还原了石油业的工作现场。

特别是大量的专业术语,一时间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会无形中增加了观众的距离感,但同时也将真实性做到了极致。

前半段的叙事铺陈为这部灾难片增加了较强的情节感与批判色彩。

这就是为什么《深海浩劫》的评分会远高于《世界末日》、《20xx》、《末日崩塌》等传统好莱坞灾难大片的原因。

当然,影片也绝不缺乏震撼的灾难场景,其场面布景和爆破调度堪称完美,近30分钟里高强度完成了各种超级大破坏。

高速膨胀、倾巢而出的泥浆流十分骇人,瞬间喷涌、连环爆裂的油气团非常壮观。

威力巨大的气浪,随时可以将人冲翻天。

大面积火海也是以前灾难片少有亮相的,一片片倾盆火雨燃烧不停,让观众为主角揪心。

本片的临场感不仅体现在影画上,精心调制的音效使得身临其境成为现实。

在油井爆炸时,低音震颤感环绕其中,如同置身于现场;

当爆炸引起物体到处飞转时,那种微震感和方向性,有种你想躲闪的感觉;

全方位、高密集的狂轰乱炸,令其迅速进入到这场事件中。

这也得益于剧组一比一建造了个水箱式的钻井平台:耗时近1年打造,设施设备非常齐全,还聘请了10几位专家和事件经历者做了相当科学的素材考证,这一切都让影片显得无比真实。

影片在批判反思之外的另一个主题是在逃难过程中传递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再是传统好莱坞灾难片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强调团结互助。

其中一幕,起重机工人勇敢爬上吊车用吊臂挡住即将垮塌的井架,最后不幸牺牲的场景,令人肃然起敬,人性中伟大的力量被唤醒。

片尾大高潮,男女主角“You Jump,I Jump”的场面有种穿越到《泰坦尼克号》的即视感。

这种美式主旋律来得真切又感人,确实值得国内影人好好学习下。

导演彼得博格,拍过一批商业大片,国内影迷十分熟悉的当属《全民超人汉考克》和《超级战舰》,由于过分强调视觉冲击而饱受北美影评人的诟病。

但近年来,博格似乎从《孤独的幸存者》开始找到了自己拍电影的风格和方向,相对克制的纪实性,在商业与艺术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博格在突显出其作者化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御用主演―马克沃尔伯格。

之后的《爱国者日》和20xx年的《美国亡命徒》均是两人的合作,也同样取自于真实事件。

《深海浩劫》除了我们熟悉的马克外,还有一干好莱坞大牌。

出演过《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空中监狱》、《赤焰战场》的演技大神约翰马尔科维奇,此番出演利益熏心的石油公司高管,其唯利是图的本性,事件发生后惊慌失措的状态都是奥斯卡级的表演。

好莱坞黄金硬汉库尔特拉塞尔和昔日甜姐凯特哈德森,看见他们都倍感亲切。

《深海浩劫》有一个小遗憾便是没有提及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

该事故一共导致了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的死亡,给生态带来的恶劣影响至今都没有消散。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灾难电影,北美9月底上映,内地11月15上映,还算及时,没有网络盗版,推荐观看!

《深海浩劫》观后感6

戏剧源于生活,早前小妹也看过不少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聚焦》、《为奴十二载》、《逃离德兰黑》……每一个都是让人寒毛竖立的的震撼!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则更可怕,因为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是侵染着鲜血的事实。

比如这部《深海浩劫》。电影改编自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20xx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曾发生一起英国石油公司钻井平台爆炸案,导致大量石油泄漏,11名工作人员身亡。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BP石油公司迄今在为之赔偿和买单。

当时这起事故在全球引起了极大轰动,因为比天灾更让人心痛的是人 祸。观影后小妹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真实的危险和真切的自我牺牲精神。

整个剧情的搭建都基于事实,前半部分安静祥和,然后逐步升温,到最后大爆发,基本按照剧情片的套路走的。电影也埋了很多伏笔,狂喷的可乐、直升机撞上飞鸟、坏了的车……冥冥中似乎有种预兆,这些小细节也充分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我们都知道有大事要发生了,但导演就是揪着你的心不让他落下去!

油井喷发的场景也逼近真实,本片由变形金刚团队打造,特效肯定过硬,而精益求精的剧组还真的搭建了一个油井!欣慰的是,电影并没有借着灾难的外衣去炫特效,呈现出来的只是对现场的还原。

另一种真,来自人物的刻画!很多灾难片习惯的把男主人公打造成救世主的形象,常常让人感觉是从隔壁超级英雄片场回来的!这一点上《深海浩劫》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至少没有那么多。

在灾难面前,在死亡逼近时,人会做出什么选择?电影中男主人公返回去救同伴的举动是很难的,那位爬上高处去移动吊车(原谅文科生不知道那到底是个啥)的人更是shock到我了!上去自己可能是有去无回,不上去大家可能会凶多吉少,然而他没用到一秒就做出了决定。

个人认为电影最触动自己的地方是灾难过后,主人公被营救后送到附近酒店,一片麻木中,他趴在酒店地板上开始失声痛哭,不得不叹服导演的强大,这个这个情绪点实在把握得太精准,至少小妹就被深深的击中了!

所以小妹真的很不喜欢看这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实在太沉重了!能活下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有些创伤是时间也无法抹平的!而后人的回顾,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警示,珍惜当下,还有安全第一。

当然,电影里无处不在的星条旗、石油里捞出来的恐龙牙齿、还有专业性太强文科生看的一脸懵逼这些小细节还是可以勉强忽略的!11月15日,《深海浩劫》电影院见。

《深海浩劫》观后感7

《深海浩劫》在看完之后,给我最大的震撼和感动是两句话,一句是女儿说的“爸爸,真为你骄傲”,另一句是父亲说的“我多想你一直都是十岁”。

导演采用了类似《百年孤独》的创作手法,从故事一开始便注定了将要发生的结局。在早饭时间,主人公的女儿在论述作业的时候就讲述了整个电影故事的过程和结局。

电影以温馨的手法切入男主人公的家庭日常生活,在影片的开头,导演用了细致但又平凡的镜头,来极力的表述着:石油人对家的意义。一开始镜头给到了男主人夫妻间的“亲昵时间”,作为一个妻子,她一直都躺在床上,这样就可以不用着急起来,不用那么早说再见,想把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留的久一点再久一点。到后来,男主人在修理橱柜。再到女儿的出现,男主人深情又慈祥的注视。这些看似平常不能再平常的日常,却在石油人眼里看来,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求”。

该电影的导演将感情升华到高潮,只用了一句话,男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儿说“我多想你永远十岁”。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石油人的心声。平平白白的几个字,刺痛了多少石油人“坚强的玻璃心”。看似平素苍白的语言,却藏着对家,对女儿深深的爱以及不能陪伴无法给予的愧疚。相信这种愧疚,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不知道多少石油人,看到这里,会有两行清泪,流向心里。

随后电影切入“深水地平线”平台,第一个场景就是斯伦贝谢被赶走了,接下来一直围绕着是谁赶走了斯伦贝谢,水泥胶结测试到底做了没有来展开。以及到后来的平台经理要求负压测试,到最后的井喷,着火爆炸。这部电影再现了灾难的经过,也给观众带来了感官上的震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电影更能反映出石油人的无奈。这种无奈不仅来自于急功近利的“big company”,也来自于对生活的别无选择。石油人不能去选择老板,不能去选择现场,也不能选择设备。而这些,对石油人来说其实算不了什么。真正让石油人无奈的是不能选择守在床前,当父母需要了;不能选择揽过她的头也揽过她所有的烦恼,当妻子委屈了;不能选择牵着她的手,当孩子害怕了。

最后电影将镜头放在男主人公趴在地上放声痛哭上面,男主人公抱着自己的女儿和老婆趴在地板上无力但又崩溃的哭着,在经过了这场浩劫之后。或许世界没有给男人哭泣的理由,但至少请在你不能给他拥抱的时候给他一点理解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他们也是拿着生命来爱自己的家。

石油人他们承受不起,他们更害怕失去。石油人最怕的是分别,怕这是最后一次的拥抱,怕这是最后一回的再见。假如你不爱我们,请至少不要拿来伤害。

西风起,秋意寒。太晚了,出了电影院感觉浑身鸡皮疙瘩,抬头望望要吃人的黑夜,不觉的潸然泪下,原来我也是一名石油工人。而你呢,石油人?

《深海浩劫》观后感8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xx年1月1日,平台充满着幸福、洋溢的节日氛围,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日子了,平台组织看好莱坞、灾难片《深海浩劫》,一方面的目的是,对多年保持零事故安全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的目的是,在新年刚开始就敲响安全警钟,时时警惕。

电影以温馨的手法切入一位海油人离行前与家人互动的场景,当时妻子撒娇的躺在床上,这样她就能和丈夫在一起久一点,不用那么早说再见。再到女儿的出现,男主人公(麦克-威廉姆斯)对其深情又慈祥的注视,并对女儿说:"我多想你一直都是10岁".这样的场景,刺痛了多少海油人"坚强的玻璃心", 这些看似平常不能再平常的日常,却藏着对家人的愧疚,相信这种愧疚是无法弥补的。当父母需要你了,你不能揽过他的烦恼,当妻子需要你了,你不能选择牵着她的手,当孩子需要你了,你不能给予他最基本的陪伴,不知道多少海油人看到这里,会两行清泪,流向心里。

接着影片用大量的时间为灾难的发生做铺垫,从斯伦贝谢的工人被赶走,再到平台领导为了省时间和省12500美元,放弃了水泥胶的测试,再到专业技术人员,在上司稍加压力下,得过且过,放弃了操守和职责,最后造成事故的发生。这一片段给我的启示是:"作为现场操作人员,你能否在任何情况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作用,坚定自己的态度和充足的责任感,值得所有人去深思".

随后展现的是钻井工人们的自救和逃生过程,在这危难之际,英雄主义体现在少数人身上,男主人公穿过火场去启动应急机,一路躲过各种爆炸和倒塌物,还有一位工人爬上吊塔驾驶室,挪开即将倒塌砸向幸存工人的吊塔,可惜他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幸牺牲。这一段给我的启示是:"作为一名党员,在危机时刻,一定要勇敢的挺身而出,要有一股英雄气概,忘掉小我拯救全世界,相信勇敢的心是最帅的".

影片结尾,男主人公刚到安全地点,就被一位强壮的父亲激动的按倒墙上,询问儿子的下落,一位慈祥的母亲也紧跟其后,此情此景,潸然泪下,正验证一句话:"你的家人正等着你平平安安回家".男主人公回家后趴在地板上,抱着妻子和女儿放声痛哭。最后我想用一句话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你不仅为自己而活,还有你的亲人在等你回家".

《深海浩劫》观后感9

在故事情节的刚开始,还有没有什么吸引我的眼球,仅仅描述的是迈克·威廉姆斯的家庭,漂亮的媳妇和乖巧的女儿,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看似很普通,实则与影片结尾中钻井工人的父母形成鲜明对比,首尾呼应。

首先,这是一部事故灾难片,有很大的灾难场景,但基本都在黑夜里度过,总的说还算可以,所以这部电影的宏大场面已经达到了我心里的"预期,有很多场面真是可以让我肾上腺素飙升了。钻井平台的三次爆炸,每次爆炸之前都绷着神经小声喘气了。但是狂暴的爆炸来临的时候只能被震撼身心,情绪翻涌。

这部电影给我的另一个强烈感受,感觉这完全可以当一部警示教育片来看。从开始测试压力时,就吸引我用心的去看这部电影,作为一名从事高危行业的我与男主的身份有相通之处,所以感受就是工程作业实施需要遵照流程,偷懒应付、减少工序就会潜伏祸端。该石油井喷泄露的原因是英国石油公司为了赶施工进度,要减少必要的测试,影片中介绍的按照开发流程需要进行多次的正负压测试和水泥胶结测试。但是一切只向钱看缺心眼的领导确为了省时间和省去125000美元的测试费用甚至一次都不想测试就要开采了,还凭借自己自己的经验和平台经理辩论。如果说这个领导不懂技术,那么作为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一个个都放弃了自己作为钻井专业人员的操守和职责,虽然有疑虑但是却在稍微的压力和上司的犹豫同意下就放弃了坚持,得过且过,最后造成灾难,能说没有他们的责任么,能说他们也曾怀疑过就没关系了么。看到最后男主的失声痛苦,我想就说明了一切,所以当你作为一项工程其中某一项环节的参与者时,你是否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作用,你是否有坚定的态度和充足的责任感让你可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在岗正确的完成这天的工作。

作为海上石油开采这种庞大复杂且存在超多危险的工程中,每一步都应该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每一环节都实施到位,有问题、疑虑必须解决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绝对不能带着 问题进行作业,保持强烈的安全意识。而英国石油公司这次灾难的发生就是没有做到这些,才造成了这场悲剧。影片中,当钻井平台已经爆炸,大家都要上救生艇时,其中有一个当时坚持不做测试就要开采的人,救援负责人发给他一个哨子,说有啥意外的话可以吹哨子等待救援,而他还放在嘴中试了一下是响的,这就是一种讽刺,当直接关系到自己生命时才知道严谨认真负责,但是那时候当他赞成不测试就开采的时候,他的态度丢去哪了,那时候就没想到丢弃严谨认真负责所要付出的代价么?

所以我觉得各行各业都可以从这部灾难电影中学到教训受到教育,特别是从事高危行业的工作人员,如天然气、煤化工、煤矿等。

最后一点感受,实际上是我看到电影某一处时突然的感想。当救生艇装满人要出发前,钻井的吊车一直在剧烈撞击平台的铁架,如果继续撞击的话有可能会导致整船的人都逃不出去,死在船上。但这时候有个工作人员说不行,他预示到可能的严重后果,他立马做出了选择,毅然的爬了上去拼尽全力的停止了转动的吊车,解除了大家的危险,下面的人们整个过程都在为他加油。最终他死掉了,因为井喷造成大爆炸来临,火光冲天,他直接被撞击了下去。世界还是需要英雄主义的,需要面临死亡的威胁时,有个勇敢的人能够挺身而出,他可能凭着自己的那份勇气和英雄气概,忘掉小我拯救全世界。这个人在上去之前一定也看到了危险性,甚至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一去不复返,但是他还是做了。只能说明他是个英雄,他的死会被大家世代纪念,勇敢的心是美丽的。

《深海浩劫》观后感10

刚看完电影回来,说说感受,有三点:场面震撼,受教,需要英雄。

首先我看电影很喜欢大场面,所以这部电影的宏大场面已经达到了我心里的预期,有很多场面真是可以让我肾上腺素飙升了。钻井平台的三次爆炸,每次爆炸之前都绷着神经小声喘气了。但是狂暴的爆炸来临的时候只能被震撼身心,情绪翻涌。听说是变形金刚团队做的特性,看来还是很。

这部电影给我的另一个强烈感受,感觉这完全可以当一部教育片来看。可能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与男主的身份有相通之处,所以感受就是工程实施需要遵照流程,偷懒应付就会潜伏祸端。该石油泄露造成的原因是英国石油公司为了赶进度早盈利,所以减少必要的测试,影片中介绍的按照开发流程需要进行多次的正负压测试和水泥胶结测试。但是一切只向钱看缺心眼的领导确为了省时间和省去125000美元的测试费用甚至一次都不想测试就要开采了。如果说这个领导不懂技术,那么作为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一个个都放弃了自己作为钻井专业人员的操守和职责,虽然有疑问但是却在稍微的压力和欠打嘴的上司的几句瞎哔哔下就放弃了坚持,得过且过,最后灾难造成能说没有他们的责任么,能说他们也曾怀疑过就没关系了么。看到最后男主的失声痛苦,我想就说明了一切。所以当你作为一项工程其中一项环节的参与者时,你是否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作用,你是否有坚定的态度和充足的责任感让你可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在岗位一天就正确的完成这天的工作。

作为石油开采这种庞大复杂也存在超多危险的工程,每一步都应该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每一环节都实施到位,安全意识强烈。而英国石油公司这次灾难的发生就是没有做到这些,才造成了这场悲剧。影片中有一处我觉得好笑的地方,当钻井平台已经爆炸,大家都要上救生艇时,其中有一个当时坚持不做测试就要开采的人,救援负责人发给他一个哨子,说有啥意外的话可以吹哨子等待救援,而他还放在最终试了一下是响的。感觉真是讽刺,当直接关系到自己生命时才知道严谨认真负责,但是那时候当他赞成不测试就开采的时候,他的态度丢去哪了,那时候就没想到丢弃严谨认真负责所要付出的代价么?

所以我觉得各行各业都可以从这部灾难电影中学到教训受到教育。

最后一点感受,实际上是我看到电影某一处时突然的感想。当救生艇装满人要出发前,钻井的吊车一直在剧烈撞击平台的铁架,如果继续撞击的话有可能会导致整船的人都逃不出去,死在船上。这时候有个工作人员说不行,他预示到可能的严重后果,他立马做出了选择,毅然的爬了上去拼尽全力的停止了转动的吊车,解除了大家的危险,下面的人们整个过程都在为他加油。但是最终他死掉了,因为井喷造成的大爆炸来临,火光冲天,他直接被掀了下去。我当时就觉得世界还是需要英雄主义的,需要面临死亡的威胁时,有个勇敢的人能够挺身而出,他可能凭着自己的那份勇气和英雄气概,忘掉小我拯救全世界。这个人在上去之前一定也看到了危险性,甚至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一去不复返,但是他还是做了。只能说明他是个英雄,他的死会被大家世代纪念。勇敢的心是美丽的。

看这部电影给我的不限于上述三点感受,觉得看到好多处都会给我一些感想。对电影的情节推进或人物刻画或者特效等也没什么自己的见解,但只想说全程看下来感受颇多,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20xx年也许以这部电影画个句号也挺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草的力量作文 500字作文高中 关于互联网的英语作文 心中的英雄英语作文 二年级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第一次自己睡觉作文400字 什么真好作文 方特一日游作文300字 长城解说词作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作文 我家的一个星期天作文 写秋天作文 关于帮助的作文400字 七下作文 打屁股故事作文 韦神作文 什么值得珍惜作文 书山有路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老师300字左右 猫和老鼠作文 冬作文200字 妈妈二三事800字作文 以微笑为题目的作文 感动作文150字 相互理解的作文 我的新老师作文400字 趵突泉作文500字 关于倾听的作文 我爱我的父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