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小学写作教学中语言的养成策略论文

2021-06-07 14:40:03
相关推荐

中小学写作教学中语言的养成策略论文

一、什么是有张力、有滋味的语言

什么是有张力、有滋味的语言?即句子或语词似小而实大,除了表面的含义之外,还有深层的含义。或者,句子或语词的遣词造句方式有“陌生感”,能激发、碰撞出读者内心已有的情感与思维的积淀,能使其回味、咀嚼或感悟,能使其产生思考、联想、想象或回忆,进而促使读者再度创作,产生新的内涵或意义。一般而言,词语之间的搭配愈巧妙,语言的张力就愈强,滋味也就愈浓醇。比如,文学经典里,鲁迅的《野草秋夜》的第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再如新生代写手里,郭敬明的《左手年华,右手倒影》《悲伤逆流成河》《夏至未至》《最小说》等。还有《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B卷)中的《窗外有棵天堂树》(范仲毅,初一)、《马可以是蓝色的》(刘潇潇,高一)、《阳光很活泼》(张炜,高二),单单看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小作者对语言滋味的孜孜追求。如果上述例子出于名家和全国重量级作文比赛的获奖选手,那再让我们看一组普通男生女生的遣词造句。附:成长就是一场兵荒马乱的痛。———《鹰志》,温州第十七中学,七年级,陆力豪遇见你们的那一年,闻得到花香。———《说师》,温州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李想青春,就是因为一次小小的叛逆,而错失生活中的那一次感动。———《说师》,温州第十七中学,七年级,陆力豪但,谢谢你们,曾经慌乱过我的似水年华。(结尾)———《照片是窗》,温州第二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叶梓这个夏天,我遇见了最美丽的自己。(结尾)———《我的病》,温州**中学,七年级,叶卓颖那是一个踩着别人影子,却找不到自己影子的地方。———《在有许巍的日子里》,温州实验中学,七年级,金中昊结束之后写在开始之前。———“一场核战过后,最后一个地球人孤独地坐在房间里……”续写,温州绣山中学,七年级,林恒旭这些句子,滋味隽永,令人再三回味,但从它们遣词造句的方式来看,我们会发现,它们所选用的词汇也大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常用词,而之所以产生滋味,与它们巧妙的词汇搭配有关。所以,一个人的写作语言是否有张力,张力的强弱又如何,与他词汇量的大小关系不大,而与他能否进行词汇与词汇的搭配、搭配能力到底有多大关系密切。显然,这种能力必须以强大的“语感”养成作为基础。在此,我们也试着提出自己的“语感”概念———所谓语感,就是对有张力、滋味乃至文化蕴藉等的语言的感知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的语感的建立其实就是养成一种语词搭配的能力。这种搭配愈奇妙、愈匪夷所思,给人的阅读审美感受就愈强;一位写作者的这种搭配能力愈强,他的语感能力就愈强大。

二、写作语言的养成策略

我们认为,写作语言的养成是一个“建立”“塑造”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积累”问题,它是一个语感建立与建构的过程,应该在若干前提条件下进行和完成:

(一)时间的节点

一方面,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复合式活动,而写作的诸种“能力下位”无一不与成长、成熟相生相伴,情感是这样,思维是这样,语言和逻辑更是如此,也就是说,伴随着孩子的成熟、成长,这些能力才有了逐渐具备的可能。另一方面,我们的写作教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习,面对的是人与社会,复杂的人与社会单靠智商、智力是无法完全认知的,它更需要被教学者阅历的积累、经验的养成、情感的丰富。所以,写作教学本质上是追求长大、追求成熟的教学。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写作语言的发展存在一个明显的飞跃期。四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会由“不通顺”转变为“通顺”,然后逐渐向“流畅”发展,这一时期,男生和女生的语言变化几乎是同步的,没有明显的差距。而进入六年级,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一部分女生的写作语言突然变得成人化、成熟化、忧郁化、青春化了,相比五年级时候,她们的写作语言有了明显的飞跃。但是六年级男生的写作语言普遍停留于“流畅”的阶段,男生语言的这种质变往往要等到他们进入中学之后。基于此,我们认为学生写作语言目标的建立存在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青春期。如今,九年义务制教育从“6+3”转为“5+4”,就是因为小学———童年的时间缩短了,相较以往,孩子们更早地进入了青春的世界。我们把六年级作为青春的起点,当然,这个成熟的门槛不是一概而论的,更准确地说,把六年级作为青春的起点,其实针对的是大多数女生,而绝大多数男生显然“大梦醒来迟”。在女生们已经纷纷“为赋新词强说愁”,忧伤的文字如解冻的溪水潺潺游走于笔端之时,懵懂和没心没肺的追逐打闹还要伴随男生们相当长一段岁月。这个差异人所共知———女生的身体发育要比男生早一、二年,于是,心态的青春化、幽微化当然也要随之提前。除了性别导致的差异外,城市和乡村孩子的成熟先后也不同,城市孩子的成熟普遍早于乡村的孩子。“5+4”模式之所以从上海策源,究其原因,城市,尤其大城市的生态现状对孩子的成熟显然颇具催化作用。城市中以添加各种化学添加剂尤其是催长素为特征的现代食品的泛滥,营养过剩、运动稀缺的家庭养育方式,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种种成人化的暧昧言说,网络时代防不胜防的“很黄很暴力”等,无不催化着孩子们早早走向成熟。而乡村的孩子受这些现代文明的冲击要小一些,他们的成熟也要相对晚一些。迈进青春期的孩子,情感日益细腻,思维的抽象化程度迅速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逐步深化,主动探究的意识开始萌发,也对身边各种新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感知、思考和领悟,抓住青春期这一写作语言养成的关键期,促成正确的写作语言行为模式的建立。

(二)思考的条件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有张力的语言需要一定的思考、感受能力来揣摩与创造,深刻的思考与有张力的语言其实是一张纸的两面,密不可分。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奇怪的是,直到现在,真正理解并重视它的写作教学指导者仍然不多。其实有什么样的思考力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或睿智,或朴实;有什么方式的思考就有什么方式的语言,或感性,或理性。思考是发动机,推动我们创造个性化的优美语言。而对一个初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此时写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造语言,因为踏入青春门槛的他们对身边这个世界刚开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反省,这个时候打造他们自觉的语言意识,是应该、必须也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但是,“好词佳句”论得抛弃了,换言之,好词佳句无法完成改造语言的重任,语言的质地、张力或者简言之优美,只能通过思考来完成。所以,学生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学会思考,建立先进的思考方式,笔下才能流淌出富有知性和弹性的漂亮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拓展思考深度、优化思考方式。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角度审题,并从中找到最别致的切入点。比如写“成长见证物”,大多数学生在长期的思维定势影响下,第一反应可能是选择一个陪伴自己成长的实物来写,这样的选材显得老套,很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状况。实物类选材若想在同题作文中出彩必须要有其他亮点,但这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其实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作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选材,使文章别致。以“成长见证物”为例,能够见证你成长的一定是实物吗?是否还有一些非实物的东西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呢?只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不难发现,其实除了一些实物,还有一些非实物的、精神上的东西见证着我们的成长,比如心中的一个信念、一个想要远行的梦想、一句启迪智慧的名言等,而这种非实物类的选材显然要比实物类的选材更别致、更新颖。所以,一旦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他们就一定能在众多的思路中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最好的表达方式,那么他们自然能写出最真实的情感、最优秀的作文。2.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克服学生习作内容单一、思想不够变通而导致的写作窘况,引导学生挖掘同一写作材料的多意性。如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家乡”的文章《感受(填故乡地名)》(以“感受温州”为例),教师可以不断拓展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多种立意:描写温州美丽的自然景色,如雁荡山、江心屿、南麂岛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描写温州的特色民俗,如瓯绣、细纹刻纸、黄杨木雕等,以此体现家乡浓厚的生活气息;描写温州的名人故居,如谢灵运故居、朱自清故居、王羲之故居,踏著名人的足迹感受家乡悠久的人文底蕴;描写藏迹于温州大都市中的小街小巷,如朔门街、七枫巷、庆年坊等,感受家乡的优雅宁静;还可以写写温州的特产,如灯盏糕、鱼丸、长人馄饨、瓯柑等,用自己的笔写一写舌尖上的温州……总之,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考方式。3.同一材料,多种文体学生的思维是个性化的,有的学生善于描写和抒情、有的学生善于思辨、有的学生善于想象和联想,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文体的思维训练。如话题作文“路”,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在路上发生的几个细节,然后感悟“路”的内涵;也可以写成思辨散文,先亮出观点揭示“路”的内涵,然后旁征博引、层层印证;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化身为一条“路”,运用自己强大的想象力揣摩“路”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道出“路”之内涵。教师要明白,使学生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快乐作文,培养写作兴趣,也是写作教学的目标之一。

(三)阅读的条件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普遍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只要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实现写作语言的改造。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广义上说,大量的阅读对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读物都能帮助学生的完成写作语言的改造。有些读物可以直接帮助学生改造写作语言,见效快;有些读物能够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写作语言,但是见效缓慢。总之,教师要重新认知阅读对写作语言的改造作用,正确地开展写作背景下的不同价值目标追求的阅读指导:1.廓清写作背景下的的阅读误区我们发现,每册中学语文教材后面都有“名著导读”,新《课标》也对中小学生的名著阅读量给出了建议,诸如此类的原因使一批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主张“唯名著论”。其实,名著对于学生写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格养成和人文素养的积累上,其作用并不在于改造写作语言。而且阅读名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即使对写作有帮助那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此外,老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学生多看作文选,但是市面上的作文选良莠不齐,又普遍缺乏有效性,这般现状使“唯作文选”阅读也很成问题。明确地说,“这种‘浅阅读’若成为写作背景下唯一的阅读生态,将无法建立学生的写作可持续发展力,是一种只见眼前不及将来的功利化阅读。”[2]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背景下的有效阅读写作背景下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写作能力进行不同的阅读指导。经过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文学名著主要可以深化思想、培养人格;报纸、杂志等一切健康的杂书则有助于学生建立写作视野。针对写作语言目标的建立,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阅读那些经过语言改造的,具有张力、弹性、质地、智性的语言的同龄人的习作。但是,同龄人习作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要选择那些写作语言目标已经建立的,具有张力的、质地的、智性的、滋味的语言的作品。而普通作文选显然难以担此重任,我们推荐的是历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选。“新概念作文”提倡语言的个性化,反对空话、套话。仔细品味“新概念作文”的写作语言,就会发现这些作者的语感很强,语言突显张力和智性,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可谓“竭力追求动态感、色彩感、质地感和新鲜感,力图摆脱陈词滥调,有的语句甚至超越常规的语言组合规则,虽有悖于常规却赢得了灵性”[3]。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阅读“新概念作文”的学生比不阅读的学生更容易建立或改造自己的语言,因为“新概念作文”是同龄人的作品,讨论或抒发的均是学生的心声,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新概念作文”式语言的模仿或借鉴也来得更直接且迅猛。当然,伴随着语感的进步,学生会逐渐超越对“新概念作文”式语言的模仿和借鉴,开始创造自己的漂亮语言。3.及时反馈,不让课外阅读放任自流中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自我约束力较差,课外阅读作业往往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因此,建立阅读反馈制度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保障,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重要手段。

(四)语感养成的自觉意识

“人们总是在听、读活动中形成语感,然后用于说、写活动,听、读是说、写的基础。”[4(]P。62)文章的创造者必须要有养成语感、追求张力语言的自觉意识,才能更有成效地阅读语言、创造语言。因此,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好的语言养成要在好的语感的基础上建立,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揣摩的意识并时时练习。1“.读”出语感来朗读对于书面语言这种视觉语感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对语调、语气的把握。想要克服这一弊端,只能靠一次次的朗读、纠正、保持。朗读有助于感觉文章独有的韵律和节奏,有利于感知文章传递的思想感情,还有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默读,实际上就是一个品味、揣摩、思维、联想的过程,是知识与感受力巧妙结合的过程,也是深入阅读与体味的过程。默读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拉近其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在默读文本、品味行文对话时,能够从一句、一词、一字甚至一标点中涵泳体味语言,逐步积累语感。2“.听”出语感来古语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相比书面语言这种缺乏直接性、现场性的表达方式,“口头语言的声响性对于精神活动来说具有无与伦比的适切性”[4(]P。62),所以,“听”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音,因为语音往往与思想相吻合。王尚文先生认为“,语音不仅指称事物的概念,而且重现了事物所引起的感觉,充满着说话者的生气,因而与人的自我意识十分接近,甚至可以说是自我意识本身。在思想的各种表达方式中,语音为最佳手段。”[4(]P。190)因此,学生要学会倾听,时时感受并自觉揣摩。本文来自于《语文教学通讯》杂志。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简介详见

(五)模仿并创造的实践

词语的奇妙搭配是一种高超的创造,对新学者来说,走向创造的捷径从来都是模仿。1.学生建立自觉的模仿、创造意识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自觉地进行模仿,因为这种迁移能力对提高学生写作语言水平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对其自身语言行为模式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某学生在其作文《硬汉,松》的结尾这样写道“:冬天还没过去,可我心中的春已经来临。”不难发现,这位学生创造性地对雪莱的名句进行改造并化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文章不但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而且表现出了“松”的硬汉精神。在写作中,学生进行模仿并创造的例子其实有很多,如“流年转瞬,岁月翩然,风景旧曾谙”(选自学生习作《窗外》),模仿了白居易《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句;“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快乐的蚤子”(选自学生习作《猪的快乐哲学》),模仿了张爱玲《天才梦》中“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一句;“当青春的列车驶过时,或许我们会发现。有那么一些男孩,教会我们成长。那些女孩,教会我们爱”(选自学生习作《青春驶过———说说林雨翔》)模仿了郭敬明长篇小说《夏至未至》的结尾句。2.教师设立语言训练环节,激发学生的实践行为“仿”不是机械模仿,不能生搬硬套。前文已提到富有张力的语言源于词语的巧妙搭配,其实教师设立语言训练环节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掌握这种词语搭配的能力,究其本质,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作家许知远曾说过:“我们快乐,却不幸福。”这句话很有味道,如果我们用正向的、常规的思维来看,我们会认为快乐的人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为什么他却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呢?我们再用逆向的、发散的思维来看,其实“幸福”的内涵要比“快乐”丰富得多,“快乐”其实只是幸福的内涵之一,就像“痛苦”“孤独”“等待”同样也可以成为“幸福”的内涵一样。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快乐”是一种情绪,而“幸福”是一种状态,“快乐却不幸福”其实是大状态下短暂的小情绪……随着思维的发散,我们的解读也趋于多样化,语言的滋味也越来越丰富。再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写道:“没有人是完整的。”我们都承认“人是不完美的”,但是我们似乎很难接受“不完整”这个说法。但是从逆向思维来看,我们又的的确确是“不完整”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的成长就是一个逐渐丢失的过程,丢失了记忆、丢失了婴儿期、童年、青春……,“丢失”本身就意味着“不完整”。罗曼罗兰仅用7个字就诠释了一个真理,“完整”一词发人深省,更使读者常思常新。这种词语巧妙搭配而产生的效果正源于逆向思维的支撑,所以教师应立足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激发学生模仿和创造的实践行为。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写作语言能力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从《课标》的相关要求出发,结合中小学写作教学实践,对中小学生写作语言现状进行分析、反思,最终针对建立中小学生的写作语言行为模式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能为当下中小学生写作语言能力的养成提供一份参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三卷高考作文 从那以后作文 游北京作文400字 描写打雪仗的作文 滑雪作文200字 故乡作文800字高中 换个角度看问题作文 以时间为话题的作文 我的城市我的家作文 西游记作文600字 社会实践作文800字 做时间的主人作文 冬景作文500字 关于玩雪的作文 myfather英语作文 有你真好作文开头结尾 写邓稼先的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开头结尾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给我一双翅膀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800字 我的家族日语作文 学习的目的作文 故乡的春节作文 什么真了不起作文 走过那个拐角作文 记事的作文400 满分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我的新年计划作文 快乐的假期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