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关于《汨罗之思》的 阅读题答案

2021-07-01 13:10:02
相关推荐

关于《汨罗之思》的 阅读题答案

汨罗之思

①在中国的河流中,汨罗江远算不上波高浪阔源远流长,但却是一条名闻遐迩的圣水。它温柔而温暖的臂弯,曾先后收留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不过,一位在下游,今日的汨罗县境,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如今的平江县域,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墓地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阳晨雾,还有偶然在坟头点燃的几炷清香。

②大历五年秋冬之际,杜甫出峡入湘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后,准备顺湘江而下,回归河南故里。然而,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世星即告陨落,他年幼的儿子宗武只得将父亲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平江杜墓。如果你远道前来,不仅可以一瞻遗迹,而且风行水上山间,鸟过田头陌上,还会向你叙述许多有关杜甫的传说。我居杜甫曾经流寓过的长沙,虽然离平江地不远,而且心向往之,但人事倥偬,竟然直到最后的一个秋冬交割之日,才得以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

③车出平江县城,驰过汨罗江大桥,往南行二十余里,即至杜甫墓。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怆然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这,就是我们的千秋诗圣最后的安息之所了。杜甫生地是河南,死所为湖南。黄河之南与洞庭湖之南,他和水结下的真是生死缘,更何况他一生坎坷,最后除了飘泊于西南天地之间,就是将自己一家老小满怀忧愤托付给水上的一叶孤舟。他晚年流落湖湘,虽然兄弟音讯不通,然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的浩阔景象也曾一度鼓舞了他已老的壮心;虽然李白、高适、孟浩然等老朋友皆已先后故去,自己也老而多病,然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扰攘的苦难时代。岁云暮矣,思之如何?在一年将尽之时,他忧心如焚的仍是水深火热中的百姓黎民。他的绝笔诗固然多有身世之悲,托孤之痛,但却仍然不忘时代的动乱和人民的痛苦,这就不仅是穷年忧黎元,而是生死以之了,这是何等高远博大的.襟怀啊!我们临来匆匆,未及准备香烛,只好在墓前久久默然低首,燃点一炷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心香。

④秋风吹来,墓草萧瑟。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我不由想起杜甫生前身后的凄凉。忠厚谦逊的他,于前辈、同辈和晚辈的诗作,他奉致了许多景慕、褒扬与提携之辞,对那些诗名不盛官位不尊而确有才华的诗人呢?他同样是乐道人善,本身有至高成就却胸怀宽广,厚以待人,没有进入主流社会获得一官半职,时人也缺少慧眼,未能识珠。他死后不久,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到大历末年二十六位诗人的作品,杜甫竟然未能入列。

⑤世上许多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常常得不到认识和赏识,有如明珠暗投于尘封的角落,好似良骥局促于偏远的一隅,有的人还屡遭厄运,抱憾甚至抱恨终生。然而,有些人却僭居高位,浪得虚名,肥马高车,锦衣玉食,一辈子似乎活得有滋有味。怀才不遇而困顿一生的杜甫,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暮年,他得到郭受与韦迢的赞扬,虽说他们是文坛的无名之辈,虽说杜甫和他们是浅友而非深交,但在杜甫凄凉寒冷的岁月,那不是如同两盆炉火温暖了他那颗已经冻僵的心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如此评价和叹息李白,不知他对自己是否也有这种预感?杜甫和李白一样有千秋万岁之名,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李白的故里与墓地我还无缘瞻拜,但河南巩县现为巩义市的杜甫故居,却依然寒伧,杜甫墓园也只是封土一堆,青碑一块。

⑥于是,在汨罗江的上游,在拜别杜甫墓之际,在惟有江声似旧时的千古江涛声里,我轻声吟诵北宋初年徐屯田一诗,权当专程来谒的心祭: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作者:李元洛,选文有删节)

11.文章追怀杜甫,为什么开篇却引出与汨罗江魂魄相依的伟大诗人屈原?(6分)

12.联系上下文,请体会文章第二自然段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哪些思想感情?(6分)

13.纵观全文,在作者的深情追思中,杜甫是个怎样的诗人?请简要概括。(6分)

14.从全文看,请联系现实探究作者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所引发的议论文句的深刻内涵。(7分)

参考答案:

11.参考答案:①这样写与杜甫形成对比;②两人都是伟大的诗人,都与汨罗江结缘,由屈原起笔很自然;③但境遇天壤之别,屈原受后人厚待,而杜甫却少人拜谒,进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参考答案:①这里既写出了杜甫病亡平江僻壤时的凄清、孤寂与无奈,②饱含作者的体恤之情;③又抒写了自己心向往之而又不能及时拜谒杜甫墓的歉疚之情。

13.参考答案:①杜甫才华卓著,有至高成就却遭遇坎坷;②杜甫忠厚谦逊,乐道人善,对于前辈、同辈和晚辈的诗作,他褒扬、提携;③杜甫胸怀宽广,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即使自己老而多病,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扰攘的苦难时代和黎民百姓。

14.参考答案:这里作者内心的愤懑袒露无遗,这些文句的深刻内涵即如果一个民族冷落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够让才华卓著的人用于当世而仅有千秋万岁之名,那么这个民族不免让人感到悲哀。作者在为杜甫鸣不平时进行了一种文化的反思,这反思发人深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6级作文模板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 一道风景线作文 母爱作文600字 读后感作文300字 节日作文600字 校园生活作文 陪伴作文 小学生作文 动物园作文 月亮作文600字初一 家乡美景作文 榜样作文 读后感作文400字左右 我的家乡作文400字 优秀作文摘抄 写人作文600字 八年级作文 挫折作文 关于春天的作文 关于爱的作文 二十年后的家乡作文400字 青春的作文 不该错过的风景作文 中考优秀作文 亲情作文 挠脚心作文 环保作文 数学作文 表白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