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

2021-07-04 13:25:03
相关推荐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④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⑤见:同:现。

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辛弃疾写了好几首农村词,这首《西江月》是比较突出的一首。它通过对自然界风光的描写,来表现农村的生活和心情的。黄沙岭在江西上饶之西。辛弃疾隐退上饶带湖时,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词里只选用夏夜一晴一雨两个镜头: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上片通过三种动物:鹊、蝉、蛙来写晴,是有详略、深浅、主次之分的。首先以惊鹊写明月,因为明月出来了,枝上的鹊儿见光惊飞,离开枝头。“别枝”在这里作离开枝头解,与苏轼诗“月明惊鹊未安枝”同意,不是“蝉曳残声过别枝”作另外一枝解的“别枝”。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气很热,为下片写雨作伏笔,头两种动物都还只有略写、浅写。最后写蛙。“稻花香里说丰年”两句,表现了丰年人们喜悦心情。看见稻花,闻到稻香,可知年成,但是在稻花香里说好年成的却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因为在人们内心异常高兴时,往往会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也都沾染上人们的喜悦心情,涂上愉快的色彩。蛙与丰年原无必然的联系,现在由于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所以听到蛙声,感到它似乎也为丰年而欢唱。无知之物尚且如此,曾经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在丰收在望时的兴奋心情,更是可想而知了。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比正面写丰收,要生动、深刻得多了。

下片写雨。雨前天空已经起了云,天上只看见七八个星星,那是在云层里透漏出来的,说它只有少数的七八个,是写云层之密,预示了未雨时已有雨意。卢延让诗:“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也是用“七八个星”来写雨前的天象。第二句写雨来。山前忽然飘下了“两三点雨”,这是夏天骤雨来临的前奏,不是写春雨。末两句写行人的先焦急后喜悦的心理:他曾记得在那土地庙树林旁边,有一片茅店,可以避避雨。他急急忙忙地过了溪桥,拐了一个弯,那片茅店果然在“社林边”出现了。写出了行人的喜悦心情,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喜悦心情。

这首词挑选了几件小事物,来描写农村风光。既写了景,也写了人。不但真切地描绘出一幅农村夏夜的画面,而且表现了农村的丰收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作者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能给人以相当丰富的美的享受。在宋代描写农村的诗篇中,它不愧是一首名作。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 (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 的心情。

2.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湖北仙桃等市中考试题

1.夏夜(同时扣住“夏”和“夜”两个元素即可) 闲适(或:淡泊、喜悦、欣慰、怡然自得)

2.(1)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2)词人(作者)与同伴;(3)夜行人;(4)蛙儿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的滋味作文 地震作文 作文期待 作文技巧 那一刻我长大了500字作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400字优秀作文 穿戴式跳d放在里面逛超市作文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作文400字 乡情作文600字初一优秀作文 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300字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500字 他感动了作文500字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300字 我的微幸福作文 窗外作文800字初二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成长的脚印作文 我的童年作文400字 让我欢喜让我忧作文 因为有了你作文 friendship作文 闲不住的奶奶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400字 我熟悉的一个人作文 代写作文 知足常乐的作文 我喜欢的一个人作文 我们一起走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