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走向胡杨》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2021-07-19 14:45:02
相关推荐

《走向胡杨》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走向胡杨

刘醒龙

(1)去新疆,第一个想起的便是胡杨。

(2)小时候,曾经有一本书让我着迷。那上面将塔里木河描写得神奇而美丽。当年苏联专家曾经否定这儿可以耕种。沿着天山山脉脚下的公路往喀什走,过了达坂城不久,便遇上了大片不知名的戈壁,活着的东西除了一股股旋风,剩下的就只有趴在四只轮子上的汽车了。往南走,左边总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右边永远是天山雪水冲积成的漫坡和一重重没有草木的山脉。

(3)汽车跑了两千多公里,总听见兵团人说,只要有水,这儿什么都能种出来。兵团的人还告诉我,胡杨也分雌雄,母的长籽生絮时像松花江上的雾凇。胡杨的花絮随风飘散,只要有水它就能生根发芽,哪怕那水是苦的涩的。爱垦荒的王震将他的部队撒到新疆各地,随着一百二十个农垦团的成立,荒漠上立即出现了一百二十个新地名。在墨玉县有个叫四十七团的地方,那是一个几乎完全被沙漠包围的兵团农场,农场的生存条件已到了不能再恶劣的程度。农四十七团的前身是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进疆后这一千多名官兵便留下来,为着每一株绿苗每一滴淡水,也为着每一线生存的希望而同历史抗争。从进沙漠,五十年过去了,许多人已长眠不醒,在地下用自己的身体肥沃着沙漠。活着的人里仍有几十位老八路至今也没再出过沙漠。另外有一些老战士,前两年才被专门接到乌鲁木齐住了几天。老人们看着五光十色的城市景象,激动地问这就是共产主义吗?对比四十七团农场,这些老人反而惭愧起来,责怪自己这么多年做得太少。在他们中从没有人后悔自己的部队没有留在北京,也不去比较自己与京城老八路的不同之处。他们说,有人做牡丹花,就得有人做胡杨;有人喝甘露,就得有人喝盐碱水。

(4)兵团人有句名言,活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上,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在那些除了兵团人再无他人的不毛之地,兵团人不仅是活着的界碑,更活出了国家的尊严和神圣。他们放牧着的每一群牛羊,都无异于共和国的千军万马。兵团人耕耘着的每一块沙地,都等同于共和国的千山万水。

(5)在新疆的最后一天,周涛赶来送别。我们没有谈到诗。我们谈酒。

(6)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

(7)和田是绕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折返点。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独自站在沙丘后面,来时的足迹,像时钟上的最后一秒,又像身临绝顶时最后的绳索。仿佛在与末日面对面,人很难再前行一步。兵团人在车上悄然睡去,他们曾经从沙漠这边进去那边出来,塔克拉玛干神话在他们的脚下改写得很彻底,成了日常的起居生活。车行十几个小时后,重又出现的戈壁上突然冒出几棵树干几乎粗过树冠的大树。兵团人说这就是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的次生胡杨林。活的、死的、倒的胡杨零星地散布在戈壁上,没有其他草木做伴,一只鹰和两只乌鸦在高处和低处盘旋。地表上没有一丝水的迹象。胡杨们互相间隔都在十几米以上。作为树,它们是孤独的;作为林,它们似乎更孤独。希望里有雨露,希望里有肥沃,处在半干枯状态下的胡杨,用粗壮的主干举着纤细的枝条和碎密的叶片,像一张张网去抓住没有云的空气中的每一缕潮湿与养分。白云晨雾这种亘古的印象,成了盐碱烙在胡杨树上的灰白色的苍茫与沧桑。

(8)一种树为了天地,长在它本不该生长的地方。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种人和树的沙漠戈壁有尽头。

(11)一种人和树的沙漠戈壁没有尽头。

1. 文章第六段“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单独成段,其作用是什么?

2. 题目是“走向胡杨”,行文中直接写胡杨的笔墨并不多,忽而写戈壁滩,忽而写兵团人,忽而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是为什么?请从内容和写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3. 本文语言精炼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兵团人不仅是活着的界碑,更活出了国家的尊严与神圣”这句话的内在含意。

4. 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形式,试拟写本文的第(9)段。

5. 面对五光十色的"城市,有人怨天尤人,有人纸醉金迷,甚至有人为了“追星”而家破人亡,而我们在沙漠中生活了一辈子的兵团老八路却“激动地问这就是共产主义吗”,进而“惭愧”地“责问自己”。读后你有何触动和感想?请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谈谈你的触动和感想。(不少于50字)

1. (1)承上启下,从上文写兵团人、写与周涛谈酒过渡到下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看到的胡杨。(2)单独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突出本文的写作对象“胡杨”,点明主旨。

2. (1)从内容的角度看,写戈壁滩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交代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突出表现胡杨和像胡杨一样的兵团人令人震撼的、顽强的生命力与意志力。而写像胡杨一样的兵团人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2)从写法的角度看,这样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无论写戈壁滩还是大沙漠都是为写胡杨和像胡杨一样的兵团人服务的。

3. 在那片荒凉、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兵团人顽强地生活着,创造着,是祖国大地上的奇迹;兵团人的顽强与伟大正代表中国人的意志和精神,彰显着祖国的尊严和神圣。

4. 一种人为了历史,活在本不该他生活的地方。

5. “触动”是兵团老八路的言行、思想和精神给自己的印象和震撼,“感想”是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经验,谈谈青年人该建立怎样的价值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把断尺作文 写事作文初一 那一次我真委屈作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困难和挫折作文 含羞草作文400字 漫步校园作文 英语作文字帖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作文软件下载 剥洋葱作文 广州秋天作文 和好朋友一起玩的作文 语文作文摘抄 善与恶作文议论文 小童话作文 秋季运动会的作文500字 与人有关的作文 螳螂的自述作文 你是我感激的人作文 写学自行车的作文 创新的作文素材 描写春天的优美作文 关于英语学习的英语作文 收获450字作文 成人自考作文 感谢谁的作文400字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作文 仙人球三年级优秀作文 打扫学校卫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