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广元各地过年风俗

2021-07-31 15:10:01
相关推荐

广元各地过年风俗

“腊月廿三过小年(送灶神)、腊月廿四打扬尘、腊月廿五接玉皇……”又是一年春节来临,这些都是广元人民千百年来代代传承的民间习俗。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广元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且属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故每个地域的民俗也有差异,像剑阁大肉会可谓“独此一家,决无分店”。

1、广元 除夕祭祖 初一禁忌多

清明是上坟祭祖的日子,但是在广元,除夕祭祖也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前,人们会带上鞭炮、香烛、冥纸等(有的地方也会带上烟和酒)来到逝去亲人的坟前祭奠,以表对亲人的哀思。

除夕晚上要全家团圆,因为“讨口子都有三十夜”,要“守岁”,就是要玩通宵,还要放鞭炮迎接灶神(有的地方称接神),而且整晚路灯不能关,以免灶神“回家”时“摸黑猫”。

“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吃酸菜、不能将洗脸水漏到地上,要吃绍子面、吃汤圆……”因为大年初一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为了图个好兆头,所以这一天的禁忌特别多,除了上述这些,还不能“走人户”。

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大年初七“人过年”,全家人再次聚在一起吃团年饭。而且很多地方还有“七不出门,八不归”的风俗,正月十五过元宵。

2、青川 渐渐淡去的耍牛灯、打锣

青川自古便是羌、氐、汉、蕃杂居之地,民俗风情别具特色,锣鼓草、山歌、牛歌、狮舞、龙灯特色各具。我的家乡在青川县建峰乡,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小时候过春节时,和邻居们坐在院坝里看父辈们“耍牛灯”。

“耍牛灯”是儿时最美记忆

一人撑起银色锡箔纸糊好的牛头(为示吉利,人们会在牛角上面绑上红布)、另一人弯腰躲在用布做好的“牛身子”下,旁边再加两个“跑马马”的汉子,有唱有跳,一场耍牛灯的视觉盛宴就开始了。

记得小时候因为父亲力气比较大,耍牛头的重任一般都落在他头上,邻居们对父亲精彩表演爆发出的阵阵喝彩声和掌声让年幼的我感觉“赚”足了面子,心里乐开了花,更是拍红了小手。

据父亲讲,“牛”在那时候是百姓生活中重要生产工具之一,更有甚者传说牛可通神,是玉皇大帝派下凡间来的吉利使者,所以人们便将牛看作吉祥之物。那个年代娱乐节目比较少,更没有手机、电视和网络,人们为了庆祝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便用“耍牛灯”的方式来庆祝。牛灯是老百姓的“基本灯”,耍牛灯不仅是希望每个人都沾沾牛的喜气,在新的一年里身体比牛壮,更是教育人们要像牛儿一样勤劳,脚踏实地,诚实做人。

时过境迁,现在“耍牛灯”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很少有人再记起。但它却是我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记忆,值得永远珍藏。

3、竹园打锣迎新年

青川竹园一带一直传承“逢年过节”也要敲锣打鼓的习俗,俗称“打锣”,以图喜庆。打锣一般是在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后进行,用欢快的锣鼓声来除去陈年的晦气,迎接崭新的一年。

记得小时候老家会打锣的男性长辈很多,年夜饭后,4个人围在火炉前,一个拿“马锣”,一人拿“大锣”,一个拿“擦碰”,另一个人则负责擂鼓。打锣有很多口诀,比如“长九锤”,他们分先后顺序逐一按照口诀来进行,直到将所有口诀打完。

儿时很喜欢和小伙伴听父辈打锣,那铿锵有力且富有节奏的声音听起来很美,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一样。但随着年龄增长,生活越来越好,玩的东西多了,春节打锣的习俗便渐渐淡了,春节年夜饭后的娱乐活动被看电视、上网和打牌代替。偶尔父亲也想将人们早已遗忘的习俗重拾起来,但终因会打锣的人越来越少而不得不放弃。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就是过大年,青川竹园一带却是正月十四过大年,俗称“十四夜”。当晚全家人围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后,就表示今年的春节过完了。

4、元坝 “车灯调”重新唱起来

说起元坝的"民俗,和我市其他地方都大同小异。有所不同的是,元坝区的村民一般在腊月初开始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在春节前后不定时表演。还会在春节期间开展运动会,其中以打篮球居多。

近几年,为了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区政府专门下拨资金,用于民间组织文娱活动。一些被人们遗忘的剧目和民间舞蹈,现在又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比如说元坝虎跳一带就有虎跳山歌《车灯调·茶园将军》,早前一直被人们传唱表演,后来因为出门务工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自发的集体表演活动就越来越少。加之该调是口口相传,现在会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各类文化活动又渐渐活跃起来,《车灯调·茶园将军》这种传统曲目又被人们重新拾起,并且有的乡镇成立了业余表演队,在春节前后下乡巡回表演。古典的服饰和优美的唱腔,受到了群众的喜爱。

除此之外,欢快喜庆的紫云腰鼓,充满神秘色彩的射箭提阳戏,都是元坝区人民春节期间的精神食粮。被誉为院坝里的“歌舞团”的提阳戏,常演剧目有《孟姜女哭长城》、《姜子牙挂帅》等,戏中的钻火圈和上刀梯等节目,给节日期间的乡亲们带来了很多乐子。还有昭化古城的彩莲船、马儿灯和老年舞蹈队的各种精彩表演更是给节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苍溪 正月十六游百病

苍溪人有个传统习惯,从小就跟孩子讲“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的习俗,说只要正月十六出去一游,就能把病痛丢在山野里,保准这一年不生病。这一天,家家户户大门挂锁,出去游山观水,风雨无阻。

对于“游百病”风俗的由来,有一段有趣的典故。传说很久以前,天府成都被一支外来军队团团围住,水泄不通。这里历来少战火,城墙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如何抵挡得住敌侵!百姓便全体出动,挖土加固城墙。不几日,城墙见天上长,不料,人们因风寒感冒,连日劳累,城中闹起了瘟疫,许多人卧床不起,筑城人数锐减,城墙浮土也未夯实。

正月十六清晨,城外号炮响起,敌军发起攻城信号。霎时间,杀声大起,金鼓齐鸣,万箭齐发,云梯直上。顿时,守城军丁百姓奔向城墙,男女老少齐上阵,连许多患病的人也硬撑着跟上去。人们手挽手,肩并肩,踏着节拍,将新土踩得牢牢实实。守城军民脚踩实土,同仇敌忾 ,砍的砍,戳的戳,不一会儿,敌兵被杀退了,意想不到的是,那些患瘟疫的人,在分享胜利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发现自身的病不治而愈了。

于是人们认为正月十六是个好日子,走出户外能祛病消灾,从唐代起就流传下来,在这一天去“游百病”。而且这一习俗从成都向四周辐射,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在正月十六“游百病”,苍溪的“游百病”由此而来。

有趣的是,随着岁月磨砺,沧桑演变,其他地方“游百病”早已淡化,连成都本土也由“春游”替代,只有苍溪的“游百病”民俗流传至今。

6、剑阁 “大肉会”盛行800余年

剑阁县城北镇锯山垭,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月初一各举行一次“大肉会”,会期3天。

“吃大肉”,办“大肉会”,据说明代就有了,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达到高潮,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每年二月初三办会,中午开席,民众、官员、贩夫走卒一律欢迎。就餐需要买“干飞子”(餐劵)入席。远至绵阳、阆中、南部等地的群众都会前来凑会。二十多桌在空地依次排开,每桌8人,旁还有许多人或坐或站,摆龙门阵、看文艺表演,等着吃第二轮。

剑门山区的这一民俗由来已久,据悉,当地村民素有喂养大肥猪的习惯,民谚有“无猪不富”的说法。因饲养肥猪多,这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举办猪肉筵席。山区村民还挨门逐年办会,久而久之,慢慢形成了定例,并逐渐演化出了民间习俗——“大肉会”。

“大肉会”上一块大肉重达3斤到6斤左右,放上调料用小火慢慢煮上十多个小时,火候的掌握相当关键。据了解,由于历史的原因,剑门“大肉会”曾一度中断。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地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原锯山村支书、现年62岁的严贵先组织当地群众重新把“大肉会”办出来,并按照原来的习俗每年举办两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国庆游记作文300字 欣赏作文结尾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作文 爸爸戒烟作文 勤劳的爸爸作文 雷锋在我心中作文400字 幸福的滋味作文500字 中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高中作文素材名言 大爱作文 中考优秀作文500字 班级建设作文 写溜溜球的作文 贵州黄果树瀑布作文 在海边玩的作文 公交车让位作文 作文漫画老师500字 倒叙的作文500字 告知信英语作文 有关困难的作文 挫折 作文800 炒糖豆作文 考试结束后作文 高考万能作文英语 春节前奏曲作文 二三事作文600字 关于六年级的作文 感悟亲情的作文 篮球比赛作文500字 我变小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