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家乡年俗作文

2021-10-21 16:40:02
相关推荐

家乡年俗作文

家乡年俗作文1

家乡的年夜饭是清一色的饺子,而且一个晚上就要吃两顿。第一顿就是当天的晚饭,在一阵鞭炮声中,饺子出锅。最先盛出来的饺子要摆到供奉祖先的桌上,同时要在桌上焚香,桌前烧纸。待这些事情做完之后,一家人方可坐下来用餐。

第二顿饺子才是名副其实的年夜饭,但同样是吃饺子,内容和仪式却大有不同。这顿饺子一般在午夜时分吃,那一刻才被乡亲们认为是真正在“过年”。

记得小时候举行“过年”仪式,有时在上半夜,有时在下半夜,具体时间需要根据时辰的吉凶来定。究竟在哪个时辰“过年”更吉利,通常是白天先请教一下家族里的长者。至于他是如何知道的,我就不清楚了。那时候农户家里都没有电视,如果是上半夜“过年”吉利,那就在晚饭后不久进行,仪式完毕之后便早早睡觉;如果下半夜“过年”吉利,那就先睡觉,下半夜再起来进行。守岁都是大人的事情,我们小孩子是熬不住的。

近些年,“过年”仪式基本上都改在了午夜进行,春晚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家人就开始忙活着煮饺子。年夜饺子与平时吃的饺子所不同的是,其中一部分包进了硬币和红枣,吃到硬币象征着来年发财,吃到红枣象征着来年生活甜蜜……

最为复杂的当属诸多仪式和禁忌。

就禁忌来讲,首先是大年夜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即使讲好话,也不能大呼小叫;其次是水缸要满,锅里要添上水,箅子上要放上块年糕或豆腐“压锅”,灶前也不能空着,要堆上些煤或者柴禾,家里每个人的兜里还要揣上点儿钱……所有这些做法,都象征着与饮食起居有关的东西连年有余;另外,大年夜里灯不能熄,门不能锁,据说是为了祖先们互相串门儿拜年。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早已用上了电,但大年夜还是要点上蜡烛,那一夜,电灯反而成了辅助照明工具。

通常在吃年夜饭之前,没重要事情是不到院子里去的,据说大年夜里诸多凶神恶鬼(当然也包括传说中的“年”)会骚扰农家,人们这样做是为了趋利避害。煮年夜饺子之前,先要点上几个炮仗扔到院里,“啪啪”几声响过之后,就表示吓跑了所有的恶鬼……从那时起,人们才可以到院子里走动。饺子出锅之时还要在院里放一挂最响的鞭炮。对于午夜的这挂鞭炮,每家每户都特别在意。如果能够很流畅的响完,就预示着来年一切顺利,如果响到中途突然卡了壳,那么这家人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些压力……所以最好的鞭炮往往都是留在年夜里燃放。

祭拜仪式也很繁琐。“过年”时刻需要祭祀的神灵很多,除了祭拜祖先外,还要祭拜灶王爷、财神爷以及各路天神。

灶王爷从腊月廿三去天庭汇报工作,历时七天,至大年夜返回与家人一起过年,所以要在他面前焚香烧纸。财神爷主管着一家人来年的收入,人们自然也不敢怠慢,而且尤其重视,除了烧些纸钱香火,还要把事先叠好的金锞元宝之类奉献给他。对于所有的天神,都是在院子里祭拜。院内放一张桌子,摆上饺子、饽饽等供品,然后把家里最高的那一捆香(通常有80公分左右)一起点燃,再于桌前烧上一大堆纸钱……

除了祭拜这些冥冥中的神灵,人们还会在那一刻对现实中与自家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物件如汽车、大型机械、水井等进行祭拜。这些祭拜仪式同样都离不开焚香烧纸,磕头作揖,口诵吉言……

我小的时候,对这些祭拜仪式感到很神秘,而且敬畏有加。等长大以后才逐渐明白,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祝福,对福寿平安的一种期盼,对五谷丰登的一种向往,是人们对农耕时代祭祀习俗延续和发展……随着父母年事日高,手脚也变得不太利落,再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就主动去帮着他们。毕竟是在三更半夜动烟火,安全还是最重要的。我这样去做,自己也放心了,父母也高兴了,过年不就是为图个其乐融融吗?

所有祭拜仪式都结束后,晚辈就开始给长辈们磕头了。自我懂事起,我每年都会在大年夜给父母磕头,以表示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结婚后,妻子也跟我一起给父母磕头,虽然父母每次都拦着不让她跪下,但头还是在几番推让之中磕完了。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只有过门的媳妇才能磕头,未出阁的闺女是从来不磕头的,有俗语道“闺女的头贵如牛”,于是,待字闺中的姑娘因此而享有豁免权。

头磕过,年夜饭吃过,家中的老人就会给小辈们“开赏”,也就是给压岁钱。一般刚过门的新媳妇,在第一年给公婆磕头时也会得到压岁钱,再往后,每年的磕头就成了一种礼节。而孙辈们,只要是过年,爷爷奶奶从不会让他们的希望落空。

最后剩下来的时间里,人们会把新衣服准备好,稍事休息,就等着初一早晨穿上去拜年了……

家乡年俗作文2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请财神的仪式和时间上差异很大,就我家乡来讲,请财神仪式是在年除夕晚饭后进行,而且通常以单个家庭为单位,鲜见有整个家族一起请的。

除夕的晚饭千篇一律,都是吃饺子。饺子下肚之后,家里的男人们就要去请财神了。冬日天短,晚饭之后已是黑灯瞎火,所以请财神仪式常常是摸黑进行。

仪式并不复杂,只需带上些纸钱和鞭炮,来到家门外的大路上,朝着财神所在的方位焚烧掉燃放掉即可,当然,跪下磕个头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定要念上句“请财神到我家过年”之类的话语。至于说到财神的方位,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它为什么每年都要发生变化,我想这大概跟它所对应的星宿有关系吧。财神的方位可以从祭灶时贴在灶台上方的那张灶王像上查到,看清楚后,就可以直接朝着那个方向去迎接了。

财神请到后,就回到家中供奉财神的屋子,在财神挂像前点上香火。财神前焚香与别处有所不同,其它地方都烧三炷,而这里却是五炷,我小时候听说,五炷香象征着“五路财神”。

财神在民间信仰中有文武之分。文财神多指比干和范蠡,武财神多指关羽和赵公明。我们乡下大多供奉赵公元帅赵公明,这是我从观察神像中得知的,因为在他的画像周围还有四个人物,我想这应该就是《封神演义》中说到的由他统领的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位神仙了。他们五人合在一处,也正好吻合了我小时候听来的“五路财神”之说。

值得一提的是,财神是只请不送的。有些做买卖的农户家里常年都供奉着财神,一年当中的大小节日都会烧香祭拜一下。那么财神既然常驻家中,为何还要年年去请呢?我始终没有找到答案。

家乡年俗作文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乡也不例外。

我家乡在德庆县旧院村。那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连过年的习俗也别有一番风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毕就得忙开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间的一个神,每到今天,他就会告诉上帝这家人一年的.喜忧,所以人们买来麦芽糖,先上他几株香,以示尊敬,然后放一碗麦芽糖,拜三拜,让他只报喜,不报忧,这样上帝以为我们过得很好,就能让庄稼风调雨顺。

拜完灶神,大概9点左右就开始做午饭了,午饭几乎就是年夜饭的“彩排”,因为只是有些人现在来不了。

菜也有讲规矩哦!必须有两碟青菜,意思就是庄稼在夏天可以长得葱葱绿绿的,保证秋天好收成。然后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是孕妇吃或者还没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然后是一碟公鸡肉,意头是在人们满山头叫牲畜的时候不伤害到嗓子。再来1碟红鲤鱼,必须有两只,意头红红火火,年年有余(鱼)。

吃完午饭,在平时,应该是每日一次的午后休闲时光,但今天不是,2点左右就要为年夜饭开始动手了,这个切菜,那个砍排骨,这个生火,那个加柴。大约4点半有多的时候,更为热闹,新屋旧屋的柴房一共8个灶洞都塞满了柴。年夜饭得在7点前开台,必须要有三个人边吃饭,边守柴房,因为这时灶神君嘴上的麦芽糖已经快没了,没了的话,就会向上帝报忧了,不过,在家人面前,他是不会这样做的,七点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点半就OK了。

到了8点30,人们守岁肚子饿了不能再吃年夜饭的了,只能吃甜食糕点,因为今后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做了。

12点00开始了“鞭炮交响曲”,全村都放超长鞭炮,不过是有节奏的哦,这边刚烧完,那边正在烧,比年夜饭和制作过程更加热闹了!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你的呢?

家乡年俗作文4

我的家乡在湖北襄阳,妈妈说襄阳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过年的习俗自然不少。我不太懂,都是听长辈说的。襄阳的年俗,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衣。特别是小朋友,过年一定要买一身新衣服。有万象更新的意思,也有驱邪降吉祥的意思。

食。我的家乡襄阳,过年关于吃的习俗最多。吃美味的腊八糑之后,农家就开始杀年猪。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过小年之后,家家便忙着做甜酒、炸米花、蒸年馍、炸油条等等。我最爱吃姥姥炸的油条!特别是大年除夕那天的那顿团年饭,讲究特别多。有几个菜是一定要做的,比如青菜、白菜、黄豆芽、圆子、全鱼等。青菜寓意“清清计计”,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不生病。白菜寓意“百事大吉”,凡事顺利。在我的家乡,豆芽也叫“长菜”寓意“长财”。圆子意味着全家团圆,和和气气。全鱼不能吃完,要把鱼头和鱼尾留着,意味着有头有尾、年年有余。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吃饺子,寓意“得元宝”。

住。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送灶神。由于过年都要讲吉利话,而小朋友不懂事。所以,家里的春联特意写上“童言无忌”。大年夜,主人会在堂屋中烧一个平时准备的干树疙瘩。老人说,除夕夜烧树疙瘩火,彻夜通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里就会喂养出大肥猪来。除夕夜,全家围着树疙瘩火守岁,长辈打发小孩子们压岁钱。在零点时分,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家家燃放烟花爆竹,迎接喜神、财神进门。不少农妇还忙着把外面的木柴朝厨房里拿,拿得越多越好,这又叫“新年柴(财)进门,满屋堆金银”。另外,正月初四之前,不倒垃圾。不然,会倒掉新年的财运。

行。襄阳农家一般正月初一不出门,在家拜父母、守财神,初二才开始出门拜年,相互走动,恭贺问候。走亲访友,大家都会带着礼物,也叫新年“见面礼”。而且,为祝愿新的一年里出门顺利,襄阳人多会在门外的大树上贴上“出方见喜”、“出入平安”等纳吉祥的春联。

过去襄阳农家还有个“闹春客”的习俗。就正月十五之后相互请左邻右舍吃饭,过“二道年”、“喝春酒”热闹热闹。这一“闹”就一直“闹”到二月二,才算过完“二道年”,人们才一心一意投入到春耕生产第一线。

家乡年俗作文5

过了年初一,从初二开始便要去走亲戚了。走亲戚也是拜年形式的一种,与年初一拜年不同,走亲戚一般都要住下吃顿饭、喝顿酒。

“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多少年来,我们乡下走亲戚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因此初二那天走在乡间道路上的,毫无疑问都是外甥,那是他们去给姥姥姥爷、舅舅妗子们拜年;初三那天,有姑姑的就去姑姑家,没有姑姑的,就去了姨妈家;到了初四或初五,为人夫婿者,便携妻将子一起去岳父母家拜年……

有些人家由于亲戚多,所以在年后的几天里,天天要迎来送往,不是在家待客,就是外出拜年,忙得是不亦乐乎。

到亲戚家拜年,需要先给长辈们磕头,而亲戚家的长辈,自然也会给晚辈中的小孩们发些压岁钱。记得小时候,亲戚们家里都不宽裕,有时甚至只能得到5毛压岁钱,但即使那样少,心里也常常会美得不行……

走亲戚自然不能空着手,总要带上些礼物才行。现在人们都是带着大包小包,而且会全部留下。以前可不行,我刚记事的时候,人们走亲戚带的还只是几个白面饽饽。由于那时几乎没人吃得起细面,所以用细面蒸的饽饽便成了稀罕物,走亲戚时用竹筐挎上几个,没人会笑话你寒酸。即使就那样只带着几个饽饽,亲戚家也往往不会留下,最后主客双方还经常会为了礼物的留与不留而推让好长时间……再后来,生活逐渐好转,人们走亲戚时开始带一些饼干、蛋糕、罐头、水果之类的礼物,发展到今天,乡亲们走亲戚时带的礼物已经是整箱的酒水、整箱的水果、鸡蛋、牛奶以及各类速冻或者真空包装食品。

亲戚家待客,从来是竭尽所能,一定要让客人吃好喝好。过去人们都穷,一年到头不舍得吃肉,所以姥姥家那大肥的猪肉味道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为什么我们小时候都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饕餮大餐,才能得到压岁钱,才能穿崭新的衣服……今天的小孩子为什么对过年没有那么多期盼了?那是因为他们平时不缺吃、不缺穿,又有零钱花,他们的日子已经天天像过年!

过去走亲戚,那可是名副其实的“走”,因为很少人家里有自行车。即使有一辆,也都坐得满满的,通常是男人骑在中间,前面坐一个孩子,后面驮着媳妇,媳妇怀里再抱一个孩子。而那些亲戚家在邻村的,大都是步行着去串门儿。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亲戚几乎看不到骑自行车的了。经济状况好点的家庭,已经有了轿车、面包车,再不济,也有摩托车、电动车,还有的直接开着农用车就上路了……从初二开始,乡村道路上的大车小辆,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简直成了一道风景。

过年走亲戚这种风俗不知始于何时,至今仍长盛不衰,它体现着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也成了过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大家平时都忙,亲戚之间常常疏于走动,有事也就是打个电话而已,唯有到了过年,是一定要登门拜访的,你若是不去,说不定就被亲戚怪罪了下来……

家乡年俗作文6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今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阔别了三年的家乡过年,家乡那边过年有什么习俗呢?让我给你一一介绍吧。

每到年二十八和年二十九,每家每户都要自己动手做年糕和饼。年糕和饼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过年糕没有馅料,而饼的馅料就丰富多了,有芝麻、花生、椰丝和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妈妈告诉我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了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开始贴春联贴门神,红红的春联真好看。我发现家里还摆着一把带叶子的红萝卜,问了爸爸才知道原来是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晚饭后小孩子洗澡换上新衣服,大人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小孩子放烟花,大人们聊天,一直等到十二点整,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鞭炮声中,迎来了大年初一。早饭吃素,接着到邻居家串门。大年初二到初七走亲戚拜年。最热闹的要数元宵后的正月十七游神活动,当天连外出的人都会赶回来参加。“神灵”由小伙子用轿子抬着挨家挨户依次巡游,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来拜,求神灵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这就是我家乡的过年习俗。同学们,你们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来和我分享交流吧。

家乡年俗作文7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今年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回到阔别了三年的家乡过年,家乡那边过年有什么习俗呢?让我给你一一介绍吧。

每到年二十八与年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动手做年糕与饼。年糕与饼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过年糕没有馅料,而饼的馅料就丰富多了,有芝麻、花生、椰丝与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妈妈告诉我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了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开始贴春联贴门神,红红的春联真好看。我发现家里还摆着一把带叶子的红萝卜,问了爸爸才知道原来是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晚饭后小孩子洗澡换上新衣服,大人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小孩子放烟花,大人们聊天,一直等到十二点整,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鞭炮声中,迎来了大年初一。早饭吃素,然后到邻居家串门。大年初二到初七走亲戚拜年。最热闹的要数元宵后的正月十七游神活动,当天连外出的人都会赶回来参加。“神灵”由小伙子用轿子抬着挨家挨户依次巡游,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来拜,求神灵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这就是我家乡的过年习俗。同学们,你们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来与我分享交流吧。

家乡年俗作文8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我听妈妈说,她小时候过年有许多讲究,村子里年味十足。可是,我现在好像并没有感受到啊!我把我的疑惑告诉妈妈,妈妈笑盈盈地说:“现在城市里年味渐渐淡了起来,你们蒲公英假日小队可以搞一个活动,我们去农村寻找年味好不好?”听了妈妈 的建议,我们母女俩就开始了策划。

下午,我们蒲公英假日小队来到锦香来农庄体验过年习俗。农庄的一个负责人先带我们去观看杀年猪。我们看见一头母猪被泡在热水中,两个师傅用石头在母猪身上不停地敲打,我十分好奇,便走上去询问,才得知原来石头是用来刮掉母猪身上的杂毛用的。只见,两个个师傅又合力将母猪抬到一个平板上,开始剖膛刮肚。我们所有的队员都是第一次观看杀年猪,觉得新奇而有趣。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这使我想起了一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可见以前的时候,人们生活贫苦,过年时能吃到猪肉便是极大的享受了。

看完杀年猪,我们就开始打年糕。我们把手洗干净。只见师傅端出两盘香喷喷的热气腾腾的糯米,倒进干净的石缸里。师傅教给我们打年糕的方法,我们立刻挽起袖子,拿起木棒打起来。我们还喊起了独特的口号:“加油,努力,一切为了年糕!”在一阵阵呐喊声中,我们每个队员都体验了打年糕的滋味。说实在,这打年糕可真是一项力气活。年糕被盛出来了!我们纷纷跑过去,迫不及待去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用手抓了一块,蘸了点糖,味道真是不错。我这个小不点还特意多吃了几块,希望来年能够长得更高。打完年糕,我们还磨了豆浆,做了豆腐。

接着,我们又跟着负责人去参观一个晒肉场。到了那里,我们立刻被震惊了,只见那里晒着腌鱼、腌肉、酱鸭等腌制品。黑的,白的,金黄的,一行行、一列列挂在晾干上,就像那整齐排列的士兵。一股股香浓的酱香味扑鼻而来,那味道,那么绵长,那么厚重,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妈妈说的 “年味儿”。我们还向那里的工人阿姨讨教了腌制腊肉的方法。看着如此壮观的“晒腊肉”场面,我们才真实地感受到:新年真的要来了。

回来的路上,妈妈还告诉我们过两天要带我们去龙门古镇,那里有更加丰富的传统项目:做面筋、包春卷、剪窗花、写春联等。我们听了都很期待。原来,过年在农村有那么多讲究,那么多习俗。我们这些城里孩子,可算是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家乡年俗作文9

空气中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新年带来欢聚,欢聚带来笑语。我家乡是江西赣州,我虽是在园洲长大,但我对家乡的春节却并不陌生。

江西过年分大年小年,农历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会给小孩红包,表示吉祥如意。但园洲与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园洲,红包大多数为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个红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几百元,最常见的是102元。整钱加零钱,表示年年有余。

在除夕,大家会吃荤菜,鸡鸭猪鱼等。但在大年初一,大家要吃斋饭,不吃肉。在园洲,凡是春节,大家通常有肉有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家乡正月初一,不能洗头,不能洗衣服,不能扫地,因为人们认为一洗就会把财气洗去,一扫就会把财气扫去。

还记得年初一,我穿着一身红彤彤的新衣服去奶奶家拜年。“奶奶!新年快乐!”一进门我便大喊。屋里十分整齐,干净。奶奶迎声而来,看见我们,十分高兴,说:“好!真乖!”奶奶脸上的皱纹舒展

开来,就像一朵美丽的菊花。奶奶穿着一件已经掉色的红大衣,黑色的长裤,洁白的牙齿十分显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没钱?“给!”奶奶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给我。妈妈连忙说:“不用了!妈!”“没事!给孩子的!”最终,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强大”的奶奶。我大喜:“谢谢奶奶!”奶奶也十分高兴。外面的爆竹声不断响起,像是春节的笑声。

家乡年俗作文10

乡下过年,总是庄重而热烈。忙年虽没有一个具体的仪式,但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在乡亲们心中,旧历新年一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为了把年过好,是一定要忙活一番的。在这个过程中,乡亲们主要是做一些过年的准备工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这是流行在广大北方地区的一段忙年顺口溜。在我的乡下老家,上述工作大致相同,但顺序上却已不甚严格。

其实进了腊月门儿,忙年就开始了,只是越接近年根儿,才越显得忙活。忙年之初,主要体现在购物上,而购物,又主要是体现在赶集上。

乡下把腊月里的集市叫做“年集”,年集上各色货物一应俱全,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往一直从清早赶到天黑。像一些干货、大料、白酒、粉条、蜡烛香火、锅碗瓢盆等易于存放的用品,乡亲们会早早备下,以免拖到年根底儿价格会上涨。过去人们把年前最后一个年集称作“穷汉集”、“懒汉集”,意思就是说有些人或穷或懒,只有挨到最后一天才不得不去置办一点过年的东西。

你可别小看这赶年集,购物其实也很有讲究。譬如说碗筷吧,不管家里缺不缺,人们也要象征性地添置上些,而且一定要买个双数。后来我才弄明白:增加碗筷是希望来年家里添丁增人,比如娶媳妇、生孩子;买个双数是为了“好事成双”;“筷子”寓意为“快快生子”……另外,高条香买几把,大蜡烛买几根,烧纸买几刀,春联买几副,也大致有一定之规。

小年过后,忙年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过去的人们日子过得穷,多数家庭没有冰箱,只有到了这时候,才开始备置一些鸡鸭鱼肉之类的年货,买回来放在室外背阴处,利用隆冬季节的寒冷天气存放着。除此之外,就是做一些洒扫庭除和煎炒烹炸工作了。

辞旧岁,迎新年,扫屋子家家都要进行。乡亲们为图过年吉利,过去连扫屋子也要找个“好日子”。“好日子”通常按着黄历上来,指的是没有任何禁忌的一天。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太顾忌这个,找个没有风雪的晴好天气,就把里里外外彻底打扫干净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窗户、大门都重新油漆一遍,看上去会更加光鲜靓丽。

与此同时,就是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就面食来讲,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饽饽,二是年糕。饽饽是一种半球形的面食,家家户户都会用最好的面粉来做。由于饽饽是过年时的当家主食,所以人口多、亲戚多的家庭,常常要蒸很多,有的甚至要蒸二、三百个,这样一来,整个正月里就不用再忙着做干粮了。年糕用黍米粉做成。黍米面和好之后,再在上面按几颗红枣,放在锅里蒸熟即可。出锅的年糕呈金黄色,几颗红枣点缀其上,煞是好看。年糕须趁热吃,吃在嘴里会感到又甜又黏,而冷却的年糕是没法儿吃的,这与南方的糯米年糕比起来,无论是做法还是吃法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年糕取“年年升高”之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时候家里的男人们也没闲着,他们常常被主妇们调派着杀鸡宰鱼,炸藕盒、炸鸡块、炸鱼段、炖猪头、煮猪蹄……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飘荡着一股股香味。人们之所以要把这些食物在年前都忙着准备好,就是想着在年后吃的时候方便一些。那时候亲戚们已经开始互相串门儿,客人们来了后,因为手下有了几个现成菜,也就不至于手忙脚乱了。

等终于到了年三十儿,忙年也就基本结束了。这时家家便又响起了剁饺子馅的声音,新的一年就要到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欢乐闹元宵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的妈妈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作文 心中有盏红绿灯作文 世界上最短的作文 打屁股作文小贝 有一种记忆叫温暖作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文 父亲节怎么写作文 温暖作文450字左右 越来越好作文600字 发现作文500字左右 毕业对老师说的话作文 端午节踏青作文 四年级上册写人的作文 学雷锋做好事的作文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作文 最美的时光作文800字 思念作文300字 舍不得离开你作文 游隐贤山庄作文 小学四年级作文我的乐园 快乐六一作文四年级 快乐六一作文五年级 高中作文议论文范文 人物描写作文100 告别过去作文600字 火把节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自我介绍50字 铭记那份美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