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语文教学对话论》读后感范文

2021-12-07 08:25:01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对话论》读后感范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对话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对话论》读后感1

早就对王尚文教授的《语文教学对话论》倾慕已久,惭愧的是却是今年的4月份,才将这本书买到了手,《语文教学对话论》读后感。当即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于是只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就将书前前后后的翻看了几遍。然后在暑假里,断断续续地“品味”着。

在书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语文生活与对话、语文教育与对话的关系,接着王老师又向我们阐述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对话性,同时在这本书里,他还运用阅读心理学的原理,阐明了教材也是特殊的对话者。合上书,有几句话在我的脑海里尤其印象深刻:“文本对话是语文生活的课堂教学形态。”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阐述道:“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再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可见,只有对话才会带给生命个体间以视界的融合和精神的敞亮。可是,不管是“融合”还是“敞亮”,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并不容易做到啊!唯有“上下而求索”!

同时,我们还得明了:文本对话也有自己的一些特殊规定性——语文教育对话是在主体间性中进行的;语文教育对话强调开放性和个性化;语文教育对话时审美的,超越世俗功利的。“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感性的言语形式。”我们应该知道,语文教学中的“感性”主要指的是语感。而,言语形式直接诉诸人的感知觉,是语文教学的必经门户,离开了具体可感的言语形式,语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感性回归,必须首先回归到感性的言语形式。

那么,语文教学的真谛何在?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保持对言语的尖锐的敏感和极端的`严谨,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经典作品是如何将心里所说的与手里写出来的做到完全一致,是如何将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子最恰当的位置的。但是如何还言语形式以感性生命,即如何真正走进言语形式的丰富而鲜活的感性世界?原来,要“走进对话”。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就是有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阅读就是倾听文本的声音。”

在书中,我了解到:阅读倾听的是作者用笔说的话,是文本的声音。诵读时读者倾听自己或另一种读者以物化的语音形态表现文本言语。默读,读者倾听的是非物化的文本声音。但,倾听必定是耳朵、眼睛和心灵共同参与的。诵读则表现文本之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学习对话,学习从言语声音中倾听心灵的声音,学习把倾听到的心灵的声音融合到言语声音中,学习“读进去”和“读出来”,这才是诵读。“读进去”和“读出来”,相信我们都很熟悉这些字眼,先沉浸在我们的文本里,再思索如何带领我们的学生跟文本一起共鸣,语文教学时一门细致的艺术!“对话教学的原则:真诚、平等、合作。”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通过言语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各方内心世界的敞开式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再相互接受与倾听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而教师拥有真诚、平等、合作的对话意向是激活学生对话期盼的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相互关系”。

所以,在对话中,教师要有承认异见存在的勇气,并且有悦纳异见的襟怀。每天问问自己:我的勇气和胸襟何在?总之,对话教学要建立在真诚、平等、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文本、涵咏文本,这样对话教学才能真正从无效走向有效,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茫然走向本真,从僵化走向灵性。

读完《语文教学对话论》,我不禁产生这样的感触:语文教学就是教师之心、学生之心、文本之心在课堂上的沟通、亲近,最后达到某一点上的契合。

《语文教学对话论》读后感2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理念,这个理念当今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对话“对参与者来说,它涉及到一个单一的视觉与认知注意的焦点;一种相互间愿意进行语言交流的明朗态度;一种强化了的相互行动的关联性;一种眼对眼的生态学意义上的意见交换”一种又一种新的见解在互动互启中的不断生成,所以教学对话已成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普遍现象。

语文教学对话的起点,有人认为是“问题”,笔者则认为是“差异”。因为“问题”只是文章写作的起点,比如“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既是文章写作的起点,又是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春天的脚步近了?”既然文章有这个开头就必然寓含这个问题,并且还要作出自己的解答:因为“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假如没有读者阅读,这个问题及解答只能是文本的一种客观存在,表明作者的一种感悟和思考,根本无“对话”可言;如果读者读了并作出了自己的解答:“文章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说明春姑娘的脚步已经跨进了春天的门槛,正在热热闹闹地装扮着春天的美丽,怎么说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呢?”这时,读者和作者才开始了对话。可见,差异才是对话的起点。

肯定了差异是语文教学对话的起点,融合自然就成了语文教学对话的过程。因为这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视域差异的问题。人们带着不同的视域和理解进入对话,在伽达默尔看来,“是使自己的视域与其他的视域相接触和交流,从而实现视域的融合。在视域融合的条件下,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会超越原先的视域,到达新的更高更丰富的新视域。从而为进一步的理解提供基础。”(孙景尧、谢天振等《比较文学》)可见,一个对话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重视域会表现出多种差异,视域融合不是消除这些差异,更不是叠加与重合,而是通过对话,各自敞开自己的视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对方的视域,从对方的倾听与应对里反观自己的视域,并修正与扩充自己的视域。这样,对话就成了各方视域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彼此扬弃、取长补短、成果共享,“你”、“我”的视域不再是原来的视域,而是在多种理解中融合而成的一种新视域。

语文教学对话是为了获取意义,但意义并不是文本固有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对话中动态生成的;既然意义是动态生成的,说明有生成读者才有可能获取意义,无生成读者就无从获取意义,存在的只有文本与文本作者的原意;而作者的原意与生成意义是不等同的,它是作者的,只有读者亲自参与对话而生成的意义,才可能成为读者获取的意义;我们有些读者平时的确也读了不少书,但读过了就过了,没有和作者、文本对话,更没有生成任何意义,读过了自然就没有任何印象与收获。说明阅读必须对话,对话才有生成,生成意义才可能获取意义;可见,“生成”是语文教学对话的目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 最美的什么作文500字 关于校园生活的英语作文 一件刻骨铭心的事作文 我和班主任的故事作文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400字 读书笔记作文300字 爱哭的我作文4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450字 四季之美作文600字 与书为友作文500字 难忘的时刻作文600字 意外的收获作文600字 有关辩论会的作文 泰山游记作文600字 期待的眼神作文600字 心胸宽广的作文素材 又是一年三月三作文 炒土豆丝作文500字 坚持下去的力量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评分标准 抓娃娃作文600字 小学中秋节作文300字 我读书我快乐作文400字 关于写事的作文600字 描写亲情的作文600字 关于保护动物的英语作文 今年河南高考语文作文 难忘的聚会英语作文 六年级上册寒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