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范文

2022-01-20 08:35:02
相关推荐

《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范文1

也许很多人了解沈从文是从边城开始,从湘西独有的风情看到牧歌式的美学,但你我都没曾想到文学只是序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才是后半生的主旋律。合上这本书,感慨前几年去凤凰参观他的墓地,沿着沱江漂流而下,顺着听涛山拾阶而上,这才深刻的明白了墓碑后面的联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就是沈从文的一生写照。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离世前,连续两年被瑞典诺贝尔奖评委会内定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而此时国人大多数没有看过他的作品,连中国驻瑞大使馆文化参赞对之也一脸茫然。

他早年曾因用饱含感情和灵动的笔,描写和歌颂自己的故乡和小人物,以别样的乡野风情,细腻鲜活的人物心理,淡雅流畅的笔触,而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耳目一新,并成为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他也曾立志要成为契柯夫那样的国际著名作家,用他天才的文思,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供读者尝阅。谁知命运不济,国共间战事升级,巨大的政治风浪让他的理想倾刻间变成飞沫。

在上世纪中期的国家易帜中,他曾经精神幻灭过,感觉原本立命的土壤不复存在,对政治的本能疏离,也使他感觉命悬一线,甚至采取了自杀的行为。在朋友和家人的关心下,跨越了死亡线后,他毅然远离了文学,转而埋头于文物研究之中,从著名作家变身为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解放后,政治运动没有一刻地停歇,再低调踏实,也踩不准政治变换不定的节奏,被作为靶子批判和劳动改造,似乎是在劫难逃了。陋室、批判、疾病、歧视,他的下半生历经磨难,而唯一支持他走下去的,是他对服装、丝绸等杂文物研究的热爱。曾经,他推脱了点名被担任北京文联主席的高位,宁愿做个平头百姓,因此也用他的道家睿智,避免了更多的无罔之灾,得以让做研究的生命,在悲微坚守中沿续到了八十六岁。

988年他走了,他去世的消息倒是几天后先被国外报道,国内媒体一度沉默。他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精神财富,其中四百四十多万字,是他解放后文物研究的成果,跟文学无关。他的生命,全部凝聚于这些字行间,足够人们慢慢地吸收和继承。

他,就是沈从文,一个天资聪颖,才华盖世,低调温和,正直明白,柔且弥坚,而又从不浪费生命的书生。作为个体生命,他极为普通,毫不张扬,最怕出名,但他却是典型的精神贵族,以致于走后才让人越来越认识到他存在的价值和著作的意义。

让我们走近他,走近《边城》等他的作品,从中领略人性的真善美,感受人与自然混然不分的那种美好。因为正如沈老所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范文2

“艒艒船还在做梦,在大海中飘动。原来是红旗的海,歌声的海,锣鼓的`海。(总而言之不醒)”1957年的“五一”,沈从文画了一组“外白渡桥所见”,每幅速写均有题词。这是其中一幅,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成为了《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一书的封面。

《沈从文的后半生》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在书中说道:“我们可以把沈从文‘静观’的过程和发现的情景,当作他个人的生命存在和他所置身的时代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隐喻。”张新颖出版过《沈从文精谈》、《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著作。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人群轰隆隆而过—外白渡桥上正通过由红旗、歌声和锣鼓混合成的游行队伍—这样的时刻,沈从文却把眼睛偏离开来,发现一个小小的游离自在的生命存在。这种隔着一段距离的凝视,恰恰显示了沈从文在那个时代背景中的位置。

新中国要求的文学,不是沈从文习惯的从“思”字出发,而是必须由“信”字起步。沈从文的文学被抛弃,甚至被批判,他惶惑、不安,而至绝望、自杀。“我和我的读者,都共同将近老去了”,他悲叹,不甘愿老去,所以念念不忘,所以跃跃欲试。他写《来的是谁》,当时人在农场,每天高强度劳动且身患重病。黄永玉描述自己收到小说时说:“情调哀凄,且富有幻想神话意味。劳动归来,晚上睡在被窝里思索老人在那种地方、那个时候、那种条件,忽然正儿八经用蝇头行草写那么从容的小说来?”此类文学创作的情景,不时闪现,却终是萤火微光,不待点亮便被沈从文自己扑灭了。从文坛自我放逐,是无奈的疼痛的剥离,转而向久远的历史寻求支撑的力量,将余生大半精力倾注于“杂文物研究”.

那一叶扁舟,漂泊于苍茫水域,舟上的渔翁远离了喧嚣的热闹,一径埋头顾自打捞那些不起眼的“虾子”.沈从文的“杂文物研究”,花花朵朵坛坛罐罐,今天我们会惊讶于当年他涉猎的广泛和头绪的繁多,而彼时却不能被认同。

沈从文是孤独的。他有时候显得过于敏感、脆弱,还有点窝囊。他不像男子汉,抱着妻子的旧信吸溜吸溜哭鼻子。但是,他历经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生的波谲云诡,始终保持自己的清白,在独善其身同时又以另外一种方式默默前行。他突破了个体的困境和时代的困境,以后半生厚厚的文物研究著作,完成了他的人生超越。无论是文学家沈从文,还是文物学家沈从文,都是中国文化长河中那一位孜孜不倦的打捞者。

时间过去,杂声消散,那些孤独的坚守方才凸显它们的珍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所在的班级作文 远足拉练作文600字 假期计划作文400字 让生活充满味道作文 自我介绍作文英语 作文感恩母亲600字 传统手艺的传承 作文 难忘小学时光作文 中秋节作文例文 相信团结的力量作文 如果什么作文600字 行走在春光里作文 读书感想作文400字 你好初中作文600字 高考迟到母亲下跪作文 给女生写小作文 游五龙山作文 编童话作文300字 美的瞬间800字作文 写事300字作文 师恩难忘600字作文 在路上作文700字 春游沙家浜作文400字 工匠精神作文500字 作文格子纸图片 遇见朋友作文500字 平凡的人600字作文 myhobby英语作文50词 关于仪式感的作文 有关网红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