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

2022-09-29 09:05:02
相关推荐

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1

于永正老师来宜昌了,对于我们这些乡村学校的老师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我们这些教语文的后生晚辈终于有了难得的学习机会,终于能走进现场感受于老师的教学风采,聆听于老师的教学艺术。

于老师教的是苏教版的《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学生们还不知道他是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对我这样一个老老师多少有点失望”。他话语幽默:“你们一定希望来给你们上课的是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吧,没想到是一个连头发都白了的老教师。”他率先朗声笑了起来,这一笑,学生们都放松了,他也来了劲儿,开始了有趣的自我介绍:“我姓于,干勾于,干干净净的干,永远的永,正确的正,于永正,这就是我的名字,好记吗?”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位和蔼的精神抖擞的头发花白的老师。于老师不愧是大师级的教师,他的话总是那么自然而又让人无法忘记地烙在心里,他说“课堂不是我的,是你们的,是学堂,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来研究。”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在了无痕迹中让学生知道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而这又是留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的地方,像这样的地方有太多太多。

长者的忠告于自然中流露。课堂上我们始终能看到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在学生中真实、真诚地作为一个学习的同伴存在着。学生读课题时,他说“读得自然点”;当学生声音偏大时,他说“声音再轻点”,“声音放低点”。一遍不行来第二遍,两遍不行再给出第三次机会,他要让学生真实的融入课文,要让学生感觉人间真实的那份情感,而不是做作,不是作秀,更不是表演。就这样,学生在于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忠告下开始打开自己情感的闸门。在于老师打算点几名学生来读出全文的时候,他不是像分任务一样,分完便读,而是忠告同学们“好好珍惜这个机会”。短短一句话,让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因为于老师讲到了“珍惜”,多好的一个词,祖国的文字丰富多彩,于老师却能一语中“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要在全场一千多名老师中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也好好珍惜和于老师在一起的机会。学生们记住了,做到了。于老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教会了学生怎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怎样珍惜给予自己的机会。像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用心去读”,“声音不要高”“速度不要快”“各人练各人的”。一位长者的忠告就在这种如行云流水之中充盈着,如碧波春风之中荡漾,如花蕾绿叶之中绽放,那种了无痕迹的芳香,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

师者的智慧于自然中流淌。于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在杂志上感受过的。我读过他写的文章,看过他上课的光碟,但是这次面对面的听课,还是给了我无限的激动和惊喜,这种激动和惊喜来源于他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的睿智和渊博。于老师的课堂有很多自己的名言,这是我从教以来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在学生们读书不够注意标点符号时,他告诉同学们“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和想像”,还让同学们记下来,说这是真理,是方法,我想这在很大层面上受教育的是我们这些老师,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比别科的老师更善于思考和想像才行。他还告诉同学们“读书一定要关注细节”,是啊,智慧往往就蕴藏在细节之中,有时候细节往往是点睛之笔,要不张僧繇怎么把龙的眼睛一点龙便飞走了呢?所以画龙点睛讲的也是细节。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像这样的名言太多了,比如他说送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比如他告诉学生们“读书在古时候叫煮书,意在读书时就要像把书煮熟了一样放在心里,把书读熟,读透,读出滋味出来”,还比如“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文字的背后”,于老师像这样智慧性的语言太多了,就像那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人心田无声无息,却又叫人一生铭记。不知道是谁曾经说过:有些东西是可以让人一生受用的。我想于老师的名言就是这种东西中的一种。他那种师者的智慧和风范不愧是语文教学圣地里的一棵长青树。

轻风唤明月,泥土润芳香。师者善言行,育人了无痕。于老师在课堂上显现出来的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大家的风度,将永远在教学中提升我们的修养,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2

观于永正老师的课,宛如畅饮汉语言文字的大餐,他如一位资深的艺术表演家,将我国的语言文字用特殊的书页——活的课堂尽情演绎。于老师的课如同他的人一样,拥有大师的气质,大师的气度,大师的.气派。课堂疏密有致,娓娓道来,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质朴洒脱,时而如激流险滩般情绪高昂,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学而教,以人为本,贯穿教学,时而如一首动情的歌,时而如一首质朴的诗,一缕缕地轻拂学生的心灵,让灵魂诗意地栖息,让教学散出浓浓的至爱亲情,如涟漪、如晨雾般荡漾在台上台下,沁入学生的心田。

感动,就在那一刻,就在于老师用情感编织的两节课里。

首先,我感动于老师那慈祥的老者形象折射出来的阳光的心灵,他虽年已古稀,却精神分外矍铄,脸上始终漾着微笑;洁净得体的西装,矫健方正的步履,让人不由得想走近他,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和力。他是孩子们尊敬的长辈,更似他们的朋友,寥寥几句闲聊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仿佛和这群上课的孩子是老相识。教育机智让人折服!他执教的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散文《第一次抱母亲》,他极力用丰富的语言引导、点拨,让孩子们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走进母亲的心、走进自己的心,让他们为文中的母亲感动,为自己的母亲感动!

其次,我感动于于老师前瞻的教学理念,如他老人家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要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触摸语言,语文的亮点在朗读里……到底该怎样读呢?让“读”占鳌头呢?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实实在在的示范。他让孩子们一遍遍地读,他一次一次细心地引导。如,他先让一个孩子读第一自然段,他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听的要求:“听别人读的时候,眼睛看着课文,耳朵注意听。”读后,他又简明扼要地点评:“你读得正确、流畅。但整体上有点慢,句号要停一会儿,题目读完后要停长一些,再换一种语气读课文。”于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给孩子鼓励,看似与学课文无关紧要,其实,正是于老师在清晰地告诉孩子们该怎样读书。并且明确地告诉他们读书的方法,孩子们读的有进步了,如何让孩子们读再上台阶呢?于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读毕,台下的我感动得流泪了,我分明看见于老师也被文章深深感动了,他的眼眶湿润了……有了于教师身临其境的范读,孩子们便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

为了让孩子们在读中学会赏析,他可谓独僻蹊径,引经据典,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读出文章背后的内蕴,而这些脱口而出的经典名言,他用得那么自然、贴切。如,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母亲担负的重担,他说道:“歌德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有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有一只眼睛看着文字背后。”接着,他反问学生:“用两只眼睛读‘重担’,想母亲挑的到底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沉浸在思索里,争相发言。在后面的赏析课文里,他多次用“两只眼睛”鼓励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而孩子们那发自肺腑的感言,高潮跌起,情感共生,应证了于老师匠心独具的引导。他不仅仅走在课文里,走在孩子们中间,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不断地超越课堂,超越课文,并让教学无痕。在这时,我们则总能听到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真的,宛如武侠小说里的武林高手,使用了让人见不着摸不透的招儿,却总把敌人打得一败涂地,赢得凯旋。于老师的招儿,如同“魔招”,给孩子们以陶醉,孩子们的思想活了,语文活了。其实,这招招式式看似奇绝却喜平,这就是于老师教出来的教学规律:“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第一次抱母亲》课堂上体现了前面的八个字。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课堂上的阅读仿佛成了一种调料,一个环节而已,而不是像于老师这样扎扎实实,一步步地读书。

语文课姓“语”,语文老师也姓“语”。如何让中华优秀的文化在课堂上让学生内化,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像于老师那样是一个会读书的人,善于读书的人。于老师说孩子们要“煮”书,其实,我们语文老师更要煮书,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堂上瞠目结舌,从而让自己多一份底气,多一份灵感。

我想,有了自己厚实的语文功底,也许,我们能欣喜地看到,被多彩的文化底蕴之风陶冶的孩子的心灵,一定会漾起无比美丽的涟漪。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六年级上语文作文 香港游记作文 泉州风景作文 成功的喜悦450字作文 小草的启示作文 心无旁骛的作文素材 英文作文书信格式 玩中学作文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作文 父母的辛苦作文 嬉戏谷鬼屋作文 情绪管理的作文 鸟作文 写葡萄的作文200字 写校园生活的作文 关于自传的作文 一起走过的岁月作文 西瓜作文评语 建军大业作文 作文老师笑了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乌龟作文600字 我对汉字的认识作文 我喜欢的传统文化作文 秋天的作文250个字 福建高考语文作文 科技馆的作文400字 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 三年级事物作文 我懂得了谦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