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野老》赏析

2022-11-03 08:44:03
相关推荐

《野老》赏析

《野老》赏析1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释

1、野老:杜甫自称。

2、琴台:四川名胜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一样。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诗人就迎江安个门,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

“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杜甫有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大概就指这些“贾客船”。正是这些“万里船”,扰乱了他平静的心境,令他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他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顺江东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条“长路”: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头见到白云,不禁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个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云”是诗人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为何留滞蜀中呢?”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也是诗人在发问:是谁把他赶出朝廷,剥夺了他为国效力的机会?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云傍琴台,原本是自然现象,无须怪问。因而这一问好似没头没脑,也无法回答,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二句,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这就是说,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自我”好像融入客观世界,这时写出的意境即是“无我之境”。这首诗的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又进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这里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哀伤的感情色彩。两种境界,互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诗的`上半部展现出那幅江村图时,诗人似乎是忘情于自然了,到了下面,才表现出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他的闲适放达,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出于无奈的超脱,反过来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达,在平静水面下奔涌着的痛苦的潜流,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野老》赏析2

张籍《野老歌》赏析

野老歌——[唐]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 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 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 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 船中养犬长食肉。

《野老歌》:一作《山农词》。

输入官仓化为土:这句话是说官仓粮食积压太多,时间久了,腐烂变成了灰土。

岁暮:一年到头。

空室:指老农家苗稀疏故收获少,但因税多输入官仓化为土,所以家中没有粮食。

橡实:橡树的果实,可以吃。

西江贾客:指广西做珠宝生意的商人。西江,桂、黔、郁三江之水在广西苍梧县合流,东流称西江,这里指广西。贾客,商人。

珠百斛:形容珠宝很多。斛(hú),量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后来又以五斗为一斛。

长:经常。

老农的家居住在山里,家境贫寒,仅仅依靠耕种三四亩山田维持生活。地少税多,全家人无法填饱肚子,可是送进官府仓库的粮食却因积压太久而腐烂变质,化为灰土。一年到头,家中剩下的只有锄头、犁耙靠墙放着,没办法,只好招呼孩子们去山上捡橡树籽儿回来充饥。西江船上的富商们,珠宝都要用“斛”来计算,连船上养的狗都经常吃肉。

张籍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时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十四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终于国子司业。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张籍出身贫寒,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张籍还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也颇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作品有《张司业集》。

张籍是新乐府运动的健将之一,“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其乐府诗之精神与元、白相通;而具体手法略有差异。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意激而言质”,篇幅亦长,故不免有尽、露之疵累。而张籍的乐府,如这首《野老歌》作法就不同。

在作品中,诗人截取了一家典型而又普通的农户,集中笔墨描述了他家苦难的生活。老农家住深山,薄田数亩,去掉赋税,常年食不果腹,不得不上山去捡拾橡树籽儿充饥度命,而官府粮仓里的粮食却因长期积压而腐烂变质,化作灰土。再看那些商贾富豪们,珠宝百斛,狗都长年食肉,这是何等凄惨又令人触目惊心啊!

作品按照韵一律的转换可分为三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意思,开门见山,写老农终年辛劳而不得食。五六句为一层意思,写老农为了活命,不得不领着孩子们上山采橡树籽儿充饥。七八句为一层意思,采用对比手法,描述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平等现实。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在这四句诗中,“山”字两次出现,意在告诉读者这位老农是一位山农,这首诗也因此另有一题叫《山农词》。老农躲避在深山原本就有因贫困而想逃租之意,怎奈安史乱后的唐王朝正处在多事之秋,财政困难,封建剥削无孔不入。即便逃避深山,也难逃税役,正像晚唐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一妇》中所写的那样:“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因此,尽管老农的山地原本就不肥沃,并且又只有 “三四亩”,收成是微薄的,可也难以逃避沉重的赋税。全家人只能面对“不得食”的残酷现实。在这里,诗人以“化为土”与“不得食”构成鲜明的对比,进而揭露了当时黑暗而又残酷的社会现实。读之令人触目惊心。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承接上文,铺叙事实。全家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去了交税,到头来,落得个“岁暮锄犁傍空室”,为了生存,老农不得不“呼儿登山”采摘橡树籽儿充饥度命。“呼儿登山收橡实”,极其富有生活气息,它令人想象到老农一家老小倾巢出动,攀山越岭遍野里寻找“橡实”的情景。看似写实,实则蕴含一着诗人对社会制度的不平与对老农的深切同情。手笔非同凡响。

作品的末尾两句是诗人内心不满的直接抒写,是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的揭露。人只能吃“橡实”,而狗却“长食肉”,这是多么经典而又深刻的嘲讽啊!对比鲜明,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作品主题表现的如此深刻,首先取决于选材的典型性*。作品中的老农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中极其普通的一员,是处在社会最底层人群的一个缩影,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尽管躲避在深山老林,也难免过着食不果腹的极其穷苦的生活。其次是取决于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其一是老农种地却“不得食”,而官仓里的粮食却多的用不完,积压成“灰土”。其二是老农种田还要吃“橡实”,而“西江贾客”“珠百斛”去且不说,就连他们养的狗都要“长食肉”,贫富悬殊,社会的极其不平等现象被突出到了极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喜欢的节日作文 关于味道的作文 有关雪的作文 作文润色 传记作文600字 日落作文400字 逆战作文 最美的相遇作文 作文万能开头和结尾 我的爸爸500字作文 关于心愿的作文 团结的力量作文 三年级作文下册300字 同步作文三年级上册 感恩主题作文 关于独立的作文 最美的姿态作文 饺子作文500字 五年级想象作文 关于坚守的作文 初中语文作文题目 关于自强的作文 寒假的作文400字 努力作文800字 作文翻过那座山 冬日的温暖作文 初二满分作文 乡下人家的作文 爱的味道作文 三年级下册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