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意义与实质的课程意义

2022-11-25 05:37:04
相关推荐

意义与实质的课程意义

课程实施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从课程论角度,可以将课程实施视为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教学论意义上的课程实施,至少包括优秀教案和教学过程。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课程实施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花巨资设计的课程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由此引发人们对课程改革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反思,课程实施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我国课程实施理论研究仍然是需要开发的“西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将变得更加迫切。本文拟就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和实质作一研讨。

一、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

国外课程研究者普遍认同:要想胜利地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需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对方案进行和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我国课程实施研究起步虽晚,也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例如,我国台湾有学者指出,研究课程实施有助于发现课程计划在行动时发生了何种改变、了解教育改革为何失败、为了防止受到忽视或与其他概念混淆,有助于了解学习结果和各种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注: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北:东华书局,1998,400.)就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整体而论,研究课程实施至少有下述三方面的意义值得注意。

(一)利于和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

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同学的学习状况,促进同学的最佳发展。课程改革方案究竟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同学的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直接丈量和界定,以便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过程,诸如实施程度、范围、水平、效益、影响因素等,发现课程实施中的实在问题。有研究标明,大多数课程革新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像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国外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一项革新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将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分解为12种具体行为,用丈量工具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丈量,结果发现:方案实施的量非常之低,只有16%,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注:张华.论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可见,假如没有对课程实施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和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自然也难以对课程实践进行适时、恰当和有效的指导。换言之,不研究课程实施,“摸着石头过河”,即使能够“过河”,也很可能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纵观课程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众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无一不与课程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也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人们对实施过程的高度关注。

(二)利于完善课程理论

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在课程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领域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相比之下,对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过程却关注较少,出现课程理论系统研究的缺口。就课程改革的发生过程而言,至少有包括课程方案的研制、课程方案的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课程方案的研制,重点在于设计有利于同学最优发展的“精神食粮”配制良方,课程采用一般指做出使用某种课程方案决定的过程,是课程改革的首要步骤,而课程实施则较多地关注采用某种课程方案以后的实际变化程度,研究同学实用、消化甚至发展“精神食粮”的过程。课程实施不等于单纯课程采用,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事件,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因此,研究课程实施有着美好的前景。

(三)利于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之间存在着课程理想与课程实际、预期的结果与实现结果的过程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这些关系极其复杂、多元,甚至难以预料和控制,由此形成了制定新一轮课程方案的复杂性。要确立新的课程方案,就必需客观地解释这些复杂性,尽可能地清楚这些复杂性发生的过程和原因。譬如,课程改革对同学发展价值的评估,包括有多大价值,在哪些方面有多大价值,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价值,等等,可以成为研制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基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往往将采用新课程方案的同学成果优秀的原因归于新课程方案自身,而对新方案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程度并未作出恰当的估计。实际上,采用了一项新方案并不意味着如方案计划那样进行实施。同样,一种好的教育效果,也绝非仅仅来自好的方案,即使是不太理想的方案,对于高水平的实施者,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一项研究估计,学习结果35%的差别可归因于实施过程的差别,也就是说,即使运用了同一方案的不同学校或班级的同学,其成果的差别也有可能达到35%,(注:张华.论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这种差别来自实施过程的差别。假如不重视这种差别,很容易过高评价课程方案的价值,对发生问题的原因估计不充沛,使问题可能延伸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进而导致新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不够。

(四)利于课程实施方案的推广

通过课程实施研究,可以知晓影响课程实施的真实变量,明确课程方案在不同情境中的运作的可能状况,确定哪些变量可能是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没有多大影响,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发生消极影响,明确众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可以和时正确地干预和控制无关变量,从而估测方案在不同课程实施情境中的不同状况。我国课程实施经常容易出现不加区分和盲目的“借鉴”,甲地或甲校胜利实施某课程方案,很快可以在乙地或乙校找到类似和相同的方案,在近期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很容易发现类似的课程“复制”或“克隆”现象。(注:这种现象正日益滋生令人担忧的“泛教材化”倾向。尽管每个公民都有编写教材的权利,但目前学校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和教材理论,如何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何为社会和同学的发展尽到所期望的责任呢?)课程实施不是“任务”所使然,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为同学、为社会发展负责的责任和使命。尽责,意味着一切从同学和社会发展动身,一切从实施主体(包括地方、学校、教师)、实施环境或情境动身,科学地处置好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因素,谨慎运行实施全过程。研究课程实施,可以为采用实施方案的地区显示一个真实的过程,协助其理解、修订、借鉴和再造。

二、课程实施的实质

(一)对现有认识的再认识

人们对课程实施的实质有着不同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下述两种观点。

1.课程实施是将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在有关课程实施的定义中,这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诸如,课程实施是把某项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它不同于采用某项改革(决定使用某种新的东西),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注: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56.)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和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注: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注: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注: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311.)如此等等。

将课程实施理解为方案付诸实践的观点,基本上可以视为富兰(Fullan,M)等课程学界先驱在20世纪80年代对课程实施实质理解的转译。富兰在1977年认为,课程实施是指任何课程革新的实际使用状态,或者说是革新在实际运作中所包括的一切。这种定义指出了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的区别。事实上,课程实施不只包括把新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还包括课程制度化的过程。不论一个人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实施实质上由三个阶段组成:起始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或制度化阶段。在起始阶段,计划者要提出诸如哪些人参与、所期望的支持程度是什么以和人们对革新是否准备就绪等问题:实施阶段是“做”的过程,它要求参与实施的人们在教室中或在其他适宜的教育场所试验它;而维护或制度化阶段则偏重于对革新的修改,假如制度化阶段未被计划到,被引入的革新计划将会“褪色”或停止存在,革新就会违背它的初衷。(注:鲍银霞.课程实施文献综述(打印稿).2000.)这说明,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理解为课程实施,尽管能够厘清局部相关概念,但的确难以反映课程实施的全部实质。

2.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这是人们在处置课程与教学,或者处置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时出现的.观点。坚持“大课程论”的学者,趋向于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站到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只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课程实质上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注: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20(5).)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认为凡是依照教育部公布的课程规范进行的教学就是正常化的教学,凡是未依照课程规范施教的都是不正常的,是应该加以改变的。(注:黄政杰.多元社会课程取向[M].台北:师大书苑发行,1995,131.)这实质上是将课程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等同视之。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也是有内在联系的。20世纪欧美教育研究领域多以课程研究见长,而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则是教学论优于课程论。但在总体上,20世纪的教育研究领域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实质上也是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认为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送过程与方法,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二元对立是将完整的教育或过程人为地割裂开来,不利于人的完整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展开,终究,教学总是特定内容的教学,它内在地包括着内容,课程作为内容,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的课程是“空置”的内容。从概念外延上看,课程实施内在地包括着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只有教师把教学建立在己有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课程计划作为自身选择教学战略的依据,并寻求能促使同学吸收课程内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时,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实施还需要教学活动中诸要素包括教师、同学、课程内容等的协同作用方能达成。(注:崔允huǒ@①.课程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3).)概而言之,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的观点,的确能够解决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困境,有助于教育过程的展开。但是,课程实施不可能与教学划等号,相互都有不可以容纳的范畴,有着来自不同方向的规定。

(二)考察课程实施的实质,不能忽视人们对课程实施过程实质的研讨

课程实施过程的实质具体表示为人们对课程实施取向的研讨。迄今为止,人们普遍认同的课程实施取向有三种:忠实取向(fidelity orientation)、相互适应取向(mutual adaptation orientation)和课程创生取向(enactment orientation)。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根据这一取向,预期课程方案的实现程度就是衡量课程实施胜利与否的基本规范。课程方案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胜利;反之,课程方案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显然,坚持忠实取向将课程实施的实质理解为忠实执行,按部就班,不可能对课程方案作出革新。

相互适应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革,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课程计划为适应具体实践情境和同学特点而进行的调整、课程实际情境为适应课程计划而可能发生的改变。持这种取向的课程实施者,容易将课程实施的实质理解为“协调中的革新”,人们相信,课程实施不可能只是一个事件,更重要的是个过程,在过程中实施者不可能不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甚至改变,以适合其自身的目的。

创生取向(有译缔造取向)则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缔造过程中,已经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教师和同学进行或实现“再造”的资料或背景,是一种课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同学不时变化和发展。随着教师和同学的发展,课程自身也在不时地进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如何写好作文 我的春节作文 写秋天的作文 熊猫的作文 作文我的梦想 军训作文 材料作文 关于幸福的作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5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宽容的作文 运动会作文600字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 关于冬天的作文 清洁工作文 状物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 春的作文 感恩父母作文300字 三年级植物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作文200字 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榜样的力量作文 关于雨的作文 写猫的作文 植树作文 作文书 关于爱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