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名人故事之一代廉吏于成龙

2023-06-12 05:09:01
相关推荐

名人故事之一代廉吏于成龙

导语:于成龙 (1617—1684)清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晚年自号于山老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名人故事之一代廉吏于成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物简介】

于成龙 (1617—1684)清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晚年自号于山老人。顺治十八年(1611)由副榜贡生授广西罗城知县,为官清廉。康熙十三年(1674年),累迁至武昌知府。时吴三桂叛乱,湖北州县震动,遂受命为黄州知府,前往弹压招抚。十七年,擢福建按察使,为全省廉吏第一。十九年,升直隶巡抚,戒州县火耗,平粜米粮,赈济灾民,康熙帝誉为 清官第一”,亲自召见;他益加清操,严拒亲友请托,不取馈赠,名闻当时。次年,授江南、江西总督。

新年新气象,2017年1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山西影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40集历史正剧《于成龙》作为开年大戏,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

从知县到两江总督,于成龙政绩卓著,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于成龙去世后,康熙皇帝追封谥号“清端”,授予“太子太保”,又给其隆重赐葬,并两次亲撰碑文。康熙在其南巡回京后的一份诏书中称于成龙 “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让我们翻开历史,从他的为官轨迹中看看于成龙的“廉”表现在哪些方面?

廉善:平易近人善待百姓

廉善,即清廉而有仁爱。1661年,44岁的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掣签,就是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去哪个省任职,到了省里再由巡抚、布政使等长官决定去哪个县。于成龙的运气不佳,抽中了“下下签”,被分配到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广西省。当年的广西,相对中原是一个偏远烟瘴之地,多民族杂居,文化落后。然而,于成龙凭着一腔热血和勇气,毅然决定赴广西上任,留下了“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名言。

从永宁州到广西罗城,路途遥远,数千里地,需要不少盘缠。于成龙家里现银不足,就典当出售一部分田地和房屋,凑足一百两银子。这便是于成龙“典田卖屋”赴任的故事。家人给他雇佣了五个年轻小伙做仆人,准备齐全日常生活所需的"用物。临行时,于成龙告别家乡父老妻儿,他给长子于廷翼留下一句话:我做官在外不管你,你治家在里莫想我。

在上任罗城知县的最初几个月里,于成龙生了一场大病,还有仆人因病身亡,仆人闹情绪要回家。于成龙给留下的仆人发放了盘缠,让他们回了老家,只剩下他一个人呆在罗城。身陷绝境的于成龙在城隍庙里向神灵祈祷,他发愿要“立意修善,以回天意”。

他没有官架子,没有盛气凌人的官风。他呆在破衙门里,不喜欢穿官服戴官帽,俨然一个普通的平民老头儿。罗城县的老百姓有时也到县衙里看看这位新来的县官,于成龙一副和颜悦色的态度,和老百姓比划着聊天、交友。时间久了,于成龙解决了和百姓沟通的问题,罗城县的公务也能逐步展开办理。

于成龙与罗城百姓同甘共苦,由原来的日食两餐减成一餐。在缴纳钱粮时,百姓常常会多带几个铜钱,顺手放到他的桌案上。于成龙发现后,坚决不收,无奈百姓坚持,只收了一壶酒钱。百姓可怜于成龙清苦,凑集少许银钱,为他购买盐米。于成龙说:“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奉汝父母,一如我受。”

廉能:三举卓异官拜总督

廉能,即清廉而能干。于成龙用了40多年积累经验,其才能终于在其生命的后20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蛮荒之地的罗城,盗匪多,治安差,治理起来何其艰难。于成龙采用保甲法,把境内的老百姓,按照居住区域,十家为一保,十保为一甲的方式进行划分管理。对外防御盗匪,一有匪情,便有人敲锣打鼓,人们拿起棍棒武器,齐心御匪。对内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慢慢地,罗城的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春季,于成龙下乡察看百姓生产。在田间劳作的人们见县太爷来了,都跑过来围成一圈,拜伏于地,嘘寒问暖,非常热情。于成龙虽然没有种过稻子,但也是懂农业的,见哪家的田地耕种得好,就给其题一个匾、写一副对联,谁家偷懒不种地,就动员左邻右舍好言劝告。于成龙用这些朴素的手段,奖勤罚懒,使罗城百姓得以温饱,经济繁荣。于成龙还在县城建学校,供学生读书,建养济院,收养孤寡老人。

于成龙上任后的成绩,受到了上级官员的表扬。随后,于成龙被朝廷批准为 “卓异”,任命为四川合州知州。此时,于成龙已经年过半百了。

康熙八年,于成龙调任黄州府同知。刚到黄州,面对复杂的盗案,他一时无从下手。于成龙招募了一批有盗匪背景的人做差役,欲以盗治盗。很多有名的大盗都被他收罗在自己麾下,帮助办理盗案。盗匪头子汤卷虽已归顺,但仍作恶。于成龙便与他一起常常饮酒。从其口中探知一本盗匪册子,这里面有盗匪姓名,还有其居住地址。于成龙便用这本册子,明察暗访,办理盗案。黄州府的盗案破获率提高,冤假错案得以肃清。于成龙虽为文吏,更有武略,再被举卓异,升为建宁知府。

年近六旬的于成龙此后官运亨通。从黄州出发,于成龙买了几担萝卜,装了半船,一路咬着萝卜充饥,跋涉数千里到福建省上任。他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平反冤狱、整顿官场,澄清吏治。福建巡抚吴兴祚认为于成龙执法公正,消除积弊,不收下属馈送,性甘淡泊,吏畏民怀,为闵省廉能第一。此后于成龙第三次被举为“卓异”,成为福建布政使,“天下第一清官”的美名广为传颂。于成龙到任不足半年,便被调往直隶当了巡抚,一年后再被升为两江总督,乃至兵部尚书,直至病死在两江任上。

廉敬:半鸭佳话遥祭慈母

廉敬,即清廉而能敬己、敬人、敬业。人不敬己,则不会敬人,又何谈敬业?于成龙在外当官多年,一直奉行当年离别家乡时 “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自警。他首先能够自尊自爱,随遇而安,修养个人道德。

在黄州时,遇到饥荒年月,于成龙为了省钱搞赈济,宁可吃糠粥,也不会以权谋私,贪污官府钱粮,榨取民脂民膏。甚至有客人来访,于成龙也用糠粥招待。有的人,皱皱眉头,勉强端起碗来也凑合着能吃一些;有的客人家境富裕,吃惯了山珍海味,面对糠粥难以下咽。于成龙跟他们开玩笑:“这糠粥呀,在贫寒人家是家常便饭,在富贵人家却是稀罕物。你现在吃不下去不要紧,过几天我到你家,你要是不给我招待糠粥,我一定要罚你出钱赈济灾民。”

康熙八年腊月二十五日,就要过春节了,于成龙的长子于廷翼带着三子于廷元,从山西老家赶到黄州,探望父亲,陪父过年。父子九年没见,相聚了20来天。正月十五刚过,廷翼、廷元兄弟俩要回乡了。于成龙决定把廷元留在自己身边读书,只把廷翼安排回永宁侍奉祖母和母亲。于成龙很想给廷翼带点好东西,让他路上吃。可是,找寻半天,家里只有一只咸鸭子比较贵重,要给孩子带上。廷翼不愿自己独吃,于是给父亲和弟弟留下半只。这个故事传到歧亭百姓耳朵里,便给于成龙取了个外号叫“于半鸭”。

孝敬父母长辈,是于成龙廉敬的另一体现。康熙十五年十月,于成龙收到家书,称他年迈的继母李氏病故了。于成龙深感遗憾,痛苦万分。万般无奈之下,于成龙只好到黄州城外,钵盂峰顶的青云塔上,遥祭亡母。民间传说,于成龙当年到塔顶哭祭母亲,泪水洒到塔顶,久久不枯,后来在此长出一棵大叶朴树来,至今仍在,状如巨伞。

廉正:诗酒自娱单骑赴任

廉正,即清廉而心正、身正、行正。于成龙的清廉节俭是发自内心的,他的身正、行正,既规范着自己,也影响着他人。

有诗有酒,于成龙便不觉得在外做官的清苦了。在罗城时,一个人在异乡的生活,着实让他感到深深的寂寞。每晚,他必饮一壶酒。这只是四文钱一壶的普通烧酒,并不是什么陈年酿制、玉液琼浆。手头钱紧的时候,每天就只喝半壶,细水长流。或许,这可以稍解他内心的思乡之情。

于成龙的年俸不多,有时还要做点善事,捐助穷人,最后弄得连买酒的钱也没有了。于是,他迫使自己戒酒,终归酒瘾难耐,通宵不眠。

受命两江总督后,于成龙从保定出发,回永宁老家葬母。于成龙作为总督,回乡的仪仗队伍尽力节俭。同僚都清楚于成龙的秉性,知道他盘缠不多,但也不敢赠送。沿途官员也不敢大肆迎送、招待。在永宁州,于成龙将去世已六年的继母李氏,与父亲于时煌、生母田氏合葬。

在与儿孙们短暂几天相处后,于成龙又带着廷元赴江宁上任。父子两人,身上各装了几十枚制钱,然后雇了一辆骡车,一路上也不住公馆,省吃俭用。就这样,悄悄地赶到两江总督驻扎的江宁城。于成龙到江宁后,率先调查了两江地区的数十项弊政,上任后立即展开整顿。于成龙单骑孤装赴江宁,凸显了其清廉节俭,作风低调的为官态度。一些存在奢靡作风的官员,经过于成龙的批评教育后,改过自新,后来还做了大官,他们在于成龙去世后,还流着眼泪回忆:“如果没有于总督的教育,我哪有今天啊!”

【名人故事之一代廉吏于成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播种作文600字 包粽子作文600字 四川专升本英语作文 母亲的爱作文400字 好书推荐作文300字 第一次看雪作文 开在心里的花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英语作文 美丽的校园400字作文 欣赏为话题的作文 出彩中国人作文 我的自画像优秀作文 吃自助餐的作文 日成一事作文 垃圾分类作文三年级 读书作文600字初中 一件小事作文500字 高考英语作文多少字 熟悉的人作文400字 关于勇气的作文素材 初中作文万能开头结尾 日记作文250字 成考语文作文范文 我的学校日语作文 我学会了滑冰作文 贴春联英语作文 肩膀作文600字 写动物的作文200字 五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 英语作文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