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民俗的作文

2023-06-21 06:41:13
相关推荐

关于民俗的作文精选

导语:民俗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习俗文化极其丰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俗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民俗的作文(一)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关于民俗的作文(二)

傣族服饰,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妇女的服饰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浓郁,而且各地不同。但束发、筒裙和短衫这三样则是相同的。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羊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傣族妇女的束发不同于苗、瑶等族的束发,她们是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这种发髻一般不束带,有的仅鹎梳子或顶块花头巾。傣族妇女的筒裙,式样象水桶一样,与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长到脚背为特点。傣族妇女的短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短衫,更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衫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还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齿,将牙齿用黑烟染成黑色,被傣族妇女认为是一种美,如同男女纹身一样。在西双版纳外,随处可见黑齿的老年妇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见了。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民俗的作文(三)

民俗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习俗文化极其丰富。《礼记﹒王制篇》曰,“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其中,“陈诗”即民间歌谣,“民风”即民间风俗。一般指民间的风俗习尚。《荀子﹒乐论》中曰“移风易俗”。唐朝柳宗元《捕蛇者说》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人风也指民情风俗。

据《汉书》载,“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是说上层阶级的教化,具有的推广力量,叫风;民间百姓教化的东西,在民间众人所习曰俗。俗即习俗,“人相习,代相传”。我国历代学者都积累了大量的民间习俗资料或故事。成书最早见于先秦至西汉的《山海经》,记录了丰富的古民俗珍贵资料。《周礼﹒禖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风俗时节,踏青会友的好气节。源出《鲁都赋》载,“及其素秋二七,民胥袚禊,国于水游”,把民间习俗秋禊日改为中秋节的前一天。在东汉时期已产生了专门的风俗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晋朝时期有周处的《风土记》,其民间的"风俗意义很明确。

南朝的宗懔有感于《朝会》、《上巳》、《秋兴》、《娱腊》等这些风俗著述“比事则未宏”,才作《荆楚岁时记》以补不足。它记述了当时楚地自元日至除夕一年之中的岁时、节令和风物故事共二十余事。书中博征群籍以释事,保存了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记录了六朝时期的民间习俗。又如,杭州西湖白娘子的故事产生于民间,明吴从先《小窗自纪》载,“宋时法师钵贮白蛇,覆于雷峰塔下。”可见,白娘子的故事在宋代或者以前就流传于民间。戏剧中塑造白娘子在西湖邂逅许仙,结缘佳偶。但他们的婚姻在封建社会中,一再受到世俗习惯势力的仇视与破坏,终因法海的干涉,绝情悲剧。其中,五月端午节以雄黄酒驱蛇邪的传说,从黄本到旧抄本,是清代的传奇作品,增加了《端午》、《求草》、《断桥》、《合钵》等出戏,其习俗用雄黄酒驱蛇虫瘟神的民间传说的形式略具雏形了。

清人顾张思撰著的《土风录》,所及为乡土风俗,具有以土风为主,百科为辅的内容特点。其书征引浩繁,精妙余味。如卷十,第一句便曰:“俗轻古学,尚时文,盖为科名起见。”直言八股文的来龙去脉及其体制。又如卷二“缠足,以布缠其足,令小。”配吴钧诗,樊川诗等关于缠足的记载和线索。又如,“摸盲盲,小儿以巾掩目暗中摸索,谓之摸盲盲。始于唐明皇杨贵妃之戏,号捉迷藏,见致虚阁《杂俎》。”原来,俗语中“摸瞎糊”,就缘于杨贵妃宫中戏剧。在卷一的“端午龙舟”中,辩证了龙舟竞渡并非仅纪念屈原一人,还指纪念伍子胥。它不仅是一部文史、民俗,还是政治、经济颇有利用价值的难得辞书。另外,各民族都经历了原始社会,都曾有过灵魂不灭的思惟观念,都有祖先信仰、图腾崇拜的阶段。历史迹象表明,民间傩文化现象,在古代风俗习惯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我国古代《风俗通》记载,“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古代神话传说,最初的人类,是神用泥制造的。《圣经﹒创世纪》也记载,“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到他的鼻孔里,泥土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古埃及神话中,有位豺头人叫赫奴姆的神,用泥土制造了人并赋予他们的灵性。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大神,也用泥土造人,然后给以智慧使之成活。一些民间故事或民间文学中,如北美印第安人部落、波利尼西亚民族、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山寨、武陵山区土家族民族山寨等地,有大量追忆远古洪水滔天、兄妹近缘婚配的记载或口头传说,等等。在这些古俗现象的比较分析中,反映了古人们的原始信仰和思维,对于了解古人的心里愿望,剖析奇异神话等比较民俗形态的产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民俗现象本身的普遍存在,它是在一定范围或空间内,由古代民间在生活中或生产中,自然创造的,为人们长久承袭,有规律的、足以约束人们的行动和意识的习惯。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有良俗和陋俗之分。并在一定时期可以相互转化或演变。如《礼记﹒曲礼》孔疏,“车上贵左,左尊,故昂。右卑,故垂也。”《左传桓公八年》云,“楚人上左。”《礼记﹒祭义》郑注,“周尚左也。”《史记﹒匈奴列传》云,“其坐,长左而北向。”《正义》云,“其坐北向,长者在左,以左在尊也。”反应了古人尊左习俗流传的宝贵材料。但是,张守节《史记正义》云,“秦汉以前用右为上。”《汉书﹒诸侯王表序》云,“作左官之律。”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约定俗成,“古人以右为尊”之说源远流长,至今现代汉语解释中,“右”有“崇尚、高贵、上等”之意。“左”有“偏、邪、不正常”等义。可见,我们区分良俗和陋俗,除看其历史有无进步意义外,还要在其特定的民族生活中,是否对今天的生产或生活有利,对人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身心健康是否有利,对社会文化、经济建设与发展是否有利。

总之,无论民族发展到什么时代,都离不开自己的音乐,离不开自己的舞蹈,更离不开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资料显示,隋唐以来,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就更多了。其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著作,却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的。1928年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30年代前后,杭州又成立了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大和中大这方面的学术工作。1950年,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到1966年以前,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79年,钟敬文等教授联合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1982年以来,北京、上海等许多省相继建立民俗学组织。1983年4月,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成立,并创办民俗学讲习班。这时期,许多地区博物馆也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展民俗学资料展览会,现在民俗学在我国已达到了新的繁荣时期。民俗的深入调查与研究,其发展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天地,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关于民俗的作文精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争做好少年作文 生活需要微笑作文 什么使我快乐作文 保护地球的英语作文 什么让我着迷作文 mytrip作文 成长作文500字初中 看电影作文400字 哥哥打屁股作文 学打羽毛球作文 含泪的微笑作文 埋下一颗种子作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课间10分钟作文 厦门植物园作文 把握当下作文 香港迪士尼作文 中秋有感作文 辞旧迎新的作文 什么温暖了我作文 成长需要挫折作文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 我渴望成功作文 描写汤圆的作文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写妈妈的作文600字 三年级写景作文300字 坚持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春游作文 初一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