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如何巧用作文素材中考作文指导

2023-08-24 03:44:07
相关推荐

如何巧用作文素材中考作文指导

【如何巧用作文素材_1】

先来看看第一组材料:

1、酥润的春雨、猛烈的夏雨、淅沥的秋雨、凄冷的冬雨;

2、飘逸的朝雨、急骤的暮雨、断魂的清明雨……

桔灯引路:不同时间里,同一事物的表现是不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古到今、由朝至暮、寒暑交替,迥异的条件,催生出素材的不同表现,为我们收集素材提供了方便。

选材窍门:从时间变化上拓展内涵。

再来看看第二组素材:

1、“噼哩叭啦”打在瓦片上的清新的乡村雨;

2、“嘀嘀嗒嗒”敲打铝窗所发出的烦人噪声的城市雨;

3、雾气弥漫的山林细雨;

4、威力强大的海上台风雨……

桔灯引路:不同地点,同一事物又有天壤之别。每个事物都有它施展的舞台,由天入地、从平原到高山、自海上至空中,地点不同,事物就有所变化,而这变化为我们的写作,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选材窍门:从空间变化上拓展内涵。

最后来看看第三组素材: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听出的是舟渔之乐;

2、“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听出的是豁达从容;

3、“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听出的是凄凉;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听出的是亡国之痛……

桔灯引路:人是有情感思维的,看待事物往往带有感情烙印,因此,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特性。这正如一根拐杖,儿子当玩具、父亲当收藏、爷爷当工具。另外,还可将它与社会万物联系起来,寄寓它新生命、新深意,即所谓的“象征”,从而拓宽写作广度,加深写作的内涵。

选材窍门:从心理感受上拓展内涵。

【如何巧用作文素材_2】

对于名人素材,现在用的已经够滥的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很多同学在运用中总是不加选择、不加修饰地长篇累牍地堆砌素材。名人素材能用吗?绝对能用,但是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那么怎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素材呢?

一、把握一个运用原则:融入自我,感情真挚

高考《考试大纲》对作文有一个要求,就是“感情真挚”。历史人物和我们距离较远,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历史人物素材时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也就不可能运用此类素材写出好文章。

要有“我”的存在就要用“我心”去感受历史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时,要深入到人物的“内里”,用“我”的心去感知“他”的心,而不要简单地用一种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去“套作”“他”的精神和思想。同时,还要将“他”的行为与心理与“我”进行对接,让“他”走近“我”,靠近“我”,与“我”心心相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动荡着彼此的心灵感应,才能文真字切。惟有文真字切,方能打动读者的心。

二、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运用历史人物素材去写有特定要求的作文,绝对不能生拉硬套,不能因为手中有素材就用,也不能因为没有素材而随便拉一个来凑字数。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素材与作文话题对接起来。这种对接要自然而然,生拉硬套只会让人反感,如果不能自然地将素材与话题对接,那还是不要用的好。更进一步还要求这种对接能有独特的角度。因此对素材要寻找最佳的切入点。素材的切入点可有以下几个角度:

1、从人物的内在精神切入话题。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彩的人生经历,是素材宝库。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屡遇挫折却毫不退缩的品格,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理想的品德,项羽、荆轲、苏武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立志报国的精神,等等。这些都能用来阐释很多话题。例如2009安徽高考《弯道超越》:

人生有谁不想避开弯道,可生命的辉煌就必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曲折,哪来成功。泽东在领导红军反围剿时,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来往兜圈,尽走弯道。事后才知,不是走了这些“弓背路”,早已像石达开一样葬身大渡河了。泽东在弯道中寻到了生机,走出了胜利。

苏东坡,面临过人生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贬往黄州的迁客。就在黄州这个弯道上,苏轼饮尽孤独,洗尽浮华,从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苏子从弯道上走出了精彩。

2、从人物的外部世界切入话题。就是说要横向拓展素材。这就要我们关注所写人物周遭境况:他的亲朋,他的同列、他的“上级”,他的“下级”,他所处的社会特征……也就是关注他的社会关系。例如对屈原要关注他和楚怀王的关系,对对曹操要关注他和他的部下(如徐庶、许攸等等)的关系,对诸葛亮要关注他和刘备刘禅的关系,对岳飞要关注他和宋高宗的关系。这里面也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有些话题适合从这个角度切入。如“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竞争与合作”“信任”“宽容”等等话题。

3、从对人物的评价切入话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见仁见智,褒贬都有。例如对项羽、曹操、诸葛亮等争议都很大。甚至对于屈原,一般都认为他死得伟大;但也有人认为屈原太执着,他其实不必死,就象陶渊明说的“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不妨洒脱一点。我们在运用这类素材时,可从正面评价的角度切入,也可从反面评价的角度切入。

三、选择文体与运用恰当方法

(一)记叙文体

记叙文体可在选择叙述角度和发挥想象两方面上做文章。

1、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二是第二人称的叙述,三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1)第一人称。这个角度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较大的发挥余地。我们可以把自己与历史人物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成历史人物。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话题需要展示其行为的心理过程,表现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甚至还可以暴点不为人知的“内幕”。

(2)第二人称。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就是把历史人物置于我们的对面,拉近和历史人物的距离。这样可以增加亲切感,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就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者只知部分,没有写心理活动。

2、发挥想象

充分发挥想象可以运用两种方法。

再现历史情景。这种再现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而是想象扩展,即依据特定的历史事件从人物描写、情节、环境等方面进行扩展。再现历史情景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历史真实,这可根据需要确定。可以主要情节依据历史事实,只在细节上做扩展;也可以抓住历史的一点由头,进行想象虚构。如前面2004陕西高考满分作文《昭君行》。昭君行

呆呆地坐在车中,望着窗外缓缓退后的一棵棵白杨,不知远处的草原此时是一幅什么景象。我的身后,是夕阳下的古道,古道那头的宫城,离我越来越远,我,还能回来吗?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回首望去,我第一次发现那夕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那里的一殿一宇都那么的宏伟,那里的一花一木都那么的妩媚,那里的一歌一曲都那么的悦耳……我曾和姐妹们乘着一叶扁舟在太液池如镜的湖面上临风赏月,弹琴唱歌。那时的我,多么的快乐!而现在却只有怀中的琵琶伴我走向那蛮荒的漠北,长安城中的快乐的歌舞中再也不会有我的身影了!

泪,从我的眼眶溢出。

呆呆地望着车窗外,那古道边的蒿草在风中不住地弯腰,它们也在为我难过。天边飞来两只小鸟,在我的车边落下又飞去,叽叽喳喳似在说着什么,它们在对我说么?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那鸟儿一定在安慰我,望着薄暮中的宫殿,我竟发现它有些衰败,有些龌龊。我清楚地记得,在宫中,我的每一夜都独自在冰冷的玉枕上度过,每一日都在猜忌与妒忌中度过,锦衣玉食,丝竹管弦之后,我面对的是延寿们的贪婪和盘剥,姐妹们孤独的泪水。我曾希望皇帝可以垂青于我,但我又怎能向延寿弯腰低头!

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独为伍,不再面对伪善,不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我有豪爽的单于丈夫,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远处,似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

我笑了,是由心底涌出的喜悦。

天边的晚霞一片绚烂,长安城早已没有了踪影。风,拂过我的脸颊,这风是从北边吹来的,它带来草原对我的呼唤。我笑了,那是快乐的笑,幸福的笑,因为我懂得了,忧伤能变为快乐。苦难也能变为幸福———全看你怎么想!

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人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过:“天才无非是忍耐”。大写的人又怎能逃脱苦难的磨砺?在困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铸就人生的不屈与辉煌,何足畏哉?

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你,一个柔韧的奇女子,王嫱,演绎出让人感伤的出塞的神话。一个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女子却要在风沙裹蚀下把青丝熬成霜白,枯萎了红颜。又有谁可以承受这样的命运,而你,昭君,只是怀一幽怨的琵琶,留下了夕阳下无语的青冢。你,变坎坷的人生际遇为华夏史册上为民族和平而牺牲的永世光辉,熠熠生光。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你心中何尝不想“至君尧舜上,再使风流淳”?可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方百姓又何尝不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你终是你,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消!”郑袖的谗言,子兰的诽谤,怀王的昏聩,那儿不是你的容身之所啊,三闾大夫!痛心与失望,如此被排挤,命运多舛,可你依然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试问,史上还有如你一样的忠主人么?感念朝廷的日益衰败却无力相助,于是,你,自沉汨罗,多么可歌可泣的举动,《离骚》中句句都是你的一片丹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西湖美景,三月小雨润如酥,你,范蠡,携西施泛舟西湖,散发扁舟。何必留恋勾践的高位名利?你深知越王的可以同苦难,难以同甘,世人谁不留恋名利权位,可你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和功高盖主皆殒身的教训。走吧,陶朱公三置千金,你,写下了最完美的明哲保身的人生准则。放弃名利,成就了最善的命运。

菜市口人头攒动,一辆囚车押来披头散发的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变法会有牺牲,那就从我开始!”你大义凛然,昂着高傲的头颅,绝不会向顽固派屈服,用鲜血来唤醒民族意识的觉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你,变短暂的一生荣华为民族气节的不朽。

人生会有很多充满艰辛的际遇,充满荆棘,扑朔迷离,可是,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简评]:在本次高考阅卷中看到太多太多的司马迁宫刑,韩信的忍胯下之辱,勾践的卧薪尝胆和屈原的自沉汨罗……这类的“弯道”“机遇”,禁不住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究竟哪儿出了问题?别说学了十几年语文,就是长到如今十七八岁,每天的耳闻目睹也不止这么一点东西吧?作文中真的是没材料可用、可写了吗?但看到这篇作文,大家也会感到欣慰了!

再现历史情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

一是丰富人物的性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情、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呈现人物真实心灵世界,写出人物的个性。这就是把历史人物还原为人,既要看到他思想和精神崇高伟大的一面,又要表现他做为“人”的一面,他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甚至鲜为人知的某些“阴暗”的一面。这就是说在运用人物素材时,要加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这样行文会更加自由,写出来的文章也具有生活真实感。如前2004陕西高考满分作文《昭君行》。

二是虚构情节。

三是烘托环境。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性格。

(二)议论文体

议论文中的的名人素材运用时最广泛的。历史名人因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可以说都是议论文典型的论据材料。就人物材料在议论文中的用途来说:

一、可以放在文章开头作为引子引出论题或论点;

二、可以放在文章中间作为论据证明所提出的观点。作为论据,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就人物材料的叙述详略方面说,对于文化名人的使用,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1、作为点例用,将某个人物材料作为重点材料,较为详细地叙述人物生平。但是这种叙述要只截取人物漫长一生中众多事情中能用来证明观点部分,不能采用简单的记叙,不然容易造成文体不分,还容易造成表达拖沓。

林、道尔顿、安腾百福的概例来辅助论证,材料丰富有力。

三、就运用的方法来说,可以运用正反对比(如选择不同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或同一人物的不同时期进行对比);也可以运用假设,对人物进行假设推演,以此论证中心论点。

素材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写作目的而选用的材料。由于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素材的选取和运用已成为严重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瓶颈。综观2010年高考作文,一些优秀的考场作文在素材的选用上,或关注自然,或思考人生,或探求哲理,或着眼自我,使得整篇文章视野开阔,内容充实,立意大气。然而,也有一些考场作文在素材的选用上,或视野狭窄,或材料单一,或素材陈旧,以致影响了作文的得分.

【如何巧用作文素材中考作文指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八年级上册作文 童年作文600字 怎么写好作文 八下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高中版 高中生作文800字 写事的作文怎么写 关于中考的作文 三年级英语作文 乡愁作文 多肉作文 孝顺作文 作文寒假生活 白衣天使作文 作文成长 雅思大作文 出游作文 羽毛球作文 野餐作文 苏轼作文 行走 作文 乐乐作文 写美景的作文 意外作文 奋斗作文素材 一千字作文 那一次 作文 作文有你真好 做自己 作文 表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