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名家散文 > 琦君散文

永保赤子之心的希世珍琦

2019-12-14 09:00:01
相关推荐

──琦君 应凤凰 郑秀婷

琦君,一个感动各个世代的名字,她的作品涵括小说、散文、评论、儿童文学,读其书如其人亲临身边,“真实不造作”的亲切风格使她风靡文坛五十年而不衰,《琴心》、《桂花雨》、《橘子红了》皆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琦君一生经历的心灵写照。

难忘的童年经验

琦君,原名潘希珍,一九一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幼时父亲将她托给奶娘照顾,混在乡村鸡鸭群里长大,自小与鸡对望,因此常被啄得满脸伤还滑成了滑稽突梯的斗鸡眼,又因为没有人同她讲话,只有一只大黄牛镇日“哞哞”地叫,因此琦君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见了人只会“哞”。琦君学语的启蒙老师是夏承焘先生,其笔名“琦君”便是因夏老师取其“希世之珍琦”的“琦”字来称呼她,再加上礼貌性的敬称“君”字,促成了“琦君”这个有特别意涵又可纪念恩师的笔名。

琦君家学渊博,自小由父亲带领七岁就开始读唐诗、诗经、习字,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培养了浓厚的国学素养,并且喜欢偷看《三国演义》等武侠、言情小说,启发她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十一岁时,在北平的哥哥去世,琦君以文言文写〈祭兄文〉,又以白话写〈哭哥哥〉,白话文一篇被堂叔称赞有加,于是开启她写语体文的契机。十二岁时进入“女学堂”就读,一位外国女老师韦先生给她无比爱的教育。十四岁时,开始接触西式教育进入弘道女中就读,十七岁成绩优秀直升高中部,在此时期琦君虽在父亲督导下研读《通鉴》,然而好求知的她,暗中读着新旧小说,同时受到新旧文学的洗礼;中学时因常作文言文,被同学称为“文学大将”,但投稿报纸副刊却惨遭退稿,高中时经国文老师的耐心鼓励,由回忆文入手,成了校刊及报纸副刊的常胜军。二十岁时转考之江大学中文系,并碰到一生的恩师江南大词人夏承焘先生,他常引领学生欣赏大自然,凭个人兴会领略作品,就个人性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作品,这样耳濡目染之下,影响了琦君一生朴实无华、淡雅隽永的写作风格。

琦君一岁丧父,四岁丧母,由伯父潘国纲先生扶养长大,潘国纲先生是一位大将军,伯母则是一位拥有传统容忍美德的中国女性,他们俩便是琦君在文章中称为父亲与母亲的人。由于父母是指腹为婚的,所以两人的个性天南地北,相处并不融洽,而且父亲甚至在母亲三十岁生日时带回一个姨娘,伤透了母亲的心,这个姨娘打扮新潮,又懂得收买人心,因此很得父亲及仆人的喜爱,自从姨娘来了之后,琦君便常见母亲独自坐在房中哭泣,不过母亲依然对父亲千依百顺,容忍父亲对她的冷落,她不怨恨,只是默默地承受。这些家庭恩怨的记忆经常出现在琦君的文章中,《琴心》、《红纱灯》、《永是有情人》中对于父亲、母亲、姨娘的三角关系,都有细腻的描写,琦君的名作〈髻〉对于母亲及姨娘的差别的描写更显示出琦君对母亲的心疼。

迁台后当“官”、教书并行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琦君任教于上海汇中女中,后由高中国文教员的身分转入高等法院认通译书记官。一九四九年来台后,继续任职在高检处任书记官,之后转任为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可说是大半生都在司法界服务。琦君认为,从事写作的人应该多多扩展生活领域,培养悲天悯人的同理心,在司法界工作正好给了她这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于是在这段期间,她曾造访全省监狱的受刑人,发现了许多感动人心的故事,琦君将这些感人的故事写成小说、广播剧,同时也写了唯一一部社会写实小说《缮校室八小时》。林秀兰评论此书:“《缮校室八小时》一书具有浓厚的时代意识,深刻反映出台湾在六○年代的社会氛围,与琦君的其他作品大异其趣。”可见司法工作对她创作的影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传统文化的作文 随笔作文 年的味道作文600字 写母亲的作文 高中作文题目 感恩父母作文600字 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 给女朋友的小作文 环卫工人的作文 登山作文 童年回忆作文 甜作文 我的朋友作文400字 关于写景的作文 家乡的变化作文 六一儿童节作文 观后感作文 畅想未来作文 我成功了作文 描写风景的作文 我的祖国作文 母爱的作文 毕业作文 我的作文 围绕中心意思写作文六年级 十年后的我作文500字 关于合作的作文 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 团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