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江苏省各地2019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0-05-11 15:42:01
相关推荐

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梁丰中学 4 月联考六、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17 题。 金庸作品的魅力 严家炎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 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 却没有旧式武 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 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像《天龙八部》通过萧峰之死所揭示的民族 斗争尖锐年代造成的悲剧,包含多么巨大丰富、发人深省的内容,艺术力量又是多么震撼人 心! 《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 《碧血剑》又以多么生动感人的小说笔墨,塑造或赞美了郭 靖、袁崇焕这类为民众利益献身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弘扬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 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 是一种有思想的娱乐品。如金庸自己所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 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 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如果说严 肃文学是“为人生”、通俗小说是“供人消遣”的话,金庸小说把这两方面统一了起来。他 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 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 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 兴趣盎然又 启人深思。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广大读者的共同感觉。作者以写 “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 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 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显示出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 刻的民族精神。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 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 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 《射雕 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 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 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 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 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焕然一新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并不是行侠、报国、封 荫做官的模式,人生理想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价值观念,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 人格独立的精神。 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 他们行侠仗义, 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 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所谓雅与俗,不同时代有不同看法。金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的出现,意味着长期 困扰着人们的雅俗对峙问题,从实践上和认识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金庸小说吸 “雅”“俗”两方经验又超越“雅”“俗”。他创造性吸收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 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艺术经验,从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同时借鉴、 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 使他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 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这是金庸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1 月 6 日)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真正的文学要启人之蒙,有益人生,又要令人愉悦,给人艺术享受,这与金庸的小说观 根本上是相通的。 B. 金庸小说武侠其表, 世情其实, 里面的江湖世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对时代 和现实并不回避。 C. 通俗小说因为要面向大众,供人消遣,形式通俗,它的题材和类型也限制了一些有素养、 有追求的作家的写作。 D. 金庸小说中的武技较量,不是单纯的刀光剑影,而是武戏文写,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 化因素。 15. C 本题中,C 项, “它的题材和类型也限制了一些有素养、有追求的作家的写作”错误, 金庸的成功就是例子,如文章第二段说“……通俗小说是‘供人消遣’的话,金庸小说把这 两方面统一了起来……” ,文章最后一段说“他创造性吸收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 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艺术经验,从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同时借鉴、 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 使他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 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 ,由此可知,通俗小说的题材和类型并没有限制这些有素养 有追求作家的写作。故选 C 项。 16.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选项不符合金庸小说现代精神的一项是3 分 A. 金庸小说的武侠精神让人神往,比如《天龙八部》里乔峰聚贤庄以一敌众,快意恩仇。 B. 郭靖站在战功赫赫的成吉思汗面前,却只道: “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留了多少孤儿 寡母之类。 ” C. “义”是金庸小说之魂,郭靖行侠仗义,既有独立的个体人格,又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 态度。 D. 《鹿鼎记》 、 《碧血剑》中,金庸对康熙、皇太极的才干表示出了欣赏,并不因为他们是 夺走汉人江山的异族首领而随意丑化。 16. A 文章主要在第四段谈到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本题中,A 项, “比如《天龙八部》里 乔峰聚贤庄以一敌众,快意恩仇”错误,该分析与文中金庸小说现代精神不符,参考第四节 “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 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 。BCD 三项与文章第四节关于金庸小说现代精神的分析一致。故 选 A 项。 17. 金庸作品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6 分) 思想饱满,通俗而不媚俗;萃取传统,注入现代精神;跨越雅俗,铸就时代经典。每点 2 分,3 点满分。 解析 如第一段“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 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 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 ,如第二段“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 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 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 ,这说明金 庸的作品思想饱满, 通俗而不媚俗; 如第三段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是广大读者的共同感觉” ,第四段“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 小说的现代精神” ,这说明金庸的作品萃取传统,同时又注入现代精神;如最后一段“金庸 小说吸取‘雅’ ‘俗’两方经验又超越‘雅’ ‘俗’ ” “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使他的小 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 ,这说明金庸的作品跨越雅俗,铸就时 代经典。启东中学基地学校四月大联考六、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张倩 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 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 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 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 “忧患意识” 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的, 其基 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时,应在敬畏之心的基础上,通过谨慎的 态度、坚毅的行为来解决问题,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 防,在政权与民生的关系讨论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与之相应, “家国情怀”是 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 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其核心也是责任意识。 在周初统治者“敬德” “保民”的道德意识中,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 统治者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 “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 《尚书·商书》 ) ,即是君王家国情怀 的集中表达。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 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 《孝经》 《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 《颜氏家训》 《曾文正公家训》等传 世家训中,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从立志、养德、行为等层面进行引导, 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而在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也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 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这种家国情怀在 传统社会中, 满足了国家稳定、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礼制的维护下, 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第一,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运、维系生活 共同体的自觉,在中国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视主体性的品质,蕴含着“自强不息”的 精神气质,是推动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第二,忧患意识把个人与群体、历史与当下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是最为真实的生活态度,使人在家庭生活、当下实践中获得超越意义。第 三,忧患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的精神特质。 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是从“个人” “家” “国”关系的讨论中开启的,是从民族、国家 前途的忧患中产生的。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言: “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功 焉。光绪间所谓新学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 ,若受电然。 ” 由此可见龚自珍思想对近代思想发展的影响。 龚自珍作为传统士人中的先觉者, 面对清王朝 在内政外交、民生官制的全面衰败, 积极思考解救时弊的方案。他以“尊我” 倡言个性解放, 力主将个人从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以“尊任”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并强 调通过统治集团自上而下的“自改革”来挽救当时的危局。龚自珍对个性解放及其社会责任 的探讨,是传统士人忧患意识的鲜明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高呼“自强” “求富” ,主张学习 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 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 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知识分子、 了解西方的官吏、 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 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 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 俗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责任意识。 B.周初,统治者的“敬德” “保民”的思想体现了浓厚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这也成 为当时的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 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体系的建构来源于《孝经》 《大学》等经典,后世 的传世家训均以此宗旨,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 D.龚自珍以“尊我”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并强调通过自上而下的“自 改革”来挽救当时的危局,体现传统士人的忧患意识。 C. (A.原文“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 提出的” ,并未提到“家国情怀” 。B.文中说“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 ,不是说“当时” 。 D.“尊我”错,原文是“尊任” 。 )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 融合之中开启近代化进程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B. 文章阐述了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体现了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及 对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时所具有的责任意识。 C.文章重在论述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关系,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 怀的人文底蕴,家国情怀包含了忧患意识。 D.文末阐述在甲午战争之后,忧患意识有了明显变化,较之传统基于道德而言,有了大 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 C. (文章并未重点论述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之间的关系。 ) 1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述家国情怀的意义。 (6 分) 家国情怀可以使人在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 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 家国情怀可以 促进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家国情怀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挽救危局,以求民族自救。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无锡市天一中学 4 月模拟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杂谈小品文 鲁 迅 自从“小品文”这一个名目流行以来,看看书店广告,连信札,论文,都排在小品文里 了,这自然只是生意经,不足为据。一般的意见,第一是在篇幅短。 但篇幅短并不是小品文的特征。一条几何定理不过数十字,一部《老子》只有五千言, 都不能说是小品。这该像佛经的小乘似的,先看内容,然后讲篇幅。讲小道理,或没道理, 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至于有骨力的文章,恐不如谓之“短文” ,短当然不及长, 寥寥几句,也说不尽森罗万象,然而它并不“小” 。 《史记》里的《伯夷列传》和《屈原贾谊列传》除去了引用的骚赋,其实也不过是小品, 只因为他是“太史公”之作,又常见,所以没有人来选出,翻印。由晋至唐,也很有几个作 家;宋文我不知道,但“江湖派”诗,却确是我所谓的小品。现在大家所提倡的,是明清, 据说“抒写性灵”是它的特色。那时有一些人,确也只能够抒写性灵的,风气和环境,加上 作者的出身和生活,也只能有这样的意思,写这样的文章。虽说抒写性灵,其实后来仍落了 窠臼,不过是“赋得性灵” ,照例写出那么一套来。当然也有人预感到危难,后来是身历了 危难的,所以小品文中,有时也夹着感愤,但在文字狱时,都被销毁,于是我们所见,就只 剩了“天马行空”似的超然的性灵。 这经过清朝检选的“性灵” ,到得现在,却刚刚相宜,有明末的洒脱,无清初的所谓“悖 谬” ,有国时是高人,没国时还不失为逸士。逸士也得有资格,首先即在“超然” , “士”所 以超庸奴, “逸”所以超责任:现在的特重明清小品,其实是大有理由,毫不足怪的。 不过“高人兼逸士梦”恐怕也不长久。近一年来,就露了大破绽,自以为高一点的,已 经满纸空言,甚而至于胡说八道,下流的却成为打诨,和猥鄙丑角,并无不同,主意只在挖 公子哥儿们的跳舞之资,和舞女们争生意,可怜之状,已经下于五四运动前后的鸳鸯蝴蝶派 数等了。为了这小品文的盛行,今年就又有翻印所谓“珍本”的事。有些论者,也以为可虑。 我却觉得这是并非无用的。原本价贵,大抵无力购买,现在只用了一元或数角,就可以看见 现代名人的祖师,以及先前的性灵,怎样叠床架屋,现在的性灵,怎样看人学样,啃过一堆 牛骨头,即使是牛骨头,不也有了识见,可以不再被生炒牛角尖骗去了吗? 不过“珍本”并不就是“善本” ,有些是正因为它无聊,没有人要看,这才日就灭亡, 少下去;因为少,所以“珍”起来。就是旧书店里必讨大价的所谓“禁书” ,也并非都是慷 慨激昂,令人奋起的作品,清初,单为了作者也会禁,往往和内容简直不相干。这一层,却 要读者有选择的眼光,也希望识者给相当的指点的。 注 :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七日上海 《时事新报·每周文学》 , 署名旅隼。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A.“小品文”在一般人的眼里, 包罗万象, 主要不是从文学的角度, 而是从生意的角度。 B.“抒写性灵”不同于“赋得性灵”, 因为它不落窠臼, 抒写的是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情 感。 C.作者不满于当时一些人所抒发的“性灵”不真实,不满于所写作的题材堕落庸俗猥 琐。 D.对于“珍本”,作者情有独钟,认为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还能从中学到抒发性灵的方 法。 [答 案] D“情有独钟”不对,作者对“珍本”还作了辩证分析 (3 分)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 确 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用对比、 举例、 打比方等方法, 全都论证了“短”不是小品文最重要的特征。 B.作者所举作品较多, 上下年代跨度也大, 看起来较散较杂, 其实都是紧紧围绕小品文。 C.文章谈古都是为了说今, 对小品文首先要看重内容, 要看重情感, 不要被“短”迷惑。 D.作者把古代所谓的“珍本”称作“牛骨头”,客观又幽默地表现出它存在一定的作 用。 [答 案] A打比方是论证翻印“珍本”的意义、作用,也没有“全都”论证17.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鲁迅先生认为小品文并不“小”的原因。6 分 [答 案] 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充满骨力显得高大,抒写性灵生活味浓。一点 2 分, 意对即可泰兴中学 4 月考前预测试卷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17 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 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 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 言外之意, 音乐求弦外之音, 绘画求象外之趣, 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 都要求虚中见实。 《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 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 声胜有声。 ”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 意趣, 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 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 补充, 正如包世臣 《安吴论书· 述 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 “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 ”在戏曲舞台上, 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 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 给现众留下许 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 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 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 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 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 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 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 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 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 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 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 到万壑古松; 杜甫看了刘少府画的山水障, 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 龚自珍 《己亥杂诗》 中 “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 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最 后的一跃已经开始,无限的风光即将展现。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 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 强调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全看诗人的造 诣如何。 15.下列对文中引用“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的作用,说明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A.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善于留白,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想象无尽。 B.书画创作要虚实对比、含蓄隐晦,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补充无穷。 C.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虚中见实,才能使创作者在有尽中寄托无尽。 D.书画创作要虚实相生、变化无穷,才能使创作者展开丰富无尽的想象 A 作者引用“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 ,就是为了论述前面的观点“古 代的绘画要术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 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 启发观者自 己去想象、补充” 。 1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态虽不同, 但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却一致。 B.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是诗人及一切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 鉴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C.作诗切忌太直太露,读诗避免太滞太凿,因此,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 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 D.李白听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画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由此可见,读诗不仅要从 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 A B 项无中生有, “最高境界” “必备的艺术修养”在文中没有依据。C 项强加因果,结论是强 加的,原文中没有依据。D 项篡改文意,原文说艺术欣赏“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 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 ,是并列关系,而“不仅……还”是递进关系。 17.简要概括诗歌理论注重“言意关系”的意义。(6 分) ①突破语言的局限,注重言外之意。②激发读者想象,实现诗歌意境的再创造。 (每点 3 分) 文章第一段首句就说“言意关系......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 ,这个纲领性的句 子已经很清楚了表明了两个方面的意义,就是“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 ,所以思考本题 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分析其对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影响。 前者在文章第二段前半部分有表 述,后者在后半部分及第三段有表述。泰兴中学考前冲刺模拟六、 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杂谈小品文 鲁 迅 自从“小品文”这一个名目流行以来,看看书店广告,连信札,论文,都排在小品文里 了,这自然只是生意经,不足为据。一般的意见,第一是在篇幅短。 但篇幅短并不是小品文的特征。一条几何定理不过数十字,一部《老子》只有五千言, 都不能说是小品。这该像佛经的小乘似的,先看内容,然后讲篇幅。讲小道理,或没道理, 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至于有骨力的文章,恐不如谓之“短文” ,短当然不及长, 寥寥几句,也说不尽森罗万象,然而它并不“小” 。 《史记》里的《伯夷列传》和《屈原贾谊列传》除去了引用的骚赋,其实也不过是小品, 只因为他是“太史公”之作,又常见,所以没有人来选出,翻印。由晋至唐,也很有几个作 家;宋文我不知道,但“江湖派”诗,却确是我所谓的小品。现在大家所提倡的,是明清, 据说“抒写性灵”是它的特色。那时有一些人,确也只能够抒写性灵的,风气和环境,加上 作者的出身和生活,也只能有这样的意思,写这样的文章。虽说抒写性灵,其实后来仍落了 窠臼,不过是“赋得性灵” ,照例写出那么一套来。当然也有人预感到危难,后来是身历了 危难的,所以小品文中,有时也夹着感愤,但在文字狱时,都被销毁,于是我们所见,就只 剩了“天马行空”似的超然的性灵。 这经过清朝检选的“性灵” ,到得现在,却刚刚相宜,有明末的洒脱,无清初的所谓“悖 谬” ,有国时是高人,没国时还不失为逸士。逸士也得有资格,首先即在“超然” , “士”所 以超庸奴, “逸”所以超责任:现在的特重明清小品,其实是大有理由,毫不足怪的。 不过“高人兼逸士梦”恐怕也不长久。近一年来,就露了大破绽,自以为高一点的,已 经满纸空言,甚而至于胡说八道,下流的却成为打诨,和猥鄙丑角,并无不同,主意只在挖 公子哥儿们的跳舞之资,和舞女们争生意,可怜之状,已经下于五四运动前后的鸳鸯蝴蝶派 数等了。为了这小品文的盛行,今年就又有翻印所谓“珍本”的事。有些论者,也以为可虑。 我却觉得这是并非无用的。原本价贵,大抵无力购买,现在只用了一元或数角,就可以看见 现代名人的祖师,以及先前的性灵,怎样叠床架屋,现在的性灵,怎样看人学样,啃过一堆 牛骨头,即使是牛骨头,不也有了识见,可以不再被生炒牛角尖骗去了吗? 不过“珍本”并不就是“善本” ,有些是正因为它无聊,没有人要看,这才日就灭亡, 少下去;因为少,所以“珍”起来。就是旧书店里必讨大价的所谓“禁书” ,也并非都是慷 慨激昂,令人奋起的作品,清初,单为了作者也会禁,往往和内容简直不相干。这一层,却 要读者有选择的眼光,也希望识者给相当的指点的。 注 :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七日上海 《时事新报·每周文学》 , 署名旅隼。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品文”在一般人的眼里,包罗万象,主要不是从文学的角度,而是从生意的角 度。 B. “抒写性灵”不同于“赋得性灵”,因为它不落窠臼,抒写的是自己独特的经历和 情感。 C. 作者不满于当时一些人所抒发的“性灵”不真实,不满于所写作的题材堕落庸俗猥 琐。 D. 对于“珍本”,作者情有独钟,认为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还能从中学到抒发性灵的 方法。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多处用对比、举例、打比方等方法,全都论证了“短”不是小品文最重要的特 征。 B. 作者所举作品较多,上下年代跨度也大,看起来较散较杂,其实都是紧紧围绕小品 文。 C. 文章谈古都是为了说今,对小品文首先要看重内容,要看重情感,不要被“短”迷 惑。 D. 作者把古代所谓的“珍本”称作“牛骨头”,客观又幽默地表现出它存在一定的作 用。 17.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鲁迅先生认为小品文并不“小”的原因。6 分 15. D“情有独钟”不对,作者对“珍本”还作了辩证分析 16. A打比方是论证翻印“珍本”的意义、作用,也没有“全都”论证 17. 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充满骨力显得高大,抒写性灵生活味浓。一点 2 分,意对 即可兴化市第一中学三模热身试卷六、现代文阅读(二) (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魏晋士人自然山水美学观的形成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 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 王羲之等人的字, 顾恺之的画, 曹植等人的诗文, 郦道元的写景文, 宗炳的画论,无不是光芒万丈,奠定了后代艺术的根基与趋向。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 为,陆机的《文赋》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创作心理做了专门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 上的头一回。 ②魏晋士人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文 人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自然山水成为回避人事扰攘的崇尚境界。对老庄哲学 “崇尚自然” 的再认识成了名士们寄情山水的思想基础。魏晋士人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山水美。对 魏晋士人来说,山水美的发现是与心灵融合在一起的。他们以解放的、自由的心和天马行空 似的逍遥游于山水间,风神潇洒、不滞于物。他们的艺术、诗文、绘画、书法、园林、盆景 山石便凝聚了真精神,意趣无穷。 ③门阀世族获得了发展庄园经济更好的自然条件, 不但有了多样的物质享受, 而且被南 方富于变化、明丽的自然风景吸引,产生了纵情山水的风尚。这一切使得士大夫们更加追求 一种精神的超脱,推动了自然山水美学的发展。山水诗、山水画、山水盆景的风行表现尤为 突出。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还表现在儒、道、玄、佛等教派的分离与结合、斗争与调和诸现 象上,但大致说来,佛教的巨大发展并与艺术相互联系,是这个时代的重大标志。 ④魏晋美学思想反映在艺术理论领域中就是积极倡导人的觉醒和自觉。 这体现在艺术开 始以现实生活的人为主题,刻画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从山水诗、山水画、再到山水盆景 的演变, 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 山水画论的提出则进一步为中国盆景山石奠定了 实践与理论基础。 ⑤传统美学从远古神话、崇拜山石,到商周秦汉的乐山乐水, “美”的思想逐渐发展, 美学话题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程。物质文明的提高无法代替人类对美学和艺术的探索、 需求, 美与艺术构成人性的基础, 人类在不断地探求中收获着更多的美, 碰撞出更多的艺术。 此时期文人审美最重要的特征, 就是私家园林从汉代的追求宏大一变而为小型。 这意味着其 内容从粗放到精致的飞跃, 也意味着创作方法从写实转向与写意相结合。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 盆景山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 (选自《中国盆景山石史》 )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 魏晋是艺术精神最富有的时代,思想活跃,精神解放,人格自由,奠定了后代艺术 的根基与趋向。 B. 陆机的《文赋》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创作心理做了专门描述,这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是 第一次。 C. 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寄情山水,回避人事扰攘,这源于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的再认识。 D. 门阀世族使得庄园经济更好的发展,士大夫们在更好的物质享受中产生了纵情山水 的风尚。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 分) ... A. 魏晋时期美学思想的重大标志,主要体现为佛教的巨大发展并与艺术相互联系。 B. 魏晋美学思想倡导人的自觉,这一时期艺术创作开始以现实生活的人为主题。 C.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 “美”的思想也在逐渐发展,人类对美学与艺术的探求是不 断的,永恒的。 D. 魏晋时期私家园林追求小而精,是因为其内容从粗放转到精致,创作方法从写实转 向写意。 17.促成魏晋士人自然山水美学观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 分) 15.A(B 项“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次”太过绝对,原文只说是“大概”,C 项“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无中生有;D 项张冠李戴, “产生了纵情山水的风尚”的应是门阀世族) 16.D(偷换概念,原文是“写实转向与写意相结合” ) 17.人格思想精神的大解放,简约玄澹的审美追求,社会环境的逼迫,艺术理论和实践的自 觉(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如皋市四月模拟六、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文学社群与文学流派 张涛 在文学流派研究学术史上,文学流派与文学社群是怎样的关系,学术界争议颇大。吴奔 星《文学风格流派论》指出, “文学社群不等于文学流派” , “不能把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等 同起来” , “文学社群是否为文学流派,必须具体分析” 。当下文学流派研究有必要澄清二者 关系,这是研究地域文学流派的先决条件。 “社” 原先来自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土地繁殖生命能力的一种宗教崇拜, 后逐渐演变为中 国古代民间春秋两季祭祀“社神” 、祈求丰收的风俗习惯。到了明代,人们把具有共同兴趣 和信仰的文人士子组织在一起从事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的群体组织称为“社” 。而文学 派别,陈文新教授《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认为主 要源于先秦之《诗经》与《楚辞》 。他以南朝梁钟嵘《诗品》关于建安以降的五言诗“源出 于某某”为依据,把文学流派溯源至先秦《诗经》之《国风》与《小雅》 ,以及战国之《楚 辞》 。随着建安以降文学独立地位的凸显,文学流派才得到充分发展,国风派、小雅派与楚 辞派三种文学流派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 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如必须具备大家推举的社长、制定的社约、严格吸 收的成员、定期开展的社群活动,等等。而文学流派则更多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文人集合。 也就是说, 文学流派不必像文学社群那样有严密的组织实体, 只要某一特定文人群体围绕某 一文坛领袖形成共同的创作风格, 并在文坛产生一定影响力, 就往往把这一文人群体称为某 一文学流派, 至于是否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 而文学社群则不一定要求社群成员在 创作风格上的一致性,只要志同道合,皆可入社。 文学社群的成员虽然多为文人士子, 但这些文人士子所结社群不一定是为文学目的。 如 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张岱青年时期在绍兴曾结丝社弹琴娱乐, 明天启二年又与其叔张尔葆于绍 兴结斗鸡社取乐, 黎遂球诸昆弟在年轻时于番禺结怒飞社放鸽游戏, 明末大儒刘宗周还于崇 祯四年在越中结学术性社群证人社,等等。因而,文学社群在范围与性质上具有多样性,在 功能上也表现出较多的文化色彩。 而文学流派则纯粹是一种伴随文学独立而在文学史上出现 的文学现象,它是某一文人群体对文学创作规律普遍认同的结果。 当然, 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即使在文学社群并不发 达的其他历史时期,也可能出现众多文学流派。但到明末清初,文学社群无处无之,且大多 集中在某一地域兴盛,因而,文学流派的形成(特别是地域性文学流派)就不能不受士人结 社的影响, 众多文学流派就是在士人结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这是当前文学流派研究必须要 澄清的一个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亟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想要研究地域文学流派,首先就必须澄清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二者之间的关系。 B.在明代只要将具有共同兴趣和信仰的文人士子组织在一起活动,就能构成社群。 C.文学社群的成员虽多为文人,但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的范围和性质却呈现多样性。 D.文学流派的形成不仅仅受士人结社的影响,还是其它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文学流派的充分发展,和建安以来文学独立地位的凸显息息相关。 B.文学社群的成员必须遵守社群制定的社约,定期参加社群的活动。 C.文学流派组织形式松散,没有组织体系,成员创作风格相同即可。 D.在明代文人士子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入相应的各种社群。 17.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 15. (3 分)B(应为“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 ) 16. (3 分)C(“是否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不代表没有组织体系。 ) 17.(6 分)起源方面:文学社群依据兴趣、信仰而确立的群体组织;文学流派根据创作内 容、风格而划分。组织形式方面: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但不要求成员创作风 格一致;文学流派组织相对松散,但有着共同创作风格。范围与性质方面:文学社群具有多 样性,在功能上也表现出较多的文化色彩;文学流派是更纯粹的文学现象。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2019 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一个“熬”字益人生 王晓河 ①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 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 次数越多腰越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 事销”。 ②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 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 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心灵 励志作家黄桐在《人生总要慢慢熬》中告诉年轻人:“当好事降临,不用得意忘形;当坏事 来袭,不必惊慌失措。”人生中的“幸”或“不幸”,其实没有定数。没事,慢慢来,熬过 去,是你的,总会有。 ③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磨石磨刀,越磨越锋 利。“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 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作家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 ,全书可谓是池莉人 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她说:“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 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 来的, 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 ”评书名家单田芳, 总结人生就一个字: 熬。 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就 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④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什么是熬?熬是一种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 神。”有心志地熬,不少是自找的。旁人看似熬,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你喜 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你求“花月正春风”,他好“冷落车马稀”, 枯燥生滋味,苦涩有甘甜。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屈居于 6 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 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熬出了成就。经受了生活的风 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低低,熬创造 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 ⑤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 天公不遂人意,无可奈何地熬,挺住,切莫灰心丧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气吞声地 熬,忍住,切莫一怒碰得头破血流,一衰败得随波逐流;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地熬,守住, 切莫眼里看得过,肚里忍不过。熬过疾风暴雨,懂得什么是坚强;熬过痛苦,懂得收获的珍 贵;熬过失败,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人生经得几番 熬,不枉世间走一遭。 ⑥熬,是一种坚持,一种历练,一种毅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饱经风霜,饱览沧桑, 饱通世事,阅历中有品味,挣扎中有感悟。所以,倪萍著书《姥姥语录》 ,有一句话说:“人 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 熬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 冠军是熬出来的, “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 才有拼搏的硬功夫; 名角是熬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积月累地重复,才有德艺双馨的风采。 ⑦毛泽东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 的努力之中。”人生难测,世事难料,熬,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心如死灰,骨子里是坚持。 熬中有思索,有窥望,有碰撞,有突破,便是充满活力的努力,充满希冀的奋斗,便是有益 的人生。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好似马拉松,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 置,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就能柳暗花明。 B. 作家池莉认为懂事需要经历,而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就是“熬”,这个 “熬”就是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 C. “熬”可以创造价值,涵养性情,升华境界和人格,所以说有心志地“熬”,都是自找 的。 D. “熬”并非逆来顺受、心如死灰,熬的骨子里是坚持。人们需要在“熬”中思索、奋斗、 突破,方能有益人生。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自然, 从两位作家谈论割麦写起, 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引出中心论点“一 个‘熬’字益人生”。 B. 文章第③段先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越熬越有利于人生,然后用引用论证更有说服 力地证明熬得住才能成功,接着引用池莉和单田芳的人生箴言证明熬的作用。 C. 文章第④段列举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熬的经历越丰富,人生就越 绚丽多彩。 D. 文章运用比喻、引用和举例等多种论证方式,尤以引用论证为最,这体现出作者丰厚的 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17. 阅读这篇文章,你从中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文本作答。 答案15. D 16. C17. 启示一:成功贵在坚持,在坚持中思索、突破,于人生有益;启示二,要能耐得住寂寞, 在寂寞中涵养性情,创造价值,升华境界;启示三,要笑对人生,在微笑中饱含对生活的希 望,只要希望不灭,人生就有未来。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只要 一步步地努力,就能柳暗花明”错误,“只要……就能”表述过于绝对化,第二段的表述是 “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B 项,“这个‘熬’就是中草药制 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错误, “就是”错误, 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这个熬的意思相 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文中是“相当于”。C 项,“‘熬’可以创造价值, 涵养性情,升华境界和人格,所以说有心志地‘熬’,都是自找的”错误,选项强加因果, 且“都是自找的”以偏概全,文章第四段说的是“不少是自找的”。故选 D 项。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为了论证熬的经历越丰富,人生就越绚丽多彩”错 误, 从文中来看, 第四段列举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例子应是为了论证熬可以创造价值。 故选 C 项。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阅读这篇文章,你从中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文本作答”,然后 总览全文,把握作者在文中呈现出的思想观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人生马拉 松,很多要靠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 生进进退退,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 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 熬得住, 才有柳暗花明”“有心志地熬, 不少是自找的。 旁人看似熬, 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你喜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经 受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 低低,熬创造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 人生经得几番熬,不枉世间走一遭”“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熬 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熬, 不是逆来顺受, 不是心如死灰, 骨子里是坚持。 熬中有思索, 有窥望,有碰撞,有突破,便是充满活力的努力,充满希冀的奋斗”,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 行概括即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放风筝 图书馆作文 游玩的作文 心态作文 作文结尾优美句子 笑作文 灯作文 浪漫作文 茶 作文 茶 作文 种子作文 原来 作文 作文二百字 英语作文结尾 我的梦想的作文 初中作文800字 家务作文 海边作文 风筝作文 感谢的作文 面对 作文 作文心愿 找作文 350字的作文 感人作文 平凡作文 足球作文 诗词作文 长大 作文 长大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