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作文指导:学会抒情ppt

2020-05-17 17:06:01
相关推荐

将爱憎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写 作中的抒情。这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了, 也就是说,不光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的句子是在抒情,一切蕴含着深刻情感的 表达,都是在抒情! 抒情诗、抒情散文常常直接抒情;而 叙事性作品中,则常与叙述、描写、议论 等表达方式结合运用。在记叙文中融合抒 情,对增强文章感染力,突出文章中心都 有很大好处。 雪 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 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 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 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 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 的蜡梅花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 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 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 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 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山花烂漫、生机盎然,景物中描写透出异 常的热烈与深情。写雪,却由雨写起,正如 起跑前的下蹲,令情感热烈得更有感染 力。)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 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 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 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 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 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 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 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 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 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 地里。 (描绘另一画面——塑罗汉,稚气天真, 字里行间透着欢愉!)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 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 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 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 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 的胭脂也褪尽了。 (为雪罗汉的消融而惋惜。南方的雪,作 者是怀着柔情描绘的——可谓滋润美艳之 至。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 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 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 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 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 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 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 地闪烁。(笔锋一转,用粗犷的笔调对 比描写北方的雪)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此处排比议论,也是最 强烈的抒情) (孤独、倔强,斗争、不屈……都饱含 作者磅礴的激情,那是抗争“寒冬”的 宣言。) ◆点评: 鲁迅的作品,自然意蕴深厚,全面评论 显得有点自不量力。我们只选“抒情”这点 来谈。 作者即景抒情,见雪起兴,借助联想和 想象,对南北的雪抒写了心中潜藏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很浓烈的,读者一读而可感。 其突出特点如下:借景抒情,景物鲜明 如画,蕴藏着真情。其中大量的修辞手法的 运用,例如“处子的皮肤”、“如粉、如 沙”、“雨的精魂”这样的比喻、“绝不粘 连”、“撒”、“奋飞”、“死掉的雨”这 样的拟人,都对抒发感情都起到了推波助澜 的作用。 还有通篇对比手法的运用,调节了审美 倦怠,令读者在鲜明的转换中体验真情。当 然,这本身也是作者心中“本来”的样子。 中间的塑罗汉段,叙事、描写兼用,透着欢 愉,也有惋惜;而“朔方的雪花”则在排比 议论中把情感推向了最高潮。 作者抒情,也没有固定的模式。直接抒 情也好,间接抒情也好;描写抒情也好,叙 事、议论透露感情也好;借景抒情也好,托 物抒情也好;对比结构也好,比喻、拟人修 辞也好……总之,情到深处自然流淌,都是 恰到好处的。要不,怎么是“大家”写雪呢? “感情真挚”,是文章的根本所系 。一篇文章倘若没有感情力度,那不过 是一块冰冷的文字大拼盘;倘若充斥着 虚情假意,那就成了一场令人恶心的文 字游戏。作文要抒写真情实感,这是需 要永远恪守的法则。 一、需澄清的几个观念。在进行具体的 技法指导之前,先要准确了解抒情,以 下几点需把握。 1、抒情不是牵强附会的点缀,而是水到 渠成,自然生发的内心情感。我们写作 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为了所谓 的“情感升华和深化主题”在没情可抒 的时候强行抒情,在不需要议论的时候 大发议论。殊不知这正与文章之道背道 而驰。 请看朱自清先生《背影》结尾处的自然 抒情: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 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 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哪有什么豪言壮语?简简单单的一句 “唉”,思念之情自然就抒发了。) 作文和做人一样,把该说的说完了, 实在“憋不出”什么真情了,你也可以 选择沉默或掉头离开,这样至少还守住 了做人的原则,给人朴素自然的感觉。 写作时如何判定是否该“抒发一下感情” 呢?如果的确到了非抒情不可时,是不 需要费神“踌躇”的,感情自然会出来。 所以,你根本就无需做什么判断—— “听从内心的吩咐”就好了。 2、抒情不一定非有感叹号。也就是说, 不一定非得是刚烈外露的感情才叫“抒 发”。像《背影》的情感,有多外露呢? 它是深沉。换一般人,可能感受非常浅, 或者一会儿就过了。 人的情感千差万别,有的烈,有的淡 ;有的显,有的晦;有迸发,就有积蓄做 前奏。 我们写作,特别要注意写情感迸发 前的积蓄过程,而不是到达顶点的那一 刻——因为到了顶点,就已经是强弩之 末了。而且人的情绪如果总是写在脸上 ,那会是浅薄的情感;深沉的情感,都 是埋在心底的,除了小孩子。这一条抒 情的法则,对叙事类文章尤其适用。 还是《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 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 见,也怕别人看见。 (谁又能说,这“泪”是无情之物, “拭泪”是无情之举呢?一切都自然融 合在叙事中。) 杨绛的《老王》: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 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 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 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 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 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 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 幸者的愧怍。 (这感情压得该有多深啊!从揣度 到渐渐明白的过程,实际是将深深 压抑的情感以看似平静的方式抒发 出来的过程。) 李森祥《台阶》: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 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 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 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 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 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这回答,似一声深深的叹息,不是抒 情是什么呢?) 由此可见,抒情的方式,是多样的。 它可以是直抒胸臆,同样也可以隐藏在 叙事或议论当中——只要你鲜明地感觉 到了这样的情感,就算是成功的抒情, 不一定需要感叹号的。 最后,请记住这句话:借景抒情是 抒情,难道借事抒情、议论抒情就不是 抒情了吗? 3、未叙事,先直接抒情是叙事类文章大 忌。除非你本领高强,真能驾驭,否则, 作为一个中学生,真不要做这样的尝试。 因为这样做,很容易给人假、大、空的 “被骗”感觉,也很容易就会心生反感, 导致很差的“第一印象”。 4、抒情点到为止。即不要为拔高主题而 勉强抒情。所谓勉强抒情,是指感情还 没有流露出来或感情达不到某种程度, 却为了什么主题深刻而人为地拔高主题 或作口号式的呼喊。这样只能弄巧成拙。 请看下面的“经典”片断。 晚上九点多钟了,暑热还没有退。 教室里却传来一阵阵敲打桌子的声音。 大热天,天又这么晚了,谁还在教室里 呢?我怀着好奇心走进去,只见灯光下, 班长阿伦脸上流着汗,正叮叮当当地修 理着那张破桌子。 啊!我的心在激烈地跳荡,热泪也 涌出来了!多么好的班长,你那么爱护 公物,关心集体。你为教育损坏公物的 同学,以身作则,埋头苦干,你的心灵 是最美的!你是我们班里的活雷锋!你 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似曾相识吧?但愿作者是真看见了这 一幕,也确实被打动了。可是,这感情 也太不真实、太生硬了点吧?心竟然 “在激烈地跳荡”,尤其是那一连串的 口号和感叹号,恐怕“班长”看了也会 脸红……另外,能不能不要老“修破桌 子”啊……) 作文的本质还是一种交流,是心与心的 撞击。交流的成败或好坏,“态度很重要” ,而技巧是其次。如果作者态度不诚,感情 不真,即使外表再华丽,让人看了之后总有 种被骗的感觉。所以说,作文中唯有真情最 动人,抒情还是点到为止就好,这是我们写 作时应十分注意的。如“班长修桌子”片段 ,其他不论,单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拔高到 不适当的程度,就有“为文而造情”的嫌疑 ,这样做是很难打动读者,引起共鸣的。 二、在写作中如何合理抒情。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部优秀 的文学作品,竟感动得哭了,那是因为作 者的真情融注在书中人物的身上,把读者 引入他描写的境界中了。同学们学习抒情, 一定要抒真情,有真意,切忌矫揉造作, 更不能“无病呻吟”。要记住“言为心 声”,以真为贵。抒情,没有固定的格式, 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中,一般会将抒情分为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个大类,下面就结 合实例对这两种抒情方式做一点方法指导。 (一)、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它的特点是:不借任何“附着物”,直 截了当地宣泄情感;不讲究含蓄委婉, 毫无遮掩地袒露情感。这种直陈肺腑的 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 恳,很能打动人心。直抒胸臆的句段, 古诗中很多,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句便是。 现代文如《故都的秋》一文结尾写道: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 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 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就是直接抒发 对故都秋天的深深眷恋之情,表达自己 低沉抑郁的感情。 三毛《永恒的母亲》,写于1987年母亲 节。文末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感情: 但愿……母亲读到我说不出来的心 声。我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 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 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也全然用行为 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 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 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 比她更周全。 母亲啊母亲,我亲爱的妈妈,你也 许还不明白自己的伟大,你也许还不知 道在你女儿的眼中,在你子女的心里, 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 和生命…… 直抒胸臆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 张的感情。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而 紧张,“我手写我心”,情感直露,真 情切切,便于读者把握。 例如考生在题为《踮起脚尖》的叙 事散文结尾处的直抒胸臆: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 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 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 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 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的滑落。这一 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 湿了一大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 !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 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 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感到生 气呢?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 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 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 踮起的脚尖! 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 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 生最大的财富。 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 ,也不敢忘!(借事抒情,直抒胸臆, 借父母踮起脚尖为自己盖好被子的动作 抒发感激之情。) 直接抒情最忌讳的是情感不到,却 为抒情而抒情,这就有点勉强了;或是 为了“拔高主题”而把原本应该含蓄的 情感直接显露了出来,结果破坏了意境 。这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都是非常常见 的。所以,直接抒情应该是很慎重才好 。 (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固然“直 接”,但我们民族表达感情的方式大多 是内敛的,含蓄的,作者最常使用的抒 情手法是间接抒情。更重要的是,抒情 这种手法的独立性并不强,大多数时候, 它只能依附于叙述、描写和议论。换而 言之,“情”本来就是文章的一部分, 代表作者的内心感受、思想倾向的 “情”,贯穿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 于叙事明理,写景状物之中,原本就再 自然不过了。这一特点,成就了间接抒 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的特 点;也令它的运用范围远远大于直接抒 情,效果也会自然得多。 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借事抒情、 描写抒情、议论抒情来实现。 1、借事抒情。这实际上是寓情于事, “用充满感情的主基调进行叙述”是它 的特点,故也被称为即事抒情。借叙事 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 整过程,将浓郁的情感融于叙述之中是 要点,这就要求能选好生动感人的细节 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 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 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 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 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 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 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 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 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 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 比较典型的像朱自清的《背影》,在平 静朴实的“送行”前后、“买橘”过程 中,几次自然流淌的泪水背后,隐含着 重得化不开的父子深情。再如贾平凹的 《哭姨娘》,回忆了姨娘与自己的一段 患难生活: 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 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 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 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 说你嫌豆腐有一股豆味儿,反胃。姨娘, 我那时真傻,还以为是真的,就三口两 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 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 后悔地哭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 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 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 给你买了吃,你却死了。 (“吃豆腐与吃野菜”事小,看来平常, 却不露声色地将深情倾注在了叙述中。) 叙事抒情最要紧的是选什么事,和 怎么叙事。选取让作者动情的事才有真 情迸发的可能,这一点当然也是所有写 作共通的原则。叙述到合适的点才抒情 ,就是最佳选择。哪里是最合适的点? 只要情感到了不可抑制,自然地表露出 来,这就是最佳的点了——过前或过后 ,都会令“火候欠佳”。 2、描写抒情。常用于描写人物,尤其是 描写景物时。把感情倾注并融会在描写 之中是其特点,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景情交融,就是这个意 思。 这种方式,在古诗词中用得特别多 ,像特别著名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就是典型的描写抒情 。交融”,展现出旅人无尽的愁思。 十种平淡无奇的景物,缀连成一幅深秋 僻静的村野图景,图上是一位“断肠 人”。通过“寓情于景”,最后“情景 交融”,展现出旅人无尽的愁思。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 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二者交 融,能使文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著一字”,不是不要文字,而是说 不直抒胸臆,代之以景物烘托,也即借 “含蓄”的魅力,来增强艺术感染力。 这种抒情方法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相结 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总不 是单纯地描摹景物,而总是或浓或淡地 抒写情感。像松、竹、梅、菊、柳、山 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明月、 落日、清风、细雨、微草等都是常用来 寄托特定情感的特定景物。 文学作品在表情达意时,为了营造 浓浓的意境,能不“刺破”最好。因此, 借景抒情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来看 《芦花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 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 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 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 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 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前一句以拟人手法写景。用水鸟活动 反常衬鬼子凶残,用苇子生长暗喻抗战 斗志;后一句用景暗示人物报仇时刻内 心自然萌发的轻松与愉快。都属借景抒 情,而又情景交融。) 孙犁先生作品的特点,是“诗情画 意”,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量的借景 抒情,而不能“刺破”。读他的作品, 往往能感受到浓浓的意境。再看郑振铎 在《海燕》中描写大海: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 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 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 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 、 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 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 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 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 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 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细致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露诚挚 的爱,寄托美好的情怀) 我们来看2013年某满分作文的选段 ,标题《那儿,绽满友谊的鲜花》。 我与辛打小便住在这长长的弄堂, 每天看着日之朝暮,或是听着鸟鸣莺啼 。我们每天、每天地,擦过同一处潮湿 高墙间墨绿色的苔,穿过同一簇人家门 前娉婷的扶桑花,行走在同一条斜阳温 柔崩塌的路上,不曾多想那无常的云野 何时变迁。在被废弃多年的老院里,我 们躺在比自己老得多的矮小皂角树下, 儿时的风揣着诗意的秋色掸落树梢上美 的粉唇,将冷清的院子铺成柔情的胭脂 色。 “只有我们知道这儿哩。”辛眯着 眼睛笑,那笑是水葱一般姣好的。落花 似在唇瓣轻柔地一吻,颊上一阵痒,我 扭了扭头。辛自躺下后便有很多时没吭 一声,我亟亟唤她:“辛,辛。”她背 对着我,并不吭声,我看不清她的神色 。我又唤她:“辛,辛。”她忽地转过 身来,用两只手搭成个喇叭对着我大喊 :“我在,我在!” (词汇很丰富,但并不妖娆,反而有一 种清新的气息,这是编者最佩服的地方。 景物,似乎已经很“老”,“老”成了 “惯性”,然而,那不正是单纯却深厚 的友谊的最佳烘托吗?似乎,这景物和 人,也是有友谊的;又似乎,这友谊, 也“老”得像这景物,不再需要复杂的 情节。一切的一切,因为景物,有了深 沉许多倍的意蕴。) 把强烈的感情寄托在景物身上,景 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一切“景语”也就成了“情语”。 写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表现作者 的思想感情。要通过“借景抒情”来表 现主题,除了要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还必须把作者的独特感受写进去,因 此,在写景的过程中穿插作者的心理活 动是非常有力的。例如鲁迅先生的《故 乡》一文,反映农村衰败萧条的悲惨景 象 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 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 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 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了作 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可见,以景促 情,情景交融,可以有力地深化文章主 题。 请看一个典型选段(满分作文),标题 《没有奖品的第一名》: 突然,身后一阵窸窣。转过头,却 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只是感 觉桌子轻微地颤动了一下。X从雪白的试 卷中抬起头,看了看我,明媚的微笑, 在脸上跳动。 我转过身,打算继续做没完没了的试 卷,可是心却躁动起来,再也静不下来 了。此时,阳光肆虐地劈开窗帘,汹涌 了一屋子的阳光。 再一次,身后的桌子,挪动起来。有 什么东西掉了!我俯下身,一张白色的 纸团却已被灵巧地拾起,与X的目光猛然 相撞的我,心不知道为什么,猛然颤动 了一下。又是一阵窸窣。 我不由得看了看身边的Y,在微亮的 光中,他嘴角翘起,浅浅地笑着,似乎 胸有成竹的样子,笔下,一张纸条,惨 白地躺在那里。 他似乎也感受到了一阵炽热的目光, 蓦地抬起头,一种空洞的不知名的恐惧, 刺破阳光,哗的一下裂成碎片,再也找 不到了。 哨声吹响了。仿佛轰的一声掀开的 锅盖,教室里沸腾了。一屋子的人,一 脸兴奋地叽叽喳喳讨论起来,一脸的如 释重负的轻松和快活。阳光,孤零零的 被我们抛在脑后…… 后来渐渐知道,Y,名列第一,X, 名列第二。望着他们那灿烂如花的笑脸, 我想到了那肆虐的阳光,还有那惨白的 纸团…… (借阳光、纸团两物组成的景物画面, 反复融合抒发愤怒与鄙夷的感情,其特 点是:物半虚半实,很多时候是用心理 在写景。高手!) 《绿叶的情意》: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 这样的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 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 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 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 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 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地放 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景物融入心 理,展现对故乡、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深厚 感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实在是太常用 了,几乎每篇好文章都能发现一两处, 大家用心体会就好。 用这种手法,最怕的是什么呢?那 就是无事生非,为写景而写景,不需要 写景也写一点,以为那样会是“加分理 由”,其实,那样反而更邋遢、累赘, 又时可能还会领着主题偏离航道。 (2)情随景生,触景生情。就是因眼前 的景物触动心弦,情不自禁,动于胸中, 有感而发,不抒不畅,于是一吐为快。 要用好触景生情,首先要了解“因何生 情”的问题。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 背景。《背影》的开头是这样的: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 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 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 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 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 无绝人之路!”(触景生情而泪下)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 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 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 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凄惨悲凉的境况,令当事人更敏感; 敏感的心,才令“背影”所含的深情刻 骨铭心。) 可见,此处的“景”未必都是自然 景物,由人和事组成的,也是一景—— 人文景观。请看一篇中考满分作文是如 何借景抒情的。 佳作欣赏 智慧伴我成长 孔庆东 星期天在家收拾书架,我翻出了一 大堆曾经被视为珍宝的青春读物——《 悲伤逆流成河》、《最小说》、《小时 代》、《梦里花落知多少》…… 我把这些书统统打包装箱,等待着 废品站的阿姨来收购。是的,我的书架 已容不下这么多打着“青春疼痛小说” 旗号的快餐文化;我的成长,亦应告别 那“青春爱情智慧”。 经过书店,碰巧看到了老师曾经推 荐的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和乔斯坦的 《苏菲的世界》。结账时,身边有几个 小学五、六年级模样的小女生正捧着一 摞最新的《最小说》和《悲伤》重印版 滔滔不绝地讨论着,聊到激动时还手舞 足蹈。我站在她们身旁,仿佛看到了那 曾经充满“青春爱情智慧”的我——幼 稚、多情,偶尔还要扮扮忧郁,装装寂 寞。(此处为“触景”,下文就生情。 写法是先景后情,抒写对“智慧”的感 悟。) 但是我已不需要再“以四十五度角 仰望天空,任泪水滑落”,因为在中学 三年里,我学会了坚强的智慧、勇敢的 智慧、有理想的智慧。与其用泪水淹没 自己,还不如用行动证明自己。那些情 节千篇一律、不切实际的言情小说也在 不知不觉中淡出了我的视线,取而代之 的是能够真正称为“书”的作品—— 《巴黎圣母院》、《荷马史诗》、《果 亮中的宇宙》等。我不再为哪本书里的 哪个男主角为情自杀而伤心落泪,因为 在逐渐的成长中,我找到了真正的智慧, 那是既保存着青春活力,又不为世俗情 爱染色的智慧。 纵然我曾被郭敬明的无病呻吟、多 愁善感触动过,但我的青春依然充满坚 强与勇敢。我应成长于摩登而活力的纽 约,温馨而祥和的阿姆斯特丹,神秘而 浪漫的巴黎,高雅而华丽的维也纳,但 “青春爱情智慧”不会再是我成长的旋 律。只有怀着高尚的心,握着坚强、勇 敢、有理想的智慧,才能执手乾坤。 废品收购站的车载着我的年幼无知 从马路上飞驰而过,我手捧着一本属于 自己的智慧,快乐前行——我要前行! 我要令自己的成长更美、更精彩! ◆点评:触景生情,描写眼前的“幼稚”,反思 自己的成长蜕变,从而发现——只有寻找到 坚强、勇敢、有理想的真正智慧才能成长得 更美更精彩。 作者在“触景”之后,是大段的论述, 这种夹叙夹议的抒情方式,用心体会一下, 情感是非常浓重的,有种不容置疑的确定 感——这就是智慧!不要和我争辩了——就 是这种感觉。这就使得主题在这样浓重的情 感氛围中,自然地有了更重的分量。 ◆点评:这一篇,是先景后情。触景生情,也可 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 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边写景,边抒情(如 《背影》)。关键是笔在写景,却应当“字 字关情”。 (3)即物抒情,寓情于物。即描写物的 形象,来寄托和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它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借助 描物、咏物,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露出 来,这样的文章,往往蕴含浑厚,情深 意远。 比如高尔基的笔下的“海燕”, 就象征着有海燕那种顽强精神的人。又 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 济南城周围的环境: 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 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描写小山和济南的关系,用了个浅浅的 比喻“小摇篮”,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深的 爱怜。) 形象的比喻,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深 情”印象。拟人也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如 《济南的冬天》中对于水的描绘: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而在绿萍 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 绿色全拿出来……就凭这绿的精神,水也 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 里照个影儿呢! (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读着读着, 我们的心自然地也深情款款起来。) 寓情于物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 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 体描绘之中,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 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 了寓情于物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 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 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 窥视着另一株树…… 表面是“藤”,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 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 自己对这种投机者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 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 了在形象中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物,令读 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又 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佳作示范 老钱的灯 孔庆东 当着导师的面,自然是叫钱老师。 但背后,还是觉得叫“老钱”过瘾。 (亲昵表明了解,这是写“老钱”的前 提。) 老钱在世上混了五十个年头了,还 没有混到一块法定的私人居住空间。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可他还是 一天到晚弥勒佛似的教导我们如何做学 问。我有时便不免发一点鲁智深式的腹 诽:今日也要做学问,明日也要做学问, 冷了弟兄们的心。 当我们十来个弟兄“保甲连坐”般拥挤 在他那间斗大的宿舍里时,一片黑乎乎 的身影在墙上漫涌着。常常是这边正谈 着天底下最高雅清玄的问题,那边突然 杯翻壶仰,刹那间造就了几位诗(湿) 人。于是老钱笑得更加开心,青黄的灯 光在他秃得未免过早的头顶上波动着。 我常常首先倡议解散,因为我知道人走 茶凉之后,那支灯说不定要亮到寅时卯 刻。 (一个场面,老钱是主角,主角一句肖 像特点“秃”,一个神态“笑”足矣; 由夜又引出灯,不能说不巧——灯下还 是人,是场面的延续,由你想象。) 我常常从那支灯下经过。二十一楼的西 半边,冲南,二层中间的那个窗口。我 披星戴月从三教回来,耳朵里落进一串 老钱粗犷的笑——大概又接见了什么文 学青年吧。我深更半夜从校外回来, 那窗口像一只炯炯发光的眼睛注视着我。 不知不觉,我竟养成了一种毛病,只要 晚上出门,来回总要绕到那窗下。看一 眼那灯,似乎心里就多了一份舒坦。每 当我冲着书缝打呵欠时,不禁就想到: 老钱大概还在干着吧?我再忍会儿。 (几个细节,连缀得多自然。他的灯与 我的心,是连着的,这就是灯的象征意 义——灯已经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 着“我的心”。) 有一次送女朋友,我说:“从那边儿绕 一下,看看老钱的灯。”她勃然小怒: “又是老钱,老钱!老钱的灯有什么好 看?简直变态!”我勃然大怒,顺手给 了她一记红焖肉,酿成了一场大祸。 (也有别样的记忆,但最后“都成了美 好的回忆”) 所以我有时觉得,老钱的灯恐怕不是什 么好东西。老钱的满头黑发,不就是被 化弄没的么?只要它亮着,老钱就像着 了魔似的翻呀,写呀。写鲁迅,与 周作人。 可是人家那哥俩儿有他这样的“贵 府”,有他这样的青灯么?“白发无情 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也许他很 欣赏陆游的这联名句吧? (反语,表达 的是赞叹和钦佩!但孔兄的文风一贯是 诙谐幽默的,嬉皮里的骨子里是严肃的 情感。) 一件事念叨三遍以上,就再也说不清 了——我的经验。 所以还是盲目崇拜一点什么为好,一种 主义,一个人,一盏灯…… (在升华主题,看出来了吗?) 当我面对书本“读欲”不振时,当我独 望窗外无所事事时,当我觉得白天之重 和黑夜之轻都压得自己难以承受时,我 就想:去看看老钱的灯吧,顺便吃个煎 饼果子。 (不管多难,只有幽默忘不了) 站在那窗下,仿佛能听见那灯嗡嗡 地喘息着,好像一盘时间的磁带在转动。 有时真想喊一声:“嘿,老钱,悠着点 儿!” (情不自已!感情如潮水,再也控制不 住。这才是“值钱”的感情!) 灯嗡嗡地喘息着。 老钱是个普通人。 (言下之意,“您悠 着点”,我们揪心呢!) 但他的灯,亮在我心上。 (多“俗”的 一句,但因为有“诙谐”做铺 垫,此一句“俗”让人分外起了敬意! 孔兄,是真爱他的“老钱”,和他的 灯……) (注:老钱,钱理群是也;著名人文学 者,北大博导。) ◆点评:这篇文章融合了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和直接抒情的长处,处理得“半明半暗”, 很是精彩。编者感觉,作者是想写得含蓄 (暗)一点的,所以借了“灯”来抒情,但 大家之作又是不拘泥的,所以到了最后情不 自禁,也就不“禁”了,随心而发,直抒胸 臆。 首先,意图是写人,通过展现人物,水 到渠成地抒发对人物的爱戴。最能代表人物 ——老钱的是什么?灯!所以,选灯就好了。 (暗) ◆点评:其次,单纯写灯会有点生硬,也有点假。 所以,将灯融合在典型细节中来写。那么灯 要不要单独刻画?关于灯,也有精到的情景 交融的描写,无须刻意,只需“典型精到”。 (暗) 再次,灯有没有链接上“我”?有,多 次心理描写,和灯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因 为是抒发“我”的感情啊。(半明半暗) 最后,情不自禁地严肃起来,以灯代人,抒 发了自己心中的爱戴。(明) ◆点评:语言“亦庄亦谐”的风格对抒发情感其 实是助力不小的,因为读者会更乐于接受。 但那是个人风格,不必多讲。不过这至少给 我们一点启发:抒发任何感情,都不一定非 要“板着面孔”“正襟危坐”的样子。 了解了“寓何物”“物与人如何交融” 这两点技巧,寓情于物基本就是囊中之物了; 而要了解抒情技巧的综合灵活运用,还要多 读这样的大家之作。 (4)咏物言志,即感“物”述志抒怀。 它既状物,也直接抒怀。如许地山的 《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 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 “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 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 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 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咏物 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 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 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像《爱莲说》 描写洁净之莲,抒发对莲般出淤泥而不染 之人的赞叹,同时也是一种自勉;《陋室 铭》描绘陋室平静雅致的生活,抒发有 “馨德”而“何陋之有?”的感慨。这些 都是很典型的咏物言志名篇。 《这也是一种永恒》选段: 昙花从不为她鲜艳得短暂而暗自哀怜 ,因为她将自己怒放的那一刻书进了天地 的长卷,万物无一不记得这瞬间却永恒的 娇美;朝露从不为她光华得瞬息而顾影悲 叹,因为她用自己闪耀的那一秒照亮了世 界的一隅,众生无一不怀想这瞬间而永恒 的清丽。(咏物言志——瞬间即是永恒。 ) 爬山虎 在房屋的墙面上、房顶上;在花园的 栅栏上、篱笆上,爬着一种绿色的植物, 这就是“爬山虎”。(所咏之“物”—— 爬山虎;特点“爬”。) 它偎依在洁白的粉墙上,绿白相间, 犹如一大块翡翠镶嵌在白玉中,格外美丽 。 (用拟人和比喻描写“物”态美:美在形 态,美在映衬。) “爬山虎”不如它的名字那样威武。 它没有牢固的根基,它的干和枝差不多粗 细;但是,它奋发有力,坚强不屈,无数 只“脚”攀住墙壁,在你没注意的时候, 又迈出了一步,努力向上攀登。它柔软而 强劲的身体里,显露的坚强毅力和无限生 机,使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 (“虎”不在“威”,在“虎虎”生机; 叙议结合,点出其“志”——奋发向上的 精神。) “爬山虎”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实 在是令人敬佩的。你看它,不管刮风下雨 ,墙面多滑,它总是一步一步向上长,直 到墙顶,俯瞰大地。它生长速度慢,不如 雨后春笋,可是,过不了几天,你会突然 发现,它又长高了,纤细的身影努力向上 ,漫成一片。 (再一次叙述、描写“物”态;依托爬山 虎生动的形态,说它的“志”气,不显空 洞。) “爬山虎”没有五颜六色的鲜花那种 娇艳的姿态,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但它却 给人以力量,使人们努力奋进。每当我在 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就正想偷懒时, 一想到“爬山虎”那种奋发向上精神和坚 强不屈的意志,就感到羞愧。这时,这会 立刻振奋起来,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见它而精神振奋,因“物”明理, 深化了“志”。) 我要赞美“爬山虎”,我也要做学习 和生活中的“爬山虎”。 (由物及人,咏物言志,一目了然。) ◆简析:这类文章的写法共性是—— 1.选“物”,描其特点:爬山虎,特点 “爬”——紧紧附着在墙壁上生长。 2.将“物”的特点升华为某种“志”,即精 神品质。(注:1、2点可以糅合、错杂着 写。) 爬山虎——奋发有力,坚强不屈,生机无限。 ◆简析:3.由物及人,引出赞美、歌颂的对象,抒发 人生感悟。(常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把“爬山虎”当成勇敢的“攀登者”,不屈 而奋发的“有为者”。(拟人) “爬山虎精神”象征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 “不屈不挠的精神”。 (象征) 3、议论抒情。这是一种“附情于理”的 抒情方法,可称为议论性抒情。 杨绛对《老王》发的议论之一:每天清晨, 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 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 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 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最老实”、“没看透”、“没想到” 三点议论紧随叙事之后,是情感的自然流 露。) 下面,是一个满分作文选段,作者在体验 了离家出走后,发了些“议论”式的感悟 ,标题《那儿,让我在深思中反省》: 我像丧家之犬,逡巡在外。在车站里 ,我开始深思,开始反省,一种被抛弃的 感觉油然而生。 我后悔了。回首,通往家的路还在。 但大人说“出门路大,回家路小”。犹豫 中,仿佛摩西远眺亚伯拉罕领地。“浪子 回头金不换”,不妨改变一点点,试着体 谅父母的辛苦,也许就能重新找到家的快 乐。因为离开家,我真的无所适从。(议 论中有浓浓的感情灌注) 另有《挫折,你好!》选段,在叙述了家 里饱经磨难的梧桐顽强生存之后,议论如 下: 我想,一定是生存的磨难让梧桐树选 择了不同于粗壮、成材的另一条道路。它 用浓密的花香渲染自己的成长,表达自己 的存在。在磨难后,它的成长更加顺畅。 树是人的旗,它用自己的经历指引人 们:也许磨难是在让人们探索更适合自己 的路,让自己的成长更加顺畅。 胸中带着我家那坚强的梧桐,我期盼 着挫折来助力我的成长。挫折,你好! (淡淡悠悠,有深情) 这里的议论,情不自禁,“天然”得 很,因为它只是抒情的手段,为抒情服务 ,而不需要考虑一般议论文的什么论据、 论证和结构。只要用饱蘸浓郁感情的语言 来议论人物,事物,景物,就可通过议论 达到抒情的目的,这既能以理服人,又能 以情感人。这样的例子,举目皆是,不再 多谈。 分类有交叉,只是为了好说明。其 实,文章是感情的产物,“好文章处处 是抒情”真是一点也不假的。所以,只 要是“写到情深处”,自然抒情就好了 ,管它景还是物,议论还是描写,好作 品,往往是多种抒情方式的综合运用, 正如苏轼诗云:“水光滟潋晴方好,山 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 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相宜 ”就好。 三、强化感情的几点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运用得当,也能强化所要抒 发的感情。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复叠咏叹法。文章表情达意,力求该繁 则繁,该简则简,但不必硬求简洁。有时 为了强化感情的需要,可运用反复、排比 等手法,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以 便引发读者共鸣。例如《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 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 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 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 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仿佛不说上两三次,就“情”犹未尽) 2、人称呼告法。情感发展到极致时,会不 自觉变化为第二人称,而直抒胸臆。请看 魏巍《我的老师》,是如何抒发对老师的 依恋之情的: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 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 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 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 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 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 ,又是多么漫长!(情感到了不可抑制时 ,自然就迸发出来了,看,连人称都变成 了“你”,两相面对,直接抒情了。) 3、短句造势法。短句节奏明快,语句强劲 有力,便于抒发感情。或聚散为整,语气 畅达,激越亢奋;或化整为散,哽咽深沉 ,沉郁顿挫。这样可以使文章气势浑厚逼 人,语意显豁,情感突出。例如鲁迅《记 念刘和珍君》: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 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连用逗号,加强停顿,字字哽咽,声声 泣诉的效果。) 4、文不加点法。当情感积蓄充分时,便会 一汇无余,在该用标点的地方,故意忘记 标点,使读者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紧迫感 的同时,也感受到作者那不可遏制的情绪 。例如: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 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 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 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后半段不着一“点”,一气呵成,勾画 出一幅密集连绵的冷雨图,使读者体味到 作者满腹的乡愁。) 真实自然才是抒情的灵魂。只有随 情而发,在灵活表达,感情丰盈、充沛 的前提下,注意强化语言的抒情效果, 才能以真心打动读者,以真情感染读者 。同样地,切忌无病呻吟,为强化而强 化才好。 四、考场作文如何“入情”。写考场作文 时,很多同学往往不像平时那么容易进入 角色,好好抒发心中的情感,这可怎么办 呢?下面提示三点,作为“他山之石”, 以期激发你的思考。 1、身在考场,心在想象。让自己在想象 的情境中触发情感,在一种写作冲动中抒 发感情。 2、心中念着读者。临场写作时,想象一 个读者就在你的面前。即使所写文章没有 明确的读者,你也可以想象此文是写给你 的老师或朋友的。 3、向阅卷者吐露真情。要知道,把考场 写作看成是和忠实朋友的思想情感交流, 不设心理防线,坦诚地向对方倾诉、议论 ,那么,文章就会情真意切。 名家美文访 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 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 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 兰草园圃似的。(多)方圆十几里的人就 都跑来观赏,(侧面描写兰花美)父亲并 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人 物的反常反映,正引出下文)以后又进山 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 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 访兰去吧!” (叙事多省俭,然足以透 露情感)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 垂下,老远就听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 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 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 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 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 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 都闻到了。 (情景交融,兰不醉人人自醉。有这样的 环境,才有这样的幽兰。)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 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 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 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 的呢! 父亲却把我止住了。问道:“你觉得 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 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 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 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 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 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父亲爱的是兰的气质)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 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 :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 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 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 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 着它的灵性。” (议论中抒发对兰的爱 )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 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 却无形中就毁了它。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 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 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 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 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 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以心爱的兰 ,教育心爱的儿,是对儿深沉的爱,也是 对兰最大的尊重和肯定!)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 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影响) ◆点评:一件影响一生的小事,是非常“标准” 的咏叹托物言志:以事件引出“物”——描 摹物态——揭示物包含的道理——显示“物” 对人的后续影响。 由物及人,由爱兰到爱子,兰与子,在 父亲心中其实是一样的沉甸甸。因为兰,连 通了父子,使得父亲的价值观牢牢地嵌入儿 子的心中,“15年未敢忘却”。这是最深沉 的父子情。不知道你体会到了没有,这种咏 物言志,是建立在对“物”最大的尊重之上, 这样的抒情,自然感人于无形。 ◆点评:对话的形式,比较新颖,给人清新如兰 的感觉。对话篇幅很长,“挑紧要的说”, 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可以再好好体会一下作 者处理对话的方式。 2013广东省佛山市中考满分作文 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绚丽 这是一个阴雨如晦的夜晚,低而重的 团状乌云在空中徘徊,聚集,滚涌。只有 在乌云末梢丝丝缕缕的边缘能勉强看出它 背后遮遮掩掩的灰黑色的苍穹。 她独自坐在窗前,两眼凝视着前方。 眼,已哭得红肿;泪,还在流着。她没有 擦,让泪流到嘴边,涩涩的,她任泪打湿 桌上的书本试卷。(借景抒情,先景后人 ,渲染人物心理。) 她不知道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 太阳已经落下,月亮已经升起。她无暇顾 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老师念分数 时,她心跳加快,也不敢正视老师那双布 满血丝的眼睛,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用多少 汗水换来的成绩单。但是,她不得不信, 那零碎的分数就摆在自己眼前,刺得心绞 痛绞痛,自己失败了。(重点描写心理, 来直抒胸臆——痛!)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 桌面上,映得她脸色发白。她想起了父母 ,此时他们也许还在辛勤地劳作;想起了 父母起早贪黑地干活的身影,那样憔悴; 想起了父母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 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的条条皱纹,还 有那双皲裂的手;想起了每次临行前父母 关切的话、期待的双眸……可如今,自己 愧对了他们的无私关爱。 (借联想直抒悲情)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窗内,依 旧如故。痛苦的回忆让她感觉太累。她抬 起头,想让大脑轻松一下。突然,一个微 不足道的形象闯进了她的眼帘。她定睛一 看,原来是窗外那棵小树,那棵曾经一次 次在风雨袭击后,仍顽强生存下来的龙眼 树,它比以前更高,更壮,更直了!(再 次介入景物,借景物实现心理转折,也就 是情感的转折。) 看到这些,满脸的泪水立刻化作一股 神奇的力量涌遍全身。她拉亮了灯,房间 一下温暖了许多。她擦干了眼泪,握起笔 ,重新拿起那份被泪水打湿的试卷,开始 认真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她要让这 次失败成为她前进的动力,她要让这次失 败为她夺取下次的辉煌奠定基础。(情不 自禁,需要议论几句来抒发感情) 窗外,不知何时飘起了细雨。那棵小 树还在坚持,她还在努力。面对着这张试 卷,她仿佛看到乌云过后的那缕更加绚丽 、更加耀眼的阳光…… (情景交融,完成标题中“穿”过乌云的 心理过程,开始行动。) ◆点评: 文章选材并不见得多么新颖,总体可读 性也是一般,但为什么能得满分呢?主要还 在于文章营造了想要的气氛,而且很浓。而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实现 的。 开篇渲染悲情气氛,然后出现人——在 这景物气氛中回忆与联想,情感穿透字里行 间——景物变幻,心理变化——情景交融, 收束人物故事。这种结构非常清晰鲜明,而 表达也非常集中,没有一点拖沓的痕迹。 ◆点评: 因此,写得“标准”,得了精髓,选材 虽旧了一点,但因为真情充溢,还是能瞬间 打动读者的。有一点编者很喜欢:文章非常 “纯净”!仿佛是一幕心理短剧,只有景与 人,人物只与景物及自己对话,“干净”得 一目了然,直击人心。 这样的文章,对一般的同学来说,也是 可以学到东西的。值得仿写一回。 春节的鞭炮,元宵的花灯,清明的细 雨和踏青,端午的粽子和龙舟,还有七夕 的鹊桥与中秋飘香的桂子……中国的传统 节日虽然丰富,然而现在却常被我们忘记 ;而西方传来的节日,却在生活中展现着 活力。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体验?怎 样的情感和思索? 请根据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 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要求:抒发心中的真情。 例文展示:东方细雨 细雨翻飞,天气清冷,教室里小小的 角落却有着掩不住的热情,笑声一阵盖过 一阵,不知谁又被耍了。古老的中国日历 上一个大大的笑脸,随意涂上了个 “fool”的字样,原来,这一天是愚人节 。再往后翻,仅四天之隔,一个略显孤单 的日子仿佛被遗忘在一片欢声笑语之后。 黄土下的故人,枕着湿冷的土地,是否也 会发出一两声我们不曾听见过的叹息? (场面对比,反问置疑,即景抒情,很有 力量) 是什么时候起,2月14日的玫瑰永远 傲视着七夕的鹊桥?大街小巷的松树铃铛 甚至响过了大年三十晚上的鞭炮?什么时 候起,屈原已不让我们同情怜惜,龙舟也 似乎要离汨罗江远去?什么时候起,中秋 之月只能映入清冷的水中,而我们已不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情? (承上问,再一连四问,复叠咏叹,激情 澎湃,情感的烈度因为语言表达而陡升) 是钢筋建筑少了山水田园的诗情画意 ?是蝌蚪或泡菜文字多了份变幻的曼妙神 奇?抑或是南瓜灯圣诞帽可爱乖巧引人喜 爱招人欢心?所以我们理直气壮地忽略了 中国传统节日在街道上清冷的叹息。(再 问,作者的概括力和激情不得不服!“所 以”收束七问。) 也许是我们移居进了城市,于是忘了 先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单纯质朴;也许 是我们见惯了方方正正的鸽笼建筑,于是 忘记了中国古老的谦和逊让;也许是我们 遇到了外面的清新刺激,于是忘记了中国 古老的文化窑里那总是带着淡淡情愁的各 色节日。(一串排比,似议论非议论,情 感适时低落) 激烈的竞争,繁重的课业,密密地包 裹着我们;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 生活残忍无情的负担,使我们即使是休憩, 也似乎更需要那更激烈、更强劲的表达方 式。我们认为是时代抛弃了那些不合时宜 的愚蠢的中国节日,全然未觉东方古国五 千年积累的厚重与沧桑,正在我们自以为 是中慢慢抛弃我们。(议论式哲理表达, 其中有多么深沉的思考和反思) 不错,几年前,国务院发布了《全国 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但我们需要的, 仅仅是一部法令而已吗?或者说我们已需 要用法令来维护自己的文化吗?(再以哲 理式诘问承接) 不管是绿草坪还是红花地,大地的孩 子总会有土壤的气息。飘飞的雨丝,不正 是清明的愁绪?圆圆的明月,不正是中秋 的相思?碧波浩荡的汨罗水,不正是屈子 滚滚的热泪?……犯不着刻意而为,东方 温柔的血液在我们体内穿行。偶一闭目, 一抬头,遐思中便是清愁的情结,便是温 柔的暖意。(三问,一答,表达对传统的 深度解读) 呵,这美好的、东方的细雨……(结 尾是传统的中国式) ◆点评: 传统节日被冷漠,洋节被推崇,二者对 比反思,传达了浓烈的情愫——理解、认识 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必要! 文章即景抒情,记叙、议论和抒情兼用, 说理形象化,完美融合后,渗透着强烈的抒 情,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的爱,和 对本国传统不被重视的痛心之情。抒情时, 既直抒胸臆,也借景、借物描写、议论抒情, 还有对比抒情,同时又做到了文质兼美。这 些,都无不体现出作者出色的思考力和表达 情感的高超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知音者 作文 被打屁屁作文 旅行的英文作文 学会宽容300字作文 秋天的作文500字 作文六要素 他的故事作文 一位印象深刻的人作文 校园一景作文300字初中 我最喜欢什么作文300字 游不二门作文 四年级观察绿豆的作文 写人特点的作文600字 什么叫状物作文 我是最棒的作文500字 沙漠作文400字 提建议英语作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作文 南京红山动物园作文 孔子我想对你说作文 读懂作文800字 读书使人进步作文 难忘的事作文600字初中 祖国作文800字 步入初中生活的作文 写景作文150字 我最喜欢的水果作文西瓜 我学会了叠衣服作文 2017专四作文 一个人的一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