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材料作文普遍存在“套作”现象 你的作文躺枪了吗?

2020-05-21 16:27:01
相关推荐

高考材料作文普遍存在“套作”现象,你的作文躺枪了吗?“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这原本是加多宝凉茶的经典广告语,但是在如今的材料作文写作中,有些学生却用自己的作文实实在在地诠释了这句广告。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这原本是加多宝凉茶的经典广告语,但是在如今的材料作文写作中,有些学生却用自己的作文实实在在地诠释了这句广告。

如今的高考,材料作文已然一统天下。材料是写作的引子,也是写作的抓手。但是,在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是从总体上认真审视材料,不去仔细辨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与“邻近概念”的区别,不梳理材料的内在逻辑,而是生搬硬套或无限延伸,凭自己的喜好或想当然,千方百计地将材料的主旨“嫁接”到自己熟悉的甚至写过的话题中去,结果当然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这种现象非常危险,其实质就在一个字,那就是“套”。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和警惕,我们不妨称之为“嫁接熟悉”。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我们不妨先比较一下两道材料作文题: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市级期末统一考试的一道材料作文试题。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陶侃是东晋人,少时家境贫寒。有一年,在荆州刺史的任上,因战备需要造一批战船。他常去现场视察督导,发现大量的剩竹头和木屑,扔得到处都是,于是就让人将所有的木屑和竹头都收起来,不准弃掉,大家都很纳闷儿,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用处。到了春节前两天,突然天降大雪,第二天,雪化得衙门前到处是水,陶侃就让人把木屑拉来铺在地上供人行走。 陶侃去世后,东晋大将桓温组织伐蜀,发现缺少许多装船用的竹钉,于是陶侃生前下令保存的竹头全派上了用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之前学生写过的、市级期中统一考试的一道材料作文试题。

引起我对这种现象注意的,正是在不久前进行的期末考试的“乔布斯与苏格拉底”作文阅卷之后。其实,即便是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所写作文的主旨和立意让人莫名所以,总感觉与材料的内涵风马牛不相及,不知从何而来。当时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以为只是有部分学生审题发生了偏差;但认真分析、多方了解之后我发现,这审题偏差的背后,作祟的可能正是“嫁接熟悉”。

比如,以我所教班级学生的作文为例,这次作文的分数十分“惨淡”,全班区区41名学生,得分在40分以下的多达9人,这其中就有人去写“物质与精神”,也有人写“摆脱尘世的束缚”,还有人写的是“有用与无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这其中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学生所写的基本上都是他们熟悉的甚至是曾经训练过的话题:

“物质与精神”,源于我们曾经训练过的材料——默罕默德的名言“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拿其中的以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摆脱尘世的束缚”,则源于讲评过的“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试图逃离城市,结果依然无法真正做到内心宁静”的材料;而“有用与无用”,则干脆直接搬用了期中考试的作文材料的内涵。

诚然,材料作文中确实存在着“殊途同归”的现象——不同的材料诠释了同样的内涵。但这绝不是一条普遍规律,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来看,学生“嫁接”来的这些材料的内涵与第一则材料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若即若离,有的相去甚远,而有的甚至毫无关联。那么,为什么还会在作文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嫁接熟悉”的现象呢?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从客观上来说,这可能与有些作文材料内容隐晦,审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把握有关。

尽管“淡化审题”是作文发展的必然趋势,“审题定生死,立意分尊卑”的评判标准也正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时下的材料作文无疑还是需要有一个审视材料进而确定立意的过程的,因为毕竟审题能力也是作文的一项基本能力,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难易适度”。

从审题的角度来说,上面所举的第一则材料选用的是名人名言,理解的难度较大;第二则材料属于叙述类的,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更容易理解一些。对于乔布斯,通过最流行的手机和电脑,学生应该有所了解,但未必全面;苏格拉底何许人也?乔布斯“愿意”从苏格拉底那里“换取”什么?又为什么愿意拿“所有”去换取短短的“一个下午”?这些或都许是困扰学生审题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这道作文题审题的难点所在。学生审题准确率不到20%的事实,也许是这则材料审题难度太大的最好说明。

在短时间内读不懂材料、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学生能怎么办?可能也只能凭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理解,“拿熟悉观照陌生”。如此,“嫁接熟悉”也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所以,命制材料作文,依然要秉持“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理念,“贴着地面飞行,不在云端跳舞”。所选用的材料,要让大部分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大部分学生“尽力跳”,结果依然“够不着”,那这样的作文材料也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因为审题毕竟不是作文能力的全部。

其二,从主观上来说,这可能也与有些学生走马观花、不认真审视材料,而是试图“以不变应万变”、寻求捷径的思维有关。

一是“以一对万”。这可能更多源自的指导思想。曾经听到过一节大市级高三作文教学的,令人震惊的是,整整45分钟,教师公然宣扬的就是如何拿事先就已经准备好的、经过反复雕琢的所谓“万能材料”来“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实现“一则材料打遍天下”的目的。有些教师自身尚且将“嫁接熟悉”奉为“圭臬”,那么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又怎么会不去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呢?

我有一位学生非常勤奋,曾在上学期快要结束时一连给我看了她写的若干篇记叙文,都是围绕“乞丐捐款”而展开的,只是情节和谋篇略有不同。问她为什么写这么多内容大同小异的记叙文,她的回答让我非常吃惊,她觉得这些作文时可以应对本学期我们训练过的所有作文。结果当然不能够如她所愿,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这种做法贻害无穷。

二是“求同对接”。这主要是学生贪图捷径的想法在作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甚至考场作文时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拿到作文材料之后,不是“慢慢走,欣赏啊”,不是认认真真审读材料,切切实实走进材料,去理解去分析,进而把握材料的内涵,确立写作的主旨,而是“闭目过电影”,试图走捷径,去记忆深处搜罗“类似”,以彼“套”此,求同对接,结果当然只能是“貌合神离”。

所以,面对材料作文,我们还是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走进材料,“披文入境”去分析和领会材料的题旨,进而确立出写作的主题。只有准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要求去立意、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这其中,应该没有捷径可走。

尽管作文要求中都明确指出“不要套作”,但是在平时甚至考场(包括高考)作文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嫁接熟悉”的套作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而“嫁接熟悉”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北京升旗仪式的作文 描写人物表情的作文 我心目中的英雄作文450 姐姐变了作文 真情作文100字 魔方玩具作文 苏州中考作文 难忘那次掌声作文 描写江苏的作文 夏天里的什么作文 七年级英语作文范文 美味佳肴作文 我爱冬季作文600字 那年的秋天作文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作文 去春游的作文200字 描写活动场景的作文 又见春天真好作文600字 关于防火的作文600字 作文上学的路上 下雨了200字作文 关爱作文结尾 五年级小动物作文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文 生活越来越好作文 三年级下册写人的作文 我的同学作文女生 话题作文感恩 美丽的滨江长廊作文 我会骑自行车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