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郭继承教授的《中华文华的智慧与卓越人才的培养》之我见

2020-06-16 14:48:01
相关推荐

2015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2周年纪念日,青年学子鲜有关注。而就在昨天,12月25日,不少国人还在为西方圣经里耶酥的生日去庆贺,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巨大的反差!前者代表中国的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后者是西方的洋节,是泊来品。在中西文化此消彼长的背后,是当下国人的信仰问题,是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如何对待精神价值问题,对这一怪现象,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如何来解答囯人的困惑、空虚和迷茫,如何让传统文化的光芒照亮人们的内心世界,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如何引领国人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如何培养国人兼容会通的中国文化性格,这是每个非常大的课题,是摆在每一个有危机感的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沉重的话题。

针对这些问题,迫切亟待学术界有一个人,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和理论高度,来进行触及心灵的回答。而我校家委会邀请的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国学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委党校讲顶团成员——郭继承教授,非常及时地承担了这样一种责任。

郭教授的演讲,富有激情,气势磅薄,触及心灵,震人心弦。他以哲学的思维和智慧,通过讲中国故事的方式,建构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兼具当下之中国深切伦理之情怀,并时时注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的中国文化语境。他的演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本土,符合大多数人的共识,与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融会贯通。他没有向人灌输高深的理论,只是用通俗直白的语言,甚至当地粗俗的土话,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国人千百年来持守的价值观念。他的演讲,通篇浸润着中华民族追求人间正道的文化血液。其宣讲的内涵,寻求超越,瞻前窥远。如果把中华传统所蕴含的价值观比喻成空气,那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须臾也离不开的……

郭教授的演讲风格,慷慨激昂,辨辟入里,环环相扣,步步紧跟,趣味性和逻辑性强,催人奋进,很容易使我山大附中少年学子立下这等宏志,发下这等宏愿,不愧为当今国学的大家鸿儒。这次演讲,向我们展示了大家风格,凸献了大家气浱,传播了大家精神。

演讲结束后,我仍就感觉到余音未了,让回味无穷。他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少年学子们,同学们一动不动地听得非关专注。全场听众屏声静气,出神入化,紧跟思路,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孩子们自我追求的价值境界,是治愈心灵空虚的一剂良药。演讲多次被同学们自发的、热烈的掌声所打断。演讲结束后,要求签名的队伍甚至排出门外,排了很长很长。一些同学索得签名后,仍意犹未尽,喜望与大师交流,最后得以和大师合影留念。

自12月26日聆听国学大师郭继承教授的演讲至今,已近月余,白天为工作,为家庭,为人事,碌碌无为,夜深人静时,遥望我山大附中,仍感觉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力求与孩子们老师们共勉!

当下国人尤其是热衷洋文化的年轻人,还在感叹过“洋节”比过“土节”先进,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全是过了时的老古董,不是“国粹”、“国学”,而是“国渣”。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里,天涯若比邻。强势的西方文化铺天盖地、长驱直入,冲击着,挤压着我国传统的民族的弱势文化。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诸如麦当劳、肯德基、汉堡包等快餐文化、美国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这些西方节日文化,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大片以及美国的摇滚乐队竽娱乐业生产的文化产品,早已超越了其作为商品和货物的表面价值。其核心实质是西方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有人说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现在即使在欧美,也已经被商业化、世俗化了。圣诞节之所以在中国流行开来,是因为中国的节日少,用来纯玩和放松的节日和非节日时间更少。洋节的引进和吸收,正好弥补这一节日短板。对大多数热衷这个节日的年轻人来说,它与宗教几无关系。这些年轻人不曾了解耶稣,更不要说去过教堂。他们要的就是快乐和浪漫,说他们被西方影响、洗脑和同化,是夸大其词,是上纲上线和冤枉。他们甚至还建议将圣诞节改成孔子节,这样洋为中用,圣诞节就中国化了,长此以往,中华文化就复兴了。

可是我要说一个人,一个民族没有历史的集体记忆,就难有现实的广泛认同。古人云: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中国在接受西方影响的同时,也在消化它们,中国不可能变成“亚西方”。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民族记忆,延续文化血脉,依托厚重的历史土壤,奋力展开未来腾飞的翅膀,努力在中国梦的广阔蓝天中翱翔。

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渗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威胁。中华民族的特性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情结已经有了弱化的状况和趋势,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发生了和发生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错位,这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混乱,使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受到强烈冲击。

自建国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我国的颠覆。当他们用洋枪大炮再也打不垮中华民族时,他们就把喜望寄托在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年轻人身上,妄图通过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我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群,“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美国文化,进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发生怀疑和动摇。并以此为借口,对其进行“同化”、“分化”、和“西化”,最终达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针对当前社会流行的这样一种思潮泛滥,郭继承教授先以我们为什么昰中国人这个看似幼稚的话题入手,以哲学的思维和智慧,寻根究底、追踪溯源,深入剖析当下国学的本质。

他引领我们在文化传承和历史沿革中探寻文化的主体性、民族性和特质性。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那么,历史则是中国人的根。只有在对中国历史的解读中,才能弄清楚作为中国人的,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他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演化而集成的一和反映独特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何总体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

简言之,是以孔子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象征的,与以耶稣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不能不加分析地混为一谈。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加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切断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不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新文化,只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国粹”,但却不能独自保国,因为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全是优秀的成果。我们要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批判地接受先人文华。同样,对于欧美西方文华,我们也要有魄力我眼光敢于和善于“拿来”,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域文化,而不是胆战心惊地怕被别人“吃掉”。

所以我们说对待古今中外文化,亦应有一个尺度,做到圆融汲取而不拘一格,取长补短而不崇洋媚外,革故鼎新而不妄自菲薄,适应时代而不数典忘祖,以我为主而不唯我独尊。

中国人学习了西方文化中许多先进的东西,最后经过千辛万苦才“找”来马克思主义这个救国救民的真理。以千百万先烈的生命换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是外来的东西,尽管马克思主义原本是产生于西方的理论,但它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壤里创造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母体的新的有机部分,而且是最先进的部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当然也吸收了以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的原则,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特质。

郭教授在讲完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异同、价值后,他总结了一下: 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除了我们读的中国书、接受的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外,还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特质。谈到目前的应试教育,郭教授大声疾呼,除了分数之外,一本书甚至是一句话,能够触及你的灵魂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形成民族的根的问题。一旦离开了根,就会营养不全,就不能壮大,就很容易被风吹跑。文化也是一样,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径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天,汲取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为基本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概括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最旺盛的生命和影响力。我们一定要大力地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突出地要学习“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把这些革命和献身精神,作为我们行动和精神的指南!如果没有这种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绅,就会亡党亡国。冷战时期,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的确也展开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一直没有提出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信念和信仰、制约着社会义的具体实践发展。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郭继承教授谦虚地结合自己受教育的情况,谈到了读书,他大学读的是法学、研究生选的是哲学、博士生修的是历史学,从法学到哲学再到历史学,他读的是一条寻根的文化之旅。他说读的书不同,心灵就不同,眼中的世界就不同。读的书越多,越感到精神上的愉悦,越能得到精神上的提升,越是从书籍中汲取的精神营养越多,自己在精神的成长就越快,内心就会因为变得丰富而充实。

读书不但能让人内心丰富,而且能让人心情平静。有人说郭教授是一位很有定力,很安静的学者,那是因为他读书多的缘故,是读书人的气质的外在流露。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一生都酷爱读书,而且每一部都是深读、细读。如《资治通鉴》一书,他读了17遍之多,《红楼梦》一书也读了8遍之多,甚至能大段大段地背诵。这一点,让许士友将军敬佩得心服口服。

习近平主席也是爱读书的典范,他1969年16岁时,被下放到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在白天去开会和生产、晚上跟着牲口、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在那个文化大革命乱哄哄的,读书无用论的时代,乡亲们经常看到青年习近平专心读书的身影。

郭继承教授讲的下一个课题是,平凡岗位如何成事成材。他从身边的学生讲起,他教过的一个本科生,山东淄博人,当年的高考入学成绩670多分,身材魁梧、标致,曾对他讲的孙中山只求做大事、不求做大官表示质疑,学生认为不做大官,如何做大事。 他开导说,一个普通的战士,像雷锋,中华大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连美国的西点军校也在学雷锋,而北京军区的司令员却不一定这么出彩,恰恰相反,一些高官,前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之流,却腐败堕落、贪脏枉法,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而家破人亡。所以,郭教授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一个普通人,只要有雄心和抱负而又脚踏实地、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他立足自身岗位是可以做利国利民的大事的。由此推广到我们山大附中实验学校的老师,他们正在从事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忠实地履行着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和光荣职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他们将美好的青春奉献给教育,将满腔大爱倾注于学生,致力于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人材,言传身教,既守护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意信念的塑造者,知识智慧的传递者。

郭继承教授接下来讲的是中国文化的智慧,准确地说应该是中国传统的智慧。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中华文明的生态基础是黄河和长江,核心部位是由黄河和长冮所灌溉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要完成从春种到秋收的一系列复杂生产程序,必须聚族而居,固守热土,这就是由文明类型沉淀而成的“厚土意识”。因为“厚土”,他们都不会长离故地、千里远征,这种“反侵略”、“反远行”的“自守自安”精神成为中华文华的基本素质。

中华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而西方文化是 种“智性文化”。而“中庸”,就是中华文化几十年来的精神主轴和行动主轴。事实上,自汉朝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大部分都是从马上得天下,而后选择儒家思想作为经世治国的大法的。准确地说,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教化体系。它的中庸就是在于,它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去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把自己锁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而是用一套开放的规范贯穿于人的行为之中,左右着人的价值取向。为了弥补这种理论的缺陷,儒家思想特别注重人格的提升,通过“格物”、“致知”、“诚心”、“正义”等修身手段,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这种内在式的渐进提升是从形而之下到形而之上的自我精神超越。

中华传统文化既然以儒家为内核,自然少不了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作用。孔子的传世著作《论语》,其实就是一段段简短、随兴、通俗的谈话,一点儿也没有端出任何理论架势,呈现什么高深形态。孔子曾对自已的人生进行了总结。他在《论语 为政》中这样写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在少年时就立下志向“志于学”。在孔子15岁的时候,就解决了拼搏奋斗的动力源和努力的方向性问题。动力源是一个人的愿力,它解决的是为什么奋斗,方向性则是一个人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成为卓越的人材。孔子少年就做到了,经过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努力,成为了一代圣人而彪炳干秋。

如果说要更深刻地了解孔子,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还要深挖他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竞相争霸,战乱连绵而民不聊生,社会一片混乱,整个时代遭遇礼崩乐坏。这时,为了换柏崩溃的社会秩序,儒家的主张作为诸子思想之一跳出来,为病态的社会开出药方。

孔子自幼年起,就经历了生活上、心智上、人格上的各种考验和磨难。他为什么没有被生活压垮?他为什么不甘于平凡?改变他一生的关键是什么?虽然他自己嘴上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其实,在他的潜意识里,“入仕”才是他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这也是他倡导的所谓“学而优则仕”的生活准则。因为他对分崩离析的社会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并想将其施展开来,企图改变现状,这自然就把“志于学”和“志于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孔子为学,其实是为“为仕”作准备,为其服务。

孔子周游列国的行径也可以看出,他总是期待进入并干预这个社会,介入国家政治生活,借助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强烈的救国之心,对入仕的迫切之情跃然于纸上。孔子就是怀着这颗彭湃的入仕之心而开创了儒学的。孔子可以说过的是有信仰的生活,孔子奔波大半辈子,主要目的就是想恢复周礼,重建秩序,先建立心中的秩序,再建立天下的秩序。孔子周游列国,奔波如“丧家之犬”心系天下,一生的使命就是要让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孔子诞生在十九世纪,那么他一定是个民主共和推动者!

孔子是万众敬仰的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我们这个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度,一个没当过帝王、国家领导人,却又有如此高知名度的人,除孔子外怕也打不出第二个了。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儒家又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孔子的人生六种境界,常常作为中国人对照自己的,每一个年龄阶段的,身心修养、生活质量及价值取向的标准。

境界一,孔子立志“十五志于学”,少年孔子不光知道何为“志于学”、还知道为何要“志于学”,更懂得下苦心“志于学”。

境界二,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三十而立”,三十岁左右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不一定是什么大事业,但必须有一定的人生目标,最起码得近期目标,这种境界的特点是:生活独立、情绪稳定、目标明确、奋斗不止。

境界三,孔子认为人到四十,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就没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明确的了,以孔子的阅历,四十不惑也为先知。

境界四,孔子认为人上五十就应洞悉事物发展的规律,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真理在我手中。

境界五,孔子认为,六十就应该耳顺,内心豁达,胸襟宽广,已经成为大人性、大智慧的智者。

境界六,孔子认为,七十老人,一切优雅的行为都已经变得是无意识的了,不须刻意,毋须掩饰,自然天成,俢行炅到家了。

孔子是中国的慧根,人类的福根,他圈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确立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是历史造就了孔子,是现实成就了孔子。

郭继承教授谈完了古人孔子的动力源和目标方向之后,谈到了眼前和现实。他观察到时下的学子,是在老师、家长的约束、管制和压力下学习,无使命感、无抱负、无理想、无追求,没有自己的精神和梦想。极少别的学生更甚,整日没激情,懒惰焕散、浑浑噩噩过日子,如行尸走肉般地生活着。那么,他们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天上不会掉馅饼。他们今天的幸福,是建立在昨天,他们父母辛勤劳作、多年打拼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与父辈的艰苦奋斗、努力打拼相比较,这些学生为什么就演变退化了呢?父辈的动力源又是来自于哪里?

他结合自身谈到了这个问题,郭继承教授祖籍山东聊城莘县。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是文化大革命盛行的时代,是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时代,当然更是物资奇缺、一穷二白的时代。而当时的莘县又是山东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因为当时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非常大,对于当时生活在农村,和贫穷的父母一块努力打拼的少年郭继承来讲,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而他们那代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为了让父母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只有努力读书,对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坚如磐石,而后又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拼搏奋斗,终于学有所成。

讲到这里,人至中年的郭教授感慨万千。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强的信念,那么他就能创造奇迹。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就没有“不可能”三个字,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生,然后使自己更坚强。

他接着又谈到自己,经过自己的拼搏努力,走进了大学、选修了硕士、攻读了博士。工作稳定后将父母接回北京供养,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回头望去,那些意志不坚、畏缩不前的同龄人,今天他们仍然挣扎在讨生活的路上,更不要说奉孝父母、享受人生了。

郭教授又把镜头拉回眼前,他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在场的学子朋友,他在基本生活解决之后,为什么还要在夜里,匆匆赶几个小时的火车,来为我校授课呢?他扫视了一下全场,然后一字一句地开始了自问自答:这是因为他升华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作为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他有责任、有义务去把圣贤的智慧传下去,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信仰,在支撑着自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民族化,来打磨着自己的心灵所致。

谈到信仰,他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有一大群信仰弥坚着撑持着国家的脊梁。为什么我们党从几十人的星星之火,可以走势成为今天领航民族复兴的执政大党?为什么中国能从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病态,改天换地,惊世转身赢得世界的瞩目和尊重?一句话,是胸中的信仰起到了关键作用。信仰是什么?信仰是融于灵魂的血脉基因,是心中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执著笃行的内在动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奉命留守的陈毅将军,率领老弱病残在赣南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坚信革命必胜,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陈毅将军,置身生死之外,在敌人重重围困的梅岭山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其中他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天将午,肌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酸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尺长,靠人民,支援永不忘。她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革命斗争生活。如果立场不坚定,没有崇高的信仰做支撑,革命是不会胜利的。

陈毅将军身陷危机时刻写下的《梅岭三章》,更能读到将军信仰革命的献身精神:其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簱十万斩阎罗。其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次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其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将军在血雨腥风的残酷环境里所做的壮丽诗篇,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创业、努力奋斗!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我个人认为,郭继承教授所具有的博于知识、长于思考以及勇于谏诤的知识分子的素养,决定了他对自己的职业及职业身份和社会角色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肩负着教书育人、关注社会民生等多重使命。身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郭教授应当知道,当自己选择了教师和教育,就是选择了崇高,不能自身等同于社会的普通成员。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社会的分工和角色的确定,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对社会文化传播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的不可推卸的道义上的责任。高校教师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着、细雨润物般地影响着大学生,影响着袓国的复兴和人民的未来,任重而道远。故此,知识分子常被称誉为“社会良知之所寓、民族脊梁之所在”。

郭继承教授反复强调,当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生活满足之后,他就会升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立志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去做些什么。他并不仅仅将自己的职业作为挣钱谋生、养家糊口的手段(虽然有这样的因素在其中),而是要将职业作为事业去追求。花他的思想意识的深层次中,即所谓的心灵深处,牢固地嵌入这样的理念——知道自己的职业除了教书还要育人,明晰自已还肩负着学术和调查研究的责任,确信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应具有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大我”情怀。今天的讲座,就是这种情怀的具体表现,是为年轻人做交流而来,是为升华自己的理想而来,是为俢正青少年学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来!

郭教授继续向下讲的内容涉及人的抱负、情怀、担当、责任、使命。他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增强责任感,才能激发舍我其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是富有责任感的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奋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事实上,当人作为社会索取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那就是道德需求,即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对他人的一种奉献精神。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小我”只有在“大我”和他人的肯定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一个有强烈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的人,就必然有强烈的道德感,只有增强道德感,才能激发完成使命和承担责任的驱动力。

郭教授满含深情地说,孩子们最重要的是道德和人格,德性和智慧是一个人飞翔的翅膀,一个有抱负争气的人,钱拥有的越多,对社会就会越友好。他又说当下流行的同学聚会,风气正在变坏,比钱多,比官大,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势利和堕落……他总结说,一个人有多大的抱负,就会有多大的情怀,有多大的动力,就会做多大的事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他中学毕业时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就是一代伟人的抱负和情怀!

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以一篇〈少年中国说〉激励了无数年轻人努力奋斗,面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他感慨地大声疾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因为今曰的少年,终将会成长为青年、中年,祖国的将来要靠他们去建设,如果没有真正的本领,又如何去担当将来的重任?

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六百多年前,宋代大文学家宋濂给后生马生的,自已青少年时期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益慕圣贤之道,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老师的态度呢?是不是和蔼可亲呢?余立侍左右,或遇其叱咄,不敢出一言以复,而少年宋濂反而更虚心求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反观现在的学子,老师得看着学、陪着学、逼着学,甚至商量着学,时下学风不师古,不若古人甚矣!再看少年宋濂生活环境:当余之从师也,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其宿舍简陋,寒气逼人,媵人持汤沃灌,而宋濂需要以衾拥覆取暖,即使盖多层被子,久而乃和,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试问今日之学子,暖气稍微下降,则冻若寒啴,脑怒不已,无心学习。再看当时的交通条件,小小宋濂求学路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换作今曰少年,又有谁能做到?当时宋濂最称道的学习条件: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得者也。条件好了,按说更有利于学习,反而更出宋濂意外,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好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时代进步到今天,我们学有名师,吃有食堂,睡有暖房,尚不如古人乎?

郭教授继续讲,现在很多人都在不会地生活着,有的人甚至在疯狂地,追求着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而自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变成了彻彻底底的香蕉人(外皮是黄的,内核是白的),对于身心的安顿和精神向往,却一直处在彷徨、困惑的状态,整个人就像漂浮的根一样,没有安身立命之所,我们可以安于什么?定于什么?反而成了我们最大的精神问题,特别是这种‘治心’的问题,它涉及到,对人性的理解和意义的追求,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价值观问题,我们只有通过一些精神的重塑和心性的培植,从根本入手,努力培养浑厚、博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找回安放理想的精神家园,才能奋起而有所作为!‘不会’应为‘不安’地生活着。

当然,不良风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变风气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稍一懈怠,就可能前功尽弃、一无所成。

郭继承教授继续就当前学子的情况提出批评和忠告,他说,随着战争岁月的远去,太平日子里的歌舞升平,琐碎的日常生活,平凡的校园晨昏,细腻的抒情诗篇,学子们生息其间,每每觉得他们身上少了男人气、少了英雄气、少了浩然气,而正在沦为一个蝇营狗苟、叽叽歪歪、凄凄惶惶的小男人,越来越背祖忘典,骄奢淫逸,他们奋斗的信仰在慢慢淡忘,败家的营生样样不落,腐朽堕落的病毒蔓延,故而急需去古贤面前接受熏陶,给他们打打气、提提神、充充电!

与此相对照的是,古今成大事者,不管置身何等冷僻、狭小的所在,一开口也总是‘天下兴亡’、‘五湖四海’、‘三山五岳’,可谓气吞万里。君不见,唱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小吏刘邦,一举问鼎九五之尊;一代枭雄孙权和曹操,无论生在哪个时代,都是一统天下的人物,更不要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现代伟人毛泽东。

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改变了中国,他的战略思想、世界眼光、哲学头脑、人格魅力,都是历史上的典范,没有毛主席,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在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家产,毛泽东的子女、亲友中,没有一个仰仗他的权势升官发财,他留给人民和子孙后代的是为人民无私的奉献精伸,是廉洁春公的公仆形象。向毛泽东学习,重温毛泽东的丰功伟绩,都需要从这位历史伟人身上汲取智慧与前行的力量,有利于我们在新时期、新挑战面前坚守信仰信念。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就熟读了世界英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已的壮志;青年时代,他指点江山,创办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和百姐的幸福,都令他魂牵梦萦、倾尽心血,也是他毕生的理想与心愿!伟大领袖毛主席以诗言志,他在〈沁园春 雪〉中,开篇即横空出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然后由‘望’字领六句,长城、黄河、高山、莽原,尽在一望中;目力所及,视通万里,如立秦岭之巅,如居昆仑之顶,乃至有翱翔云端之感,气雄万古之势。

毛泽东视野的辽阔,表明胸襟的辽阔;视角的高度意味着精神的高度。毛泽东是以笔醮血,用生命和鸿鹄之志在写诗,他的心怀天下的激情,与雄心壮志一举喷薄而出:还看今朝!如果没有心怀天下的胸怀,一个锄地卖菜的老婆,他是不会放下锄头,发出‘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激情四射、气贯长虹的豪情的!这样看来,虎豹生来就自不群!

郭教授谈的下一个课题,是关于命运的话题,他引经据典、正反对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命根本不是定的,命是可以改变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改变!他先从明朝〈了凡四训〉的典故说起,他讲述了袁了凡的经历、学问和修养,娓娓道来,情节跌荡起伏、引人入胜,在看得见的笑料中,想到了看不见的结果,主人公袁了凡的命运改变的结局,暗示了下一个命题的成立,即天赋不可信,更要相信专注与用心!

我们常说引经据典,但你懂得的,大师是不会走常道的,他是先讲典再说经,他说〈易经〉开章即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说,积德行善的家庭,它的福报一定会绵延于子孙;不积德行善的家庭,它的祸患也一定会绵延于子孙。这和古人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样的道理,当然还有民间的传说,‘人善人欺,但天不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看三十年以后的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些都是古人了不起的,调节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是草根老百姓的生活信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善根,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标识。

类似善必有报的仁德标准,只轻轻一提,就能让天下人眼睛一亮,心生温暖,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人类的信心,以及对生存的乐观。香港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以慈善为情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医院,遍布中国各个城市,他是长寿之星,终年107岁,这就是古人说的‘仁者寿’。

而徐才厚、郭伯雄、周永康、令计划、薄熙来,这五个副国级以上‘大老虎’,出卖灵魂、践踏法纪、贪婪成性、家风败坏,最终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遗臭万年,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职辱立上

‘五大老虎’尽管家家贪有万贯,却不能保其一生平安,何也?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耗时20年汇遍的史书巨著〈资治通鉴〉中,对这一现象做出了非常好的回答。书上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意思是说,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事实证明,‘五虎’的巨贪之财,终归作为法院量刑的依据。这样说来,‘五虎’看似狡猾,其实是非常愚蠢的人。

讲到这里,郭继承教授小结了一下,关于命运的真意,这就是:命根本不是定的,命是可以改变的,要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去改变,改变命运的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在心地上改变,其二是在行为上改变,两个条件,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上面的例证都是说明一个人心地上,即我们常说的信仰追求和道德品质,对命运的影响非比寻常,意义深远,下面再讲的是行为上的改变,对命运的重要意义,当然,同时是在心地上的改变具备了以后,谈行为上的改变才有意义。他说,前面提到的古人袁了凡,后来做了县官,因为全县有壹万两千人,他光减税这一件事,就使全县人受益,相当于做了壹万两千件善事,这是他善良的心地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从原来算定的53岁一直活到73岁才寿终正寝,原来算定的无子女,也因为有了两个儿了而根本改变,其中一个儿子还做了礼部侍郎,这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正部级官员,正是在袁了凡的人生经历上,我们说命根本不是定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的命运,明自我立,福自己来……

今天,我们山大附中实验的老师,俢身律己严,谋事做人实,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思想定力强、道德定力硬,他们甘做人梯,是燃烧的蜡烛,是吐丝的春蚕,是辛勤的园丁,是良师益友……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如歌岁月,来陪伴我们千百学子的青春年华,他们是心地善良的智者,他们在做一件利益大众、服务学子的大事,他们在改变着万千学子的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写着自己的命运!

与此相对照的是,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救死扶伤’教育下的‘天之骄子’本应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躬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良知;但让人气愤的是,林森浩仅因曰常锁事对舍友黄洋不满,为泄愤,甚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蓄意向饮水机内投放剧毒化学品,故意杀死无辜的被害人,漠视他人生命。更可气的是,在黄洋长达16天的医院抢救过程中,林森浩完全有机会将真相说出来,如果说出来,就会对症下药,抢救就会更有针对性,就会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黄洋生存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强,也许黄洋的命还可以保住,那么林森浩的命运就可以改变,而他当时却没有那样做。据说后来记者在监狱采访他时,他本人谈对案件的认识: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层次不够,精神境界不高,觉悟不到……

无论林森浩如何为自己狡辨,他故意杀人的事实不容改变,他的心地不再善良,他剥夺别人生命的性质不光恶劣,而且很愚蠢,因为他成了埋藏自己的掘墓人!

这样说来,成全他人、利益大众、服务社会,才能做到心地上的改变;多做好事、乐善好施、广结善缘,才能做到行为上的改变;命根本不是定的,命是可以改变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靠自已拼搏奋斗去改变,而不是靠做善事去求得神的恩赐!天赋不可信,我相信拼搏与专注!

郭继承教授讲的最后一课题是,中国的禅宗文化,他说,在国内的互联网公司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它为什么会空手套白狼?创始人马云把它归结为,天猫背后的客户资源和员工团队,而他本人的作用微平其微。

而当下的少年学子缺失禅的‘悟’,个性全面、充分、自由张扬,在追随群体认同的时候,又不仅仅满足于群体的大众化和普通化,更喜望在群体中成为焦点,得到关注,他们渴望展现自我,寻求价值认同,喜欢表达自我,乐于秀出自我,他们不怕成为众矢之的,就怕淹没个性,埋没于茫茫人群之中。他们崇拜媒介,对媒介过分依赖、认同、轻信和盲从,心理上将媒介作为极其可靠的经验代理,把媒介看作不容置疑的现实再现、权威发言和真理表达,进而将媒介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而时下媒介‘传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已经被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可能是扭曲的、变形的,但它总被当作真实存在的世界传播给受众。而传统经典文化缺乏通俗易懂和言简意赅的表达,往往容易被束之高阁。因为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青少年更倾向于接受流行文化的娱乐狂欢,即迷峦远离经典的娱乐狂欢!这样,就容易心神散失,外界一有风声,‘水’立马就变得波动起来,少年内心就会有翻冮倒海般的巨啸,那么,学习、做事,就不能置心一处,就不能专注,就不能形成定力;果如此,在青少年成长最关键的时候,甚至最关键的几步,都因脚下不能生根,而痛失机遇。清朝名臣曾国藩战路定力极强,这个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一旦看准了,就能够坚持定见,不为种种浮议所动摇!他敢拼善闯,打脱牙和血吞,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契合于时代,扎根于实践,在艰难困苦中始终信念坚定,志气如虹,突破旧有思想观念之桎梏,冲破利益束缚之藩篱,不僵化,不停滞,在内外交困,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末期,以惊人的毅力独自苦撑时局,终于成为影响古今,声播海外的一代名家!

他淳淳告诫我们青年学子,一定不要搞媒介崇拜,正确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悦纳自我,学会自我调节,勇敢面对现实,擦亮镜子,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文化,远离浮躁而不沉稳、浅薄而不深刻、媚俗而不高尚、油滑而不幽默的泡沫文化、快餐文化、垃圾文化。养成见贤思齐、致远通达的大家子气,牢记有定才能生慧……郭继承教授通过谈古论今,通过讲述中国经验,叙述中国经典故事,深刻阐述了现代人普遍缺乏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给治理精神上的沙漠开出了良方,是治愈青少年心灵玩疾的一剂猛药!他最后谈到阅读,他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离不开读书,人总是要过精神生活的,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让自己在精神上成长,可以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得到精神上的收获,内心变得丰富和充实,一旦一个人内心达到非常充实的境界,这个人的这颗心就会安静,就会很有定力,有定才能生慧!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汉代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为了更深刻地说明读书的价值和意义,他又谈到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经’书。其中,〈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意思是说,读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而〈道德经〉中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是说,学习有一个曰渐积累的过程,正道有—个曰渐淡忘的过程,当你的意识无需依赖任何提示的时候,这种境界已经达到了无为……他又信手掂来〈孟子 告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激励台下的少年学子,学吃苦,他深有感触地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吃多少苦,就会有多少福报,要经得起苦难,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逆境中崛起的信念,贝多芬耳聋不放弃音乐,终成为伟大的作曲家;华罗庚瘫痪仍坚持学习,成为当今88个伟大数学家之一;史玉柱负债2.5亿,仍就贯彻梦想东山再起,经过努力打拼,终成互联网巨头总裁……有了以上认识,我们青少年一定不要虚度青春年华,因为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中国的未来和喜望之所在,人生还没有展开,一定要学会一辈子去恭敬别人,做好了,就一定会从中受益无穷!要学会心静,要甘于平凡,不要做欲望的奴隶!

最后,他祝愿每一个青年学子有大情怀、大抱负、出大力,不辜负青春年华,收获各自的精彩!郭继承教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是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于一身的鸿儒大师,他是最贴近、最关注、最能感知青少年这个群体的教育大家。

作为学生家长,我们要与实俱进、与世俱进、与时俱进地,推动主流价值观,去深入少年学子这个群体,看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

作为少年学子,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力今用;又要借鉴一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洋为中用。每一个少年学子,都应该时刻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鞭策自己,用点滴的脚踏实地证明做起,以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为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奋斗终身!

郭教授的演讲已径过去很多天了,我仍感余犹未尽,好像发生在昨天,与同学们交谈,也都说好,但好在哪里?收获什么?就象看电视、电影,光知道好人、坏人,至于目的、主题、思想、意义,则一脸茫然,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思想不落伍,也为了更新观念,与同学们交流,我花费了两周的工余时间,以一个听课人的身份,写了一点感悟,目的是与同学们共勉,不当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6年1月26日

写作背景:

尊敬的齐鲁之星赵校长并裴老师,您们好,非常抱歉,昨日因在工作休息间隙、在室外手机上网,手机突然耗光电自动关机,后充电又遭遇信号弱,以致未及时有效回应,有失礼貌,有失信任和重托,肖扬家长再一次向您表示歉意!

2015年12月26日,我有幸和高一级的同学、老师和家长一起,聆听了国学大师郭继承教授的讲座,他的演讲,富有激情、气势磅礴、触及心灵、震人心弦,

对当下正在随波逐流、自我陶醉、昏昏然、飘飘然的同学来说,起到了振聋发聩、幡然悔悟的引领作用,是对当下无使命、无抱负、无理想、无追求浮躁学子刮起的一股清新之风、一股浩然正气,是一剂治愈心灵顽疾的良药。我课下与孩子们交流,看到了他们从心底里发出的青春笑脸,基于此、鉴于此、感于此,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郭教授的讲座进行一次多角度、浅层次的注解,以便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和共勉。但是,我又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粗浅,怕误导孩子们单纯的心灵,一直默默地喜望和期待,教育系统内的家长或老师来写这篇观感,迟至今日,未见有人响应。为了那天的梦想和当时的激情,我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让大家重温一下这个话题,目的是为期终考试前的孩子们打打气、提提神!至于演讲一说,我从事的企业保卫职业,都是做一些幕后安全的事,从未登过台,更不要说演讲,既没有可任意发挥的知识素养,又缺乏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气质和神态的锻炼,一个连手都不知放哪里好的人,如果草率登台演讲,除了出丑还是出丑……但,我们20人的家委会成员,人才济济,我郑重地向您推荐两人,其一是宣传部李春峰部长是定陶县的优秀演讲教师,其二是交流部部长王玉是菏泽名师大讲堂的不二人选,他们二位是一线教学能手,如邀请他们,一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而我呢,而坚持下去,把未写完的文章写完,再请您斧正!一个非常尊敬您创新教育理念的学生家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假如我是作文 微笑的作文 彩虹作文 西瓜作文 英语作文图片 老家作文 道德 作文 作文万能素材 三篇作文 作文的格式 享受作文 一句话作文 书包作文 作文大全小学 警察作文 作文下雪 怀念 作文 作文续写 苏州作文 写故事的作文 作文课 怀念 作文 杭州作文 海作文 作文900字 追作文 改变的作文 我的爸爸的作文 作文桃花 汉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