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浅谈小学课堂情境作文教学

2020-06-23 17:21:01
相关推荐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的特点一直是主张以“作文教学为中心”组织读写训练的,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是就事写事,从中体会不出小作者的写作情感,读起来干巴巴的。同时由于部分教师指导作文方法机械、呆板、僵化,对学生语言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训练,从而造成套话,大话连篇,瞎话、假话成串,学生厌恶写作文,质量当然也不可能提高了。

因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一篇文章的写作,是“观察——思考—— 表达”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只有富于情感的文章,才能让人体会到人物所赞颂或批评的内容。因此激发学生的作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写作思路,是目前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我认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及作文教学的具体内容,通过课堂情境作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领悟情境,自然而然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进而陶冶其性情,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一、引导学生感知情境

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学生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在感知事物中要融情于物,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画面、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将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写作对象中。

(1)“画面”描述法。 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文字的描述。如我曾带领参观过污水处理厂,并开过有关“低碳环保”的主题班会活动。在活动中,我注意启发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捕捉零散的信息,记录瞬间的感受,因为有了活动前的铺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晨练的人们摧残小树,青青的草坪被人随意践踏,汽车尾气的排放乌烟瘴气,美丽的海河漂浮着各色垃圾,形形色色的塑料袋在狂风的推动下装饰着枯萎的枝干,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被残忍地端上了餐桌……正是这些立体景物触发了学生的写作感受,他们用自己的笔大声疾呼,写出《拯救母亲》《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小草的呻吟》等一篇篇生动而富于真情实感的美文。

(2)绘画或照相法。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勾画出来。如我在指导学生描写人物肖像时,就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形象具体的写作场:请四个组各选一个同学上讲台来充当描写对象(模特),当堂成文,限时二十分钟。这个写作情境马上唤起了学生的新奇感,愉悦感,同学们写作热情高涨,通过反复地观察和比较,然后自己从四个人中选定一个从外貌、神态、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进行描写。在这个写作场中,认知与情感相互渗透,以情启知,以境务实,学生的心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写起来顺心顺手,不到二十分钟,大部分同学就完成了长达四百多字的肖像描写的片断作文。这种情境的创设克服了学生肖像描写时千人一面的弊病及刻板式的公式化描写,学生的作文中观察描写各具特点,展现了学生写作方面的潜力。

二、通过课堂练笔,训练想象能力

在情境作文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或阅读资料作为写作素材,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进行扩展性想象训练。即让学生根据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点等,在体会原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想象。

训练举例: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内容丰富,意境开阔,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我让学生根据它展示的画面,借助各种描写手段,运用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具体描绘,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丰满,景物鲜明生动。学生写作兴趣盎然,传神而又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和画面所表现的意境。

2、进行延伸性想象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这种类型的想象训练多放在情节性较强的记叙文中,因为这类文章常常巧妙安排情节结构,戏剧性地反映人物命运,在客观上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驰骋想象,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去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

训练举例:《项链》历来以构思新颖著称,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锻炼写作能力,我根据《项链》结尾的悬念把它作为延伸性想象训练的材料。

三、精心设计“命题”,指导情境作文

1、表演融情。把抽象的文字化为有形的语言、动作、表情、音响综合的表演,这是创设情境常用的方法。通过生动的表演,让写作者沉浸于情节之中,幻想自己成为故事的主角,体验角色的情感。

小学生爱听故事,尤其爱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可以在指导他们写作时,讲述一些自己的故事来感染他们,以教师的自身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诱发他们敞开心扉,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如我在指导写《……的苦恼》的半命题作文时,我没有急于指导他们怎样审题,怎样选材,而是对他们讲述起自己的烦恼。我从小时候很淘气的,与我们班某某同学一样,上课经常做小动作。有一天上语文课,老师在讲解课文,某某同学你回答这个问题,教室里53双眼睛“刷”地一起射向我,我愣住了,同桌的同学告诉我老师教你回答这个问题,我乱说一通,同学们哄堂大笑,我羞得无地自容,因而遭到老师严厉的批评。唉,都怪我这颗管不住的心,当时心里别提有多苦恼了。然后,当我要求他们也大方地讲讲自己的苦恼时,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纷纷地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大家,有的同学讲述了自己“个子矮”的苦恼;有的述说自己粗心的苦闷;有的讲起回家先玩再写作业的苦恼,还有的则讲起了自己家没有电脑的烦恼……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敞开了心扉,各种新颖的话题不断产生,随后的作文中不公选材多样,而且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虚拟事件。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然而当今学生一方面课业繁重,另一方面阅历浅、经验少,所以不能保证文思源源不断。这时若想让学生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就不得不依靠间接经验,教师可从课文中为学生挖掘情景搜集写作素材,一举文本再造情景。如在教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后,结合“后来啊/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节内容,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坟墓中埋葬着操劳一生的母亲,坟外肃立的是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的儿子。并由此安排作文训练:请揣摩儿子此时心情,用100字写出中年时期与母亲生死之别的痛苦。可以以“母亲,我来迟了”或“母亲,儿回来了……”开头。

这个训练将学生带入了儿子因与母亲阴阳两隔而产生的悲痛欲绝的情境中,他们通过借鉴题目中的提示,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想象,写出了一篇篇动情之作。这种对诗歌再创作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诗人创作中将传统与现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强烈表达效果,同时加深了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3、因事造境。创设一个合情合理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出具体可感的文章。如让同学们根据“调座位”一事,联系实际,发表议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凡事都需要个原则和校准”;有的同学认为“做任何事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认为“做人不能太自私”;有的认为“凡事都应该换位思考”……一场热烈的人生大讨论就在这种轻松的环境里展开了,同学们的热情如汩汩泉水,写出来的文章见解独到、有理有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活动造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学生是参与者也是合作者,活动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内容,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如作文活动课,我先在黑板上画个漫画头像,让学生蒙着眼睛上前贴鼻子、摸眼睛、摘耳朵、塞鼻子,再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等许多学生演后,再让学生描述当时教室里的氛围及表演的场面。学生表演得很滑稽,描绘的生动形象。如出现“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晕头转向、不知所措、鸦雀无声、哄堂大笑等”生动象形的词。“眼前一片漆黑,心里怦怦直跳”,“笑得合不拢嘴”,“脑子一片空白,呆若木鸡”等形象佳句。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因为学生亲身活动过,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既真实又感人,还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而言之,情境作文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心智,还能让写作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写作成为学生主动乐意做的事情,满足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梦想作文600字 家乡环境变化的作文 精彩的画面作文500字 六年级下册英语作文我的周末 班里的趣事作文500字 30篇必背英语作文高考带翻译 新疆民族团结作文 爱与恨作文600字 一件趣事作文200字 生日的故事作文 诚信作文八百字 我坚持我成功作文 诚信作文五百字 靠实力说话作文 收花生作文200字 关于感恩母亲的作文 做家务的作文题目 母爱引领我成长作文 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600字 我的圣诞节作文 摩擦起电作文 批判性作文 我的家训家规作文 阳光总在风雨后 作文 精彩的一幕作文 描写青蛙作文 美丽的花园作文三年级 读懂生命作文 蓝天白云作文 二年级十一假期作文